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大家肯定不陌生。他是法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他不仅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巴氏消毒法”,还在人类对抗传染病的事业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1885年7月6日,巴斯德成功接种了人类历史上首支狂犬病(一种人畜共染病)疫苗。为了纪念它的贡献并普及人畜共染病的知识,每年的7月6日被确立为世界“人畜共染病日”(WorldZoonosesDay)。在当下,世界各地的人们还在与禽流感、埃博拉、艾滋病等人畜共染病做着斗争,这也让这个日子的确立更具现实意义。
对于人畜共染病,其通常会定义为人类与人类饲养的畜禽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疾病。这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并在人与动物间互相传播。这些人畜共染细菌的传播途径为人和动物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其中最常见的几种传播方式为:
1.通过叮咬,划伤或摄入受感染动物的血液,唾液,尿液,粪便或其他体液而发生直接传播。
2.发生在患病动物生活或觅食的地方,人畜共染病原体已经感染了这些位置,从而实现间接传播。
3.通过蜱等可携带病原体的昆虫实现病原传播。
4.摄入从受感染动物那里获得的受污染食物,如牛奶、肉类、鸡蛋、生水果和蔬菜最终发生食源性传播。
去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国际牲畜研究所(ILRI)的共同努力下,产出一份名为《预防下一次流行病:人畜共染疾病和如何打破传播链》报告。报告中也确定了是个可供政府采用的具体措施:
1.投资于多学科方法,包括“同一健康”;
2.扩大对人共染疾病的科学研究;
3.改进干预措施的成本效益分析,包括对疾病的社会影响进行全面成本核算;
4.提高对人畜共染疾病的认识;
5.加强与人畜共染疾病有关的监测和管理做法,包括食品系统;
6.鼓励可持续的土地管理做法,并为粮食安全和生计发展不依赖于破坏生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替代办法;
7.改善生物安全和控制,查明畜牧业新出现疾病的主要驱动因素,鼓励行之有效的管理和人畜共染病控制措施;
8.支持景观和海景的可持续管理,促进农业和野生动物的可持续共存;
9.加强各国卫生利益攸关方的能力;
10.在土地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规划、执行和监测等领域实施“同一健康”的方法。
加强人畜共染病防控,有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类自身健康发展。未来,在同一健康理念下,中国绿发会将持续发力,推动包括野生动物在内的人畜共染病的进一步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