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门盛宴如何做大做强?

惠东县铁涌镇赤岸村养蚝面积约5500亩。随着生蚝上市,蚝农忙着收蚝。

不少人慕名前来赤岸村品尝生蚝,村子里开起了多家饭店。

当前正是惠东赤岸蚝上市时节,铁涌镇赤岸村的蚝农们又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出海采收生蚝、撬开蚝壳取肉、核对客户订单、联系物流发货……“吃货”游客们也“闻鲜而动”,从四面八方赶来,享受赤岸的“蚝”门盛宴。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虽然生蚝养殖已成为赤岸村的支柱产业,但受养殖技术、市场环境等影响,赤岸蚝产业发展也遇到了堵点、断点。守着考洲洋这片“蓝色牧场”、有着良好养殖基础的赤岸村,如何突破蚝产业发展瓶颈、完善产业链条,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历史溯源

养殖生蚝200年,成为远近驰名的“蚝乡”

铁涌镇赤岸村位于考洲洋西岸,村民驾船出海捕鱼,至黄昏时船只靠岸,常常望见海岸呈赤红色,因此得名“赤岸”。

元末明初,方姓村民从盐洲西涌迁居此地,后有王、郑等姓村民陆续迁来定居,其中,方姓村民占98%。

赤岸村旁边是一个巨大的“海洋牧场”——考洲洋。考洲洋地处稔平半岛南部,是红海湾向内陆延伸的一个溺谷湾,口窄内宽,海水与淡水在此交汇,面积26万公顷,其间滩涂分布广泛,面积约1373公顷,以泥质为主,为各类海产尤其是生蚝(学名牡蛎)的生长、养殖提供了天然优质的环境。

生蚝肥美、陆续上市的时节,记者日前来到赤岸村,搭上渔船,跟着蚝农乘风出海采蚝。碧蓝的海面泛起朵朵浪花,白鹭一路跟随翱翔,最终渔船慢慢靠近蚝排停了下来。

“养了三年了,够肥了,可以上市了。”蚝农方汉平将挂在蚝排上的一串蚝埕拉起,动作麻利地将蚝壳撬开,奶白色蚝肉如莹润的果冻般呈现眼前。

自古以来,生蚝都是东南沿海浙江、福建、广东一带的知名海产,因其肉质肥美、营养丰富,深受群众喜爱,有着“海中牛奶”的美誉。清康熙年间聂璜绘制的《海错图》记载,“牡蛎,蛎黄,产浙、闽、广海岸,附岩石而生,礧磈相连,外壳为房,内有肉,略如蚌胎而柔白过之。”“海人取者,以冬月用斧斤剥琢始得。饮馔中,其味最佳,尤以小者为妙。”

生蚝很早就进入赤岸村村民的食谱,村民出海捕鱼,并在沿岸岩石间采集野生生蚝。大约清代中期,赤岸村村民开始在考洲洋养殖生蚝,他们采取传统养殖方式,将蚝石放在海上自然生长。

据《惠东县铁涌镇志》(2013年版)记载,赤岸村人工养蚝始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有200多年历史。赤岸蚝场养出来的蚝,体大肉肥、味道鲜甜。

《惠州市志》(2008年版)介绍全市“牡蛎养殖”情况有记,“惠东考洲洋适合近江牡蛎生长,以铁涌所产享有盛名,养殖区以海湾北部东角至赤岸一带滩涂为主,但发展缓慢。清末养殖面积16.7公顷。至1949年有53.3公顷,年产牡蛎120吨。”

传统养殖方式成本低,生蚝易受海水污染、风浪影响,养殖效益不高,于是新的生蚝养殖方式在赤岸村出现。《惠州市志》记载,“1983年,推广水泥柱养殖,产量大幅提高,面积不断扩大,至1986年,惠州牡蛎养殖面积666.7公顷。”

1995年,赤岸村引入吊养蚝技术,生蚝产量大幅提升。到2007年,全村有八成村民养蚝,建立吊养蚝养殖基地18个,养殖面积600多公顷。生蚝产业由此成为该村支柱产业,赤岸村成为远近驰名的“蚝乡”,并逐步带动稔山、黄埠沿海村民养殖。

200多年来,海风不断拂过考洲洋,赤岸村民终于养出了广大食客口中“广东最鲜美的蚝”。

发展壮大

引进养殖新模式新品种,产量产值飞跃提升

站在赤岸村的码头上眺望,竹架搭起的蚝排露出海面,水下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生蚝世界。

“我们的生蚝都是吊养的,把蚝苗串成蚝埕绑在竹架上,再放到海水中吊养,蚝苗在水里吃饱喝足,长得又肥又大,品质很好。”蚝农方桂新说,用吊养方式,不仅产出的生蚝品质好,产量也高,一亩蚝田能产出生蚝(含壳)超两吨。

方桂新在村里养了10多年蚝,他也经历过传统“投石”养蚝的野生方式。把峭石、瓦、水泥柱等投入海中,每年4~5月生蚝便会自然排卵附着生长,等到两三年后,再渡船回到投石位置,用自制的巨大竹钳把海底的石头捞起收获生蚝。这种“没啥技术含量”的养殖方式,导致蚝的产量低,卖不起价钱,村民收入也不高。

如何利用好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出富民产业?上世纪9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赤岸村村干部打开思维,走出渔村,到省内外沿海产蚝地考察调研,带回广东台山、广西北海的蚝苗,用学到的吊养技术进行试验。

这一大胆尝试实现了赤岸村蚝产业的飞跃性突破。吊养试验当年,赤岸蚝的蚝肉产量由原来亩产不到30斤增加到400斤,产量增加10倍以上,出品的生蚝更加肥美。赤岸村积极从外引进种苗再培育,生蚝养殖规模日渐扩大。21世纪初,赤岸蚝养殖规模达1万亩,放眼望去,整个海面密密麻麻全是蚝排。

但是,高密度养殖对考洲洋环境造成了压力,当地政府意识到适度开发才能守住“蚝山蚝水蚝风光”。2014年,惠东县果断启动考洲洋养殖与捕捞设施清理整治工作,围网养殖、定置网捕捞等非法作业方式被彻底清除,并削减了30%的吊蚝养殖面积。

自此,赤岸蚝养殖变得有章可循,产业发展更健康有序。在科研机构的参与下,村民养蚝技术不断提升,2010年至2019年近10年黄金发展期里,赤岸蚝的产量和产值总体保持上升趋势,知名度大幅提升。

赤岸村党总支副书记方新平介绍,为了破解生蚝养殖面积削减和白蚝养殖周期较长、成本较高的困境,村委组织蚝农尝试养殖生长周期更短、经济效益更为显著的“三倍体”生蚝,满足市场不同需求。

目前,赤岸村生蚝养殖面积约5500亩,年产净蚝肉超1000吨,年产值约1.2亿元。除了在本地销售、供给本地餐馆外,赤岸蚝还搭乘网络快车,销往全国各地。

凭实力“出圈”的赤岸蚝先后荣获“惠州市名优农产品”“广东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并获得农业农村部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赤岸村也顺利成为“国家级赤岸蚝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

富民兴村

依托生蚝产业,村民生活越来越“蚝”

依托生蚝养殖、产销,村民的荷包也鼓了起来。“我们几个蚝农合伙养了600亩蚝,有订单来就采收,年景好的话,一年挣几十到上百万不是问题,收益还是很不错的。”方桂新笑着说。

方桂新是村里的养蚝大户,他说,养蚝属于“投入高、回报相对也高”的行业,前期主要的成本就是搭建蚝排和投入蚝苗,“单是搭蚝排,每10亩就要3万元,而且两三年就要换一次;蚝苗投下去,一般也要两三年才能收获。”

方桂新说,这些年他和几个合伙人已陆续投入近千万元养蚝,好在考洲洋水质好,无污染,且蕴含丰富的微生物,特别适宜蚝的生长发育,“生蚝在这里基本上都是‘躺肥’的。”

码头上,蚝农方惠坤动作麻利地用工具撬开蚝壳,取出蚝肉,投进一旁盛着海水的箱子里,然后打包给游客带走,“一天能开100多斤,净肉的话,现在每斤能卖到五六十元,个头特别肥美的,一斤能卖七八十元。”

若是订单太多,蚝农会请人专门负责收蚝和开蚝取肉。特别是生蚝上市的旺季,码头边全是开蚝的工人在忙碌,他们日均收入从100多元到400多元不等。

蚝乡农庄是赤岸村最早开办的主题餐馆之一,生蚝上市的时节,老板方振宏每天都从村里的蚝农处选购最肥美的生蚝,加工烹饪后卖给食客。“高峰时期,厨师一天要烹饪100桌,每天10多个工人都忙不过来,营业额也相当可观。”方振宏说,现在农庄除了推出各种做法和口味的蚝宴,同时也会做一些特色海鲜,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如今,在生蚝产业的带动下,赤岸村村民陆续开起了“蚝”车、住进了“蚝”宅,生活越来越“蚝”。去年,赤岸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0多万元。

突破瓶颈

完善基础设施,延伸蚝产业链条

经过10多年发展,生蚝养殖已成为赤岸村的支柱产业。但方新平坦言,目前赤岸蚝产业进入发展瓶颈期,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需要补充、完善。

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是赤岸蚝最肥美的季节,也是赤岸村的旅游高峰期,大批食客慕名而来,但部分游客总感觉不够尽兴。“这里的生蚝的确鲜美,但除了到餐馆吃蚝,到码头看看开蚝,再拍拍照片,好像也没什么可以玩的了。”多次到过赤岸村的市民苏先生如是说。

如何借助赤岸蚝的闪亮名片,开发蚝主题美食休闲旅游,延长蚝产业链条?方新平介绍,赤岸村在政府支持下,积极推进赤岸旅游综合码头项目,打造以蚝文化为核心,集生产、加工、物流、美食、游玩等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

据了解,码头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总投资1500万元,主要是改造升级村容村貌,建设生态停车场、景观小品,增设乡创集市等。二期项目将充分利用码头、湿地公园驿站等健全育苗、养殖、加工、销售、游玩等全产业链,助力蚝产业提质增效。目前一期项目已经完成,二期项目正在推进中。

“这是我们村里新建好的生态停车场,大约有260个车位,其中还有新能源车充电车位。”方新平说,有了这个停车场,游客的停车问题解决了,村里的交通秩序也改善了。

挨着停车场的海边还有一条新修的绿道,彩虹色的路面一直延伸到村里的码头。这里既是村民采收、加工生蚝的地方,也是游客体验开蚝、购买生蚝的场所。“我们把原来的木棚换成了铁棚,更结实也更美观了。”方新平说,对于蚝壳,村里也会划定专门区域堆放,并定期清理,确保码头整洁有序,方便游客参观体验。

更让方新平期待的是,随着好招楼湿地公园二期项目建设的推进,赤岸村可以联动周边更多的旅游资源。

好招楼湿地公园选址考洲洋西北海岸带,西临惠东红树林市级自然保护区,南至赤岸村,北至好招楼码头。该项目一期为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目前已完工;二期为设施配套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修建景观大门、公园广场、科普楼、交通码头、观光栈道、生态绿道等,目前正在建设中。

“好招楼湿地公园二期建设完工后,来到赤岸村的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美味的生蚝,还可以沿着栈道骑行或步行到湿地公园,领略湿地风光,了解红树林知识等。”方新平说,为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增强游客体验,赤岸村未来还计划通过开展“蚝文化节”、开设乡创集市等,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为推动赤岸蚝产业升级,近期铁涌镇政府委托专业团队进行深入调研,撰写了《铁涌赤岸蚝产业发展报告》。该报告认为,赤岸蚝产业链不够健全,存在多处断点堵点:如前端尚未建设培育基地,蚝苗大多需从外地采购;销售终端冷链物流配套不完全、缺乏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等。调研团队建议从引进蚝壳加工企业、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引进精深加工企业等方面延伸赤岸蚝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完善品牌保护机制、持续丰富品牌内涵等举措,加强赤岸蚝品牌建设。

“我们正在筹备成立生蚝养殖协会,进一步推动生蚝育苗、养殖、加工等环节的发展,推进赤岸蚝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申报工作。”方新平期待通过多方努力,进一步打响赤岸蚝品牌,带领更多村民迈入致富“蚝”门。

◎记者手记

“内外兼修”才能让赤岸蚝更美味

山海惠东,山珍海味养育百姓。得考洲洋地利之便,“海中牛奶”生蚝成为铁涌赤岸村民的“天赐美食”。从野生采集到滩涂养殖,再到柱式养殖、绳式吊养,200多年来,这片海域养出了远近闻名的肥美生蚝,推动赤岸村和村民增收致富,成为“蚝乡”“蚝民”。

不过,就像蚝肉有壳“束缚”,赤岸蚝也遇到了瓶颈,一是为保护考洲洋,赤岸蚝养殖规模缩小;二是育苗、仓储物流、深加工等上中下游产业几乎为零;三是一二三产的融合尚未起步,这使得赤岸蚝近年产值维持在一定水平,产业发展后劲乏力。

赤岸蚝因海而生,发展“海洋牧场”具有广阔前景。在新征程中,赤岸村要在现有可耕种的“海田”中,推广规模化、现代化的养殖,加强养殖技术引导,提高质量和产量,在配合海洋修复的过程中合理扩大养殖面积,蓄足产业发展后劲。同时,打通育苗、冷链仓储物流、深加工等上中下游产业节点,推动形成赤岸蚝产业链条。另外,持续丰富品牌内涵,将品牌经济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景观化“海上牧场”,创新休闲旅游渔业发展新模式,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海风习习、阳光温暖,考洲洋上一片片蚝排整齐壮观。我们相信,“内外兼修”多管齐下,赤岸村的蚝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春天。

THE END
1.生蚝是如何进行养殖的,一分钟带你了解,生蚝养殖场的全过程。牡蛎01:09 如果全地球上的人同时起跳,会引发大地震,从而撼动整个地球吗? 01:05 一名歌手喜欢带着眼镜蛇表演,结果被咬到脑袋,在现场直接毙命。 01:15 鳗鱼是如何进行生产的?为了更好的操作,鳗鱼会被冰块直接冻晕。 01:04 刺杀美国总统有多难,即使你用上了RPG,就连他的座驾也打不破 01:06 被砍掉脑袋的鸡,竟https://www.163.com/v/video/VX8NI676I.html
2.牡蛎人工养殖技术,生蚝养殖过程揭秘滩涂平养按附着基不同,又分为块石、插竹、条石、水泥条养殖等方法,浅海吊养,有栅架式、筏式、延绳式垂下养殖等方法。1.场地选择在风平浪静,潮流畅通,水质澄清的内湾,选择底部干坦,有淡水注入,盐度变化不大的海区进行牡蛎养成是适宜的。深水区可进行吊养,滩涂平养一般在最长干露时间不超过3小时的中低潮区。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630/13/65053430_845750783.shtml
3.牡蛎的养殖技术方法13篇(全文)(1)采苗场的条件地形:在沿海的内湾选择湾套较深处的潮间带至水深2米之间的地带,流速缓、有洄流,且有淡水注入、地势平坦、沙泥底质的浅海滩涂作为采苗场较宜。同时因牡蛎的采苗季节在夏季,一般多东南风或西南风,朝南的内湾牡蛎幼体密集,且不易流失,所以采苗场最好选在朝南的方向。底质:插竹养殖,以软泥底https://www.99xueshu.com/w/filevruhywa0.html
4.每日热点0813暑期气温依旧较高,人们出汗较多,运动过程中如何及时补水补液、保持良好状态?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漓说,补水补液首先要选对饮料。水是指天然淡水,即可以饮用的淡水。水适合于一些低强度运动,或者时间不长、出汗量不大的运动。 张漓介绍,液是指在水里添加一些矿物质、电解质或者维生素等,又称为运动饮料https://www.sccdc.cn/Article/View?id=34282
5.悉尼洪水导致生蚝全死光!生蚝的美味只能回忆不能再有!悉尼洪水导致生蚝全死光!生蚝的美味只能回忆不能再有! 新州沿海的生蚝养殖户都在等着看他们的生蚝是否能在洪水所带来的淡水及「异物」下幸存。 新州沿海数百万只生蚝恐怕已经死亡,因为来自200公里外的淡水冲向生蚝养殖地,并流进大海。 来自生蚝养殖场Hawkesbury River Oyster Shed的Deb及他的先生Peter O’Sullivanhttps://afndaily.com/%E6%82%89%E5%B0%BC%E6%B4%AA%E6%B0%B4%E5%AF%BC%E8%87%B4%E7%94%9F%E8%9A%9D%E5%85%A8%E6%AD%BB%E5%85%89%EF%BC%81%E7%94%9F%E8%9A%9D%E7%9A%84%E7%BE%8E%E5%91%B3%E5%8F%AA%E8%83%BD%E5%9B%9E%E5%BF%86%E4%B8%8D/
6.生蚝:天然苗采集崇减人工繁育是发展方向生蚝养殖密度过高 水体盐度不稳定普遍被污染 记者在走访同时还发现,生蚝在养殖过程中也并不太平。 近江牡蛎以有淡水入海的河口生长最繁盛而得名,咸淡水交汇的河口浮游生物多,为近江牡蛎提供了充分的天然饵料。但是,由于气候变化、水体污染等原因,天然蚝场也逐渐变得不再天然,蚝农深感养蚝越来越不容易了。 http://fishfirst.cn/article-3782-1.html
7.立足海优势做大蚝文章□全媒体记者 朱建婷 深冬时节,正值生蚝生长期。位于秀屿区埭头镇兴化湾海域的1.5万亩林蚝生蚝养殖基地,一个个蓝色生态浮球整齐排列在海面上,浮球下面吊养着一串串生蚝。 生蚝素来有“海中牛奶”的美誉,不仅顺滑多汁,而且营养丰富,广受人们喜爱。生蚝产地不同,滋味口感也不尽相同。兴化湾海域处于咸淡水交汇区域,https://szb.ptxw.com/h5/html5/2024-01/04/content_141579_16925485.htm
8.海产养殖海产养殖有哪些海产养殖什么赚钱海产品养殖技术→海产养殖什么最赚钱 (1)蛏子 蛏子在中国养殖历史已久,在我国南北海岸广泛分布。它们喜欢在风浪平静、潮流畅通、底质松软、有淡水注入的内湾中,低潮区,营穴居生活。在沿穴中倒立生活,前端向下,后端向上。1个洞穴内,不会同时出现两只蛏。 (2)生蚝 又叫牡蛎,适宜在亚热带、热带养殖,在我国分布很广,北起鸭绿江,南https://www.maigoo.com/goomai/207071.html
9.生蚝养殖密度过高水体盐度不稳定普遍被污染智农361记者在走访同时还发现,生蚝在养殖过程中也并不太平。 近江牡蛎以有淡水入海的河口生长最繁盛而得名,咸淡水交汇的河口浮游生物多,为近江牡蛎提供了充分的天然饵料。但是,由于气候变化、水体污染等原因,天然蚝场也逐渐变得不再天然,蚝农深感养蚝越来越不容易了。 http://m.ipa361.com/index.php/Home/Baike/baikeshow/did/2356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