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的生蚝最近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正式晋升为“国字号”农产品。台山濒临南海,得天独厚的镇海湾水域有着咸淡水交汇的天然特点,特别适合生蚝生长,这里出产的生蚝肥美质优可谓蚝中珍品。本期《我们村里的新鲜事》就去到台山生蚝的核心产区之一——汶村镇,看看那里的养殖户是怎样迈入“蚝”门奔小康的。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台山生蚝的养殖状况,养殖户甄一举带着我们出海,看看生蚝是怎样养殖的。当天正好碰上正在打捞蚝苗的村民。
记者:“这些生蚝苗养了多久?”
村民:“养了3个月,一串有20多斤。”
养殖户甄一举:“这些就是自然纳苗的蚝苗,我们把水泥板放在水里,到了合适季节它们的排卵期,蚝苗就会全部黏在板上。这就是我们纳好的苗,生蚝在大海排卵之后,幼苗随着流水向淡水区域游动,那些身强力壮的优质种苗游的距离比较远,那些差一点的游不久就体力不支了,随便找到一个附着基附着,就像奥运选手冲次拿冠军一样。这里还比较杂乱,后面会更加纯正,身强力壮的蚝苗都游到后面了。(这里就是咸淡水交界的地方吗?)是的,要找到合适它们盐度的水域,盐度大概3到4度的区域附着。这里有30多张石板,大概挂5串生蚝,预计一张石板开半斤蚝,算一下30多张板就有10多斤蚝,成功养活理论上一斤现在能卖60元,这里可以卖到600-700元。”
养殖户甄一举:“这是第二个阶段,叫做分板,刚才我也提到了,6个石板一串,现在就可以挂到外面的竹搭的浮排里。”
养殖户甄一举:“这个是第三阶段,在前面搬迁挪移到这里,养了差不多一年,就有这个大小。”
快艇在海上穿梭了20多分钟,我们驶出镇海湾河口,来到了深水海域,这里已经见不到一片片的竹排,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篮球般大小的浮球。生蚝就吊养在这些浮球下面,尽情吸取海水中的养分。
养殖户甄一举:“这是育肥上市的阶段,是最后环节,在这里分疏养殖,肥了之后就可以卖了。一条浮球的绳子相当于一亩的面积,产值高的时候能卖到1万元1亩,差一点的也有7到8千元。我们台山耗之所以品质好,除了海域得天独厚之外,就是养殖模式和生产流程不一样,生蚝附板之后到养成至少经过5到6次的搬迁挪移,因为生蚝在不同的生长周期,对海水的盐度和食物链的需求不一样,我们就挪移到最适合它生长的环境里面,让它健康生长,大家刚才也见到了在船上搬上搬下很费力气,所以生蚝贵是有原因的。”
据统计,目前台山蚝养殖面积近6200公顷,年产量约85300吨,产值超15亿元。在汶村镇从事生蚝养殖的人员就超过3万人,生蚝产业带动当地农民发家致富。一行行浮球整齐分布在海面上,满载生蚝的船只穿梭往来,船上装载的是当地村民和养殖户满满的收获,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