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硕士论文汇总十篇

一、北京农学院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质量的实践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高质量的生源,招生就在于吸引和挑选出高素质的学生。作为地方院校,在名气上和综合实力上较中央部属院校明显处于劣势,如何争取优质生源成为招生工作的工作难点和重点。近年来北京农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创新机制,通过采取以下有效措施,较好地把握招生工作的主动权。

1.以学科特色吸引优秀生源。北京农学院紧密围绕首都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努力打造和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近年来,学校承担了“973”、“863”、支撑计划、国家重大转基因专项、农业行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高水平国家项目。在都市型现代农业理论研究、作物品种研究、肉牛转基因体细胞克隆技术、中兽药和生物农药等方面在国内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尤其是近三年,学校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重点解决了一批北京乃至全国都市农业、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通过加强学科建设,突出特色,以点带面,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从而吸引优秀生源。

2.以名师魅力吸引优秀生源。北京农学院现有教授90人,副教授202人。教师中受聘为“外籍院士”1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创新人才7人,北京市长城学者2人,北京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65人,北京市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学术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13个,兼职博士生导师12人。通过名师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吸引优秀考生报考。

二、北京农学院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的成效

1.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自2004年以来,学校从无到有,现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覆盖了2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有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2个类别涉及12个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从2009年的30人,到2012年的116人,年平均增长率为24%。招生规模稳步扩大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

2.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质量不断提高。2009―2012四年录取初试成绩高出国家分数线50分以上(含)的研究生平均占15%,高于国家分数线30~49分的研究生平均占30%,高于国家分数线10~29分的研究生平均占62%。同时我校录取的考生中来自“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的毕业生逐年增多。

3.提高招生效率和师生满意度。通过招生网站,增加了招生工作的透明度,加强了与考生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招生工作效率,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充分发挥导师组在复试选拔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导师组和导师在复试当中尤其是业务考核等方面的意见。坚持第一志愿优先,并兼顾选拔优秀。对于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提高招生质量和效率的思考

1.建议改变国家硕士招生政策文件下达方式。目前国家教育部硕士招生文件实行一年一发,常常又滞后于招生进程,不利于安排招生工作。因此建议硕士招生政策文件更宏观和更稳定,避免地方院校一直处于被动期望中,不利于招生效率的提高。

3.切实加强高校自身的特色建设。高校之间招生的竞争最终都是各校综合实力的竞争,在综合实力上地方院校无法与综合性部属

院校比拟,因此地方院校需扬长避短,突出特色,不断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以特色立身,在高校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专业学位教育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是由政府、学校、企业、社会构成的关系链上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任何变化都是受这个关系链上其他环节状况牵动。北京农学院利用其办学优势和地理优势,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看作是一次发展机遇,通过加强人才培养硬件和软件建设,不断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仅推动了学校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而且了促进本科生教育。

参考文献:

在当今的信息网络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现有的馆藏资源,从对服务社会、服务读者以及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所谓特色数据库是指依托馆藏信息资源,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加工、存储;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数字化并组织起来的信息集合。它是根据本馆特色、本地特色或本校的重点专业,集中各类文献资源而建成的数据库,是充分反映文献馆藏信息资源和数据资源特色的总汇。

1.天津市部分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分布一览表

2.从上表可以看出天津市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主要有以下类型:

2.1学校特色数据库,也就是与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为主要内容的数据库。学校师生特别是教师的科研成果能反映一个学校的科研能力,以此为对象组建特色数据库也是高校建库的选择。包括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各高校图书馆的博士、硕士论文数据库。如南开大学图书馆的“博硕士论文库”、“南开著名学者电子文库”;天津农学院图书馆的“天津农学院优秀毕业论文库”;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的“天津工业大学博硕士论文库”等。

2.3专题特色数据库。如南开大学图书馆的“跨国公司专题研究数据库”、“与戏剧专题数据库”;天津农学院图书馆的“动植物病虫害智能诊断数据库”、“无公害农产品病害防治数据库”;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文摘库”;天津财经大学图书馆的“中国钱币研究和鉴赏特色数据库”。

2.4以馆藏书刊资料为主要内容的数据库。具有他馆、他校所不具备或只有少数馆收有的特色馆藏,往往也成为高校馆建设特色数据库时的选择对象。如南开大学图书馆的“馆藏随书光盘系统”;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时装图库”等。

3.天津市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特色

3.1天津市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题材丰富,在传统模式的数据库建设基础上还建设处了结合本校学科特色的数据库。数据库中不仅收录了图书、论文等,还加入了图片等其他信息,如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时装图库”,就是在文字说明介绍的同时加入了图片信息,更加直接地满足了用户获取信息的需求。

3.2天津市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如南开大学图书馆拥有8个特色数据库,特色突出,数据质量也较好。天津农学院图书馆和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分别建设了8个和7个特色数据库,并结合其自身的特色,满足了用户的基本需求。

4.天津市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存在的问题

4.1部分高校特色数据库数量相对不足,虽然有本校的一些特色数据库,但层次较低,内容不够充实,建设工作没有得到深入开展,对用户来说,失去了其应有的实用价值。

4.2天津市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规模仍然较小,没有进一步深层次的开发,有些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仅仅局限于某些书目文献的数字化加工转化。

4.3目前天津市高校图书馆对特色数据库的宣传力度不够,普遍缺乏宣传意识。这样就不利于让更多的用户更加便捷的获取信息。

通过对天津市部分高校特色数据库的调查分析,现对其未来的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5.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实现协作建设,共建共享。特色数据库建设关键之一在于领导组织协调检查。对此,管理层应在思想上找差距,订措施;在行动上,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完善软硬件设施;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专业学科建设、组织领导等方面具有很多的共性和互补性,为了充分发挥特色数据库的信息优势,避免内容贫乏或重复,各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特色数据库建设时,必须协调管理、分工协作、联合建库、共建共享。

5.6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6.结语

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不能一味追求数量的增长,面对使用、维护、更新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只有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馆藏文献和人力、物力条件等,采用优秀的数字图书馆软件平台,做精做强几个最具特色的数据库,才能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提供具有学术价值和使用效果的特色数据库资源。

参考文献

1.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重要性

1.1学位论文的学术性质和学术价值决定了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必要性

学位论文通常指博士或硕士研究生为了获取学位资格,向学校或其它学术机构提交的学术研究论文。它是学位申请者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科学研究的总结,是具有一定独创性的一次文献。论文的选题一般都是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所探讨的问题相对专一,对问题的阐述详细、系统且不乏新颖的学术思想和独到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本专业的前沿领域和重要问题。因此,学位论文与普通科研论文相比,具有文献分析面广、数据与图表量大、理论分析充分且深刻、参考文献大等特点。基于以上原因,学位论文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是进行学术研究等工作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源[1][2]。

1.2山西师范大学的快速发展要求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进一步完善

山西师范大学创建于1958年,前身是晋南师范专科学校,1964年升格为山西师范学院本科院校,1984年更名为山西师范大学,1999年山西省职业师范专科学校和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并入,至今已经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

随着该校博士点的申请成功,该校已经具备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学位授予资格,未来还会迎来更好、更快的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科的发展必然要求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进一步完善。

2.校图书馆学位论文的收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管理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校逸夫图书楼310室是博硕论文库,从中可以获取纸质版和电子版的硕士论文资料。其中电子版的硕士论文是从1994年至今的,并且大部分为Word格式。而历年的学士论文资料只能从各学院获得。

第二,学位论文的Word格式存放不仅占用内存空间大,并且安全性差。

第三,该校要求硕士毕业生在离校前必须将纸质版和电子版的学位论文直接提交给校研究生处存档。其中电子版的论文资料采用文件夹嵌套形式存放和管理,由于审核力度不够,因此提交的电子版论文在格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很多学生把封面、摘要、正文等分别存放在多个Word文档中,给电子论文的管理和电子论文的入库带来了很多不便。而学士论文的存放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第四,校图书馆自建资源中提供了一个VF开发的博硕论文摘要查询系统,但它只提供了简单的论文摘要查询功能,没有实现论文全文在线阅读、论文提交和论文下载等功能,这样的系统不利于学位论文的再利用。

第五,校图书馆数字化文献资源中提供CNKI系列数据库(清华同方),但是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没有山西师范大学的论文资料。

第六,硕博论文库设在逸夫图书楼,属于新教学楼,很多学生不了解情况,此阅览室参阅人员相对较少,因此,本校学位论文的再利用率非常低。

3.加强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措施和建议

3.1加强对学位论文管理的重视

具体措施如下:

第三,对论文答辩为优的学士论文进行归档。

第四,一些技能性要求比较强的专业,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以开发软件系统作为论文的支撑,除提交电子版的学位论文外,还需同步将另外两份文档提交。一是将所开发软件系统打包后提交;其次为一份日志文档,将系统使用说明做简要介绍。

第五,图书馆采用一些措施加强宣传,积极提倡大家利用本校学位论文资源进行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等工作。

第六,开发一个基于山西师范大学,功能完整的学位论文检索系统。

3.2基于山西师范大学的学位论文检索系统

3.2.1开发检索系统益处

其次,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后,需要和学院沟通选择自己的导师并开展科研工作,但是很多人对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了解不足,所以检索系统的开发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最后,检索系统的开发让导师的指导作品和学生的学位论文公开化,论文的公开化是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必然带来本校学位论文质量的显著提高。

因此,为了实现该校毕业论文,特别是硕士毕业论文的再利用,设计和开发一个基于山西师范大学,功能完备的学位论文检索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3.2.2检索系统功能

第二,论文提交模块包括论文电子表单的提交和论文全文的上传。

第四,论文检索模块应具备初级检索和高级检索功能,并具备两种匹配方式即模糊匹配和精确匹配。

第五,学生登陆系统后可在线查看论文全文并免费提供全文下载功能。

第六,系统需收录山西师范大学1994年至今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2500余篇。

第七,论文表中的字段分为:基础检索字段、排序辅助字段、审核字段、上传字段、图书馆收录字段,其中论文编号是主键,学生学号是外键。基础检索字段还需包括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导师姓名、导师单位、学位级别(硕士或博士)、学位类别(全日制或教育硕士)、论文类型(应用型或基础型)、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学科专业备注、学位授予年度、中文题名、英文题名、中文副题名、英文副题名、中文关键词、英文关键词、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等。

采用非全文索引,即只对论文题名(caption)、关键词(keywords)、摘要(abstract)建立索引,然后用Lucene中文分词器对caption、keywords、abstract及用户输入的检索词进行分词处理。在分词处理的基础上实现检索和排序。

第二步,采用“检索项+caption+keywords+abstract”组合查询技术,并去除重复项,得到检索结果集。论文的关键词一般为四到六个,能有效地表征论文的主题。但是由于用户提取关键词的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关键词不能很好地代表全文。本文提出“caption+keywords+abstract”组合能够更好地代表全文,能够很好地提高查全率。

新算法较原算法在查全率和查准率方面有较大改进,用于学位论文检索的效果明显,且实用性很强、易于工程实现,基本满足了高校学位论文检索的需求。随着各高校自主研潮的推进,开发和使用校本系统必将是一种趋势。

相信随着学校对学位论文管理的重视和学位论文检索系统的使用,该校学位论文的利用率会很快提高,并且一定会带来学位论文质量的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金春华.我国数字化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的现状与建议,省略.

[2]赵嘉朱.中国学位论文管理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4.

在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下,高校体育教学从传统的跑、跳、投和球类等基础体育教学向新型的体育选项课转变,而体育舞蹈课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首次进入了普通高校的体育课堂,并迅速成为大学生最受欢迎的体育选修课之一。但是,由于体育舞蹈一直不列为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各高校往往把体育舞蹈的地位边缘化,在人力和物力方面不予重视,导致高校体育舞蹈的整体教学环境不尽人意。

一、研究方法

2.问卷调查法。根据目前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基本情况设计问卷内容,要求各校选修体育舞蹈课程的学生和体育舞蹈老师进行答卷。

4.数理统计法。问卷回收后,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的录入,并通过EXCEL2003软件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广州市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现状。广州市普通高校目前的体育选项课只开设两年。如表2-1可看出,不同学校的体育舞蹈课程情况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师资、课程设置、教学设备、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四方面。

表2-1摇广州市部分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设情况

三、结论

1.广州市普通高校体育舞蹈现状是:现任的体育舞蹈教师多数半路出家,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体育舞蹈教材和专项理论;教学设备简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伦巴、恰恰四种舞蹈,考核方式主要采用实践考试和考勤、素质相结合。

2.影响广州市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学设备滞后;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学生课外练习缺乏;多数教师的技术和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1]陈立农.我国体育舞蹈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1).

[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C].教育部教体艺[2002]13号.

[3]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胡映珍.体育舞蹈舞伴组合方式与和谐方法的进一步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5]侯继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舞蹈专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6]上官来.体育舞蹈教学能力结构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

1树种的选择

黑龙江省由于受到地域、气候、植物种群结构分布以及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居住小区树种的选择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居住区绿化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居民创造舒适、安静、和谐的生活环境。因此,在植物选择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1以乡土树种为主

因乡土树种经过了成百上千年的自然淘汰和人为筛选,一般都已适应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在黑龙江省,常用的乔木类树种有京桃、东北杏、山荆子、梓树、垂枝榆、樟子松、柳树类、杨树类等;常用的灌木类树种有丁香、连翘、榆叶梅、锦带花、树锦鸡儿等。

1.2做到适地适树

所谓的适地适树就是把树木栽植到最适宜生长的地方。适地就是要正确认识种植地的气候、土壤、地形、植被等立地条件;适树就是要正确认识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一些居住区内出现生长停滞树木、成活不成材树木等就是没有贯彻好适地适树的原则,或者是对适地适树原则理解片面而导致的。

1.3无污染,无伤害性树种

居住区内所选用的树种本身不能产生污染,并且忌用一些有毒、有刺、易引起过敏的树种。如:黑龙江省曾经栽植的杨柳树,夏季会产生杨柳絮漫天飞舞的景象,不仅污染小区环境,而且杨柳絮本身会引发人们呼吸道疾病。居住区内也尽量忌用黄刺玫,因黄刺玫枝条上生长着皮刺,容易刺伤小区内玩耍的孩子。

1.4少常绿,多落叶

1.5以阔叶树木为主

居住小区是人们生活、休息和进行娱乐活动的场所,应该给居民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在中国传统美学中,针叶植物(如松类、柏类)往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心理感受。因此,居住小区内应该以种植阔叶树木为主,在道路和宅旁更为重要。

2植物的配置

2.1考虑景观的变化

居住区植物景观的四季变化是人们感受自然最直接的参照物,也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环境,因此在植物配置上应考虑景观的季相变化。居住区内一般应营造春则繁花叶艳、夏则绿荫清香、秋则霜叶似火、冬则翠绿常延的景观,以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观赏效果。建议使用一些具有强烈季相变化的树种,如槭树类、枫树类等。同时,应注意速生树种的选择,以达到迅速绿化和长远稳定的结合。

2.2提倡垂直绿化

垂直绿化是指充分利用立地条件,选择攀缘植物依附或者铺贴于各种构筑物上的绿化方式,如居住小区绿化中的建筑墙面的绿化、花架等。面对城市飞速发展带来的寸土寸金的局面,垂直绿化在减少占地面积的同时提高了绿化率。除此之外,植物垂直绿化也要注重乔木、灌木、草花(简称乔―灌―草)的结合,这种配置方式也是垂直绿化的一种。黑龙江省常用于垂直绿化的植物有葡萄、爬山虎等,它们既能够遮挡不雅物件,又能够巧妙的形成遮荫棚,为居民提供休息、乘凉的地方。

2.3考虑居住区的采光

住宅楼朝南一侧往往能够形成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光照充足,有利于植物生长,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喜阳类植物,但种植时应注意不要影响室内的通风和采光。种植乔木时,不要与建筑距离太近;在窗户的下边也尽量不要种植高大的灌木,以防止遮挡室内光线。住宅楼的北侧光照不充足,不利于植物生长,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尽量采用耐阴的树种。此外,在东西两侧可以种植高大的乔木类树种来防风固沙、降低噪音。植物有改善局部空间小气候的作用,研究表明乔木周围温度冬季高夏季低,比较稳定,因此居住小区绿化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应该以乔木为主。

2.4注意突出主景

每一个景观都有一个主景,所谓的主景就是该景观的重点、核心。对于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来说也有其主要景观,它可以是水体、山石,也可以是植物造景。植物造景中的主景树要选择能体现个体美的树种,树木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态、色彩、风韵、芳香等个性,这些个性又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丰富和发展。如:主景树可以选择观干、观姿、观叶、观果、观花的树种,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主景树的个性美。同时,居住区内栽植有芳香味道的植物,使小区内花团锦簇、芳香宜人,如灌木丁香等。栽植观果类植物,如樱桃、杏树等,在深受居民欢迎的同时,又可以兼顾招引益虫益鸟,起到生物防治害虫的作用。

3总结

居住小区作为人们居住环境最直接的空间,其环境建设以改善和维护小区生态平衡为宗旨,以人与自然共存为目标,共同营造适宜的植物造景空间,以满足居民的需要。但是目前我省大多数城市居住小区绿化存在以下情况:树种类比较单调,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不够;在小区景观绿化中,公共绿地树种比较丰富,而其他绿地、宅旁树种种类相对有些单调;有些树种已经进入了衰老期,观赏效果不佳;杨柳絮所造成的污染;乔木比例过小,减弱了绿地的生态效益;冬季缺绿情况比较突出;彩色树种较少;缺乏观花、观果植物,以上这些不足都应该从养护技术等层面进行逐一解决。

居住小区植物造景的影响因素较多,应充分考虑到绿地景观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居住小区真正成为居民生活、休息、娱乐的良好场所。小区植物造景要以适地适树为前提,逐步引入可以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优良小区绿化树种,充分展示植物的形体美、群体美,最大限度地发挥居住小区绿地的生态效益。

[1]刘峰,鲁文化,宝力格.浅谈适地适树[J].内蒙古林业,2001

[2]杨淑红.城市居住区的环境设计[J].河南林业设计,2006

[3]王卫青.彩色植物在绿地中的应用[J].上海农业科技,2009

[4]苏雪痕.植物造景[J].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5]郭荣芳.植物文化与现代园林植物配置分析[J].现代园艺,2011

[6]陆东芳.浅谈西方古典园林植物配置[J].林业勘察设计,2007

[7]贺晓娟.论植物造景中的审美[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2.农业硕士教育管理机制改革探讨——系统论视角下顶层设计与内外结合的变革

3.提升全日制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若干思考

4.全日制农业硕士课程建设问题与思考

5.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提高措施

6.农业推广全日制专业硕士就业意向分析

7.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开题报告质量影响因子分析

8.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现状评价研究

9.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

10.南疆地区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探讨——以塔里木大学为例

11.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建议

12.专业学位农业硕士实践能力校企联合培养运行机制探索——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

13.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机制的探索

14.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15.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评估体系研究

16.提高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初探

17.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路径识别

18.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的探讨

19.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环节设计的探析——以吉林大学为例

20.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1.对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些思考

22.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农业信息管理与利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3.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4.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探析

25.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及其重要程度研究

26.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开发策略探讨

27.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需求实证研究

28.关于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的思考

29.提高农业推广在职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

30.农林院校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的研究——基于人才培养方案满意度调研

31.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讨——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

32.全日制农业推广(养殖)专业硕士特色培养创新模式的探讨

33.加快发展福建省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途径探讨

34.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学位标准探索

35.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招生现状分析

36.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37.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现状分析

38.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索

39.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探析

40.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

41.农业推广硕士培养问题的调查及分析

42.对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有关问题的探讨

43.农业机械导航技术发展分析

44.案例教学在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45.提高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46.农科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与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

47.农业推广硕士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以华中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人才培养为例

48.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和思考——以渔业领域远洋渔业方向为例

49.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情况调查及建议

50.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工作的调查及分析

51.农业推广硕士与农学硕士教育比较研究

52.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研究

53.农业经营制度:制度底线、性质辨识与创新空间——基于“农村家庭经营制度研讨会”的思考

54.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55.中国省域农业碳减排潜力及其空间关联特征——基于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Durbin模型

56.论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和应对

57.有机农业生产效率的三阶段DEA分析——以陕西洋县为例

58.西安市城市化与都市农业发展耦合关系研究

59.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北京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研究

60.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功能定位及结构演变研究

61.农业生产者农药施用行为选择与农产品安全

62.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人力资本与碳排放绩效——来自中国农业的证据

63.农业用水效率与技术进步:基于中国农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64.农业贷款、农业保险对农业产出的影响——来自2004~2009年中国地级单位的证据

65.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的深层根源——基于福利经济学角度的分析

66.中国循环农业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67.中国省级区域农业碳排放公平性研究

68.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与农业用能强度收敛性

69.中国“四化”协调发展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农业现代化视角

70.中国农业碳排放研究:测算、时空比较及脱钩效应

71.中国农业碳排放分布动态与趋势演进——基于31个省(市、区)2002-2011年的面板数据分析

72.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

73.农业机械自动导航技术研究进展

74.中国农业生产净碳效应分异研究

75.美国和日本农业规模化经营进程分析及启示

76.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度测算

77.多元化、政府补贴与农业企业绩效——基于A股农业上市企业的实证研究

78.农业技术扩散动力及渠道运行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以河南省小麦种植区为例

79.农民对资源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价值感知及其影响因素

80.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碳排放的动态演进与门槛特征

81.后现代农业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测评

82.都市农业景观破碎化过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西安市为例

83.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84.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理论与实践

85.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86.结构变迁、要素相对价格及农户行为——农业补贴的理论模型与微观经验证据

87.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农业治理转型——基于皖南平镇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分析

88.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增长

89.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措施下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状态分析——以三峡库区忠县为例

90.中国生态农业绩效评价与区域差异

91.长江流域农业用水效率研究:基于超效率DEA和Tobit模型

92.农业经营主体和经营规模演化的国际经验分析

93.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以江苏兴化垛田为例

94.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演进、个案解析与现实选择

95.中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现代农业视角

96.关于推进农业保险创新发展的理性思考

97.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方法与实证——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分析

98.我国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差异

99.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100.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研究

101.农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102.中国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程度、成因与影响——基于历史宏观截面数据的验证

103.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演化研究

104.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105.人为源因素对农业清洁生产的影响及政策分析

106.农业遥感研究与应用进展

107.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展望

108.三峡环库多业共生耦合循环农业生态系统初构

109.大数据推动农业现代化应用研究

110.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创新的探讨

111.入世以来我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发展情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

112.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及对策

11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约束与发展思路——以浙江省为例的分析

114.中非农业合作的困境、地位和出路

115.如何发挥农业补贴促进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靶向作用——基于江苏、广西、湖北、黑龙江的调查数据

116.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

117.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空间收敛与分异——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与空间计量的实证分析

118.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

119.环境约束下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收敛分析

120.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121.山东省农业生产效率评价研究

122.农业生态学的新视野

1、垂直绿化的概念

建筑“垂直绿化”是指利用攀缘植物或者其他的植物材料装饰城市中各类建筑物的外墙、围墙、挡土墙,河道护坡墙以及一切垂直于地面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墙体,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墙面垂直绿化布置,达到增加绿地覆盖率,美化城市的目的。[1]

2、建筑垂直绿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墙面绿化未与建筑设计相结合

目前垂直绿化很少列入建筑设计的考虑范围,而只是对垂直绿化技术手段的简单应用,忽略了和建筑设计的结合;当建筑物建成后再进行墙面绿化设计,易造成各种先天不足或重复建设,浪费人力物力。

(2)重应用,轻研究,墙面绿化技术没有新突破

目前,墙面绿化虽有多种方式,但技术落后,没有取得突破,仍处在试验、示范阶段,对一些低矮的墙面绿化尚有一些办法,但对高的墙面绿化则难以实施。而且,相对应用上的发展,针对墙面绿化的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则寥寥无几[2]。

(3)绿化效果难以稳定持久

由于垂直绿化在植物养护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墙面绿化效果稳定性、持久性较差,往往不能长期保持垂直绿化效果;此外,垂直绿化强调整体绿化效果的展现,对于一些生长状态无规律的植物(如攀爬类),往往会有绿化效果难以控制的问题,导致绿化效果的失控。

(4)建设及维护成本过高

垂直绿化的构建材料、施工机械等都与地面绿化有很大差别,难度较高,建设和养护成本相对较高;建筑后期再加入建垂直绿化的成本将更高。

3、影响建筑垂直绿化的因素[3]

(1)季相变化的影响

植物的生长随季节的更替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如形态、色彩、质感等。因此,垂直绿化不同于其它建筑材料的表现,在建筑中作为表现元素,要充分的考虑植物可能呈现的面貌;此外,墙面垂直绿化植物的生态效益,基本是靠叶面完成,生态效益与单位面积绿地的叶面积成正比,所以墙面垂直绿化植物的选择还应充分考虑增加叶面积以充分发挥垂直绿化的生态效益。

(2)环境的影响

①地域环境

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各有特点,这关系到垂直绿化中植物呈现的形态和面貌,从而影响到垂直绿化中植物的选择。因此,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植物。乡土植物对于当地气候有高度适应性,在生长环境相对恶劣的垂直界面种植环境中,选用合适的乡土植物具有事半功倍之效[4]。

②城市环境

城市和城市区域的主色调是不同的,建筑作为城市环境的组成部分,必须与周围城市环境及建筑环境相协调,保持城市空间环境的统一连续。建筑立面上的垂直绿化的表达,不仅要与单体建筑的色彩相协调,还应尽可能的与所在的区域和城市的色彩相融合。[5]

③建筑朝向

建筑不同立面朝向的日照情况存在的差异较大,这对植物生长习性提出不同的要求。垂直绿化的布置应在考虑立面对垂直绿化的景观、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注意不同朝向的日照特点对选择垂直绿化植物的影响。

(3)建筑性质的影响

建筑的不同功能性质对垂直绿化的表现力要求是不同的,垂直绿化效果应符合不同性质建筑所需要的空间环境氛围,营造出或热烈、或活泼、或宁静、或肃穆的建筑空间形象[6]。在建筑的垂直绿化设计中,应尊重建筑的功能性质,创造出既符合建筑的使用功能,又能表达出建筑的主题的垂直绿化形式。

(4)垂直绿化技术的影响

垂直绿化技术手段直接关系到垂直绿化的植物选择、基本形态、植物生长状态、建设成本等问题,垂直绿化的实施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支撑。垂直绿化技术和设计手法是相辅相成的,改进技术手段可以使垂直绿化效果更加可控、稳定,使设计手法更灵活多样。

4、建筑垂直绿化设计的相应对策

垂直绿化的实施需要绿化技术和建筑设计的相互配合,针对上述建筑垂直绿化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建筑垂直绿化的影响因素,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说,垂直绿化设计的相应对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为绿化提供承载空间

应该把垂直绿化作为建筑设计过程的一部分,并结合绿色植物自身特性,有机的贯穿在整个设计中。要为绿色植物提供出适宜的生存环境,建筑中具有承载植物保证其正常生长的空间。这些空间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保证安全性,还应和建筑设计巧妙、紧密的结合,和建筑设计同步进行,可以将这类空间设置成种植槽、辅助植物生长的构架,或设置种植模块的建筑墙面[7],以避免垂直绿化在建筑上的重复建设,使得植物绿化和建筑结合更加紧密。

(2)垂直绿化的养护管理的考虑

在高度较低的建筑上,对植物的养护管理较为简便;而高度较高的建筑上植物的养护管理相对较困难。因此,在建筑设计阶段,应对垂直绿化的养护有所考虑,为植物提供生长空间的同时,也为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提供出便捷的操作空间,以形成最终的绿化效果并使得绿化效果持久。

(3)选择合适的绿化技术

垂直绿化的实施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支撑,但同时也不能过分夸大技术手段所起到的作用;垂直绿化不仅应该对新技术、新材料充分利用和表现,更可使用本土常见的绿化植物,依靠常规的垂直绿化技术。

攀缘植物绿化技术和种植槽绿化技术中的植物为平面种植方式,生长状态稳定,养护管理简便,通过灵活的设计手法,能够和建筑很好的结合,呈现出多样的绿化形式,拥有较大的设计潜力。[3]

(4)绿化效果的控制

为避免垂直绿化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功能应注意对绿化效果的控制。

种植箱(槽)的垂直绿化技术保证了植物的正常生长,注意保持正常的养护时,容易有效的控制绿化效果。模块绿化技术应设计合适的养护空间,以随时养护或更换单元模块,并形成色彩、材质丰富的垂直绿化效果。攀爬植物的生长形态相对较难控制。应尤其注意选择合适的植物,并对攀缘植物的攀爬构架的进行合理设计,从而加强对攀缘植物的生长形态的控制;此外,还可以将总体绿化效果分解成相对独立的绿化单元,通过对单个绿化单元的绿化效果控制,形成整体的绿化效果。

[1]张宝鑫主编.城市立体绿化[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10

[2]黄东光,刘春常,魏国锋,周贤军.墙面绿化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上海世博会的启发[J].中国园林.2011.02

[3]张小康.建筑立面垂直绿化设计策略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重庆:重庆大学,2011.05

[4]徐德嘉,周武忠等编著.植物景观意匠[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

0前言

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Mart.)Griseb又名喜旱莲子草,英文名alligatorweed属苋科Amaranthaceae,莲子草属Alternanthera,原产于南美洲,现已扩散到北美洲、大洋洲、东南亚、欧洲南部、非洲东西部等地区,是一种全球性的水陆两栖型恶性杂草。空心莲子草于20世纪30年代被侵华日军作为马饲料带入中国江浙一带,上世纪50年代后期作为猪饲料在全国推广,上世纪80年代后期逸为野生,并迅速蔓延,对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交通航运业造成严重的影响。

空心莲子草主要以茎节生出不定根进行无性繁殖,一个茎节最多可生出20多条不定根。茎节腋芽萌发力也很强,最多可形成10个分支,旱地陆生的空心莲子草可形成1cm左右的肉质储藏根,当其受到刺激后可产生大量不定芽,使得空心莲子草在适宜条件下能迅速呈蛛网状扩散,密布整个生态系统。2003年,空心莲子草被列为我国首批16种重要入侵物种之一。

针对空心莲子草的蔓延和危害,世界各国均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主要方法有植物检疫、生物防治、化学防除、机械及人工防除等。由于空心莲子草再生能力强等的生物学特性使得机械防除在某种意义上加剧了其扩散和蔓延。化学防除速效、便捷,但对本土生物也有一定影响,并且其应用范围也有一定的局限。生物防治以其防治成本低、可持续性、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而受到推崇。

1空心莲子草的主要天敌昆虫

二十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从空心莲子草原产地筛选引进3种天敌昆虫: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hygrophilaSelma&Vogt)、从毛沃斑螟(VogtiamalloiPastrami)、安氏御管蓟马(AmynothripsandersoniiO′Neill),分别进行其安全性测定后在佛罗里达州、南卡罗莱纳州等地释放,并在水域上的空心莲子草生物防治中获得极大成功。其中,以莲草直胸跳甲作用最大,斑螟抗寒性较强,而蓟马作用效果较弱。我国于1986年从美国引进莲草直胸跳甲,进行其安全性测定后通过大量繁殖,在重庆、湖南、福建、江西、广西、上海、浙江等地释放,对水生型空心莲子草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并形成了自然种群。

我国本土取食空心莲子草的昆虫种类有拟小黄卷叶蛾AdoxophytescyrtosemaMeyrick、后黄卷叶蛾CacoeciaasiaticaWalsinghum、木尺蠖CulculapanterinariaBremeretGrey、红腹白灯蛾Spilarctiasubcarneat(Walker)、星白雪灯蛾Spilosomamenthastri(Esper)、斜纹夜蛾Porodenialifura(Fabricius)、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Hubner)、甜菜白带野螟HymeniarecurvalisFabricius、豆卷叶螟LamprosemaindleataFabrieius、棉大卷叶螟SyleptaderogataFabricius、蓝角胫叶甲GastrophysaatrocyaneaMootschulsky、虾钳菜披龟甲CassidapiperataHope、稻棘缘椿象Cletuspunctiger(Dallas,1852)、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sinensisBolivar、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Thunberg)、白条细蝗Catantopssplendens、条纹褐蝗Phlaeobainfumata、短角外斑腿蝗Xenocatantopsbrachycerus(Willemse)、褐背细斯Conocephalusmaculates、豆蚜AphiscraccivoraKoch、野蛞蝓AgriolimaxagrestisLinnaeus、江西巴蜗牛BradybaenakingsiensMartens等。其中,虾钳菜披龟甲、甜菜白带野螟、豆卷叶螟和斜纹夜蛾取食量较大。但豆卷叶螟和斜纹夜蛾是重要农业害虫。本文就莲草直胸跳甲、虾钳菜披龟甲和甜菜白带野螟做简要介绍。

1.1莲草直胸跳甲

莲草直胸跳甲又名空心莲子草叶甲、曲纹叶甲,属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跳甲亚科Alticinae,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的专食性天敌昆虫。其生活史可分为卵、幼虫、蛹、成虫阶段。成虫和幼虫均取食空心莲子草,老熟幼虫钻入空心莲子草茎杆内化蛹。莲草直胸跳甲主要取食叶片,食料缺乏的情况下会啃食茎杆。对空心莲子草的叶片日取食量为0.61-4.63cm2,一生可取食22.4-39.9cm2。1头成、或1头幼虫一生能控制3-5株空心莲子草,直至杂草死亡。

1.2虾钳菜披龟甲

1.3甜菜白带野螟

甜菜白带野螟,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是甜菜上的重要经济害虫。在日本、朝鲜、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非洲和北美均有发生。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云南、贵州、台湾、江西、浙江、安徽、江苏、湖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等地。我国对甜菜白带野螟的文献不多,主要围绕其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展开。2004-2005年高同军等就甜菜白带野螟对空心莲子草的生防潜力做了初步研究,通过对50种植物进行室内食性测定发现,甜菜白带野螟仅取食苋科和藜科部分植物。且对空心莲子草有极强的食性趋性,且取食量极大。甜菜白带野螟仅幼虫取食空心莲子草叶片,幼虫一般吐丝卷曲隐匿于叶背,1、2龄幼虫取食叶肉和下表皮,使叶片只剩下透明的上表皮,3龄到5龄幼虫均可将叶片全部吃光,严重时只剩叶脉。幼虫迁移能力强,取食完一片叶后迅速转移继续取食。高同军等对甜菜白带野螟食量观察发现幼虫3龄以后进入暴食期,每头4龄幼虫1.5d可将1株空心莲子草叶片吃光。在南京地区,8月下旬到9月中旬,甜菜白带野螟发生严重,某些区域空心莲子草被取食得只剩茎杆和叶片主脉。因其在中国分布广、食量大,可以考虑作为空心莲子草的天敌昆虫加以利用。

2展望

目前,国内利用天敌昆虫对于空心莲子草的生物防治主要集中在莲草直胸跳甲方面。莲草直胸跳甲具有种群繁殖快,取食专一性好,对水生型控制效果好等优势。但其分布范围小于空心莲子草的分布范围,对高温和低温耐受能力弱,冬季和夏季种群数目减少,直接影响春季和秋季种群基数。可以考虑在人工饲养过程中进行高温驯化和低温驯化,筛选培育适合更大温度跨度的品系,解决莲草直胸跳甲的越冬越夏问题。

甜菜白带野螟对陆生型空心莲子草控效显著,但制约其成为生防作用物的主要原因在于甜菜白带野螟是甜菜上的重要经济害虫。其迁飞习性尚不确定,食性测定也有限。但其取食量较大,也能填补莲草直胸跳甲对陆生型空心莲子草取食的不足,建议先对其进行系统的食性测定后,一旦存在生防潜力,考虑到甜菜喜温凉,耐寒耐旱,我国主要分布于北纬40°以北,而空心莲子草分布于36°S到32°N之间,可以借鉴澳大利亚对待空心莲子草的方法,对甜菜白带野螟进行检疫性分区域管理。

Denoth等认为,传统生物防治过程中,多种生防作用物的协调应用有助于提高对杂草的防治效果。因此,开发本土天敌昆虫对空心莲子草进行生物防治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1]CoulsonJR.Biologicalcontrolofalligatorweed,areviewandevaluation.1959-1972[R].U.S.,DevelopmentofAgricultureTechnicalBulletin1977,1547:98.

[2]HolmLG,DollJ,HolmE.et,al.Worldweeds:naturalhistoriesanddistributions[M].NewYork:JohnWileyandSonsInc,1997,37-44.

[3]刁正俗.中国水生杂草[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29-130.

[4]张格成,李继祥,陈秀华.空心莲子草主要生物学特性[J].杂草科学,1993,2:10-12.

[5]廖衍伦,叶能干.恶性杂草――空心莲子草的初步研究[J].辽宁杂草科学,1984,(3):28-31.

[6]淮虎银,金银根,张彪,等.外来植物空心莲子草分布的生境多样性及特征[J].杂草科学,2003,1:18-20.

[7]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科学院.关于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通知[S].环发,2003,(11).

[8]SchroederD.Biologicalcontrolofweeds:areviewofprincipleandtrends[J].Pesq.Agropec.Bras.,1992,27:191-212.

[9]VogtGB,QuimbyPCJ,KaySH.EffectsofweatheronthebiologicalcontrolofalligatorweedinthelowerMississippiValleyRegion.1973-1983[R].U.S.,DevelopmentofAgricultureTechnicalBulletin,1992,1766:143.

[10]BuckinghamGR.Biologicalcontrolofalligatorweed,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theworld'sfirstaquaticweedsuccessstory[J].Castanea,1996,61:232-243.

[11]杨志华,何翠娟,钱德明.沪郊曲纹叶甲消长规律及对空心莲子草作用效果的初步观察[J].上海农业学报,2002,18(4):79-83.

[12]张格成,李继祥,陈秀华.曲纹叶甲防除空心莲子草的应用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1997,6(5):47-49.

[13]万方浩,郑小波,郭建英.重要农林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学与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715-739.

[14]林冠伦,杨益众,胡进生.空心莲子草及生物防治研究[J].江苏农学院学报,1990,11(2):57-63.

[15]曹华国,李海生,陈东华,杨子琦.南昌郊区取食空心莲子草昆虫种类调查[J].江西植保,1997,20(4):23.

[16]黄榕娣,蔡笃程.海南岛空心莲子草天敌昆虫种类调查[J].热带农业科学,2009,29(5):53-55.

[17]吴珍泉.温度对空心莲子草叶甲生长发育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1997,8(2):181-184.

[18]马明勇.环境胁迫对空心莲子草叶甲的影响[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

[19]李宏科,王韧.空心莲子草叶甲的越冬保护和大量繁殖释放的研究[J].生物防治通报,1994,10(1):11-14.

[20]吴珍泉.空心莲子草叶甲Agasicleshygrophila(鞘翅目:叶甲科)各虫态田间垂直分布[J].武夷科学,1994,11:43-46

[21]管卫东,徐宏军,肖圣辉.水花生直胸跳甲对水花生控制效果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7):154.

[22]黄大兴,李伟群,邓国荣,等.引放曲纹叶甲防治空心莲子草的研究[J].广西植保,1996,(1):1-4.

[23]马瑞燕.空心莲子草叶甲天敌――莲草直胸跳甲引进中国后的生态适应性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1.

[24]唐耀光.虾钳菜披龟甲生物学的研究[J].昆虫知识,1994,31(3):158-160.

[25]戴红君.入侵杂草水花生对本地昆虫虾钳菜披龟甲的影响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

[26]张恒泰,田涛.甜菜白带螟的生物学特征及防治研究[J].中国甜菜,1993,(3):30-34.

[27]高同军,强胜,朱云枝,等.甜菜白带野螟对空心莲子草的生物防治潜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023-3024

[28]万方浩,郭建英,张峰.中国生物入侵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51-252.

[29]JulienMH.Themanagementofalligatorweed,achallengeforthenewmillennium[A].Ballina,Australia:The10thBiennialNoxious.WeedsConference[C].1999,2-13.

一、学术背景

二、华北与内蒙:生态―社会史领域的探索

1996年,王建革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做博士后工作,也迈出了生态―社会史具体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在这期间,他开始探索从人类生态学的角度阐述我国历史上社会制度、人口压力与生态环境变迁之间的联系,并发表了《人口、生态与我国刀耕火种区的演变》《资源限制与发展停滞:传统社会的生态学分析》《人口、制度与乡村生态环境的变迁》《人口、生态与地租制度》等论文。在思考人文与生态关系的同时,王建革也开始着力分析影响生态系统的核心自然因素,如关于土壤肥力的探讨等甚是精彩,这些探索为他的博士后研究“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奠定了基础。1999―2006年间,王建革默默无闻地在学界做一位这样的学者:严密地梳理“满铁资料”以及民国调查、笔记小说等文献资料,又致力于田野考察,围绕生态与社会展开严谨的论证,发表了关于华北和内蒙的三十余篇论文。此后,《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和《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两本专著的出版则是水到渠成。

《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出版之后受到了学界的高度评价,邹逸麟先生说:“华北平原是我国传统社会的主要农业基地,也是灾害频发、社会矛盾较尖锐的地区之一。考察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乡村的生态和社会变动,剖析其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对了解当今华北平原的农业与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作者在满铁资料为主的乡村调查资料基础上,收集大量方志材料,进行实地考察,历时十年,写下了这部专著,使华北平原从清代到民国时期的农业技术、生态环境以及乡村社会诸方面的研究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②葛剑雄先生也高度评价了王建革的学术研究:“王建革教授是农学博士,在农业开发、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有扎实的基础,又在历史地理、社会史等方面做了较深入的研究,所以该书既有科学原理的探索,又充分运用了文献研究、社会调查的成果,资料丰富、观察细致、论证合理,是一项沟通文理的综合性研究,在近年来同类成果中居领先地位。”③

三、以水文生态为基础的江南生态环境层次研究

告别了蒙古与华北,王建革将目光投向了江南。不同的地理特征造就了不同的社会形态,水是江南社会的灵魂,理解江南的关键也在于对水的理解和把握。王建革汲取了历史地理学前辈关于水文研究的精华,并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融会贯通地开始尝试探索各层次生态系统的历史,并通过《水乡生态与江南社会(9―20世纪)》和《江南环境史研究》两本著作揭示了生态系统的层次。《水乡生态与江南社会(9―20世纪)》是以吴淞江下游地区为中心区域的研究,其揭示的层次基本在水文、土壤、农业与社会诸方面,而《江南环境史研究》则是以吴江和杭嘉湖为中心地区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这个层次。

湖羊饲养所对应的小环境与桑基农业生态环境有天作之合。民国调查报告有:“如果每头羊全年产肥平均为二千五百斤,那么三要素的总量将是:氮,二十点七五斤;磷酸五点七五斤;钾,十六点七五斤。而一亩桑地全年对肥料三要素的要求为:氮,二十点二五斤,磷酸四点三斤,钾十一点二六斤。恰与一头羊所产的肥料相符合,农民习惯,全年羊肥的大约百分之六十五用于桑地,百分之三十五用于水田,加上蚕沙(用于水田),河泥和其它肥料,可以完全一亩田稻一亩地的用肥量需要。就农村施肥的一般水平言,一头羊的肥料可以解决一亩田和一亩地的大部分用肥需要。‘以桑养羊,以羊养桑’是这一带农民的传统经验。”生态系统的自循环满足了小农在小生境下的经营。”①

四、景观生态史领域的探索

景观产生于人与环境相处的历史过程中,“景观不是环境中的某种自然要素,而是一种综合的空间,一个叠加在地表上的、人造的空间系统。其功能和演化不是遵循自然法则,而是服务于一个人类群体……用于加快或减慢自然过程……许多人造的空间组织形成已经与自然环境如此地融合,以至于它们本身与环境已经难以区分、难以辨认。”①由此可见,景观更是一个地域性显著的生态系统。王建革从生态系统的逻辑出发,解读和处理史料,对影响景观形成的水、土、植物等自然因素和不同群体的观念等社会因素逐层分析,继而解释自然与人文的互动,既在理论研究中取得了方法、观点的诸多创新,也对生态文明建设有启示意义。

前几年,台湾最早的农业生活刊物《乡间小路》改版,用插画的元素设计每期封面,在主题企划上,更是从吃入手带领民众认识农业:日常吃到的米是在哪里种的,有什么特色,是哪些农友种的。农夫们的面孔因此慢慢变得清晰,农业也不再脱离日常生活。

高雄美浓有一家由三位85后创办的“野上野下文化有限公司”。三个人,有的做插画,有的做设计,有的做企划,这个留“美”文创工作室将文创包装理念带入农村,为农产品说故事,为农会举办的应季农产品宣传活动做出好看的海报和文案。他们尝试从日常生活出发,凝视美浓这块土地上的人、事、物、景,透过《野上野下》手帖来发现这块土地上的生命力。除了手帖的采访与编辑,他们延伸了野上野下的内涵,在野上野下的过程中,以美浓的自然为材料,以美浓的产业、人物、景观为意象,加上纸张、陶土或棉布等天然素材,发展具有美浓野味的文创商品。

“上下游”由五位分别来自媒体专业、农业耕作、生产制造、编辑采访、网络科技、工艺创作等领域的人一起创办,这个关心农业以及友善土地议题的社会企业,集合新闻和市集两个平台,独立制作新闻(从食物出发,连结土地到餐桌),也开发小农商品(加工品),并选择其他农作良品、小刊物在网络贩卖。

有人以农产品开拓出文创品牌;有人为农产品搭建产销结合平台;也有人以独立刊物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在地风土的关怀。总之,认识乡土的平台越来越多。

譬如,沈岱桦她们创办的《风土痣》。

《风土痣》是一份形式新颖关心“土”事的刊物。创刊人之一沈岱桦,是《乡间小路》杂志改版时的编辑。传播系毕业的她,在硕士论文时问了一个问题——“台湾1990年代以降饮食文化论述的改变”,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她发现农业是让变化产生的根本。沈岱桦第一份工作是在农业出版社当编辑,此后都在农业采访的第一线,无论是撰写稿件、编辑书刊、策划展览,她所从事的工作都与台湾这片土地有关。

随着四季晴雨观察农渔业延伸出的食物、人物、职业、民艺等在地生产文化,再多一点关心环绕于日常生活的人事物,期望透过杂志让读者理解台湾不同地方的人的生活、地方智慧,也让来台湾旅行的人对台湾有更深的了解。这是她们想做的事。

海峡旅游:《风土痣》受到读者的肯定,你觉得和台湾人对乡村“关怀”的情绪是否有关?台湾人的“乡村关怀”是怎样的一种情绪?

海峡旅游:台湾有许多帮助农业的平台,比如大王菜铺子、主妇联盟、248农学市集、弯腰农夫市集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些平台?

沈岱桦:出现这些平台的原因,综合来说,是希望农民的脸孔可以被认识,不再像是以往蔬果农作都是透过大盘商收购,恶性循环使得农民收入低薄。同时也让农民接近消费者,对自己耕作的蔬果更有一份责任,不仅要让消费者吃得健康,也顾及土地的友好。

台湾社会回到思考怎么样跟土地共好,怎么去过更自然的生活,于是有人会把这些跟文创产业做结合,就有所谓的“农创”出现。应该说整个社会氛围到了就自然出现。

THE END
1.博士求职劣势多多!毕业生本科生博士生博士学位近日,陕西省学生就业与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陕西省普通高校202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高校博士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为76.68%,相比2022年下降了9.45个百分点,这一数字明显低于本科生的81.19%的落实率。这一数据不仅揭示了博士生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也引发了人们对高学历群体https://www.163.com/dy/article/JKDOVKB40556B2XM.html
2.头条文章7、学生毕业出路:(课题组支持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发展道路、积极为学生出谋划策并提供各类资源) 2010-2018年期间,依托学校化学一级学科,培养61名硕士毕业生,其中65%左右考取国内外名校博士、50%左右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7%左右获省级优秀硕士论文、50%左右获校级优秀硕士论文,研究生教育成果刊载于CSSCI期刊《学位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341774733686855
3.管理专业的博士管理专业的博士资讯–加倍考研网大白新闻注意到,生于1969年的郑德雁是一名“学霸”,17岁考上兰州大学数学系,20岁即顺利毕业。参加工作后,他还在青岛海洋大学获管理学硕士学位,在中国海洋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梳理其履历可发现,郑德雁曾先后在山东省四市担任要职,拥有丰富的城市治理经验。郑德雁 资料图(图片来源:青岛政情)“数学学霸”、“农学博士https://www.kaoyankaoyan.com/zixun/guanlizhuanyedeboshi.html
4.农业经济管理毕业后,都有哪些出路?#张义珍当选江苏省政协主席# 张义珍同志是河北省人,大学本科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后留校当教师,那个年代特别优秀的本科生是可以在高校任教师的,她任过教研室副主任、教工支部书记,在此期间攻读本校硕士研究生,任教师10年后攻读华中农业大学农学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后在原单位继续任教,任经济管理https://www.hljgvc.com/kyq/81531.html
5.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出路6篇(全文)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出路 最近,据中国媒体援引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二零一零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去年的611万多19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严峻在哪里?随着九十年代末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以来,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https://www.99xueshu.com/w/filebk1e7kfu.html
6.《BJBR虚拟仿真解决方案(描述精选)》(Yanlz+SteamVR+5G+AI+VR+AR+MR++++“BJBR虚拟仿真解决方案(描述精选)”:是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解决方案(BJBR)”的描述精选,这个链接“https://blog.csdn.net/VRunSoftYanlz/article/details/96482301”详细描述了“BJBR”,里面配有丰富案例插图,可以快速让我们了解实验方案,而这次我们将“描述”独立成篇,方便大家快速了解整个行业的虚拟仿真解https://blog.csdn.net/VRunSoftYanlz/article/details/99828217
7.学农水的女生好就业吗?出路在哪里?水利工程师茶楼水文水资源很多时候就是在自然地理学招生,毕业后拿证是理科学士、硕士和博士,写的是自然地理学,你看看这个和水利比,到底哪个好考编制。当然,如果题主说的农水硬要是农业水土工程,那确实不好办。但是可以考研啊,你不是喜欢农水么,全国那么多开设农水的高校没有用农业水土工程这个名字,你为啥不考虑下。以后公考都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5013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