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鹏:博士进山送科技贫困村变“生态园”20210107期第A1版:时政

重庆巫溪县红池坝镇九坪村地处大山深处,海拔800-2100米,80%的土地坡度超过25度,土地贫瘠,“地无三尺平,路无一尺宽”的自然条件极大地限制了当地产业的发展。农民以种植苞谷(玉米)、洋芋(土豆)和红苕(红薯)等作物为主,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农业生产效益极低。

2017年9月,第一书记董鹏来到九坪村。仅用3年,董鹏帮助村子创建主导产业高山错季脆李基地650亩,辐射农民112户,其中贫困户41户。推广了“冬春洋芋+夏秋辣椒”的间套作两季栽培模式,通过“长短结合”的栽培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亩产值3500元。在发展产业,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建成10亩育苗大棚和300吨冷链物流冻库,完成了产业链关键设施设备的配套建设,培育龙头企业1家,完成“绿色产品”申报2个,实现了全村主导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蓬勃发展,让九坪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选择农业,到离农村更近的地方

董鹏原是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研究员,来自山东省新泰市南王村,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他,和家里人一起干农活是家常便饭。20世纪90年代,山东虽然农业相对发达,但是基本靠人工种植,缺少机械化设备。董鹏对农业现代化很向往,在报考大学时,他选择了农业领域,大学4年,加上5年的硕博连读,他成了农业学术领域的佼佼者。

在西南大学读研期间,董鹏发现当地农业的发展现状比山东落后很多,农民的辛勤劳作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他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所学为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博士毕业后,董鹏本来有机会到高校任教,但他最终选择到了当时的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因为这样离农村更近。

2017年9月6日,从重庆市驱车8个多小时,农学博士董鹏来到了被称为“镇子角角上”的九坪村。九坪村地处红池坝镇东北角,相对封闭,产业发展十分落后。

“我们想找一块超过2亩的平地都找不到,在很陡峭的坡上进行农业生产,下面就是悬崖深谷。地里主要种植苞谷、洋芋、红苕‘三大坨’,作物大部分拿来喂猪,等年底猪养肥了,村民便杀了熏成腊肉,供来年食用。”董鹏说。

“猪吃粮食,人吃猪”,村民的生活就这样循环往复,没有积累下任何财富。恶劣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业思维,7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再加上村民多是老人和留守儿童,对于董鹏的扶贫工作来说,无疑都是严峻的考验。

“听说第一书记是博士,我当时就想:派了个书生来,这个人能行么?”有60多年党龄的段绍玉和许多村民一样,担心这位新来的博士书记干不了实事。

董鹏进村第一天,就打消了村民们的疑虑。

“完全没提自己伙食、住宿的事,鞋一换就要往外跑。”村主任陈林说,董鹏一进村,就要求和村干部一起入户做普查,在场的村干部都愣住了,赶紧拉住他,怕他累坏了。“我不累,再说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入户走访可以尽快熟悉情况。”操着山东味儿重庆话的董鹏笑眯眯地说。这天下午,他和当地干部一起走访了4户贫困户,“打探”到不少情况。

最初,村里食宿条件比较简陋,没有食堂,卖菜的流动小货车一周左右才来一回,长期驻村一日三餐如何解决,成了董鹏进村后面临的一个难题。但在困难面前,董鹏没有退缩,始终坚持“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每两周回一次家,工作中逐渐与村民相互了解和熟悉,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关心和支持。

一天早上,董鹏打开房门,发现门口放着一篮洋芋。原来是村民看董鹏长期住在村上,担心周围买不到东西,又怕打扰他休息,把洋芋悄悄放在门口,就回去了。这一篮洋芋豆不仅让董鹏感受到了村民的淳朴和温暖,更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其所能,帮助他们早日实现脱贫。

每天早上8点,董鹏都和村干部一起走访村民。半个月后,董鹏摸清了全村250户村民的基本情况和77户建卡立档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他还将走访时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分类和分析,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整个笔记本,对如何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如何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做到心中有本明白账。

“董书记蛮有耐心,也没架子。”半年后,起初对董鹏有怀疑的段绍玉放了心,并且喜欢上了这位博士书记,亲切地叫他“侄子”,董鹏则称她为“二姨”。由于董鹏长期戴草帽,穿水鞋,干起活儿来毫不费力,看着不大像个博士,倒像个真正的“泥腿杆子”,所以村民都亲切地喊他“泥腿杆子博士”。

调整产业结构,为村民谋出路

2017年冬天,村民用电量增大,村里时常出现电力中断的情况。每次遇到停电,在办公室里的董鹏就会点一盏蜡烛或头灯,继续跟村干部、村民、企业主探讨发展方案,思路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讨论中逐渐明晰。

随着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红池坝镇“农旅融合、旅为龙头、农为基础、交通先行、党建保障”的发展思路,为地处大山深处的九坪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红池坝景区西大门将设在九坪村旁,贯通景区的旅游干道将从村里穿过,九坪村成为了连接红池坝景区的第一村。这意味着,农旅融合发展必将成为实现全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

在研讨中,董鹏结合专业知识,对九坪村的土壤、光照、降雨等自然条件,以及未来游客动态趋势、产业与旅游的结合方案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如何围绕农旅融合、夯实产业基础进行精准定位,和干部们一起描绘着九坪村未来的蓝图。

一系列“会诊”后,九坪村发展方案最终出炉:结合原产地优势,沿村内旅游干道两侧,立体布局高山错季脆李,形成九坪村主导产业。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间套作发展“冬春洋芋+夏秋辣椒”,增加李子苗期群众收入,实现产业的“以短养长”。结合当地习惯,鼓励群众喂养“粮草猪”,推动产业“种养循环”生态化发展。同时,在道路两旁点缀花卉、油菜等开花植物,形成具有九坪村特色的“春花、夏果、秋叶、冬雪”的“山地多彩农业产业带”,并培育精品民宿,挖掘“五句子”山歌传统文化,形成“农旅+文旅”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整村脱贫近在眼前,新产业助力乡村发展

2017年11月底,九坪村便民服务中心,一场院坝会正在召开,董鹏捧着刚出炉的发展方案,向村民们介绍起来。

“啥,种李子?”“以后拿啥子喂猪?没得粮食了以后咋个生活?李子卖不出去咋个办?”听完董鹏的介绍,不少村民直摇头。由于当地村民长期深处大山,过惯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思想比较保守,“改变”,对村里人来说一时难以接受。

“在村里工作,除了要懂当地方言,还要懂农民的心思,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坎。只有算清楚了收入账,才能让群众从心底里接受。”董鹏恍然大悟。

于是,他抛开抽象的数字,以种玉米喂猪获得的收入为参照标准,宣传“种辣椒喂猪”:“种一亩辣椒比种一亩玉米多收入2000元,相当于花1000元买玉米喂猪,还可以再多赚1000元!”这下,在场许多村民都点起了头:种辣椒划得来,也不耽误喂猪!在董鹏和全体村民的努力下,这一年全村辣椒种植面积达到了300多亩。

有了这次经验,之后每次需要发展新产业时,董鹏都会事先把内容转换成当地村民能够理解的语言,产业结构调整阻力大减。经过近两年的发展,九坪村发展起650亩李子,种植近千亩蔬菜。在外打拼的务工人员,也都纷纷回乡创业,成为九坪村人才振兴的新生力量。

为解决九坪村生产规模小、对接大市场较为困难的问题,董鹏提出:联合红池坝及毗邻的田坝、文峰等乡镇发展起3000亩辣椒基地,充足、稳定的产量吸引来一家市级龙头企业,签下包销订单;董鹏跑了4个月,争取到300吨的冻库项目,解决了辣椒、青脆李销售季节短的问题,让红池坝及周边乡镇所产的鲜活农产品卖得更远,并与同类产品实现错峰销售;举办“五句半”山歌联赛,既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又为旅游积累起文化资源……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贫困村变“生态园”

如今,九坪村突破区域发展限制,以“云中脆李”为主导产业,紧紧围绕“农旅融合”的发展定位,打造“果蔬融合”产业发展基地,建立“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第一书记董鹏不仅为九坪村铺设了产业链支撑体系,还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为这里培养的技术人才会让九坪村保持强劲的活力。

下一步,九坪村将依托自然条件优势,力争打造成“最具艺术魅力的康养度假目的地”,顺利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THE END
1.博士求职劣势多多!毕业生本科生博士生博士学位近日,陕西省学生就业与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陕西省普通高校202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高校博士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为76.68%,相比2022年下降了9.45个百分点,这一数字明显低于本科生的81.19%的落实率。这一数据不仅揭示了博士生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也引发了人们对高学历群体https://www.163.com/dy/article/JKDOVKB40556B2XM.html
2.头条文章7、学生毕业出路:(课题组支持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发展道路、积极为学生出谋划策并提供各类资源) 2010-2018年期间,依托学校化学一级学科,培养61名硕士毕业生,其中65%左右考取国内外名校博士、50%左右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7%左右获省级优秀硕士论文、50%左右获校级优秀硕士论文,研究生教育成果刊载于CSSCI期刊《学位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341774733686855
3.管理专业的博士管理专业的博士资讯–加倍考研网大白新闻注意到,生于1969年的郑德雁是一名“学霸”,17岁考上兰州大学数学系,20岁即顺利毕业。参加工作后,他还在青岛海洋大学获管理学硕士学位,在中国海洋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梳理其履历可发现,郑德雁曾先后在山东省四市担任要职,拥有丰富的城市治理经验。郑德雁 资料图(图片来源:青岛政情)“数学学霸”、“农学博士https://www.kaoyankaoyan.com/zixun/guanlizhuanyedeboshi.html
4.农业经济管理毕业后,都有哪些出路?#张义珍当选江苏省政协主席# 张义珍同志是河北省人,大学本科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后留校当教师,那个年代特别优秀的本科生是可以在高校任教师的,她任过教研室副主任、教工支部书记,在此期间攻读本校硕士研究生,任教师10年后攻读华中农业大学农学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后在原单位继续任教,任经济管理https://www.hljgvc.com/kyq/81531.html
5.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出路6篇(全文)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出路 最近,据中国媒体援引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二零一零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去年的611万多19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严峻在哪里?随着九十年代末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以来,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https://www.99xueshu.com/w/filebk1e7kfu.html
6.《BJBR虚拟仿真解决方案(描述精选)》(Yanlz+SteamVR+5G+AI+VR+AR+MR++++“BJBR虚拟仿真解决方案(描述精选)”:是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解决方案(BJBR)”的描述精选,这个链接“https://blog.csdn.net/VRunSoftYanlz/article/details/96482301”详细描述了“BJBR”,里面配有丰富案例插图,可以快速让我们了解实验方案,而这次我们将“描述”独立成篇,方便大家快速了解整个行业的虚拟仿真解https://blog.csdn.net/VRunSoftYanlz/article/details/99828217
7.学农水的女生好就业吗?出路在哪里?水利工程师茶楼水文水资源很多时候就是在自然地理学招生,毕业后拿证是理科学士、硕士和博士,写的是自然地理学,你看看这个和水利比,到底哪个好考编制。当然,如果题主说的农水硬要是农业水土工程,那确实不好办。但是可以考研啊,你不是喜欢农水么,全国那么多开设农水的高校没有用农业水土工程这个名字,你为啥不考虑下。以后公考都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5013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