九年级历史资料分析及知识汇总

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学习啦一起学习吧!

九年级上册材料建议及分析

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

把好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关的战略选择;

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奠基工程的高度。

强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历史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由对知识的知晓转化为对知识的理解;

由对史事的记忆转化为对历史的思考;

由对知识的接受转化为对历史的探究;

由对教材的复述转化为对历史的建构;

由对升学的追求转化为对素养的培养。

——叶小兵

中共十九大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行了战略规划,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分为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强化教师的责任担当。用心研究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强化学生对学习世界历史意义的认同。总主编齐世荣先生曾说过:今天的世界,不再是相互分散隔绝的世界,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国家发展、到学术研究、再到个人生存、都需要对世界的过去和现在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了解世界史,是每个受过教育的21世纪公民应当具备的素质。

明确认识

1.对唯物史观的认识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论,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上一切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发展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其中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从纵向看,人类历史经历了不同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即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尽管并不是所有的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历史都无一例外的按照这个系列向前发展,而是先后不一、形态各异,但是这个从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发展的总过程,仍然是具有普遍的规律性的意义。

2.对世界历史分期的认识

世界古代史从早期人类的出现,直到公元15世纪末期。

世界近代史是大约从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世界现代史主要叙述的是20世纪初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

世界古代史与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之间,并不是以某一个明确的年代而断然分割的,它们之间的转换,也是历史渐进发展的结果。

3.对点线结合的认识

“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就是历史发展的主线。

提示:学生对线的把握需要教师的帮助。

总体特征:人类社会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人类社会的演进呈现出从分散到整体的基本脉络。

根据社会形态可划分:五种社会形态。

根据生产工具的使用可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

根据文明程度划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

世界近代史部分主要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产生、确立、发展并向世界扩张的历史,也是世界日益形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历史。

纵向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产生并向北美、日本等国发展的历史。

横向发展:在扩张和掠夺中,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向全球扩张,最终形成世界市场,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逐步形成密切联系、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整体。

4.对三维目标的认识

5.对教材内容呈现和表述方式的认识

知识拓展

人类的形成和原始社会: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人类形成。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最初经历的是原始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出现了氏族。最初人们生活在母系氏族社会,那时候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以及手工业的进步,男子在经济活动中开始占主导地位。父系氏族社会逐渐取代母系氏族社会。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和家庭私有财产,私有制奴隶制出现,原始社会开始解体。(保留)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为佛罗伦萨一位商人的妻子所画的肖像画,它以现实人物为主题,人物形象神态自若,嘴角含着丝微笑,显得恬静,似乎又有点哀伤,富有生命的活力。(转换角度)

1791年宪法把《人权宣言》作为宪法的组成部分并置于正文之前,宪法基本落实了宣言的原则,但并不完全一致。例如宣言宣告,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平等的,但宪法却把公民划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两种。

宣言列举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种.种暴政,号召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但是,宣言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事实上,天赋人权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评价)

三、细致研读,用心设计

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编写教案的前提,也是教师充分认识、理解教材的过程。(意图;地位、结构;深度、广度等)

教学内容分析是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是用有关理论来组织和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之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概念、例证、困难、步骤等)

1.地中海的历史地位

连接三大洲,地理位置在历史上非常重要。

克里特文化(前2850-前1450),依照文明标准已经进入文明时代。

文明的标准:文字的发明、青铜冶金技术、城池、早期阶级分野和国家形态。

2.希腊城邦制度

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把周围农村联合起来城邦国家。(雅典、斯巴达)。

身份制度、城邦公民参政(雅典民主政治为例)、与现代民主制区别(以陶片放逐法、苏格拉底之死为例)。

奴隶制度。

亚历山大帝国:侵略扩张,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汇。

陶片放逐法

?依照惯例,雅典公民每年可以在陶片上写上不受欢迎人的名字,无需过失,也无需罪行,只要达到法定的票数,就可以被放逐。在一次大会放逐投票时,雅典政治家阿里司提德(Aristeides)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代写选票,二人本不相识,有趣的是那个公民要求写在陶片上的名字正是阿里司提德本人。问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陶片放逐法与苏格拉底之死,异曲同工,都是非理性的,甚至是滑稽的。阿克顿,一位近代英国著名史学家,他称雅典的多数民主实为“多数人的暴政”。

雅典社会说到底是身份社会,一个城邦公民所以有权利,是因为有雅典城邦的公民身份,而不是因为他是一个人,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个体只有在属于雅典城邦时,其存在才有意义,“不属于雅典城邦的个体非鬼即兽”。

3.《十二铜表法》与罗马法的影响

《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罗马法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有法学家总结: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

4.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盛期:公元2世纪黄金时期,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湖”。

历史地位:罗马帝国持续数百年,成为后世欧洲人的梦想。

早期基督教。

5.希腊罗马文化

神话。

雕塑。

建筑。

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新扩充内容)

1.欧洲文明

日耳曼传统。

基督教。

2.法兰克王国

克洛维:扩张;皈依基督教。

查理·马特改革,普瓦提埃战役,公元732年,欧洲保卫战。阿拉伯人惨败。支援了东罗马帝国的反击。

丕平献土:教皇国。

查理曼:公元800年加冕礼,“罗马人的皇帝”。

查理曼死后843年其三个孙子缔结条约,三分帝国,形成西欧三个国家的雏形。

3.欧洲封建制度的确立

欧洲危机。五至九世纪的“黑暗”。

封建制确立及封建制确立的代表性人物:查理·马特改革(封建主义之父)。

封君封臣关系是核心。双重性,一方面依附关系,一方面相互权利和义务,受法律保护的相互制约。

4.庄园与城市

庄园—村社并存的双重乡村组织:敞田制。

习惯法与庄园法庭:习惯地租、陪审制。

城镇与乡村的关系:特许状、城镇自治性。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中世纪城市的规模(一千至几千人,1500年伦敦人口5万)

5.中世纪大学

University:教师行会。

学生行会(博洛尼亚大学)和教师行会(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

大学自治:特权(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为基础课程;专业有法学、医学和神学

6.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来历——330年罗马帝国在东部君士坦丁堡建立新都;395年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1054年基督教会分裂,东西走上了不同发展道路。

《查士丁尼法典》诞生于6世纪。意义在于:保留了罗马法典籍,为以后的罗马法复兴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1.古代日本

大化改新:646年仿唐代,吸收中国文化,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结束了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部民制度,改新后正式称日本国。

庄园制:百年后即8世纪,进入割据时代。“不输不入”,建立起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为“武士”,效忠对象是主公而不是国家。

幕府政治:幕府政权与天皇政权并存,自12世纪开始,延续近700年。

THE END
1.涟水县第一中学2024B.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已经开始出现 C.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 D.氏族议事会由氏族全体成员平等表决 加入试卷 相似题 单选题中等:0.52024-12-30 引用:1次 1次使用 纠错?收藏13606341 2024秋·高二·江苏淮安·月考校考 恩格斯晚年在总结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时说,马克思的贡献有两个,一个是发现唯物史观https://www.xiangpi.com/shiti/608503.html
2.史学概论人类的早期科学技术——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产生,冶铜、冶铁的出现,曾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把人类从野蛮的原轴阶段推进到文明阶段。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恩格斯把蒸汽机、电力和社会分工看成是“从十八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创造了资本主义的高度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614/6243143051004200.shtm
3.以唯物史观理解新质生产力马克思明确指出:“特殊的生产条件(例如畜牧业、农业)发展起特殊的生产方式和特殊的生产力,既包括表现为个人特性的主体的生产力,也包括客体的生产力。”[5](P146)这表明生产力兼具主客体两个方面,是主体能力与活动成果的统一。二者作为生产力的一体两面,分别从本质和现象的层面构成了生产力的质的规定。主体能力向https://sz.sdbi.edu.cn/info/1122/3163.htm
4.专技天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古先民的定居生活等发展,使人类从专技天下: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古先民的定居生活等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A.正确B.错误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案,刷题练习的工具.一键将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手机刷题,https://www.shuashuati.com/ti/59189bd297874cae9464f1411a998482.html
5.期末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知识点融合——世界古代史提纲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知识点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一)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 1.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①早期人类生活: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531/13/46996736_979810792.shtml
6.在全市服务业统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整理稿)6篇(全文)充分尊重市场主体的自主权, 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 落实好各项有关政策, 用政策的力量引导和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二是组织协调。科学地搞好规划, 按照现代产业成长规律、市场经济规律组织实施规划, 运用行政资源进行组织协调, 形成“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的有机结合。三是人才培养。四是加强服务。https://www.99xueshu.com/w/filemn7h0ndp.html
7.新疆若干历史心得体会(通用6篇)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引领农业产业升级;以促进农业经营网络化为目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以实现农业行政管理高效透明为目标,推动“三农”管理方式创新,提升农业部门行政管理效能。 (三)加速推进畜牧业现代化https://www.360wenmi.com/f/file5ezb7pb6.html
8.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按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人类社会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不同阶段:原始生产力,即自然形态生产力,及其相适应的采集,渔猎时代;农业(含畜牧业)生产力,即半自然半人工形态生产力,及其相适应的农业文明时代;工业生产力,即完全人工形态生产力,及其相适应的工业文明时代.这三大生产力与相应的社会https://marxism.ssap.com.cn/catalog/6849724
9.人地关系另一种是草场条件比较好的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依靠良好的饲草条件发展牛羊等食草性畜牧业。 二、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一)地理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农业经济活动是生物再生产的过程,生物的再生产必须依赖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最为直接,有时甚至具有决定性。 1、自然环境对农业https://m.360docs.net/doc/d518340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