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育种养殖饲料病害防控加工流通和销售一体化,全面展示这条国内最大宗淡水鱼草鱼对虾鱼苗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产)是服务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国家大宗淡水鱼水产技术体系就草鱼产业发展情况撰写了报告,报告内容涉及养殖及捕捞情况、加工及贸易情况、市场及消费情况、技术研发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等。

草鱼产业发展报告

草鱼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产量占我国淡水养殖鱼类产量的1/5。一直以来,草鱼以其养殖技术成熟、投入成本低、管理难度小、养殖成活率高、消费市场稳定而备受生产者青睐,并据此形成了一条从育种、养殖、饲料、病害防控、加工、流通和销售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近年来,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渔业绿色发展等政策影响,草鱼产业经历转型调整的过程,一批草鱼绿色高效的养殖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产业发展现状

(一)养殖情况

01规模布局

草鱼是我国淡水养殖鱼类中产量最大的品种。2018年,我国草鱼养殖产量550万吨,占淡水养殖鱼类产量的21%。我国草鱼养殖分布较广,除西藏、港、澳、台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养殖。长期以来,中南地区、华东地区和西南地区是草鱼的主要产区。从省份来看,2018年广东省的草鱼产量最高,达89.23万吨,其次是湖北省,达87.44万吨,湖南省名列第三,产量为60.23万吨。2018年,草鱼产量超过10万吨的省份有12个,分布情况见图1,具体产量见表1。

图1.草鱼养殖产量区域分布图

02产业效益

2018年中国草鱼产量550.43万吨,按照产业经济研究室监测的平均出塘价12.72元/千克[1]计算,该年度草鱼养殖产值达7001.47万元。如果考虑饲料、渔药、流通、贸易、加工、垂钓、餐饮等增殖价值,则草鱼产业的经济效益还会大大高于这个数字。

在实践中,草鱼养殖的产业效益因养殖模式而异,不同的养殖模式表现出不同的成本收益。调查表明,一些草鱼养殖新模式的采纳显现出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2018年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塘边价格监测数据。

(1)不同养殖模式的草鱼成本收益

按照养殖模式的不同,我们从主养、混养、淡水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水库养殖、稻田养殖以及种养结合等方面来分析草鱼养殖的成本收益情况。见表2。

首先,主养草鱼的养殖户亩均年收益高于非主养草鱼的养殖户。2018年,主养草鱼的养殖户亩均产量1041千克,高于非主养草鱼养殖户的330千克/亩;在售价方面,2018年主养草鱼的养殖户草鱼价格为12.08元/千克,低于非主养草鱼养殖户的13.52元/千克;从生产投入的可变成本来看[2],主养草鱼养殖户的亩均生产成本为11015.3元,高于非主养草鱼养殖户的4831.2元。综合来看,不计固定资产折旧和养殖户家庭劳动力成本,仅草鱼养殖部分,主养草鱼的养殖户2018年亩均年收益为3130.9元,远高于非主养草鱼的养殖户的404.3元。

其次,池塘养殖草鱼的养殖户价格最低,且亩均年收益低于网箱和水库养殖。从产量看,2018年样本户池塘养殖产量为683.9千克/亩,低于网箱养殖,高于水库和稻田养殖;在价格方面,池塘养殖户平均售价12.30元/千克,低于非池塘养殖的草鱼价格;从生产成本看,池塘养殖户生产可变成本为6337.8元/亩,低于非池塘养殖户;从经济效益上看,池塘养殖的亩均年收益2149.2元,低于非池塘养殖的3873.2元,也低于网箱养殖和水库养殖,后二者的亩均年收益均超过6000元。

第三,种养结合户的亩均收益高于非种养结合户。种养结合户2018年亩均草鱼产量700.7千克,低于非种养结合户的945.3千克;从价格上看,种养结合模式下草鱼价格为12.38元/千克,低于非种养结合模式的14.4元/千克;从生产成本看,种养结合户年均生产可变成本5374.1元/亩,远低于非种养结合户的11748.5元。若考虑草鱼收入之外的其他鱼类收入和水生蔬菜、青饲草等种植业收入,则种养结合户的亩均收益要比非种养结合的养殖户高出964元。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经营形式的草鱼销售价格不同。据调研,草鱼一般平均售价12.52元/千克,发展特色垂钓业务的售价平均16.46元/千克,较前者每千克高出近4元。在摸鱼抓虾经营模式中,草鱼的售价更高,为20元/千克。

[2]由于此处无法区分专门针对草鱼的养殖成本,故展示数据表示亩均池塘所有鱼类养殖的生产可变成本。

[3]生产成本:包括鱼苗鱼种费、肥料、饲养费、防疫费、水电费、雇工费等可变投入部分。

[4]亩均毛利润计算方式为亩均草鱼产量*草鱼价格-亩均可变成本,由于成本部分除生产草鱼的成本外,还包括生产其他鱼类成本,故亩均毛收入有低估的可能。

[5]以网箱和水库养殖为主。

[6]调查涉及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30个综合试验站,回收问卷676分,有效样本571份。

(2)新模式的采用及效益分析

当前,我国草鱼养殖主体仍采用传统养殖模式。仅有18%的调查样本采用新型养殖模式,且这些样本户主要来自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在新型养殖模式中,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模式约占42%,池塘种青养鱼、池塘集约化“跑道养殖”、池塘品质调控等模式各约占15%,池塘“渔光互补”模式、滨海盐碱池塘规模化养殖模式、池塘-湖泊复合型养殖模式、小区型池塘工程化高效养殖模式、渔稻综合种养模式等比例较低,共约占13%。

图2.新型养殖模式占比图

新模式要求较高的初始投入,但能够降低养殖过程中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并提高产品收益。在成本方面,采用新模式会带来初始投入增加,增幅最低为0.2万元,最高达650万元[7],普通养殖户平均成本增加约1万元,但新模式也会降低要素投入,特别是减少人工成本,平均减幅为45%。在收益方面,新模式会带来收益增加,养殖户增收1万元以下的比例为25%,1~5万元的比例为42%,5~10万元的比例为18%,增收10万元以上的占比15%。

新模式的采纳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近四年有58%的新模式养殖户认为养殖水质呈向好趋势,但也有4%的群体认为水质出现变差现象。有42%的养殖户认为水体底质变好,但也有7%的养殖户表示示范点水体底质变差。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益于降低鱼类病害发生率,44%的养殖户认为采用新模式后病害发生率有所降低,但也有24%的养殖户认为病害发生趋势无规律可言。对于鱼药使用情况,有51%的养殖户认为呈减少趋势,但也有24%的养殖主体认为四年来鱼药使用情况没有变化,同时有16%的群体认为四年内呈现时而增加时而减少的无规律随机变化。

新模式的社会示范、推广和带动效益不断增强。超过50%的新模式养殖主体组织其他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投喂、苗种培育技术、沟渠设计和改造技术等。33%的养殖主体表示所采用的新模式带动当地养殖环境改善;48%的养殖主体表示新模式丰富了当地居民垂钓、农家乐等休闲娱乐活动。34%的养殖主体曾参与对外公益活动,主要是参与当地的精准扶贫行动,带动贫困户发展,资助金额从2000元到2万元不等。

[7]该样本来自北京,混养部分草鱼,主养鲟鱼。

(二)加工及贸易情况

近年来,随着草鱼加工保鲜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和新产品的不断研发,我国草鱼加工量、加工产品和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从草鱼提质净化、分割冷鲜,到调理制品、熟食即食的适合餐饮配送、家庭烹饪、快餐饮食、休闲营养的系列产品加工业。通过对全国5省20个草鱼加工主体的调查[8]分析,目前草鱼加工产品主要以初加工产品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占比较低,分割、调制草鱼、三去草鱼等冷冻冷鲜产品占50%以上,风味熟食鱼制品和风干腌制鱼制品共占30%以上,鱼糜制品约占10%。草鱼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湖北、广东、安徽、江西、湖南、浙江等省,其中湖北草鱼年加工量最大,达16000多吨;广东省草鱼年加工量2000多吨;湖南、安徽、江西、浙江等省的草鱼加工产业逐步发展,浙江草鱼加工以绍兴醉制风味草鱼加工为主。见表3。

从市场销售方面看,华中地区是草鱼加工主体的草鱼制品主要销售地;其次是华东、华北和华南地区;销售量最低的是西北和东北地区。52.63%的草鱼加工主体有产品参与出口贸易,但出口贸易量较小。草鱼加工有季节性,冬季是加工销售的旺季,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草鱼加工量是其他季节总量的2倍以上。

(1)经济效益分析

原料成本、劳动工资和包装费是草鱼加工主体的主要支出。2018年,草鱼加工主体的总经营成本中63.3%是原料成本,其次是劳动工资,占12.6%,再次是包装费,占5.5%。原料、工资和包装三项支出占草鱼加工主体经营成本的81.4%,水电租金税费等其他支出占18.6%(见下图3)。2018年,20个草鱼加工主体平均支出为4359.3万元[9]。

图3.2018年草鱼加工主体各项支出占总经营成本比重

华中地区是加工草鱼制品的主要销售地,20个草鱼加工主体的平均销售量为68.26吨;其次是华东、华北和华南地区,平均销售量在20~27吨;西北和东北地区销售量最低,平均10吨。见图4。

图4草鱼加工主体草鱼制品的销售分布情况(千克)

[9]有效样本7个。

[10]有效样本11个。

(2)社会效益分析

不同规模草鱼加工主体雇佣员工的地域倾向性具有差异。小规模草鱼加工主体(员工数量低于200人)倾向于雇佣本地员工,其员工93%来自当地县域,7%来自外地;中等规模草鱼加工主体(员工数量201~500人)倾向于雇佣外地员工,其员工16.67%来自当地县域,83.33%来自外地;大规模草鱼加工主体(员工数量在500人以上)对雇工无明显的地域倾向,雇工42.22%来自当地县域,57.78%来自外地。这些说明,草鱼加工企业为县域劳动力就业作出重要贡献。

图5.不同规模草鱼加工主体雇佣员工所属地域情况

草鱼加工主体对人力资本提升和社会公益事业有重要贡献。技能培训方面,90.91%的草鱼加工主体2018年都组织了专业技术培训,年培训7.75次,年培训1187.25人次。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苗种培育技术、科学投喂技术、病害防治技术、调节水质技术、养殖管理技术、养殖及加工技术和加工工艺提升技术等。公益项目方面,70%的草鱼加工企业参与到资助贫困学生、弱势群体、产业扶贫、政府公益基金等公益项目中。

(3)生态效益分析

采用了体系新技术后,62.5%的样本企业表示新技术或工艺节约用水,部分企业表示用水量由过去的每吨产品2.5吨水,降低到每吨产品1.8吨水,降幅约30%;37.5%的企业表示节约了电、气等能源,62.5%的企业表示在污水排放方面有所改进,过去污水排放量每吨产品60吨,现降低到30吨以下;37.5%的企业表示新技术减少了加工下脚料、废料。

(三)市场及消费情况

01市场及价格变动情况(包括市场变化、价格变动)

我国草鱼养殖面积大、产量高、分布广,其大宗品种的属性决定草鱼市场和价格整体呈现稳定特征。2015年以来,草鱼价格表现为缓慢周期性上涨,近两年有所回调,总体价格波动幅度较小。据中国农业信息网监测数据,2015年草鱼批发价[11]12.54元/千克,2016年12.64元/千克,2017年14.51元/千克,2018年14.37元/千克,2019年下降为12.91元/千克。产地价格方面,据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价格监测数据,2018年出塘价低于市场批发价1.65元/千克,2019年出塘价[12]全年平均10.58元/千克,低于市场批发价2.3元/千克,二者价差呈扩大趋势,出塘价格走势与批发价基本一致。

图6.2015年以来草鱼价格和交易量走势

供给方面,草鱼养殖产量稳中有增,整体供大于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草鱼产量增速减缓。2017年以来,环保检查力度加大,主产区取缔关停了一些不符合要求的养鱼场,尤其是网箱围栏养殖,减少了部分养殖产能,但草鱼仍是大宗淡水鱼供给的主要品种。2019年草鱼出现价格低迷和鱼病加剧双重困境,是草鱼价格的“小年”。2019年6月后,草鱼苗种价格开始上涨,未来成鱼价格有望好转。

[11]此处为当年草鱼月度批发价的简单平均值。

[12]此处为当年草鱼月度出塘价的简单平均值。

02消费意愿及结构分析

草鱼是我国消费区域最广泛的淡水产品之一。据草鱼消费专项调查[13],消费者对草鱼的消费偏好可以概况为三个方面:一是草鱼是消费者最常消费的水产品。723份有效样本中,99.6%的表示吃过草鱼,喜欢和非常喜欢吃草鱼的占60%;22.3%的表示最常消费草鱼,20.5%的最常消费鲫鱼,13.8%的最常消费虾类;最常消费鲤鱼和鲢鱼的分别占10.9%和9.1%;虾蟹类、贝类、龟鳖类等占比较低,分别为4.3%、2.3%和0.3%。草鱼受众广,但有土腥味和刺多影响了草鱼消费。不喜欢吃草鱼的消费者表示口感不好、土腥味、有刺等是影响消费的主因。第二,鲜活是草鱼消费者的重要偏好,罐制和烟熏制品消费较少。89.3%的样本消费者选择购买鲜活草鱼,选择冷冻草鱼的只有1.3%,选择烟熏腊制的占5.5%。第三,优质优价是消费者草鱼消费的期望,大水面养殖草鱼最受欢迎。77.7%的样本消费者愿意多支付以购买通过质量认证的草鱼。65.35%的倾向于购买大水面养殖的草鱼,其次是池塘养殖,占17.92%,选择稻田养殖的占13.04%。

草鱼消费的结构性特点包括:第一,消费需求量较为稳定,消费地点变化不大。近三年来消费者草鱼消费变多的占21.9%,变少的占25.8%,没有变化的占53.3%;在外消费草鱼变多的为23.2%,变少的为28.1%,没有变化的为48.7%。第二,家庭仍是消费的主要场所。在家烹饪草鱼的消费者为69.2%,在餐馆消费草鱼的为30.1%;在烹饪方法上,家中烹饪草鱼的做法主要是红烧或酱烧,占54.6%;消费者餐馆选择草鱼的菜品主要是水煮鱼,占49.7%。第三,线下市场依然是主要购买渠道。在消费者购买草鱼及其制品的渠道中,大型超市占18.6%,中型超市占13.7%,社区小超市/便利店占6.6%,批发市场占13.2%,农贸市场最高,占22.8%;与此相应,电商平台等线上消费仅占2.4%。

[13]大宗淡水鱼产业经济研究室2019年开展草鱼消费调查,涉及28个省,发放问卷821份,回收有效问卷723份。

技术研发进展

(一)年度技术进展

近年来,育种、养殖、加工、饲料营养等草鱼产业链各环节都取得了一定的技术进展,支撑了草鱼产业可持续发展。

01育种方面

一是持续开展草鱼家系选育研究,在同塘养殖条件下进行比较,经连续2代选育获得的F2代草鱼选育家系的平均体重比非选育群体提高了22.59%。

四是建立一套由20个微卫星标记组成的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体系用来筛选遗传多样性、通过同塘对比实验筛选生长速度差异性,获得遗传多样性高和生长速度快的邗江水系群体草鱼。利用长江邗江群体、珠江肇庆群体、黑龙江嫩江群体进行3水系双列杂交实验,创制出生长速度快16.8%的草鱼优秀杂交组合。通过体系平台进行草鱼优质种苗的广泛推广,有力推动草鱼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02养殖方面

一是装备研发不断推进。精准投喂反馈装置开发、疫苗自动注射机、溶氧自动控制系统开发、集约化管控系统建设、养殖大数据平台建设、吸鱼泵等工作有序推进。在吸鱼泵研发方面,通过工厂空转、载鱼系统试验后,结合流体仿真分析,对管体流态、进口弯度、管道材料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完善,试验结果证明,对规格2千克内的草鱼几乎无损,设备成本是国外设备的1/5左右,机械性能稳定,为推进养殖生产的信息化和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打下基础。

二是节能减排新技术不断涌现。湖州德清推出“三池两坝一湿地”减排技术方案,利用藻类定向培育技术进行养殖尾水减排取得进展,如研发了一种以黑曲霉菌(Aspergillusniger)作为生物絮凝体对净化养殖废水的微藻进行絮凝收集的新技术。

三是养殖尾水净化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了水芹和水雍菜季节性的自然更替。这一新技术有望实现池塘养殖在低成本条件下营养物质多级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及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目的。

四是尾水减排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构建全程可控的循环水生态养殖示范区300亩(含水产品生态养殖面积240亩,尾水处理、生态修复养护区50亩,果蔬种养区10亩),实现养殖污水、污泥的资源化循环利用,实施从“水域到餐桌”全过程质量管理,确保水产品质量。通过任务实施,预计实现覆盖全产业链的绿色、清洁养殖技术,构建生态化、集约化、智能化等全程可控养殖系统,并带动传统池塘养殖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03加工方面

一是草鱼微流水净化提质与调理保鲜技术,探明了微流水处理对草鱼肌肉品质的提升效果及其代谢机制,即采用微流水净化处理(自来水或循环净化水、水体温度10~15℃、水置换量400%/每天)4~7天,可以显著提升池塘养殖淡水鱼肌肉食味品质;

二是针对鱼肉低温贮藏过程中品质劣化问题,建立了鱼体臭氧水淋洗减菌、真空腌制(10~15℃、真空浸渍处理2~4小时)、质构调控、壳聚糖基生物膜保鲜、混合气体包装与冰温气调保鲜技术以及基于近红外反射光谱学(NIR)技术的品质快速评价方法。通过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解决池塘养殖草鱼土腥味较重、冻藏后肉质变软、消费者可接受度低等问题,提升品质和价值,推进草鱼加工产值增加、规模扩大,支撑草鱼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04病害控制方面

养殖草鱼的传染性疾病以病毒性的草鱼出血病和细菌性的肠炎、赤皮病、烂鳃病为主。草鱼出血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监测表明,2018~2019年健康草鱼苗种的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携带率为7.45%,发病草鱼GCRV阳性率为49.6%,且均为Ⅱ型GCRV,提示草鱼养殖过程中需加强苗种的引种检疫。获批的“草鱼出血病活疫苗”在草鱼主产区得到推广应用,取得明显的免疫预防效果,放养草鱼的成活率由60%左右提升至85%以上;各种实用性的新型疫苗研究取得一定进展,如Ⅱ型GCRV芽孢杆菌口服疫苗、编码草鱼呼肠孤病毒VP5与NS38B细胞表位的DNA疫苗壳聚糖纳米口服制剂等。防治药物研制出“复方茶多酚粉剂(血停)”,先后在草鱼主产区广东、四川、安徽等地进行效果验证,可有效减少草鱼发病,降低死亡率80%以上,有望成为近年来第一个新型绿色渔药。对养殖草鱼的细菌性疾病研究相对较少,病原学研究主要集中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基因组分析,药物防控集中在药物安全使用方面,生态防控则主要体现在抑菌有益微生态制剂研制方面。“草鱼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赤皮病二联蜂胶灭活疫苗”获兽用生物制品临床试验批件,并在3个不同地区开展了临床试验,免疫组的养殖成活率比对照组提高21.3%。

05饲料营养方面

一是增强草鱼健康和改善鱼肉品质的营养调控技术取得重要进展。针对草鱼肠道、鳃等器官组织发育不完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健康易受损,导致发病率高、肉质下降的问题,研究发现:适宜水平的蛋白质、赖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磷脂、铁、锰、核黄素、烟酸、泛酸分别提高了草鱼攻毒后肠炎和烂鳃抵抗力11.3%~57.1%、9.0%~80.7%,促进了生长,改善了草鱼肌肉品质;以“器官健康”和“鱼肉品质”关键指标为标识提出了生长草鱼营养物质需要量参数34个。同时,高脂增加了草鱼肝胰脏脂肪沉积,而适宜水平共轭亚油酸、磷、硒提高了幼草鱼肝胰脏或(和)肠道抗氧化能力,DHA和精氨酸分别增强了草鱼肝细胞和肠细胞结构与功能。

二是草鱼蛋白质高效利用的饲料技术取得重要进展。首先针对鱼粉资源短缺,而植物蛋白可利用性差、易受霉菌毒素污染等问题,研究发现:第一、适当提高草鱼饲粮中脂肪含量有节约部分蛋白质的作用,且在低蛋白高脂肪组(粗蛋白28%,粗脂肪6%)添加1193单位/千克脂肪酶提高了草鱼抗病力改善了鱼肉品质;第二、黑水虻幼虫粉、肠衣蛋白粉、棉粕可分别替代幼草鱼饲粮中40%、40%、60%鱼粉,但鸡肉粉替代鱼粉后降低了幼草鱼生产性能;第三、饲粮呕吐毒素会破坏草鱼肠道、鳃等器官结构,降低免疫力,导致生产受阻,根据增重率和抗病力确定了草鱼饲粮中呕吐毒素的最大允许量分别为318.00微克/千克和190.43微克/千克。

其次针对草鱼器官发育不完善,结构功能易受损的问题,研究发现:当饲粮中谷胱甘肽、谷氨酰胺二肽、核苷酸、槲皮素、黄芩素、姜黄素、荷叶醇提物、地衣芽孢杆菌添加量分别达407.45毫克/千克、0.5%、0.082~0.15%、0.2~0.6克/千克、0.2克/千克、400~600毫克/千克、0.14%、1×105~1×106cfu/克时,提高了幼草鱼血清或肝胰脏抗氧化能力和(或)免疫功能,促进了生长;与硫酸盐相比,富马酸亚铁提高了生长草鱼生产性能、抗病力(肠炎、烂鳃、赤皮抵抗能力)和鱼肉品质,且富马酸亚铁的生物学效价是硫酸亚铁的124.4%~150.3%。

上述草鱼营养与饲料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鱼类健康营养理论,对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为草鱼等淡水鱼饲料研制、标准制定提供营养技术支撑。

(二)主要推荐模式

01池塘“零排放”绿色高效圈养技术与模式

该模式是对传统池塘养殖方式的重要革新。它主要在池塘中构建一套面积不超过池塘总面积25%的圈养装置,主养鱼类在圈养桶内养殖,外塘种植水草或构建生物浮床,减少了因饲料使用而造成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在水中和底泥中的积累。通过圈养桶特有的锥形集污装置高效率收集残饵、粪污等废弃物,废弃物经吸污泵抽排移出圈养桶、进入尾水分离塔,固废在尾水分离塔中沉淀分离、收集后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去除固废后的废水经人工湿地脱氮除磷后再回流到池塘重复使用,实现养殖废弃物的“零排放”。这种养殖方式具备清洁生产、提升养殖容量,降低病害发病率、提升产品质量、减少人工和水资源等生产成本、提升养殖效率等多重特征。

该模式下比常规养鱼节约饲料成本约20%;管理的水体面积大大减少,节约人力;鱼药使用量降低80%以上,药残更低;实施清水养殖,提高养殖鱼类营养品质,产品土腥味基本去除、口感更佳。单个圈养桶产量相当于散养池塘1亩产量;池塘圈养的产量、效益相当于普通池塘产量、效益的5倍以上。

02“回”型池种青养鱼模式

“回”型池种青养鱼模式遵循草鱼的生态习性和养殖池塘生态位的特点,建造“回”型养殖池塘,在池塘平滩和池埂上种植黑麦草、小米草和苏丹草等作为天然饵料,并搭配一定比例的鲢、鳙、鲫、黄颡鱼等,辅以投喂配合饲料。该模式符合节能减排要求,通过改造原有池塘,底泥循环利用,减少了废弃物排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模式集成生态种养、养殖尾水循环利用与智慧渔业装备技术,优化营销管理渠道,构建“体系技术+合作社+渔民+品牌销售”产供销模式,打造生态农业科技知名品牌,形成生态循环型绿色高效万亩水产养殖示范模式,每亩纯利润3000~5000元,为传统养殖的2倍以上。

03鱼菜共生养殖模式

鱼菜共生养殖模式,通过搭建生物浮床来种植水蕹菜等蔬菜,实现水上蔬菜、水下养鱼的生态养殖模式。该模式可显著提升精养池塘的鱼体质量和水体氮、磷的去除能力,具有节水减排,改良水质,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减少鱼病发生,降低渔药使用量、提高产品品质、促进池塘养殖的提质增效的特点,生态和经济效益突出。

作为精养池塘生态工程化修复技术的一种,鱼菜共生模式的“一控两减”效果明显,节约养殖用水50%,减排养殖废水80%,提高氮素转化效率约10%,提高养殖产量10%~20%,经济效益提高30%,具有改善水质、丰富水体生物多样性、提高鱼肉品质等效果。该技术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推广17.13万亩,累计增产2.03万吨,增收1.91亿元。

04山涧流水养殖模式

广西浦北县官垌镇地处六万山区腹部。该镇农民利用山涧溪流终年不断、水源充足、草料丰富等自然优势,在沟沿路边、房前屋后、田头地角或一些低洼田开挖小鱼窝,引来山泉水养鱼,鱼窝面积小至几平方米,大到50~60平方米,每个鱼窝投放二三十尾甚至上百尾五六寸长的草鱼种,平时投喂青草、瓜叶、木薯叶等。洁净的山泉、纯天然的青饲料和自然流水式养殖,产出了绿色生态、品质上佳的“官垌草鱼”。

05跑道式养殖模式

跑道养鱼是将传统老旧的池塘养鱼方式改变成集中在流水槽里进行养殖的新模式,其优势在于养殖鱼类始终在溶解氧高的流水中生长,养殖的鱼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单产高,饲料系数低,生产管理方便,起捕鱼方便,是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绿色的生态健康养殖新技术,通常会比粗放的传统静水池塘养鱼增产1~2倍,大大提高鱼产量、产值,增加养殖经济效益。每条水槽投放2.5万尾草鱼,一年可以养两轮,年产40万斤草鱼。

(三)发展形势分析

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当前的技术难题,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01利用代分子生物技术辅助常规育种技术加快草鱼良种选育

02加强对接加工的养殖技术研究

03草鱼保活保鲜与绿色冷链物流及品质保持技术

随着消费升级,适合餐饮配送、家庭烹饪、主食菜肴的方便快捷的调理保鲜类鱼制品是目前市场发展主要方向。围绕“大健康”、全产业链安全、低碳生活等产业发展趋势和消费需求,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安全控制和绿色高效综合利用技术是未来提升产业效益,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以及满足方便、营养、安全的消费需求的必然趋势。

04免疫防控技术研究

鉴于目前对病毒性疾病治疗的技术和手段有限,免疫接种仍然是防控草鱼出血病的最有效方法。疫苗的研究将着重于开发实用性好的口服、浸泡型疫苗、多价多联疫苗,以及利用高效的生物材料作为疫苗载体,为草鱼出血病的防控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

05草鱼绿色健康养殖的精准营养与饲料调控技术

目前,关于增强草鱼“器官健康”和改善“鱼肉品质”的营养与关键饲料调控技术研究取得较大进步,但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养殖环境条件下草鱼健康养殖的动态与精准营养调控技术较缺乏,因此持续全面深入开展增强草鱼“器官健康”和改善“鱼肉品质”的营养技术研究将为草鱼健康养殖的动态与精准营养调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渔用新型蛋白源开发、植物蛋白源高效利用、水产养殖动物专用绿色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等也是关键饲料技术,其研究可为草鱼健康养殖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草鱼至今没有人工选育的良种,依然是野生种的直接利用。野生种由于缺少定向选育,生产单位又不注重亲本留种操作规程,导致草鱼种质抗逆性差、生长性状退化,种质问题成为制约草鱼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核心要素,亟待加强对草鱼的种质资源的利用和良种选育。草鱼性成熟周期晚,即使在广东一般也要4年才能性成熟,新品种培育周期长;普通草鱼苗种常年生产利润较低(售价约5~10元/万尾水花),短期的经济价值驱动力弱,导致草鱼新品种研发单位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有强烈意愿投入研发的生产企业不多,众多的中小型苗种场没有雄厚的资金、技术和品牌意识来推进草鱼优质品种的选育改良研发。

草鱼养殖户以分散的小规模养殖户为主,养殖规范性和科学性弱,养殖户有过密投苗的倾向。当前环保与绿色发展对水产养殖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我国养殖区域普遍缺少功能规划,养殖池塘的工程化和机械装备水平较低,养殖尾水的处理方式亟待完善。草鱼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低,应对生产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缺乏渔业保险等风险分担措施。另外,虽然绿色高效养殖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但新模式的推广受产权不稳定、产品优质不优价、进入门槛高、经营者能力弱等问题影响。

草鱼的加工利用率低、产品种类少,缺乏高附加值产品;现有鱼类前处理与加工设备不适合草鱼的原料特点,草鱼加工机械化程度低,产品稳定性和加工效率难保证,限制了规模化发展;在养殖和保活贮运过程中渔药、饲料及添加剂的不合理或不规范使用等问题也导致加工产品存在安全风险。目前草鱼加工主体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70%的草鱼加工主体反映有资金压力且基本上都是因原料采购而起,14.29%的主体面临人员工资压力。草鱼加工主体平均贷款金额为703.25万元,但仍有40%的草鱼加工主体反映存在贷款难问题。

我国草鱼病害较为严重,由于草鱼病害防控投入品质量良莠不齐,病害防治技术服务人员缺乏,养殖户病害防控知识有限,乱用及滥用药物现象仍较为普遍,不仅影响防治效果,甚至造成草鱼大量死亡,药残问题威胁人的健康。目前,我国获批的草鱼疫苗仅2种,根本无法解决草鱼疫病多发、并发、继发的问题。

05营养与饲料方面

06市场与消费方面

(二)发展建议

一是保障草鱼选育工作长期、稳定和可持续性。稳定外部环境,加强体制建设,通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来保障科研人员研发经费的稳定,夯实长期性、基础性工作积累,厚积薄发,进一步发挥好体系优势,维护好现有人才队伍不流失,并发展壮大。

二是提高水产养殖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鼓励水产合作社、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发展,提升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能力,提高养殖户的价格话语权,并倡导建立信用合作、互助保险等风险分担机制。地方渔业部门应对水产养殖地区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积极推广新品种、健康养殖技术和绿色生产理念,建立技术培训和信息共享机制,通过认定颁发水域滩涂养殖权证保护养殖户产权,促进养殖主体生产投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养殖过程的贯彻实施良好水产养殖规范。在水产养殖场实施良好水产养殖规范管理,可使草鱼生产受到连续、稳定、有效的控制,促进生产规范化和标准化。

四是强化投入品管理,加大对绿色投入品研发的支持力度。健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基层病害防治技术服务队伍;做好规范化管理和使用水产养殖投入品的宣传引导工作,严防违法违规投入品流入水产养殖环节,严厉查处非法使用水产养殖投入品行为;加大对渔用疫苗、中草药制剂、微生物制剂和生物渔药等绿色投入品研发的支持力度,特别是优化渔用疫苗的审批流程,并加快疫苗的推广应用。

五是加大对草鱼加工产品的研发力度,构建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体系。加强饮食文化宣传;增加草鱼适用加工与保鲜技术及配套装备的研发投入,并从全产业链角度加强质量安全控制;促进“养殖-加工-冷链物流-餐饮”全产业链发展。

六是推动草鱼市场品牌化建设,做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管理。加强草鱼及其制成品的品牌化建设,推出“瘦身草鱼”“稻田鱼”“水库鱼”等一系列绿色健康草鱼产品,以此带动草鱼产业向高质量转型升级;加强质量安全监督和检测,规避草鱼加工、流通、销售中的食品安全风险,为消费者提供信息透明、优质优价的良好市场环境。

附件1:

国际产业发展现状

草鱼是世界大宗淡水鱼养殖的主导品种,中国在国际草鱼养殖中占绝对优势。据FAO统计,2017年世界草鱼养殖产量为551.95万吨,占大宗淡水鱼产量的1/4。中国、孟加拉国、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缅甸等国家是草鱼的主产国,这些国家的草鱼产量都在万吨以上。2017年,我国大宗淡水鱼养殖产量为1963.66万吨,占世界大宗淡水鱼养殖产量的89.91%,中国草鱼占世界草鱼产量的96.85%。

世界大宗淡水鱼等鲤科鱼类的进出口相对较少,中国是贸易量较大的国家之一。由于UNCOMTRADE数据库只细化到鲤科鱼类的进出口情况,国际草鱼贸易的情况无法获知。2018年世界鲤科鱼类进出口总量9.84万吨,贸易额为30036.75美元[14]。

世界草鱼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是中国。中国草鱼基本在内地被消费。草鱼大部分以新鲜整鱼或鱼片形式上市,很少加工。草鱼生长快、规格大、生产成本低、肌间刺少,可以与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做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因此在发展中国家有一定发展潜力,已经成为孟加拉国、印度等国发展水产养殖的理想品种。

[14]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中,鲤科鱼类进出口分类编号为030193,数据截至2018年。

附件2:

国际技术研发进展

国际技术进展集中在养殖和加工环节。

二是养殖过程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国外养殖机械化程度较高,如国内缺乏的鱼类疫苗注射设备在国外已经成熟和投入使用。丹麦的RossiInternationalAasmundTorvik6099Fosnavg公司生产的Easy-Vac系列产品是专门用于鱼类疫苗注射的设备,自动化程度高,一般只需1~2人即可完成操作,每小时可注射5000~6000条鱼苗,注射角度、深度和注射量可调节,还具有计数功能。挪威SkalaMaskon公司设计研发的Mskonvaccinationsystem是一种全自动的鱼类疫苗注射系统,该系统集鱼苗养殖、运输、导向、分级和注射于一体,可以实现不同种类和大小的鱼苗的疫苗快速注射。该系统利用鱼苗本身的物理特性,通过滚轮实现自动导向;通过机器视觉技术实现鱼苗的分级;根据鱼苗的大小调整注射装置的位置,实现不同鱼苗的疫苗精确注射。只需一个工人操作,即可实现每小时10000~20000条鱼苗的疫苗注射。

四是鱼类品质评价与加工保鲜技术不断发展。目前国际上草鱼加工技术研发主要集中在中国。国外技术进展主要围绕虹鳟鱼、沙丁鱼、鳕鱼等海水鱼和罗非鱼等其它淡水鱼的品质评价与保鲜、生物加工及副产物利用。拉曼、近红外等光谱、图像分析、生物传感器等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鱼类新鲜度和品质的评价;

在保鲜方面,采用天然多酚类物质、生物基可食性涂层涂膜或同时结合酸性氧化电位水、气调包装、辐照、超高压等单一或联合技术延长低温保鲜鱼的货架期,开发了系列生鲜调理鱼制品的保鲜加工技术;在生物加工方面,围绕各国地方特色发酵鱼制品,解析了传统鱼肉发酵过程中菌群结构与风味组分变化的内在联系,开发了基于新型菌株与酶解耦合的鱼类固态发酵技术;

鱼糜加工技术仍是研究热点之一,应用卡拉胶结合乳蛋白、大豆多糖、氨基酸、变性淀粉、纳米鱼骨粒等改善鱼糜凝胶特性,开发了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鱼香肠、鱼面条等产品;

鱼类副产物的加工利用也逐渐引起各国重视,集成生物酶解、分离提取、微球包埋、干燥等加工技术,开发了鱼明胶、功能活性肽、鱼油微胶囊、鱼骨粉等产品,并以此为原料进一步开发活性包装膜、功能性饮品、营养添加剂、医用凝胶等高附加值产品。

这些技术进展为进一步推进我国草鱼加工技术研发和加工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现有技术进展主要集中在品质评价、保鲜技术方面,适合现代需求的营养健康类食品、方便熟食类食品的加工技术研究较薄弱,对加工、流通过程中潜在的质量安全风险的研究有待加强。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安全控制和绿色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将是未来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适合鱼类加工保鲜的配套装备研发是推动加工机械化、提高加工率、扩大加工规模的必然要求。

更多新闻

在金鲳鱼产业迅速深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仍面临养殖病害肆虐(例如:小瓜虫)、种苗产业欠规范、设施升级滞后、行情波动较大等诸多问题。但行业始终有意愿、有信心、有方法进一步改善产业现状。

为此,中国渔业协会金鲳鱼分会主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农村报承办的“第二届中国金鲳鱼产业高峰论坛暨首届金鲳鱼网络推介会”,以“金色牧场·鲳游天下”为主题,深入探讨产业各环弊端的解决之道,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应用网络技术要素,以“云推介”深化拓展交易消费模式,助推行情复暖,为金鲳鱼行业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重大盛事。

2021年1月10-11日(拟)

活动地点

中国·湛江

活动主题

金色牧场·鲳游天下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

中国渔业协会

广东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

主办单位:

中国渔业协会金鲳鱼分会

承办单位: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南方农村报农财宝典大国渔业

协办单位:

中国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广东海洋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海南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中国渔业协会智慧渔业分会

中国渔业协会大黄鱼分会

中国渔业协会渔船渔港分会

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

中国渔业协会重庆代表处

中国渔业协会大连代表处

广东海洋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铜合金网衣网箱健康养殖产业联盟

邀请专家(拟)

关长涛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郭根喜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柳学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陶启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殿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黎祖福中山大学教授

李安兴中山大学教授

李远友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但学明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陈刚广东海洋大学教授

杨奇慧广东海洋大学教授

鲁义善广东海洋大学教授

黄郁葱广东海洋大学教授

许贵林广西海洋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陈傅晓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研究员

骆剑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教授

黄海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研究员

蒋伟添北海市金海岸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

活动亮点

打造产业年度最大盛事学研政企各环倾情参与

金鲳全产业链资源对接打通产销壁垒促进合作

网络云同步开展活动打破空间开拓“云销路”

社会化营销金鲳新定位金色牧场引领新消费

同期活动

立体式传播

主要议题

新品种新模式新消费

首届中国金刚虾王大会

暨2020斑节对虾产业链高端品牌颁奖盛典

这是全国首届金刚虾大会

也是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参与人员最多的

金刚虾王大会

打造中国金刚虾第一盛会

汇聚最顶级人群

地点:福建漳浦

组织架构

南方农村报社、农财宝典、大国渔业、新渔网

指导单位(拟):

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

中国水产品流通与加工协会

华夏对虾种业创新联盟

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海南省对虾养殖协会

湛江市对虾种苗协会

战略合作单位:

澳华集团

联合承办单位:

海南高大尚国际海洋种质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

福州开发区高龙饲料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铭治集团

联合承办单位、协办单位、支持单位等火热招商中,欢迎更多优秀企业加入

支持媒体:南方日报、南方+、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大粤网、南方周末、今日头条、腾讯新闻、抖音、快手、新华网、人民网……

邀请专家(拟):

麦康森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建国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崔和中国水产品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

江世贵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所长

林文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杜国平广东海洋大学教授

会议规模

参会规模:600-800人,养殖大会、经销商、行业人士

会议亮点

一场打造网红虾巅峰盛会

一场高端饲料、动保、苗种品牌盛会

一场金刚虾大户、大型经销商、行业顶级人士嘉年华

一场中国虾业转型升级的风向标

1、金刚虾苗培育与孵化技术

2、金刚虾饲料营养配方痛点与难点

3、白+黑养殖模式提高产量和效益的关键点

4、精养金刚虾养殖技术秘籍(高位池和土池的诀窍)

5、全价配方软颗粒发酵饲料的应用现状以及其优劣势分析

6、中国金刚虾产业市场调研报告

7、中国金刚虾消费市场报告

1、2020中国金刚虾产业链高端品牌风云榜

2、中国金刚虾巅峰思想汇

3、发布《2020中国金刚虾产业调研报告》

4、我为金刚虾代言

邀请顶级专家、院士、美食家、媒体代表以及行业养殖户、经销商、企业人员等等,发动一场为金刚虾代言活动,打造网红虾,引爆消费端和养殖端。

THE END
1.新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畜牧业作为我区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疆现代农业重要的新的增长点。国务院32号文件对加快我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的新机遇。只有客观分析当前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找准适合我区畜牧业发展的路子,才能实现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当前我区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http://www.xjmg.org/index.php?c=article&a=detail&id=3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