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无芽孢,有鞭毛。这种细菌对外界环境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土壤、水、皮毛等环境中可存活数周甚至数月。它分为多个种型,其中羊种布氏杆菌、牛种布氏杆菌和猪种布氏杆菌对人类和家畜的致病性较强。
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对于牧民、兽医和屠宰工人等职业人群,直接接触感染布氏杆菌的动物及其产品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例如,在接羔、剪毛、挤奶、屠宰等过程中,如果没有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布氏杆菌就可能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
接触被布氏杆菌污染的土壤、水、草料等也可能感染。例如,在布氏杆菌病流行地区,土壤中可能含有布氏杆菌,如果人赤脚在被污染的土地上行走,皮肤有细微破损时就容易被感染。
3、呼吸道传播:在特定环境下,吸入被布氏杆菌污染的气溶胶也可引起感染。比如在动物圈舍通风不良、动物流产或产羔时,空气中可能含有大量布氏杆菌气溶胶,人在这种环境中停留就有感染的风险。
临床表现
1、急性期:发热是布氏杆菌病急性期最常见的症状,体温可呈波浪状,即发热数日后体温可自行下降,数日后又再次升高,如此反复。患者常伴有多汗,特别是在夜间出汗更为明显,出汗后可能会有虚弱感。
关节疼痛也是急性期的主要表现之一,疼痛可累及多个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肩关节等,疼痛程度不一,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乏力、头痛、肌肉疼痛、食欲减退、肝脾肿大等症状。
2、慢性期:慢性布氏杆菌病可由急性期未得到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转化而来。患者主要表现为长期的低热或不规则发热,关节疼痛反复发作,还可出现肌肉萎缩、活动受限等情况。部分患者可能有神经精神症状,如抑郁、失眠、易疲劳等。
治疗
1、抗菌药物治疗:一般疗程较长,需要6~8周,以确保彻底清除体内的布氏杆菌。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添加其他抗菌药物。
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2、对症治疗:对于发热患者,可以采用物理降温或适当使用退热药物。关节疼痛严重的患者可给予止痛药物缓解疼痛。同时,要注意患者的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预防
1、控制传染源:对病畜进行扑杀、隔离或治疗。在畜群中定期开展布氏杆菌病的监测,发现病畜及时处理。同时,对病畜的排泄物、流产胎儿等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2、切断传播途径:对于从事畜牧业、兽医等高危职业的人群,要加强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等。在处理动物产品时,要严格遵守卫生操作规程,确保奶制品和肉制品经过彻底消毒或煮熟。改善动物饲养环境,加强圈舍通风,定期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对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是预防布氏杆菌病的有效措施。同时,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布氏杆菌病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肉等。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复杂的人畜共患病,通过了解其病原体、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这种疾病,保护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