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农业技术样例十一篇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效农业技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农业模式的设计

2农业循环量的计算

2.1土猪饲养量

该模式是饲养育肥黑猪。从正规种猪繁殖场购进当地黑毛猪(俗称土猪)100头,平均双月断奶重约为15kg,料肉比约为3.5∶1.0,出栏平均重约为100kg,则需要消耗精饲料297.5kg/头,100头共需消耗精饲料约29750kg。每头猪整个饲养期所排出的猪粪约为210kg,100头共排出猪粪21t。

2.2林下鸡的饲养量

该模式是林下散养土鸡。从正规种鸡场购进茶花鸡3000羽,雏鸡平均重约23g,饲养120d的料肉比为4.2∶1.0,出栏平均重约为1.2kg,则需耗精饲料5.04kg/羽,3000羽共需消耗精饲料15120kg。每只鸡整个饲养期排出的鸡粪约为2.50kg,3000羽共排出鸡粪7500kg。

2.3玉米的种植量

该模式实施无公害玉米种植技术,按当地平均产量8250kg/hm2干玉米粒和猪、鸡精饲料的需要量来计算,需种植玉米约4hm2,可生产玉米粒约33t,另外的精饲料原料如麦麸、豆粕、米糠等需从市场上购买,以满足猪和鸡的营养需要。种植玉米4.33hm2可产生玉米秸秆约为117t。

2.4蚯蚓的养殖量

该模式饲养土鸡3000羽,按每羽平均日投喂10g计算,120d则需1200g/羽,3000羽则需蚯蚓3600kg。按每40kg废弃物转化1kg计算,100头的猪粪、3000羽的鸡粪和4.3hm2地的玉米秸秆可转化成鲜蚯蚓约3600kg,所以蚯蚓的养殖面积应不小于400m2。

3场地选择

实施循环农业的场地一定要远离居民区,离主要干道1km以上,选择植被保护完好、空气清新、周围无工业污染、土壤肥沃、通水通电和交通便利的地方进行实施。

4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场地选好后,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方便生产管理和卫生防疫为标准。将场地分为生活区、种植区和养殖区3块,种植区应选土壤肥沃的地方,而养殖区应向阳背风、林下资源丰富的地方,种植区和养殖区的间隔距离不应太远,以减少生产成本;养殖区又分为育肥猪养殖区、蚯蚓养殖区和林下土鸡养殖区。

5关键技术

5.1玉米种植的关键技术

玉米采用无公害种植技术,选择优良杂交玉米品种,清明节前后塑料棚播种育秧,在3叶1心前移栽,移栽前先进行深耕整地,施足发酵好的鸡粪,移栽密度约为6万株/hm2,然后在苗期、穗期和粒期分别追1次复合肥,同时做好中耕除草、中耕培土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即可。

5.2黑猪养殖的关键技术

采用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选择耐粗饲、抗病力强的当地黑毛猪,先后进行去势和驱虫等工作,同时做好猪瘟、口蹄疫、蓝耳病、仔猪副伤寒、猪丹毒、猪肺疫和伪狂犬病等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在饲料上,全程使用自配混合料,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精料以玉米为主,适当添加购买的麦麸、细糠和豆粕,小猪阶段混合饲料的粗蛋白≥18%,中猪阶段混合饲料的粗蛋白≥15%,大猪阶段混合饲料的粗蛋白≥13%。青饲料通过种植优质牧草菊苣来解决,日喂3餐,先精后青,自由采食,保持清洁饮水,注意圈舍卫生。

5.3蚯蚓养殖的关键技术

采用高产养殖技术,选择繁殖力强的日本大平2号蚯蚓作为养殖对象,搭建简易棚进行饲养。先进行蚯蚓饲料的发酵,发酵前1t粪用5kgEM液对生水100kg备用,按1层15cm厚的猪粪,再撒1层10cm厚的玉米秸秆粉,然后用备用的EM水洒湿,如此重复3~4层,最上面的一层是猪粪,堆积的高度在60cm以上,最后用农膜密封的发酵方法,经过20d左右的发酵即可待用。然后用发酵好的饲料做成宽约120cm、高约40cm长度不限的蚓床,按3万条/m2的密度投放种蚓。定期除去蚓粪和添加新鲜饵料或沼液,夏季注意防暑降温,冬季实施防寒保暖,以保证获得较高的产量[4-5]。

5.4林下土鸡养殖的关键技术

采用无公害养殖技术,育雏期的前7d温度一定要保证在35℃左右,以后每周逐渐降温,直至降到室外温度进行脱温,饲喂全价颗粒料,同时注意通风换气,搞好圈舍卫生。育雏期结束后慢慢过渡到放养期,林下放养场地用鸡网隔成6个区域,每个区域0.4hm2,放养密度为750羽/hm2,即每个区域的饲养量为300羽,按强、弱、大、中、小进行分群放养,以保证鸡的整齐度。饲料也从全价颗粒料过渡到自配混合料,精料以玉米和蚯蚓为主,适当添加购买的麦麸和细糠,31~60日龄混合料的粗蛋白≥17%,61~90日龄混合料的粗蛋白≥15%,90~120日龄混合料的粗蛋白≥13%。整个饲养期做好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禽霍乱、法氏囊、鸡痘等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同时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控制重大疫病的发生,保证林下养鸡生产的顺利进行。

6成效

6.1黑毛土猪饲养效果

按照饲养量100头,出栏量100头,出栏率100%,总耗料35000kg,均耗料350kg/头,饲料价格为3.00元/kg,饲料成本1050元/头,每头猪猪苗费300元,防疫费10元,水电费5元,人工费120元,不计算基础设施投入。个体成本1485元/头,产值为2400元,产出投入比为1.62,个体利润为915元,总利润为91500元,经济效益显著。

6.2林下土鸡饲养效果

饲养量3000羽,出栏量2850头,出栏率95%,总耗料14364kg,均耗料5.04kg/羽,饲料成本4.00元/kg,按照每只苗费5元,防疫费2元,水电费2元,人工费3元,不计算基础设施投入。个体成本32.16元,产值60.00元,产出投入比1.87,个体利润27.84元,总利润79344元,经济效益显著。

7结语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单一的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下。利用养殖蚯蚓把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减少了农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更重要的是把种植业生产的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畜禽粪便变废为宝(动物蛋白质饲料),动物蛋白质作为畜禽的优质饲料,可以大大降低畜禽的养殖成本,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同时获得健康安全优质的畜禽产品,以满足人们生活提高的需要。

8参考文献

[1]黄国勤.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农业的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6):178-180.

[2]王苏民,窦鸿身.中国湖泊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59-60.

1彭阳县概况及水资源现状

彭阳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六盘山东麓,西北黄土高原的东部地带。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06°32′~106°58′,北纬35°41′~36°17′。县域南北长61.5km,东西宽50.3km,总面积2532.3km2,耕地11.22万hm2,其中红河流域1.884万hm2,茹河流域7.45万hm2,安家川流域1.89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44.4%,林地面积3.31万hm2,草地面积3.83万hm2,其它用地7.18万hm2。现有水浇地0.876万hm2,其中红河流域0.27万hm2,茹河流域0.525万hm2,安家川流域826.67hm2。西连宁夏固原,东、南、北环临甘肃的镇原、平凉、环县等市县,辖12个乡镇,156个行政村。总人口26.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67万人,占89.5%;回族7.87万人,占30.0%,人口密度103.9人/km2,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山区县。交通便利,309国道横穿东西,203省道纵贯南北,宝中铁路跨境而过,等级公路总里程达到1524km,等级公路密度达到60.3km/100km2。

彭阳县地势东、南、西低,北渐次增高,海拔1248~2418m。地形分为北部黄土丘陵区、中部河谷残塬区和西南部土石质山区3个自然类型区,河流有红河、茹河、安家川河3条水系,但年径流量很小,夏季多枯竭。境内气候温差较大,雨量较少,光照充足,无霜期短,降水和温度变率大。春季气温回长快,干旱多风,冷暖变化大,多有倒春寒;夏季短暂,气温适中;秋季雨量较多,降温快,霜冻早;冬季长,严寒干燥。四季交替变化不明显。年平均气温7.4~8.5℃,降水量350~550mm。无霜期140~170d。属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

彭阳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50mm,年降水总量11.59亿m3;水面蒸发为850mm,干旱指数为2,属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在时空上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份,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约占降水量的60%,农作物生长期降水量只占年降水量25%。县境内水资源总量为12770万m3,其中红河流域2550万m3,茹河流域7350万m3,安家川流域2870万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9820万m3,地下天然水资源量为3830万m3。可开采量为2950万m3,其中红河流域1100万m3,茹河流域1630万m3,安家川流域220万m3,占全县水资源总量的77.53%。多年平均输沙模数5973t/km2a,水资源短缺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彭阳是一个水资源十分贫乏的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为506m3,为黄河流域750m3的67%,不足全国平均值2200m3的23%。耕地平均占有水资源量为75m3/667m2,是黄河流域平均值的1/5和全国平均值的1/27。旱灾也由单纯的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到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的干旱缺水不但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使保障当地群众基本生存条件之一的饮水问题也变得相当困难。

2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持续增产技术

旱作农业持续增产的核心问题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农田水分利用率。为了提高旱作农业的效率,高效利用有限的降雨资源,笔者在对多项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进行试验研究、示范的基础上,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具体特点集成了干旱半干旱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持续增产技术体系。

2.1五墒耕作、蓄水保墒

2.1.1五墒耕作土壤是储藏水分和养分的天然载体,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只有转化为土壤水才能被作物利用。蓄水保墒耕作技术是干旱缺水地区最重要的防旱抗旱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壤水是节水农业的主要途径。“五墒耕作法”是一种融蓄水与保墒为一体的抗旱耕作技术,是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基础内容,防旱增产效果明显,其核心是适墒耕作,其内容为“早耕深耕多蓄墒,过伏合口保底墒,雨后耙耱少耗墒,冬春打碾防跑墒,适时早播用冻墒”。据测定,深耕20~28cm比浅耕12~15cm土壤容重降低0.02~0.11g/cm3,孔隙度增加2.7%~7.5%,0~30cm土层含水量提高1.4%~10.3%,土壤速效N、P分别增加27.8%~31.4%和32.6%~136.8%,地温提高0.7~1.0℃,每1g土壤微生物从5.1万个增加到8.3万个,小麦、糜子分别增产11.2%和14.6%。冬春打碾的冬麦地早春土壤表层含水量为13.5%,越冬保苗率为67.4%,未打碾的土壤含水量为10.0%,越冬保苗率只有57.1%。春小麦在适期播种范围内趁土壤返浆期抢墒于3月10日早播的比3月20日播种的增产5.0%,比4月9日播种的增产31.7%。

2.3调整结构、合理轮作以水窖集流节灌技术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突破口,扩大耐旱稳产型的马铃薯、玉米等大秋作物和糜子、谷子、荞麦、葵花等秋杂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和豆类牧草的种植面积,实行粮油、粮草轮作的农牧结合模式。压夏扩秋后,玉米、马铃薯、葵花和秋杂粮的面积增加。应把玉米、马铃薯、小杂粮和苜蓿纳入轮作周期,对新的合理的轮作体系进行研究。

2.4立体复种、减灾稳产在彭阳县,春季干旱少雨,水分和热量条件有限,因此,应充分利用“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热量条件,实行以间作套种为主体的立体复合种植。以马铃薯和玉米为纽带,推行稳产型立体复合种植模式,提出并构建夏粮与秋粮、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高秆作物与矮秆作物、耗地作物与养地作物等多种立体复合种植模式,使复合群体有效地适应以旱为主的复杂气候条件,实现夏秋互补,耐旱作物与高产作物相得益彰。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当地光热和土地资源,较好地利用降雨,使耕地地表绿色覆盖期延长,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增加产值,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作物收获的保险系数,达到旱年减灾稳产保收,丰水年双双增产的目的。发展立体复合种植,以马铃薯和玉米为纽带进行组合,包括胡麻/马铃薯、冬小麦/马铃薯、(草)豌豆/马铃薯等;以玉米为纽带的组合包括豌豆/玉米、冬小麦/玉米、西葫芦/玉米等。

2.4.1胡麻/马铃薯胡麻套种马铃薯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合理分配降雨,实现稳产增收。生长前期,管理以胡麻为目标,覆膜的垄面起到田间微集雨的效果。管理后期以马铃薯为目标,垄上种植可以防止秋雨造成的土壤过湿烂薯。胡麻收获后可以在沟内免耕种植豆科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培肥地力的目的。胡麻套种马铃薯时,沟种胡麻带宽60cm,种植4行;垄覆膜种马铃薯带宽60cm,种2行。垄面高12~15cm,垄面要耱光,垄起好后再切两边线后形成覆膜带型。覆膜时将两边地膜紧靠切面压紧,不能让地膜平覆,否则将影响播种,播种行应紧靠沟边沿。也可以使用“2BMC-2型覆膜侧播机”机播胡麻,马铃薯待到适宜的播种期再人工种植。胡麻适宜的播期为4月上、中旬,较4月下旬播种增产12%~28%。马铃薯在4月下旬至5月底以前播种,力争早播。

2.4.2(草)豌豆/马铃薯沟种(草)豌豆带宽60cm,4行,垄种马铃薯带宽60cm,2行。覆膜要求同胡麻套种马铃薯。

2.4.3冬小麦/马铃薯覆膜要求同胡麻套种马铃薯。沟垄比冬小麦∶铃薯=60∶60,借秋雨人工或用“2BMC-2型覆膜侧播机”种植冬小麦,春季膜上种植2行马铃薯。冬小麦收获前管理以冬小麦为主;冬小麦收获后免耕复种豆科绿肥。

2.4.4豌豆/玉米沟种豌豆带宽60cm,4行,垄覆膜种玉米带宽60cm,2行。

2.4.5冬小麦/玉米覆膜要求同胡麻套种马铃薯。沟垄比冬小麦∶玉米=60∶60,借秋雨人工或用“2BMC-2型覆膜侧播机”种植冬小麦,春季膜上坐水种植2行玉米。冬小麦收获前管理以冬小麦为主;冬小麦收获后免耕复种豆科绿肥。

2.4.6西葫芦/玉米玉米带宽110cm,膜宽60cm,使用早熟品种(利马12号),膜侧种2行;西葫芦膜上种1行。

2.5应用抗旱优良品种根据彭阳县气候特点,调整作物结构与布局,推广课题研究已筛选出的抗旱新品种、新组合。发展玉米、马铃薯、荞麦、谷子、糜子、葵花等需水规律与降水特征相吻合的耐旱作物,更新冬小麦、胡麻、豌豆等品种,增强总体抗旱耐旱能力,建立健全种子推广、销售、服务体系,真正让农民能买到好种子。

2.6化控抗旱、抑制蒸发在提高逆境成苗、保墒和抑蒸减耗、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的化学调控技术试验,已初步形成了以保水剂为基质的多功能复合包衣剂拌(浸)种抗旱播种、逆境成苗技术;农作物需水关键期喷施黄腐酸类抑制蒸腾剂,抑蒸节流减耗技术;农田喷施土壤保墒及结构改良剂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技术等相互配套的旱地作物抗旱增产化学调控技术,已在一些作物上大面积示范应用。在马铃薯生育期内使用聚丙烯酸钠盐处理,WUE可以提高25%左右。

2.7节水栽培,高效利用降水在建立土壤扩蓄增容抗旱耕作技术、土壤培肥技术、良好的农田生态、减灾稳产保收、种子繁殖推广和化控抗旱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田间微集雨叠加利用技术、二元覆盖保水技术、水窖集雨补灌技术的应用,建立高效利用天然降水的农业节水栽培技术体系,实现降水资源的时控调配和叠加利用。

2.7.1田间微集雨叠加利用技术中、小尺度降水,采用田间微集水技术,能够提高降雨量产流入渗效率,依靠径流增加土壤贮水量。微集流膜侧种植时,单次降雨≥5mm即可产生有效径流;微集流膜沟种植时,单次降雨≥3mm即可产生有效径流。利用微集流种植技术种植667m2面积的作物,降雨产流增渗量相当于容量50~70m3的水窖集雨蓄水量的总和。

2.7.3集雨补灌技术根据作物的需水量、示范区的降雨量(图1),制定了主要作物的补灌方式及补灌水量。玉米全生育期灌水2~3次,其中6月中旬灌溉1次、7月20日左右灌溉1次、8月15日左右灌溉1次。可采用穴灌、沟灌、隔沟灌溉。沟灌次灌水量20m3/667m2,全生育期补充灌水40~60m3/667m2;隔沟灌溉次灌水量10m3/667m2,全生育期补充灌水20~30m3/667m2;穴灌次灌溉水量3~5m3/667m2,全生育期补充灌水10~15m3/667m2。马铃薯每667m2栽植3000~5500株,种植采用坐水种,灌水量0.5~1kg/株,灌水量1.5~5.5m3/667m2;全生育期灌水2~3次,采用隔沟灌溉或沟灌,隔沟灌溉次灌水量15m3/667m2,全生育期补充灌水30~45m3/667m2;沟灌次灌溉水量30m3/667m2,全生育期补充灌水60~90m3/667m2。向日葵坐水种植1~2kg/株,现蕾期灌头水、开花期灌2水、灌浆期灌3水,采用沟灌,次灌水量20m3/667m2,全生育期补充灌水60m3/667m2。果树全生育期灌水3~4次,采用穴灌。每次灌水在果树四周开挖灌水穴4个,每穴灌水5~10kg,每株灌水20~40kg,全生育期每株果树灌水60~160kg。

机修梯田应提倡扩大玉米种植面积。靠近水源,地面平整(平均坡度小于3°),沟垄种植。补充灌溉要抓住生育的关键时期。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分2次灌溉,每次灌溉水量20m3左右。

3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

3.1小流域集雨综合调配利用模式小流域集雨综合调配模式主要是利用水库、塘坝、涝池集蓄的雨水,通过库坝池窖联合调度,集中发展补灌高效农业,主要应用在水库、塘坝的台地。根据模式的内涵,农业技术模式主要包括高效优良作物品种的种植,覆盖技术、栽培技术、耕作技术、化控抗旱技术、作物生育关键期的补水灌溉等技术配套。适合在水库、塘坝沟台地种植的主要作物有地膜玉米、向日葵、蔬菜、苗木、中药材。在作物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和主要作物的节水栽培规程中,已将各作物栽培配套的覆盖技术、栽培技术、耕作技术、化控抗旱技术、作物生育关键期的补水灌溉等技术进行了综合集成,可参考相应的栽培技术规程实施。

3.2坡面集雨林草利用模式坡面集雨林草利用模式主要是利用自然坡面集蓄降雨径流,利用水平沟、鱼鳞坑拦蓄径流,沟内种植经果林、鱼鳞坑内种植水保林,坡耕地退耕种苜蓿,发展畜牧业,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根据模式的内涵,农业技术模式主要包括优良树种、牧草地选育,经果林、水保林的抚育管理,草畜转化技术配套。课题的研究,已筛选出优质苜蓿中苜1号和宁苜1号,可在示范区推广应用;对经果林嫁接红梅杏改造,对水保林进行正常的抚育管理;结合退耕地苜蓿种植,地膜玉米秸秆、糜子谷子秸秆,引进优良的秦川牛、小尾寒羊,配合温棚养殖以及饲草青贮技术、氨碱化技术、酶化技术,发展养殖业,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3.4屋面集雨庭院经济利用模式庭院、屋面、场院是流域降雨产流的主要区域。屋面集雨庭院经济利用模式主要是利用屋面、场院、庭院、人工集雨面集蓄降雨径流,结合庭院内的土圆井,在保证人畜饮水的前提下,发展庭院高效种植业、养殖业和小型加工业。根据模式的内涵,农业技术模式主要包括高效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高效种植业包括庭院经果林、庭院蔬菜、庭院蔬菜温室,庭院经果林以红梅杏、早酥梨为主;庭院蔬菜以番茄、辣椒、甘蓝、白菜、大葱、萝卜等为主,采用果树、蔬菜立体套种技术;庭院温室反季节种植蔬菜,以辣椒、番茄、油菜、芹菜、甘蓝为主;利用庭院集蓄的雨水进行节水灌溉,同时配套应用高效栽培、覆盖、化控抗旱等技术,高效利用庭院径流,发展庭院经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庭院温室养殖主要结合退耕还林草,扩大庭院牛、羊、猪、家禽的舍饲养殖,利用庭院集蓄的降雨径流,满足养殖业的用水要求。庭院小型加工业主要以加工制作豆制品、马铃薯粉条等为主,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3.5旱作农田雨水就地高效利用模式示范区的旱作农田主要指水平梯田和少量的坡耕地。旱作农田雨水就地高效利用模式主要是利用已经建设的水平梯田扩蓄增容,就地拦蓄降雨径流,选择适宜种植的优良作物品种,配合深耕翻蓄水技术,结合地膜、秸秆、化学覆盖技术,高效栽培技术,微集雨技术,化控抗旱技术,轮作、立体套种技术,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旱作农田的产量。适合中下部梯田种植的主要作物有玉米、马铃薯、葵花,可结合道路水窖、水库、塘坝、涝池的水资源进行补灌,其农业配套技术已在作物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和主要作物的节水栽培规程中进行了综合集成,可参考相应的栽培技术规程实施。适合中上部梯田种植的作物主要有冬小麦、胡麻、莜麦、糜子、谷子、草豌豆、荞麦等,应配合深耕翻蓄水技术,结合地膜、秸秆、化学覆盖技术,高效栽培技术,微集雨技术,化控抗旱等技术,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旱作农田的产量。

4结语

由本次研究可知,把保墒耕作、以水调肥、合理轮作、立体种植、抗旱品种、化控抗旱与节水栽培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做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不同节水措施的叠加效应,实现水肥高效结合,保证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提高降水资源的利用率,节水效果明显,为贫困山区治理农业生态环境,实现脱贫致富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扬天.节水灌溉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

1高校农技服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1技术应用性问题

农业高校往往存在“农、科、教”相互独立的现象,提供公共技术服务的高校科研组织内部多数按专业设置、分工过细、缺少综合功能,这使农业技术缺乏交差与互补性,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应用性较差。一些科研部门为获得拨款或经费,将能否通过鉴定看得太重,常忽略了科研成果的应用,没有很好地解决学术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问题。农业高校过于重视研究项目的鉴定、评奖,轻视成果的推广转化,使许多有良好产业前景的科研成果被当作样品、展品仅供参观。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和成熟度不高,导致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科研成果的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更多地偏重种植业,对其他行业研究开发不够,更多地偏重产品产中技术,而忽视了产前产后的技术研究等。

1.2风险与利益问题

农业技术转化尚未建立合理的风险转移机制。诸如转化效益、技术是否先进、管理手段是否有效、市场需求不确定等因素,使科研成果的转化存在极大的风险。在承载着较高风险的同时,农业技术推广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要得以顺利转化,必须通过技术市场才能有效实现,完善的技术市场必须形成符合市场规律的激励机制。

1.3资金问题

现阶段,农业高校普遍缺乏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以农业科技成果的中试阶段为例,该阶段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时期,它既不是有科研经费的技术研究阶段。也不是技术的商品化阶段,由谁来投资进行产品的中试就成为一个资金问题。相反,近年来,有些地区或机构又限定农业科研事业费,过分强调市场机制。将农业高校科研人员的注意力往往引向搞钱求生存,这严重影响农业科研开发的健康发展。

2高校技术服务的模式

2.1“人力培育与流动”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是高校通过培训、教育或选派人员等途径,扶持农村以发展农业技术的人力资源,比如,“科技大篷车”,这种形式就是将各种农业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播到农村去,通过科技讲座与技术培训使农业生产者真正掌握技术。此外,“送科技下乡”也是人力培育与流动模式的形式之一,十多年来,南农大从人才培养、科技开发、成果推广等多方面为该县进行综合开发服务,累计为地方增加经济效益近3亿元。

以人力培育与流动为核心的技术服务模式。培养并补充了农村的农业技术人力资源,提高了农村的技术水平。该模式对于技术提供者而言不存在明显的风险与利益问题。但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技术应用性不高的现象可能继续存在。此外,该模式主要依靠政府支持与高校的自身投入,在资金的可持续性与推动技术进步的实际效果方面不容乐观。

2.2“农业示范园区”模式

该模式以发展某项或多项农业技术为核心。主要通过农业科技园区示范。以实现技术溢出,主要形式包括“生产科技示范区”、“科学试验示范基地”等,该模式使农业生产者将技术和生产资料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了技术的使用效率,通过示范等途径,增加了技术溢出。高校主要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和加工技术,如蔬菜的栽培技术、禽类的养殖技术和加工技术等。

南农大在灌云的“棉花生产科技示范区”就是该模式的具体形式之一。通过技术服务,灌云县被江苏省科技厅列为棉花生产科技示范区。棉花“150工程”被特批列为国家科委“九五”重大攻关项目。

该模式在推动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这种双向的技术交流模式,使农户和专家之间形成了沟通,进而使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和循环。有利于农户在使用技术方面遇到特定问题时进行后续研究,同时,高校可以及时地提供技术服务,使得技术被更有效地推广。但在现实中,园区示范效应的影响范围相对有限,而且。示范园区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和“卖门票”维持经营,经济效益并不可观。

2.3“产业关联”模式

该模式是指高校利用市场机制通过与农业产业的紧密关联来实现农业技术服务,高校将农业技术推广与某个特定的农业产业发展联系起来,如蔬菜产业,不仅帮助农户解决如何栽培等技术问题,还向农户提供关于蔬菜加工、销售、市场定位和国内外产业发展态势等信息。这样的“一揽子技术”推广模式,具有一定外部效应,当在高校扶持下的产业初具规模和市场效益时,那些技术追随者,也会采用这种技术或者加入这个产业,产业就会进入下一个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该模式通过高校与某农业产业的紧密关联,使得技术的应用性与实用性较强,通过市场化运作,技术服务的资金也较为充足,但是,在技术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由于成果定价难等诸多问题,由技术本身带来的收益不确定。

3高等学校农业技术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

StudyonTechnologyofAgricultureResourcesEfficientUtilizationinShanxiProvince

YANXuan-mei1ZHANGXiao-ling2LEIJin-xia1

(1InstituteofAgriculturalResourcesandEconomics,SAAS,TaiyuanShanxi030006;2ShanxiAcademyofForestryScience)

AbstractAgricultureresourcesutilizationwaydecidesthemethodofagriculturalproductiontosomeextent.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oflight,heat,waterandsoil,thispaperanalyzedthedilemmafuturedevelopmenttendencyofagricultureresourcesutilization,furthermoreitbuildatechnologysystemofagricultureresourcesefficientutilizationwhichtakingefficientfarming,reductionandresourcetechnologyasthecore.Itestablishedtechnologypatternofagricultureresourcesefficientutilizationinlocalconditiontoachieveefficiency.

Keywordsagricultureresources;efficientutilization;dilemma;technology;ShanxiProvince

1山西省农业资源基础特征

1.1气候资源

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介于4~14℃之间,呈由北向南升高,由盆地向高山降低的分布趋势。年日照时数在2200~3000h之间,作物生长期间(日温≥0℃)的光合有效辐射为1840~2200MJ/m2年;作物活跃生长期(日温≥10℃)的光合有效辐射为1300~l800MJ/m2年。全省各地太阳年总辐射量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最高地区年辐射总量达605.1kJ/cm2。

1.2土地资源

山西地貌复杂,土地类型多样。2012年全省耕地面积为405.094万hm2,人均占有耕地0.11hm2,其中坡度在15°以上的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17.6%,宜开耕的荒地很少,耕地后备资源缺乏。全省耕地资源分布不均衡,南部人均耕地较少,而北部朔州市、大同市、忻州市人均耕地较多。

1.3水资源

据《山西省统计年鉴2013》,2011年山西省水资源总量只有124.3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76.65亿m3,地下水资源量94.95亿m3。全省地区水资源总量分布不均,水资源总量最多的地区是运城市,最少的地区是朔州市;人均水资源最多的地区是晋城市,为600.74m3,最少的地区是太原市,为130.33m3。

1.4农业废弃物资源

农业废弃物资源具有显著的资源化特征和污染物特征。据调查,2012年山西省农作物秸秆生产量达1680.89万t。全省畜禽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达到19.30万、0.93万t,占全国畜禽养殖业排放总量的1.68%、1.43%,环境保护部和农业部印发的《全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将山西省确定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

2山西省农业资源利用的多维困境分析

2.1光能利用率较低,种植结构单一

据资料分析,光能利用率的理论值为5%~6%,我国北方高产区的光能利用率已达2.5%。山西省与全国各地太阳辐射总量相比,仅次于青海、自治区、宁夏、甘肃、新疆,属我国光能资源高值区范围。但种植结构单一,耕作制度简单,设施栽培较少,光能利用率较低。仅以种植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来论,山西省南部作物光能利用率为1.07%,北部光能利用率为0.31%~0.43%,光能利用提升的潜力巨大(图1)。

2.2耕地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承载量加重

从图2可知,1980―2012年山西省耕地面积整体呈锐减趋势,而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致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越来越少,耕地承载量不断加重。全省人均占有耕地由1980年的0.16hm2减少到2012年的0.11hm2,而1hm2耕地承载人口由6人增加到9人(山西统计年鉴1980―2013)。北部朔州市、大同市、忻州市人均占有耕地较多,但质量差,耕地生产能力低,粮食单产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0%;东西部干旱、侵蚀严重,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60%左右。

2.3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山西省水资源总量不足,是我国水资源最为贫乏的省份之一。全省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346.03m3,低于国际500m3的缺水标准(图3);1979―2012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基本呈平缓下降趋势。区域工农业用水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据计算,山西省农业灌溉水利用率目前仅为45%左右,按正常要求75%计,约浪费水量30%。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

2.4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

山西省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利用率总体不超过50%,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全省农作物秸秆中,作为生活能源利用的有684.81万t,作为生产用能的有111.98万t,二者占秸秆资源总量的47.4%。畜禽粪便利用率低,畜禽粪便的无序排放以及畜禽饲料添加剂中的抗生素、激素、铜、铁、铬等物质长期过量累积,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全省畜禽养殖污染约占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的50%以上[1-2]。

3山西省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3.1高效种养技术

3.1.1立体种植技术。山西省地处暖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步,有效积温与无霜期对大多数作物相对有余,发展立体种植可充分利用光、热、水、肥、气等自然资源。全省适宜推广以粮食作物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瓜菜、牧草、绿肥、果树、中药材等作物之间的间作套种为主的立体高效种植技术,重点发展以麦为主的棉、油、菜、瓜、豆、薯等复合群体组合,以玉米为主的麦、菜、豆、薯、食用菌等间套组合。如:春小麦复播大白菜、萝卜等;玉米套马铃薯、甜瓜、红芸豆,水果玉米回茬秋菜、玉米间作南瓜;西瓜套甘蓝,核桃套谷子、大豆等;果园套种麦、药、豆、薯、花生、瓜、绿肥、牧草等。

3.1.2立体种养技术。山西省平川、丘陵、山地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19.7%、40.3%、40%,根据不同地域特征,发展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形成林、果、草、粮、畜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循环利用的多元结构。立体种养重点推广“畜禽养殖+农产品种植”“林草+生态养殖”“农作物+水产养殖”等生态农业技术。如山西阳城一带发展桑叶养蚕和桑园养鸡循环立体养殖项目,形成“桑―蚕―鸡”循环立体养殖生态农业;山西左权麻田镇西安村在莲菜地中养殖鸭、鱼类,形成菜―鸭―鱼农基鱼塘生态模式等[3-4]。

3.1.3庭院立体种养技术。庭院立体种养是以农户庭院为基础单元,实施立体种养。山西农户庭院面积较大,适宜发展农村庭院立体农业,重点发展以蔬菜、果树、食用菌、养殖为主的庭院立体种养农业。随着农家乐、观光农业的发展,种、养、加立体配置与休闲观光相结合,形成“庭院休闲观光+庭院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

3.2减量化技术

3.2.1节水技术。山西省主要采用以下旱作节水技术:以基本农田建设为主的旱作农田土壤水库建设技术,以秸秆、地膜覆盖为重点的覆盖保墒培肥技术,以机械化旱作和保护性耕作为主的耕作保墒技术,以集雨补灌为重点的高效种植技术,以平衡施肥和抗旱保水剂应用为主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以抗旱品种繁育推广为重点的生物节水技术,以农田整治、输水节水和田间节水为重点的节水灌溉技术。

3.2.2节农资技术。通过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农用生产资料或者用新型生产资料、技术来代替常规生产资料和技术,以减少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使用数量和次数,达到提高利用率,减少排放的目的。如测土配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测土配方技术重点搞好氮、磷、钾肥的合理匹配,防止盲目增加化肥投入量,提高有限肥料的利用率等。

3.3资源化技术

3.3.1畜禽粪便利用技术。一是畜禽粪便能源化技术。山西重点发展“畜禽养殖-沼气-绿色果菜”的能源生态工程,典型技术模式有:“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五个一”工程能源生态模式、“五配套”能源生态模式。二是畜禽粪便肥料化技术。畜禽粪便肥料化技术分为堆肥化技术和复合肥技术,使用最多的是堆肥法。山西受水热条件的限制,不适宜沤肥还田,用畜禽粪便制成有机肥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三是畜禽粪便饲料化技术。山西畜禽粪便饲料化技术主要运用于鸡粪和猪粪的加工。鸡粪经干燥后可适量代替部分精饲料饲喂畜禽。猪粪使用氧化池处理,混合液喂猪,解决粪污环境问题,提高畜禽粪便作为肥料的利用率,增加养殖业收入。

4参考文献

[1]李彦,贾曦,孙明,等.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2):10455-10456.

中图分类号:TU991文献标识码:A

我国近年来已经加大建设节水农业的投资力度,农民企业对节水农业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强,很多民众均积极参与了节水农业建设,但综合而言推广高效节水农业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水资源浪费及开发不合理等等。因此基于节水农业对国家经济建设的价值意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环节,所以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展。

实施高效节水的重要意义

1.1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目前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多为粗放式,使其利用率非常低,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其中,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就极低。大水漫灌以及土渠输水等传统灌溉模式依然在很多地方实行,这导致了其中将近一半的水都损耗在输水过程中,造成灌溉用水的严重浪费。同时,农田本身还会蒸发大量水分,两者相加,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被严重拉低,农田产量也并没有因此得到提高,甚至偏低,农民得不偿失。此外,人们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程度不高。很多地区农业灌溉基本依靠自然降雨,但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导致自然降水也没有得到高水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又被大量浪费。

1.2水资源不合理开发,管理不统一

在农业生产中,大水漫灌等传统灌溉方式不仅仅浪费水资源,因为过度灌溉,还会使灌溉区域的水位上升,盐渍化土壤不断增多。另外,当前人们对河湖水的开发过度频繁,河湖周遭的植被得不到足够的水滋润,干枯致死,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城市工业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而产生的各种废水也大量排入到河湖中,水资源污染严重。这些都是开发水资源不合理所造成的。

一个流域的上下游都属于同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意味着,当人们在开发这个流域的时候,对上下游的开发力度会影响到整个流域。在流域内,河流总水量基本固定在一个值上,上游和下游此消彼长。但人们开发时,往往会忽略这个客观规律,造成生态系统的紊乱。

1.3水资源需求量大幅增加,供不应求

我国早已经能够实现温饱问题,粮食产量已经足以满足人口需求,但对水资源的需求度仍然在不断上升,并没有因此下降,这是因为随着城市的发展,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都在大幅增加,农业用水占总水量的比重不断遭到威胁。另外,城市居民经济水平提高了,对生活的要求也就更高。很多价值较高的农作物受到了城市居民的欢迎,蔬菜瓜果以及鲜奶蛋肉都成为日常生活中必备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不仅价值高,在种养过程中对灌溉面积也有很大的要求,还要保证较高的灌溉质量,这也是目前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领域。

制约高效节水的关键因素

2.1投资金额不够,政策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节水农业的资金支持不足,地方上也没有足够的配套资金,本地的农民也拿不出能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资金,高效节水农业无法真正迅速的发展起来,就是因为从国家到地方再到个人都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节水农业带来的社会效益要高于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它作为一项具有较高社会公益性质的事业,拥有一个健全的投资机制才能真正促进其发展壮大。

之所以节水农业投资力度偏低,国家法律政策的不完善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关于节水灌溉的规章政策的颁布实施都比较滞后,无法满足节水农业发展的需求。国家没有有效的经济政策来鼓励调动企业及农民实施节水农业,水资源的粗放利用就无法得到有效管理和约束。

2.2技术水平较低,设备品种不足

我国目前主要依赖地面灌溉、管道输水和渠道防渗等灌溉技术,整体的灌溉技术水平较低,节水效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实施节水灌溉的设备种类较少,节水质量不高,无法适应当前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的要求。

2.3农业节水意识不正确

很多人对节水农业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他们错将农业工程上的节水当成了节水农业。过去普遍人为,只要在运输及灌溉过程中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就可称之为农业节水,因此滴灌、喷灌以及渠道衬砌等技术就成了仅有的几种节水措施。其实不然。只要能够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使水资源的浪费降至最低,减少无效损失,就可称之为节水。节水农业不只是单一的节水灌溉技术,它是一项综合的节水技术,包括水利工程和农业技术两方面的技术措施。只有综合农艺和水利两个方面,密切配合联系,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节水效率,使水资源最大程度得到有效运用。

高效节水的重点技术措施

3.1工程节水

所谓工程节水,就是指从输水到灌水过程中的节水技术,目前的工程节水有以下措施:1.建设水利工程,改造灌区里原有的工程设备,实行技术改造,发展配套设施。农业节水最重要的技术措施之一,就是在高效节水的基础上,实现传统大中小灌区的工程改造更新。2.加强渠道衬砌、防漏防渗。这是当前推广较为普及的主要节水措施一直,不仅成本低,而且极易获得成效,是当前农业节水灌溉改造的关键内容。3.输水采用低压管道。管道输水是最受好评的节水灌溉措施,其高效的节水效率、低廉的资金投入及便利的管理方式被人交口称赞。4.对地面灌溉技术进行改进。平整土地,并改造田间工程,两者并行可以较大程度提高灌溉效率。5.更多的采用微灌、滴灌以及喷灌等新型节水灌溉技术,效果明显。

3.2农业节水

农艺节水技术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上,如灌溉制度,化学制剂,种肥,耕作栽培等。不同的地域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因地制宜,采用合理有效的节水方式,能有效提高节水效率。常用的农艺节水技术有如下几种:耕作保墒技术、地面覆盖技术、水肥耦合技术、化学节水、设施农业技术。这些都需要合理使用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3.3管理节水

有了好的节水技术和措施,就必须要有相应的良好的管理运行体制。首先,要加强节水农业的宣传,树立广大农民群众根深蒂固的节水意识。对水资源要加强统一管理,以一个流域为基础。科学利用水资源,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要加强科学管理。在建设高效节水农业的同时,也要调整好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创新节水农业的体制管理。政府及各地方要加大投入力度,法律规章的制定跟上节水农业的发展脚步,同时,也要完善对水资源利用的监控和评估制度,完善节水农业的技术支持。

3.4合理开发,科学利用

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的水资源,科学挖掘水资源的潜力,才能真正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其中,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点开发部分,应该科学合理开发,不能无节制的乱开发。过分开采地下水或者地表水都会为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要联合开发多个水源,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也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此外,不能忽视劣质水源的价值。将劣质水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充分发挥其潜力,不仅能够缓解当前淡水资源的缺乏困境,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是节水技术的一个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李伟.设施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的探讨[J].内蒙古水利,2012(4).

[2]高航宋浩.浅析新形势下农业高效节水的技术及措施[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8).

(一)服务缺乏主动性

目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仍习惯于传统办学思路,还不能认识到高职院校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互利双赢关系,同时,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内涵理解存在偏差,大部分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只与科研部门有关,因此,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缺乏主动性。

(二)服务方式单一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限于政府组织的短期支农惠农活动,如:科技下乡、科技大集、短期技术培训等,缺乏长期的常规服务机制。

(三)服务能力较弱

据调研,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大多是由职业中专发展而来,并且发展历史较短,教师生产实践和技术实力相对薄弱,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课程设置、讲授内容和方式很难与现代农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因此,办学实力、教师素质及技术水平均难以满足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需求,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作用有了一定认识,但是,支持和保障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组织管理松散和服务经费短缺,从而制约了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服务力度和服务效果。

二、对策和建议

针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当前我省农业生产和农技推广的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建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

(二)拓展服务面向和内涵,创新服务途径

据调研,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包括种植、畜牧、林业、水产、水利、农机、经营管理等专业,其均存在技术推广问题,因此,应努力挖掘拓展服务面向和内涵,创新服务途径,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智力和资源优势,促进地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根据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需求,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服务工作:

1、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是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和培训的主战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一方面扩大办学视野,实行开放办学,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培养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所需人才;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干部、技术骨干和生产经营者的培训力度,成立技能培训中心,面向农村基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讲授最新农业技术,培育新型农民。

2、科技服务。高职院校要针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充分利用自身科研条件和技术优势开展针对性的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主要包括新品种选育或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等,不断提高地方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先进技术支撑。

(三)增强高职院校办学实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创新办学模式,增强办学实力,同时,要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技术和项目攻关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提高服务的针对性,例如:成立专门研究室、设立专项服务资金等,把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落到实处。另外,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要注重服务队伍素质培养,要围绕地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打造一支思想过硬、技术过硬的服务队伍,要创造条件,并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学习和掌握最新前沿知识和技术,积极支持教师进修、培训和参加各种学术研讨活动,提高其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1.2调动馆员积极性,充分发挥图书馆人才队伍作用

1.3加强人才培养,向农业基层单位输送高素质人才

农业大学与农业基层关系密切,是专门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农业高校毕业的学生大部分是要充实到农业基层单位去,他们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在培养学生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资源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及设备资源优势,对学生读者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情报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便于他们走入社会后能更好地服务农业经济建设。

1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特点

2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维修与保养管理工作不到位

从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形势看,农业机械保养与维修十分关键,切实做好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工作关系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大局。针对当前的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工作,国家没有出台具体的工作措施,对于农机维修与保养工作的人员也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同时也存在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宣传力度小的情况,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本身不是十分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于农业机械的维修与保养常识也知之甚少。再加上部分地区基层农机维修网点建设不足,发挥不出农村农机维修网点应有的作用,不但没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反而浪费了人力和物力。

2.2农民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新时期的农民不再是一个身份的象征,而是一种职业。新时期的农民应该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术,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例如针对农业机械常见故障的识别和维修保养问题,就应该知晓,在发生特殊情况时可作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恰当的措施。但由于当前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再加上学习能力有限,从传统的农民过渡到新型职业农民还需要一个过程。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机手还不具备维修农业机械的能力。一部分农机手安全意识淡薄,不按规定使用农业机械,最常见的现象如拖拉机的超速超载行为,就十分危险,但这种现象却屡禁不止。

2.3维修人员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维修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关系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大局。很多地方都存在维修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的情况,甚至很多人都没有上岗资质,没有取得相应的证书,全凭经验开展维修与保养工作。加之部分地区的维修点设备简陋、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都是影响当前我国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工作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

3提高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水平的具体措施

3.1加大农业机械维修保养管理力度

建立一体化的农用机械维修管理部门,并设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大农用机械体系的推广力度,让更多农民使用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也能推动机械维修保养工作的展开;加强基层维修站点的建设。根据村的大小和人群聚集度相应的设置维修站点,定时对农用机械进行维修保养工作。

3.2对农业机械维修保养进行指导

大力培养农用机械维修保养技术人员,并积极开展技术人员的指导工作,确保农民掌握农用机械维修保养技术。例如技术人员可以向农机手讲解农用机械的功用、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技术人员可以现场操作,进行演示指导,然后让农机手进行操作,并纠正农机手的操作误区,确保农户正确掌握机械的操作方法。此外,技术人员需要向农机手详细介绍机械的一些日常维修保养方法,例如在机械使用前,要检查机械各零件是否完好、有无磨损现象,机械是否需要涂抹油等。对广大农户进行农用机械维修保养方面的技术指导,可以让农民正确操作机械并及时对其维修保养,减少机械的磨损,延长机械使用寿命。

3.3加强维修人员培训,严格上岗准入门槛

中图分类号:S274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632056

1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要性

农业节水建设在新疆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1在提高当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的作用

由于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结合了当今一些现代化的先进科技技术,并以先进的科技配套设做为辅助,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转变新疆地区传统的老式的农业用水方式与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促进农业发展。

1.2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方式发挥的作用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农村水利的现代化进程。一些地区通过高效节水技术通过膜下滴灌建立起的节约型种植模式,解除了资源短缺和市场竞争束缚,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自然资源与生产潜力优势,如通过先进的灌溉系统,可以使传统的人工作业实现机械化作业,大幅度提升灌溉劳动生产率,使传统的耕作技术和种植结构得到创新,最终实现新疆地区农田灌溉现代化。

2新疆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的发展现状

新疆地处内陆干旱区,基于特殊的地貌特征和气候特点,目前,新疆农业主要靠水利灌溉为典型的灌溉农业作业方式,因各方面重要性的显著体现,受到当地农民的接受和认可,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将会得到普遍应用与推广。

2.1灌区建设方面

农业节水是灌区建设的重要核心内容。根据新疆目前拥有的大小河流是以及河川径流总量,为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提供了应用基础。在灌区建设上,全疆农业总灌溉面积增长近6.5倍,各种配套渠系建筑物如水闸、排水渠均有所增加,鉴于此,大大提高了渠系利用系数。

2.2水资源利用方面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措施。随着农业需水量和自然生态总缺水量的不断增加的利用现状,以及当地工业化建设与人居、自然环境的需求情况,农业节水建设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保护与合理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3农、果作物种类普及性方面

2.3.1农作物

新疆采用滴灌灌溉的农作物已由原来单一的棉花、葡萄、果树等少数作物扩大到辣椒、番茄、土豆、玉米、甜菜、打瓜等所有特色经济作物。近几年,阜康市、沙湾县、博乐市等地开始了小麦、玉米滴灌试验示范的规模化管理与规划,滴灌技术适应灌溉农作物种类不断扩大。

2.3.2果树

一些果树发展区如干旱的吐鲁番地区,基于其水资源紧缺、种植作物主要为葡萄、灌溉水平较低等特点,实施并进行了高效节水滴灌技术的试验研究,成龄葡萄的灌溉定额由地面沟灌的1300m3左右降至800m3左右,在保证果品品质和产量的同时,节水效果也非常显著。

3新疆农业节水技术发展主要模式分析

3.1以大田棉花膜下滴灌为主导的技术模式分析

膜下滴灌的节水灌溉模式在棉花生产中具有很强的节水增产效果,可有效缓解投资资金短缺或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在新疆地区发展非常迅速,它主要是将传统滴灌技术与覆膜种植技术进行的一种有机结合,在配合高密栽培、水肥耦合等农艺技术的同时,用新方式延伸和细化以往的传统地膜栽培技术的另一种节水形式,实现了棉花单产产量的提高。

3.2规模化的自压喷灌技术模式分析

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在满足灌溉需要的前提下减少灌溉用水量,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高效节水喷灌技术的应用

1.1苍山农场节水喷灌的实施时期

苍山农场自国家级小麦良种基地建成后,全年种植模式基本上是小麦—大豆轮作。为了解决大豆连作带来的根腐病造成的危害,从2009年秋季开始在部分地块改种夏玉米,由于夏秋季自然降雨基本能满足夏作物的生长需要,喷灌的实施一般是在小麦生产过程中的秋、冬、春3个季节和夏季大豆、玉米播种后遇旱不能出苗时。一般规律是小麦播种后浇出苗水,越冬前浇越冬水,春节后浇返青水,拔节前视降雨情况酌情浇起身水、拔节水。

1.2苍山农场节水喷灌的具体操作

节水喷灌的田间操作一般由各分场进行具体实施。半固定式喷灌,在管网首部修建加压泵站,主管采用Φ200PVC硬塑管,主管垂直等高线布置,设置若干泵站系统,每个系统布设有1组固定支管,埋置在冻土层以下,长度1000~2000m,在支管位置留有快速接头,共设置32个接头。每个系统装置16条移动支管,支管间距23m,支管长度80~120m。每个系统分设2个轮灌组,控制8条支管,48个喷头。每个轮灌组灌溉面积2.00~2.67hm2,每移动1次为1个作业区。在作业区喷灌时严格控制作业方向和顺序,从作业区的一端开始,先左后右,依次向另一端进行,以后各次喷灌仍按顺序喷洒,不得随意变更[1-2]。在所覆盖的地块上,喷水量为7.5mm/h,若要喷洒相当于30mm的降雨量,一次移动需连续喷灌4h。田间操作可全天候24h连续作业,每组设备每班需劳动力5~10人。

1.3节水效果

喷灌采用管道输水,输水损失很小,目前的喷灌工程多用硬质PVC管材作为地埋管,用薄壁铝合金管材作为地面移动管,输水效率可达0.95~0.98[3]。管理良好的土渠的渠系水利用率在井灌条件下可以达到0.6。若考虑渠系渗漏的补给水量,土渠输水的水资源损耗率估算值为0.28左右,而喷灌仅为0.02~0.05。

田间灌水均匀度高,喷灌比地面灌溉可省水30%~50%。苍山农场的农田地块由于长期机械作业造成的凹凸不平和砂礓渗水,节约水量应该在理论节水上限以上[5]。

1.4增产效果

2节水喷灌的适应性分析

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不同的节水灌溉方式和不同的种植结构有着不同的适应范围。

2.1喷灌适宜性

我国目前采用较多的主要有喷灌和微灌、低压管道灌溉、节水型地面灌溉3种节水型灌水方法。喷灌适宜于各种作物,可用于地形复杂、土壤透水性大等进行地面灌溉有困难的地方。喷灌投资弹性大,要求有一定的机械设备和动力,技术也较复杂[7]。

2.2种植结构适宜性

农业节水灌溉工程与种植结构适宜性分析。为了降低种植业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必须进行充分论证。喷灌工程应选择在经济条件较好、劳力资源紧张、已具有多年种植优质高效旱作物经验基础的地方发展。同时,每个喷灌系统的控制面积应适中,一般以6.67~8.00hm2为宜[8]。

2.3苍山农场生产条件适应性

苍山农场原有耕地666.67hm2,现有400hm2以上,生产管理模式以全场统一布局、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灌排、统一产品经营为主。全场分为3个分场,1个科研试验中心。逾400hm2土地按区域分布划分为近12个耕作区(条田),逾50个地块,每个地块逾6.67hm2,可独立形成二级耕作、排灌区,也可以根据田间路网形成一级耕作区。

全场从事大田生产的人员不足70人,人均耕作粮田面积6.67hm2,劳动力相对不足;各类科技人才40名以上,技术力量相对较强;经过近几年的财产积累固定资产已达2000万元以上,经济实力较强。依照“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目标,以产业经营为手段”的原则,大力发展良种产业,相继被确定为“山东省农科院良种繁育基地”、“山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良种试验示范基地”、“山东农业大学试验示范基地”、“临沂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部、财政部农业科技跨越项目优质小麦示范基地”。自基地确立10余年来,苍山农场的种植结构以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的良种繁育为主,经济效益与单一的粮食生产相比效益高,收益好,工人们的种粮积极性越来越高。科技投入及基础建设投入的群众认可度较高。这些都是实行全场节水喷灌的良好基础。

3参考文献

[1]祁春吉.隆化县喷灌技术应用探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3):53.

[2]王爱丽,钱万元,李丽敏.浅析喷灌技术及其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161.

[3]董美芳.浅析喷灌技术应用的优点[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4(5):89-90.

[4]苑文杰.浅谈农田喷灌技术的应用[J].山西科技,2011(4):141-142.

[5]王凤民,张丽媛.微喷灌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J].地下水,2009,31(6):115-116.

1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1.1不同类型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特点

目前,在国内的诸多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在专业教学上一直都没有统一的教材,大多是依靠国内外的一些专业参考书作为专业教学内容的补充,这就造成了不同类型院校偏重的方向不同,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也出现不同特点。

1.1.1建筑类院校课程体系

建筑类院校是倾向于建筑设计方向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较多的是参照建筑系的课程,再结合艺术设计的基础训练来安排教学,最终成为具有建筑特色的艺术专业。

1.1.2艺术类院校课程体系

艺术类院校是倾向于室内设计方向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这类院校在我国前二十年的环艺专业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近几年为了拓宽专业层面,使其培养的学生知识体系更加全面,这一类的院校正在相应地增加诸如景观设计或有关建筑城市规划方面的专业知识。

1.1.3农业类院校课程体系

农业类院校是倾向于园林景观设计方向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这类院校在植物造景运用方面比较擅长,所以课程体系多参照园林专业安排教学,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距离。

1.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很多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我们现有的教学体系过分重视理论和技能的培养而在教学中脱离了实践的环节,学生不了解设计的整个流程和设计中各个环节的联系。实践课程只是在教学计划里,在教学中并没有具体实施。其次,一些院校对艺术专业教育认识不到位,为了扩大招生开设艺术专业,而在投入上却非常少,造成实践教学的环境简陋。再次,师资力量上为了评估盲目的引进大学刚毕业的研究生,有些老师没有参与过实际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很难在实践上指导学生,使得师资队伍存在明显的不足。

2课程体系改革是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育高技能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是职业教育的领军方针,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企业需要大批高素质高技术技能的优秀人才,可是很多农业职业院校的环艺毕业生还不能满足社会的这种需求。在这样的形势下,高职高专农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为了能使农业院校环艺教育适应社会行业的发展和要求,我们必需坚决执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与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而为了能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阶段,真正做到掌握专业技能,关键措施在于必需对农业院校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对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3环境艺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3.1分析行业企业背景,构建平台、模块为基本模式的课程体系

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我院将整个课程结构体系优化为四个平台:基本素质平台、专业素质拓展平台、专业群公共技术平台和专业方向核心能力平台。其中专业群公共技术平台和专业方向核心能力平台以项目课程模块为主线,操作技能为核心,以项目学习成果为目标。根据调研,环艺专业学生需要达到的核心能力分为三部分:策划组织能力、方案设计及设计表达能力、施工管理能力。根据这三个核心能力,确定课程主线,在课程设置上,按照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扩展技能的学习过程设置课程,使学生逐步深入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知识,培养学生的环境艺术设计能力。

3.2建设基于工作任务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表1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转换表

典型工作任务

行动领域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能力与施工监理能力

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

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能力与施工监理能力

商业区空间景观设计

商业区空间景观设计能力与施工监理能力

办公区空间景观设计

办公区空间景观设计能力与施工监理能力

室内装饰设计

室内装饰设计能力与施工监理能力

展示场地设计

展示场地设计能力

计算机制图

计算机制图能力

模型制作

模型制作能力

3.3开设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专业课程

结合农业院校特点,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与环艺专业结合紧密的特色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在社会行业上的综合竞争力。

3.4实施课证融合,推行"双证"制度的课程体系

切实保证"双证书"制度融入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学生不仅要完成理论学习,获取学历证书,还必须取得一门职业技能工种资格证。我们结合国家和地方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确定了室内设计员或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作为环艺专业的工种证书,这两项证书也是和《室内设计》和《环境艺术制图AutoCAD》两门课程紧密联系的。

3.5建立具有实效的课程评价制度的课程体系

一个具有实效的课程评价制度对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必不可缺,根据课程的教学特点,学习者的能力鉴定方法采用书面考试和口头陈述结合、理论测试与作品制作结合、小组项目成果与个人贡献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结合等,并建立课程学习方法分析和反馈制度,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对学习者认可度进行评价。

4课程体系优化的实施过程

4.1通过市场调研,确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群

4.1.1培养目标

4.1.2职业岗位群

通过调研发现,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方案设计师(含设计助理)、设计绘图员、监理员、施工员(含预算员)四大岗位群,不同岗位对人才需求具有不同的特点。

4.2课程设置优化

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岗位群,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的要求,我们从基础能力、专业能力、拓展技能三个方面进行设置,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实施每门课的教学过程,与传统的课程设置相比,我们做了以下优化措施。

4.2.1调整专业课程名称,确定教学内容重点

《素描》与《色彩》两门课程一直都是环艺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调整前教师基本上都是以纯美术专业的素描、色彩课程教学内容来训练学生,培养的是学生对于美的自由表现。而在环艺设计中,单纯的美脱离了设计,实际是无法存在的,故而按此教学内容培养出来的学生设计基础较弱,在专业教学时设计表现力受到制约,很难达到设计专业教学目标。所以我们将这两门课程分别调整为《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在确定教学内容重点时要求教师需要将美的表现融于设计中,对色彩和素描的理解和表现是偏重于理性的。

4.2.2压缩专业基础课程学时,增加专业方向课门类

新的教学计划中将原来的《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三门课合成《设计基础构成》一门课,课时数由原来的三门课周课时共12学时调整为8学时。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从高职高专的学制、学时出发,原有三门课基础课时量太大,而且专业面尖、狭,部分内容在三门课中不断反复讲述,如"点、线、面"作为"三大构成"基本造型的共同要素,课程内容重复,调整后不但减少了重复性,在作业的布置练习上也能达到统一的效果。

另外,还将原先专业基础课《景观规划设计》、《展示设计》等调整为专业方向课,并增加了《建筑装饰装修材料与应用》、《室内装饰工程装修实务》、《实用装饰工程预决算》、《室内环境监测与评价》等四门专业方向课。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并且拓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4.2.3整合专业核心课程,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将原来的核心课程《设计初步》和《设计速写》整合为《环境艺术设计表现技法》,《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建筑设计》整合为《景观规划设计》,原先的教学大纲中这几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时数都只占总学时的30%,现在调整到理论教学时数和实践教学时数各占总学时的50%,使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4.2.4增设学院专业特色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

结合学院农业院校的优势,增设了《园林树木与花卉》、《室内绿化装饰设计》、《室内环境监测与评价》等三门课程,这三门课程作为专业方向课,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了学生与建筑类、艺术类院校环艺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4.2.5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突显实践教学效果

4.2.6改革考试方式,突出实践考核

我们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除了《园林树木与花卉》和《环境艺术设计概论》进行理论考试外,其他所有的专业课程全部采用其他考核方式,如上机考核、快题考核、作业考核等,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通过这种改革,更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在思想上充分地重视起来,从而很好地完善和巩固实践教学成果。

5课程体系改革的反思

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技术的应用与运作,在生产管理一线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但仅仅知道理论知识,没有实践技能,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是毫无用处的,也是毫无岗位竞争力的。课程体系改革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完善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我们要把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我国社会行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相结合,吸取他们课程体系的先进经验,遵循教学的普遍性和高职高专农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的特殊性,拓展课程体系设置的广度和深度,充分满足高级技术性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而形成新时期高职高专农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新的课程体系。

虽然我院目前进行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市场发展的需要,但是时代会发展,专业会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也必将是一个永久的课题。

胡议丹.环境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思路.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2):122-123.

董翠.探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科技信息.2008,(36):200-201.

THE END
1.《林下土鸡养殖技术》培训课件20240101.ppt《林下土鸡养殖技术》培训课件通过本培训课件,我们将深入介绍林下土鸡养殖技术,帮助您了解其优势、基本要素、养殖管理以及市场前景与发展建议。林下土鸡养殖技术简介林下土鸡养殖技术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养殖方式,利用林地资源为鸡提供生态环境,保证其生长健康。不仅具有环保性,还能提高产品质量,受到越来越多农户的https://m.renrendoc.com/paper/303731605.html
2."珠梅土鸡"林下养殖技术规程ICS 65.020.30 CCS B43 4313 娄底市地方标准 DB4313/T 0003—2023 "珠梅土鸡"林下养殖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ecological breeding of "Zhumei native chicken" under forest 2023-09-05 发布 2023-09-05 实施 娄底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娄底市农业农村局发 布 DB4313/T 0003—2023 目次 https://dbba.sacinfo.org.cn/attachment/downloadStdFile?pk=80f00a9d8e969ff361f576556494259fdf9ca7e1b6d177b9a7e71ba5390bf573
3.林下散养土鸡的技术要点林下散养土鸡的技术要点 日期:2011-09-19 15:58:48.0 浏览次数:61 次 1. 鸡舍修建 1.1 鸡舍的修建 林下养鸡就是要充分利用果园、山林灌丛草地等环境,所 以应因陋就简,搭盖一定量的鸡舍。鸡舍主要是提供鸡休息、避凤之用,所以可 以相对简单,一般可以在山上开避一块略为平整的地方,利用秸杆、木条、塑料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411/13/14369029_368002177.shtml
4.林下山地鸡养殖技术研究论文(精选12篇)关键词:养殖技术论文 摘要:山地鸡养殖,采取林下散养,喝山泉水、吃林间杂草、吸负氧离子,野性十足,肉质香嫰、汤汁醇厚,具有高蛋白、低脂肪、滋补性强等特点。目前,山地鸡养殖渐成规模化和产业化,市场前景大好。就养殖山地鸡的综合技术要点做汇总阐述,供参考借鉴。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a5g8h3u1.html
5.林下养鸡技术要点编者按:林下散养的鸡肉质好、鲜嫩、风味佳,符合食品无公害要求的标准。林下养鸡能有效防治树林害虫,鸡产生的粪便还可为树林生长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料,形成以草养鸡,以禽促林,以林养禽的良好生态循环。本期农家富推出林下养鸡技术要点,供广大农民朋友参考。 http://m.nkb.com.cn/pcarticle/381533
6.2024年野鸡养殖市场现状和前景2023此外,随着对野鸡养殖安全性和经济性要求的提高,其设计更加注重高效化和环保化,如通过优化饲料配方和引入生态养殖技术,提高了养殖的适应性和扩展性。然而,野鸡养殖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挑战,如在复杂养殖环境下的养殖效果和成本控制问题。 未来,野鸡养殖的发展将更加注重高效化和环保化。一方面,通过引入更先进的饲养https://www.cir.cn/7/66/YeJiYangZhiShiChangXianZhuangHeQianJing.html
7.养殖技术贵州奇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赤水市人民政府的招商引资企业,2013年6月经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成立。主要从事黔乡土鸡和竹乡乌骨鸡种苗孵化、规模养殖、生态养殖、产品加工和饲料生产及产品销售。http://qikennongye.com/news/84.aspx
8.土鸡养殖知识林下土鸡养殖是近年来兴起的“以林护牧、以牧促林”的生态循环产业,主要利用林地、果园等自然生态资源以放牧与饲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养殖。林下土鸡养殖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林下土鸡养殖技术1、育雏技术①消毒:在进雏前一周要将育雏https://www.ystncp.com/topic2/article?page=2
9.梅岭土鸡是什么鸡?梅岭土鸡价格多少钱一只?梅岭土鸡养殖技术梅岭土鸡以散养为主,而林下土鸡养殖即是在有竹林、树林或果树等的林下养殖土鸡,利用生态资源与养殖相结合的优质饲养方法,主要采用自由放养的方式,养殖特点是品种优质、饲养期长,养殖成本低,在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的今天,其优点是色香味俱全,适合现代高品味消费,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https://www.ppxmw.com/zt/657.html
10.马继贵带动乡邻养殖营销林下生态鸡文屏镇小冲社区长箐自然村今年28岁的马继贵,2008年前往昆明绿帮幼苗孵化公司打工学到土鸡养殖技术后,2011年回到家乡,利用自家的300多亩山坡林地资源,开始林下土鸡生态养殖,由于从土鸡育苗孵化开始,就严格把关,加之把土鸡放归山林进行放养型饲养,白天土鸡在林间活动,主要以草根、虫子为食,晚上栖息山林,这样长大的生态土https://www.ztnews.net/article/show-34046.html
11.四川三农新闻网下一步,江油市人社局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定期深入企业走访,加大监督检查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遵法、守法意识,切实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合法权益。撰稿:张偌轩 审核:王志刚来源:江油市人社局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8-14 土鸡住“别墅”!看平武如何以林下养殖http://www.sc3n.com/index/news/lists/id/24.html?page=9
12.林下经济发展林禽6篇(全文)林下经济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农民充分利用林地,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科学经营林地,而在农业生产领域涌现的新生事物。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翔升、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xhd65vl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