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年来,生蚝一直是香港的重要产业。它不单是一种既美味而又营养丰富的食物,还有过滤海水的功能,而蚝礁更为不少本土物种提供栖息地。然而,近年流浮山及后海湾的周边水域受到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温度和盐度季节性变化、海岸改造,以及环境污染和新型病原体的严重打击,导致生蚝在夏季和冬季大规模地死亡,其死亡率更高达80%;这不但导致生蚝种群数量锐减,同时也影响了数以千计养殖者的生计。因此,为了提高本港生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性,业界对一些无论是环境耐受性或免疫力均较高的生蚝品种有迫切需求。
有鉴于此,香港大学(港大)生物科学学院和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的海洋科学家联同本地生蚝业界,成立了香港蚝孵化场及创新科技研究所,旨在与生蚝养殖者和业内人士开发创新的孵化技术,以提供优质蚝苗及提高沿海水产养殖的可持续性,并恢复华南和本港的优质生态资源。该孵化场将于2022年7月开始营运。
左起:生蚝养殖场(中国)总经理钟兆昌、李锦记有限公司制造总监李学礼、技术服务总监莫李美瑜、港大理学院院长(暂任)及黄干亨黄干利基金教授(化学与能源)任咏华、渔农自然护理署高级渔业主任(水产养殖)周永权、港大生物科学学院和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华俊博士及香港蚝业集团有限公司陈树锋。
2022年5月27日,一众来自内地的水产养殖专家应邀出席在港大举行的香港蚝孵化场启动会议,与本港生蚝养殖者、政府机构、研究人员和其他业界人士等讨论如何透过中港合作将拟建的香港生蚝孵化场发展成达国际水平的可持续生蚝养殖场。
该项目获得渔农自然护理署渔业持续发展基金的528万港元的资助,同时李锦记有限公司亦慷慨捐出300万港元作研究资金。港大将在校内设立一个具研究规模的生蚝孵化场,并采用新式孵化技术提高蚝苗的产量。蚝苗长成后,将移至位于鹤咀海岸保护区的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进行数周的监测,直至蚝苗生长稳定后,才将之供应给养殖者。
香港生蚝孵化场的设备
·孵化场设有一个藻类养殖区(AlgalCultureArea),为生蚝幼虫和幼苗提供充足的食物。
·幼虫养殖区(LarvalCultureArea)场内设有容量达2000升的海水循环系统,亦设有幼虫着床和养殖设施。
·化学实验室区域(ChemicalLab)用于研究蚝肉的质量和食品安全指数。
香港生蚝孵化场的设备香港生蚝孵化场的设备
该项目将生产三种本地生蚝品种的蚝苗:Crassostreahongkongensis(香港牡蛎)、Crassostreaariakensis(近江牡蛎)和Crassostreaangulata(葡萄牙牡蛎),预计每年可生产约10,000串蚝苗,而每串大约附有200只优质蚝苗。孵化场将于2022年夏季试业,并预计于2023年夏季进行全面生产;此技术有望在2024年供生蚝养殖者采用。
这些创新工具将帮助华南和香港地区的生蚝养殖业转型为现代化生产模式。
渔农自然护理署高级渔业主任(水产养殖)周永权指出:「生蚝孵化场可展现本地蚝苗生产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可行性,亦可令具抗病能力的生蚝生长更快,并改善本地生蚝养殖者的生计。」
李锦记有限公司的代表、生蚝养殖场(中国)总经理钟兆昌表示,李锦记将继续把握每一个回馈社会的机会,同时促进本港蚝业发展:「很荣幸有机会与港大的海洋科学研究团队合作,我们深信这将引领本地生蚝产业走向成功的未来。」
港大理学院院长(暂任)、黄干亨黄干利基金教授(化学与能源)任咏华对是次合作表示欣喜:「这个由本地生蚝养殖者、政府、业界、非政府组织和学生企业家等共同建立的一个强大的知识交流网络,能促进生蚝养殖的讨论及制定应对难题的方法,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合作机会。」
港蚝孵化场及创新科技研究所发起人、港大生物科学学院和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华俊博士表示,孵化场不仅是为了生产蚝苗而设,也是一个研究、教育和知识交流的平台:「我们希望这个生蚝孵化场能够促进跨学科研究,能使零碳排放的生蚝养殖业更加现代化,我们亦会与世界各领导者作紧密联系,运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工具培育出高质量的的蚝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