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种植技术详解

白芨为兰科白芨属植物,别名连及草、甘根、白给、朱兰、紫兰等,具有补肺止血、消肿生肌等功能的常用中药,主治肺结核咳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吐血、尿血、便血等症,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手足皲裂等症。白芨止血效果特好,现在用白芨做的胶膜块,用于肝脾手术贴在刀口处,代替血钳子,效果特好,具有快速凝血作用,可代血浆多用于外科手术,主产于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全国各地有栽培。

▎形态特征

白芨为多年生草本,株高30~60厘米,块茎肉质,白色,具2~3叉呈菱角状,有须根,常数个并生。总状花序顶生,常有花3~8朵;花淡紫红色,花瓣不整齐。蒴果圆柱形,上有6条纵棱,两端稍尖。种子细小,多数。花期4~5月,果期7~8月。白芨有两种,还有一种花黄白色,叶条状披针形,为狭叶白芨。在紫红花中,又有大种、小种之分,其中以大种块茎产量较高。

▎生长特性

白芨喜温暖、阴凉和较阴湿的环境,不耐寒,要求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沙质壤上或腐殖质壤土,栽培在阴坡或较阴湿的地块。

▎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选择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和腐殖质壤土,温暖、稍阴湿环境,不耐寒。排水良好的山地栽种时,宜选阴坡生荒地栽植。把土翻耕20厘米以上,施厩肥和堆肥,每亩施农家肥1000千克,没有农家肥可撒施三元复合肥50公斤。再翻地使土和肥料拌均匀。栽植前浅耕一次,把土整细、耙平、作宽130~150厘米的高畦。

2、繁殖方法

白芨用种子播种较难,分块茎繁殖较易。9~11月初将白芨挖出,选大小中等,芽眼多,无病的块茎,每块带1~2个芽,沾草木灰后栽种。开沟沟距20~25厘米,深5~6厘米,按株距10~12厘米放块茎一个,芽向上,填上,压实,浇水,覆草,经常保持潮湿,3~4月出苗。亩用种苗100公斤。

3、田间管理

①中耕除草:白芨在田间管理除草要求很严格,种植好喷洒乙草胺封闭,白芨苗出齐后。5~6月份白芨生长的很旺盛,杂草也长的很快,进行除草。除草结合搂松畦面,除草时要浅锄,免得伤根。

②适时追肥:白芨是喜肥的植物,每个月喷施一次磷酸二氢钾或稀薄的人畜粪尿,7~8月停止生长进入休眠,但是要防止杂草丛生。

③灌溉排水:白芨喜阴,经常保持湿润,干旱时要浇水,7~9月份早晚各浇一次水。白芨又怕涝,大雨及时排水避免伤根。

▎病虫害防治

1、烂根病:南方多在春夏多雨季节发生。防治方法:注意排涝防水,深挖排水沟。

2、地老虎、金针虫:可人工捕杀和诱杀或拌毒土,用地虫绝施入床上。用50%锌硫磷乳油700倍液液浇灌床上。

▎采收加工

白芨种植2~3年后,9~10月份地上茎枯萎时,把挖块茎去掉泥土,进行加工。将块茎单个摘下,选留新秆的块茎作种用,剪掉茎秆,在清水中浸泡1小时后,洗净泥土,放沸水中煮5~10分钟,取出炕至全干。去净粗皮及须根,筛去杂质。一般亩采收鲜品800~1000公斤,可加工200~300公斤。以个大、饱满、色白、半透明、质坚实者为佳。白芨块茎含有淀粉、葡萄糖、挥发油,根含有白芨甘露聚糖。

看完了白芨的种植技术,下面小编再和大家一起来看一看白芨的种植前景怎么样吧!

白芨的块茎为我国传统中药,白芨花色艳丽,也是一种很好的景观植物,由于市场需求的扩大,因此市场对白芨的需求十分旺盛。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野生白芨遭到过度采挖,导致其野生自然资源急剧减少,濒临灭绝,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野生药用植物之一。由于白芨野生资源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白芨的人工繁育在技术上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市场上商品紧缺,价格暴涨就成了必然的趋势,为了证实这一说法,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白芨生存条件的独特性

1、生存环境要求的独特性:白芨大多野生于山野川谷的向阳山坡、疏林中、草丛中,喜欢阴凉的湿度较大的环境,土壤肥沃疏松而又排水良好的夹沙土。所以,要求生存环境独特的白芨的资源是有限的,目前,野生资源的产地仅剩下云、贵、川、湘等极其有限的少数地域的偏远山野。

2、无性繁殖的独特性:白芨为多年生草本,植株矮小(未经人工选育的野生种质资源),紫花白芨高30厘米左右,四川峨眉白花大白芨高33厘米以上。白芨叶3~6片,长披针形,中部稍宽,先端尖。白芨3月萌发,花期4~5月,果期8~10月。12月倒苗。白芨虽然结果,但是,却不能依靠种子繁衍。成熟的白芨种子呈橄榄型,黄色粉沫状,非常细小,种皮为单层细胞组成,侧壁加厚,细胞器及原生质均已消失,是一层半透明的死细胞,胚椭圆型,未分化,为原胚阶段,胚柄退化,无胚乳。在自然状态下,极少萌发成苗。人工繁育的研究工作进展十分缓慢,这是白芨野生改家种研究的一个关键课题。这种生长环节的奥秘性超越了绝大多数生产者的认识水平,由此可知,目前白芨家种只能以假鳞茎为种苗,并且只有当年生,具有老杆和嫩芽的假鳞茎才能发展成新植株。白芨发展家种,必须要面临种子秧苗稀缺的困境。再者这种传统的分株繁殖方式,不可避免地产量低下,抗病虫害能力差,一代一代退化。由于种苗紧缺,大规模产业化种植就目前来说还遥不可及。

3、种群分布的独特:白芨在大自然界是呈现零星分布状态,至今没有发现像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芍药那样密密麻麻挤在一起连片生长的,野生白芨的这群落分布小而少,这是它的天性。发展家种,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技术,所以造成亩产量低,率先野生改家种的贵州,江西等地亩产仅几十公斤、生产成本极高,不可能调动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

4、生长周期的独特:白芨生长周期长,种植两年生的假鳞茎只能长2个新的假鳞茎,第三年增长4个,第四年再增长8个,是典型的1+1=2繁殖方式。即使家种成功,从种到收要至少历时四年。在自然界,超过四年的白芨假鳞茎,不但不增长,反而会因假鳞茎过于拥挤而腐烂。

5、加工过程的独特性:白芨采挖后加工工艺比较复杂,因为白芨富含胶性物质,采挖后抖去泥土,剪去根须在水里浸泡1小时左右,踩去粗皮,再放到沸水锅中煮6~10分钟,不断搅动,直到无白心取出,晒干。而自然晒干须月余。在晒干或烘干过程中,要反复放入竹筐或槽笼里,来回撞击,擦去粗皮和须根,使成光滑洁白的半透明体。在烘干的过程中,稍有不慎,便将白芨烤糊,不能作为商品。综上所述,白芨资源越来越稀缺,在实验室中对白芨的有性和无性繁殖的技术刚刚破解,而大田产业化种植还没有起步,即使已经掌握了完整的生产技术,但也要面临白芨生长周期长达四、五年之久的困境。

▎质量越来越次可鉴稀缺

80年代采挖的白芨个头大如银币(光洋),饱满,白色,半透明,坚实。到了90年代,能够筛选出10%左右质量好的,基本上都用于出口了。如今,个小如指头,干瘪,空泡,不去皮,色棕黑。并且掺假十分严重,白芨饮片掺假是公开的秘密。假货从最初的水白芨,发展到小黄精、土黄精、甜黄精、扁白芨等10多种。假货的价格从10多元也涨到100多元。这种现象折射出了白芨商品的稀缺!

价格走高可证明稀缺

白芨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市价一直大势趋升,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年年缓升:1985年1.10~1.20元,86~87年2~3元,88年3~4元,89年~91年4~5元,92~93年5~6元,94年6~8元,95年8~9元,96年10~11元,1997~2001年12元。这16年白芨市价上涨了11倍,但是剔除通涨因素,还是缓升。

2、大幅震荡:2001年白芨市价12~15元,2002~2003年16~18元,2004年上半年突然暴涨到50元,2005~2006年回落35元左右。

3、月月暴涨:进入2007年白芨市价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4月涨到40元,5月涨到50元,6月涨到60元,7月涨到70元,因为全国各大药市,云贵川产地,大货走空。

4、百元天价:2010年白芨出现百元天价,到2012年3月一直维230元左右,且有价无货。

总结:价格是衡量资源稀缺的尺度,物以稀为贵、贵则稀,白芨资源是稀缺的,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人为造就的稀缺性

1、白芨需求量增长:白芨在中药商品中本属于小品种,在50~80年代,全国入药需求不超过200吨。1986年全国中药普查,白芨的资源状况和商品产、供、销、存等情况没有列入统计范围,因为在当时是可以忽略的小品种。但是,今非昔比,我国目前白芨的需求量比20年前增长了5~10倍,需求达到数仟吨。

2、广泛的用途:白芨可作为染布时作粘合剂使用,也作为高级卷烟的粘合剂,装裱中国字画粘合剂,中药材野山参断须的修复剂使用。白芨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传统中药入药,其主要功能是敛疮止血、补肺、消肿生肌等。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白芨鳞茎中富含大量水溶液性多糖,其化学成分是葡萄甘露聚糖,是白芨胶的主要功能性成分。白芨多糖胶是一种优良的天然食品增稠剂,同时是安全性较高的医药原料,性能卓越的药用辅料和有相当发展前景的生物医学材料。此外,白芨多糖胶还可应用于日化产品中,替代化学增稠剂,并具有减少刺激性、保护皮肤、延缓衰老等功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白芨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也就导致了白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3、灭绝式的采挖:由于价格的刺激,野生白芨采挖时,大小不留,价格越高,挖得越干净。因为白芨是以假鳞茎作为繁衍的,这种采挖方式是造成白芨野生种群发现一片挖一片,随之也就灭绝一片的重要原因。白芨本应在10~12月采收,这时其假鳞茎个大饱满,含胶量高,质量好,鲜货折干率高,可是,由于市价高悬,种质资源稀少,近年来总是提前到4月花期时采挖,结果不成熟的假鳞茎瘦瘪,鲜货折干极低,根本达不到药用的质量标准。这样年年因抢青的减产减收,也人为地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

4、白芨生长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化:人类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荒地草丛越来越少,白芨的生态条件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特别是近年云贵川等山区发展林果经济,大量开垦荒坡,种果种茶种药多种经营,破坏了白芨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白芨失去了生存繁衍的空间条件,存土资源越来越少,白芨商品也就越来越稀缺。

5、无可替代的神奇疗效和广泛的用途:白芨的稀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白芨神奇的疗效,其性微寒,味苦、甘涩,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机功能。用于结核吐血,支气管扩张咳血,胃溃疡吐血,尿血,便血等症,还可以用于外伤出血等症状。白芨神奇的疗效,广泛的用途也加速了白芨资源的灭绝。

稀缺的未来价格

白芨为兰科白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白根、地螺丝、白鸡娃、羊角七、紫兰、刀口药、连及草等。以块茎供药用,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治肺结核咳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吐血、尿血、便血等症。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手足皲裂等症。在生物医药、保健食品、纺织印染、特种涂料和日用化工等方面有巨大的商业利用价值。随着白芨食品的开发利用和印染业、美容业的需求,白芨用量日趋增多,现已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予以保护。-其价格仍有上升趋势,且表现为供不应求的畅销态势。

一、白芨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白芨喜温暖、阴凉和较阴湿的环境,不耐寒。常常野生在丘陵和低山地区的溪河两岸、山坡草丛中及疏林下。故应选择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栽培,要求栽培在阴坡或较阴湿的地块。

二、栽培

(一)选地与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以及阴湿的地块种植。前一季作物收获后,翻耕土壤20公分以上,每亩施入腐熟厩肥或堆肥1500-2000公斤,翻入土中作基肥。在栽种前,再浅耕1次,然后整细耙平。

(二)种植方法

在生产上,白芨主要用其块茎繁殖。在贵州地区,一般在9-10月份收获时,选择当年生具有老秆和嫩芽、无虫蛀、无采挖伤者作种植材料,随挖随栽。在整好的地上开宽1米左右、高30公分左右的厢,按行距约30公分、窝距30公分左右挖窝,窝深10公分左右,窝底要平。将具嫩芽的块茎分切成小块,每块需有芽1-2个,每窝栽种茎3个,平摆窝底,各个茎秆靠近,芽嘴向外,成三角形错开。栽后覆细肥土或火灰土,浇一次腐熟稀薄人畜粪水,然后盖土与厢面齐平。

三、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白芨植株矮小,压不住杂草,故要注意中耕除草,一般每年4次。第一次在3-4月出苗后;第二次在6月生长旺盛时,因此时杂草生长快,白芨幼苗又矮小,要及时出尽杂草,避免草荒;第三次在8-9月;第四次结合收获间作的作物浅锄厢面,铲除杂草。每次中耕都要浅锄,以免伤芽伤根。

2.水分管理

白芨喜阴湿环境,栽培地要经常保持湿润,遇天气干旱及时浇水。7-9月干旱时,早晚各浇一次水。白芨又怕涝,雨季或每次大雨后及时疏沟排除多余的积水,避免烂根。

3.追肥

白芨喜肥,应结合中耕除草,每年追肥3-4次。第一次在3-4月齐苗后,每亩施硫酸铵4-5公斤,兑腐熟清淡粪水施用;第二次在5-6月生长旺盛期,每亩施过磷酸钙30-40公斤,拌充分沤熟后的堆肥,撒施在厢面上,中耕混入土中;第三次在8-9月,每亩施入腐熟人畜粪水拌土杂肥2000-2500公斤。

4.与其他作物间作

白芨植株矮小,生长慢,栽培年限较长,可在头两年在行间间种短期作物,如萝卜、青菜等,以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益。所谓间作就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中在同一生长季节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比如在玉米、高粱地里,可在其株、行垄上间作穿心莲、菘蓝、补骨脂、半夏等。

四、收获及初加工

1.收获及初加工

一般到第四年9-10月茎叶黄枯时,就要采挖,不然过于拥挤,生长不良。采挖时,先清除地上残茎枯叶,用锄头从块茎下面平铲,把块茎连土一起挖起,抖去泥土,不摘须根,单个摘下,先选留具老秆的块茎作种茎后,剪去茎秆,放入箩筐内,在清水里浸泡1小时左右,踩去粗皮和泥土,放到沸水锅里不断搅动,煮到内无白心时(大约6-10分钟)取出,大太阳天气晒2-3天或烘5-6个小时,表面干硬后,用硫磺熏12小时,每100公斤鲜块茎,用硫磺0.2公斤,烘透心后,继续晒或烘到全干。硫磺熏蒸后,白芨不霉变,不虫蛀,且色泽洁白透明。然后,放入竹筐或槽笼里,来回撞击,擦去未脱尽的粗皮和须根,使其光滑、洁白,筛去灰渣即成。干燥后的白芨应装入麻袋或编织袋内,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存放,注意防虫蛀。

2.药材商品的规格

足够干燥,呈不规则扁圆形或菱形,有2-3个分枝似掌状,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肥壮有肉,质坚实,断面类白色,半透明,角质。味微苦,嚼之有粘性。无烤焦、无须根、无虫蛀、无霉变。一等品:块茎成个,饱满有肉,手指大以上。二等品:达不到一等大,个较瘦、肉少。

(一)概况

别名白根、地螺丝、白鸡娃、羊角七、连芨草、紫兰等。

为兰科白芨属植物「Bletillastriata(Thunb.)Reichb.f.〕,以块茎入药。具有补肺止血、消肿生肌等功能的常用中药。主治肺结核咳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吐血、尿血、便血等症;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手足皲裂等症。白芨止血效果特好,现在用白芨做的胶膜块,用于肝脾手术贴在刀口处,代替血钳子,效果特好。生产于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全国各地有栽培。

(二)植物特性

多年生草本。株高30~60厘米。块茎肉质,白色,具2~3叉呈菱角状,有须根,常数个并生,其上有多个同心环形叶痕,似“鸡眼”,又像“螺丝”,叶3~6片,披针形或广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鞘状抱茎。总状花序顶生,常有花3~8朵;花淡紫红色,花瓣不整齐。蒴果圆柱形,上有6条纵棱,两端稍尖。种子细小,多数。花期4-5月,果期8~10月。

白芨有两种,还有一种花黄白色,叶条状披针形,为狭叶白芨。在紫红花中,又有大种、小种之分,其中以大种块茎产量较高。

(三)生长特性

喜温暖、阴凉和较阴湿的环境;不耐寒。要求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沙质壤上或腐殖质壤土。要求栽培在阴坡或较阴湿的地块。

(四)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选择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和腐殖质壤土,温暖、稍阴湿环境,不耐寒。排水良好的山地栽种时,宜选阴坡生荒地栽植。

把土翻耕20厘米以上,施厩肥和堆肥,每公顷地施22500~30000千克,再翻地使土和肥料拌均匀。栽植前浅耕一次,把土整细、耙平、作畦宽130厘米的高畦。

2.繁殖方法

白芨用种子播种较难,分切块茎繁殖较易。3月初将白芨挖出,选大小中等,芽眼多,无病的块茎,用刀横切小块,每块带2~3个芽,伤口沾草木灰后栽种。用镢开沟,沟距25厘米,深10厘米,按株距7~8厘米放块茎一个,芽向上,填上,压实,浇水,覆草,经常保持潮湿,4月出苗。

3.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白芨在田间管理除草要求很严格,第一次除草4月份,白芨苗出齐后。6月份白芨生长的很旺盛,杂草也长的很快,进行第二次除草。第三次8-9月份除草一次。第四次除草结合间种作物收获时进行,楼松畦面,每次除草都要钱锄,免得伤根。

(2)追肥

白芨是喜肥的植物,每半个月追一次肥。稀薄的人畜粪尿,每公顷22500-24000千克,8~9月施稍浓的液肥,过磷酸钙、堆肥在第三次除草结合施入。

(3)灌溉和排水

白芨喜阴,经常保持湿润,干旱时要浇水,7~9月份早晚各浇一次水。白芨又怕涝,大雨及时排水避免伤根。

(五)采收加工

白芨种植4年后,10月份地上茎枯萎时,用二齿把挖块茎去掉泥土,进行加工。将块茎单个摘下,选留老秆的块茎作种用,剪掉茎秆,放入箩筐中,在清水中浸泡1小时后,用脚踩去粗皮,洗净泥土,放沸水中煮5~10分钟,待表皮硬后再用硫磺熏12小时,每50千克鲜块茎,用硫磺0.5千克,熏造后取出炕至全干。硫磺熏后的白芨不变质发霉,不虫蛀,色泽洁白、透明,放箩筐内来回撞击,去净粗皮及须根,筛去灰渣。

白芨以个大,饱满,色白,味苦,嚼之有黏性,质坚实者为佳。贮水干燥通风处,防潮,防霉。

品名:白及

英文名:BletillaRhizome

拉丁名:RhizomaBletillaeStriatae

别名:甘根、白根、白给、白芨、冰球子、白鸟儿头、地螺丝、羊角七、千年棕、君球子、一兜棕、白鸡儿、皲口药、利知子、白鸡娃、连角芨草、紫兰。

概述:

白及以块茎供药用,具有补肺止血、消肿生肌等功能的常用中药。主治肺结核咳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吐血、尿血、便血等症;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手足皲裂等症。主产于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全国各地有栽培。

白及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李时珍曰:'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曰白及'。历代本草对其植物形态、生药性状有简要描述,如陶弘景曰:'叶似杜若,根形似菱米,节间有毛......可以作糊'。韩保昇曰:'叶似初生棕苗叶及藜芦。三、四月抽苔,开紫花,......根似菱,有三角,白色,角头生芽。'苏颂曰:'春生苗,长1尺许。叶似并榈,两指大,青色。夏开紫花。'李时珍曰:'一科止抽一茎,开花长寸许,红紫色,中心如舌,其根如棱米,有脐,如凫茈之脐,又如扁扁螺旋纹,性难平'。这些描述与现代各地白及主疏商品的植物形态与药材性状均相符。

产地分布:

主产于贵州安龙、兴义、都匀,四川内江、温江、绵阳,湖南大康、桑植,湖北咸宁、鹤峰、始康,安徽池州、徽州,河南灵宝、栾川,浙江临海、淳安、陕西渭南等地及云南、江西、甘肃、江苏、广西等省区,以贵州产量最多,质量亦好。

白及作为野生珍奇药材,经过多年无度采挖,资源量急剧减少,已经列入世界濒危植物保护品种。目前,只有贵州、云南、四川尚能为市场提供货源,其它一些产区已经枯竭,无法为市场提供批量货源。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叶4-5片,狭矩圆形或披针形,基部下延成鞘,抱茎。总状花序顶生,有花3-8朵;苞片1,早落;花大,紫色或淡红色;萼片狭矩圆形,与花瓣近等长,长2.8-3cm,唇瓣白色或具紫脉,先端3裂,中裂片边缘有波状齿,先端内凹。中央具5褶片,侧裂片合抱蕊柱;蕊柱两侧有窄翅,柱头顶端有1雄蕊;子房下位,扭曲。蒴果圆柱形,具6纵肋,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态环境:生于山野、山谷潮湿处。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花期4-6月,果期7-9月。

生长习性:喜温暖、阴凉和较阴湿的环境;不耐寒。对土壤要求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要求栽培在阴坡或较阴湿的地块。

生长周期:多年生植物,一般栽后第4年采收。

采收加工:多在8-10月采挖,除去残茎、须根,洗净,立即加工,否则易变黑。分拣大小,投入沸水中煮(或蒸)3-5分钟至内无白心时取出,晒至半干,去外皮后再晒至全干。

1、采收白芨栽种后,于第4年10月当茎叶黄枯时采收。此时,地下块茎已长成8-12个,相当拥挤,过迟采收,生长不良。采挖时,先清除地上残茎枯叶,然后用二齿耙小心挖取块茎抖去泥土,运回加工。

2、加工将块茎单个摘下,不去须根,先选留具老杆的块茎作种栽。然后,剪去茎杆,放入箩筐内,臵清水中浸泡1小时后,用足踩去粗皮,洗净泥土投入沸水中煮5-10分钟,至块茎内无白心时,捞出晒干。若遇阴雨天可炕干。炕5-6小时,待表皮干硬后,再用硫黄熏蒸12小时,每100公斤鲜块茎,用硫黄0.2公斤,熏透心后取出炕至全干。硫黄熏蒸后,白芨下霉变,不虫蛀,且色泽洁白透明。然后,放入箩筐内来回撞击,去净粗皮与须根,筛去灰渣即成。

炮制:

白及

将原药拣净杂质,用水浸泡2-3日,捞起,晾至湿度适宜,切0.3cm厚横片或顺片,晒干,又称'白芨片'。

白及粉

取净白芨片,晒干,研细粉,过筛。成品显灰白色。

储藏养护:放木箱或盒内,臵干燥处。加工炮制时,不宜采用热处理,防止粘液质等成分破坏。

形状规格:

药材形态特征:干燥块茎略呈掌状扁平,有2-3个分歧,长1.5-4.5厘米,厚约0.5厘米。表面黄白色,有细皱纹,上面有凸起的茎痕,下面变有连接加一块茎的痕迹,以茎痕为中心,周围有棕褐色同心环纹,其上有细根残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横切面呈半透明角质状,并有分散的维管束点。气无,味淡而微苦,并有粘液性。以根茎肥厚,色白明亮,个大坚实,无须根者为佳。

性味功效:

味苦、涩,性微寒。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功能。用于肺虚久咳、咯血、吐血、便血、鼻衄、外伤出血、痈肿溃疡、烫伤、皮肤燥裂。内服用量6-15g,水煎服;研末吞服,每次5-10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以白及作成胶液,可用为片剂的粘合剂。又有试用于作血浆代用品的。反乌头。

化学成分:

白及块茎含白及胶质(粘液质之一,为白及甘露聚糖Bletillamannan),由4分甘露糖和1分葡萄糖组成的葡配甘露聚糖。

新鲜块茎中含淀粉约30.48%葡萄糖1.5%及挥发油;又含粘液质。

药理作用:

真伪鉴别:

性状鉴别:

块茎呈不规则扁圆形或菱形,有2-3个分歧以掌状,长1.5-5cm,厚0.5-1.5cm。表面灰色或黄白色,有细皱纹,上面有凸起的茎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为中心,有数个棕褐色同心环纹,环上残留棕色点状的须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半透明,角质样,可见散在的点状维管束。无臭,味苦,嚼之有粘性。

以个大、饱满、半透明、质坚实者为佳。

白及粗粉遇水即膨胀,有显著粘滑感,水浸液呈胶质状。

显微鉴别:

粉末类白色。①表皮细胞,淡黄绿色,垂周壁波状弯曲,壁厚3-6μm,木化或微木化,孔沟明显,断面观呈类长方,被较厚的角质层。②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或随处散在,针晶长18-45-88μm。③纤维成束,呈长梭形,直径11-30μm,壁木化,具人字形或椭圆形纹孔。纤维周围的细小类圆形或类方形细胞中,含有类圆形硅质块,直径7-10μm。④导管,主为梯纹,亦有具缘纹孔及螺纹的,直径16~32μm。⑤含糊化淀粉块薄壁细胞,无色,大多呈不规则碎块,遇碘液呈蓝色。⑥粘液细胞,较一般薄壁细胞大,直径至380μm,扩散出众多散小粘液质颗粒。

理化鉴别:

取本品约2g,加水20ml在沸水浴中热浸30分钟,过滤,滤液进行下列实验:1、取热水提取液1ml,加入新配制的硷性酒石酸铜试剂5-6滴,在沸水浴中加热5分钟产生棕红色氧化亚铜沉淀。2、取热水提取液1ml,加入5%α-萘酚乙醇溶液3滴,摇匀,沿试管壁缓缓加入浓硫酸0.5ml,在试液接界面处形成紫红色环。

附注:四川、云南等地还有以黄花白及BletillaochraceaSchltr.及小白及BletillayunnanensisSchltr.作白及使用,药材均通称'小白及'。

黄花白及植株近似白及而较粗壮,茎高25-50cm。叶多为4枚,舌状披针形,长达35cm,宽15-25mm;花序具3~8朵花,花黄色或白色而带淡黄,花被长18-23cm;唇瓣白或淡黄色,长15-20cm,中部以上3裂,侧裂片几不伸至中裂片。生于山坡草丛或沟谷边石上。分布于甘肃、陕西、四川、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西。药材较瘦小,长不过3.5cm,外皮纵皱,棕黄色或黄色。

小白及茎纤细,高15-50cm,叶片3-4,叶狭,线状披针形,长6-20cm,宽5-10mm。花序具1-6朵花;花较小,淡紫色,花被长15-18mm;唇瓣长15-18mm,中部以上3裂,侧裂片伸达中裂片1/3以上。生于山坡草丛中或小溪旁石上。分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台湾。药材瘦小,似黄花白及的成品,不易区分。

种植技术:

繁殖采用块茎繁殖。选种与种栽贮藏:在9-10月收获时,选当年生具有老秆和嫩芽的块茎作种栽。南方宜随挖随栽;北方,将种栽贮藏至翌春栽种。贮藏方法:白芨块茎挖回后臵通风干燥处晾数日。然后,将1份种茎与2-3倍的清洁稍干的细河砂混合贮藏于通风、阴凉、干燥的屋内一角。少数种茎可与细砂混合后装入木箱内贮藏。箱顶不要加盖,并注意经常检查,发现霉变及时处理。

1、选地整地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以及阴湿的地块种植。前作收获后,翻耕土壤20厘米以上,每亩施入腐熟厩肥或堆肥1500-2000公斤,翻入土中作基肥。于栽种前,再浅耕1次,然后整细耙平,作成宽1.3米的高畦栽种。

2、栽种长江以南地区多于9-10月秋栽;西北地区宜于3-4月春栽。秋栽,选当年生,具嫩芽的块茎分切成小块,每块需有芽1-2个。然后,按行距33厘米,株距23-25厘米,挖深10-13厘米的穴,搂平穴底,每穴栽入种茎3块。

栽时,将芽嘴向处,呈三角形错开,平摆于穴底。栽后,覆细肥土或火土灰,浇1次稀薄人畜粪水,盖土与畦面平齐。

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一般每年除草4次。第1次于4月齐苗后;第2次在6月旺盛生长时,因此时杂草滋长快,白芨幼苗又矮小,要及时除尽杂草,避免草荒。第3次于8-9月;第4次结合收获间作物搂松畦面,铲除杂草。每次中耕宜浅,避免伤根。

2、追肥白芨喜肥,生育期间,每半个月追施1次稀薄的人畜粪水,每亩1500-2000公斤。8-9月追以稍浓的液肥,亦可施用过磷酸钙与堆肥混合沤制后,撒施于畦面,结合第3次中耕除草,盖土压入畦内。

3、排灌水白芨喜阴湿,栽培地要经常保持湿润,遇天旱及时浇水。7-9月早晚各浇1次水。白芨又怕涝,雨季或每次大雨后要及时疏沟排除多余的积水,避免腐根。

4、间作白芨生长慢,栽培年限较长,可于头两年在行间间种青菜、萝卜等短期作物,以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益。

2005年版药典标准: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扁圆形,多有2-3个爪状分枝,长1.5-5cm,厚0.5-1.5cm。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状须根痕,上面有突起的茎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角质样。气微,味苦,嚼之有黏性。

鉴别:(1)本品粉末淡黄白色。表皮细胞表面观垂周壁波状弯曲,略增厚,木化,孔沟明显。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大的类圆形黏液细胞中,或随处散在,针晶长18-88μm。纤维成束,直径11-30μm,壁木化,具人字形或椭圆形纹孔。梯纹导管、具缘纹孔导管及螺纹导管直径10-32μm。糊化淀粉粒团块无色。

(2)取本品粉末4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20ml使溶解,再加盐酸2ml,加热回流30分钟,立即冷却,用乙醚振摇提取2次,每次40ml,合并乙醚液,蒸干,残渣加三氯甲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及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VI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1、对照药材溶液10μ1,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臵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臵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水分照水分测定法(附录IXH第一法)测定,不得过15.0%。

总灰分不得过5.0%(附录IXK)。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1.5%(附录IXK)。

炮制: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

性味与归经:苦、甘、涩,微寒。归肺、肝、胃经。

功能与主治: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用于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肺结核咯血,溃疡病出血。

用法与用量:6-15g;研粉吞服3-6g。外用适量。

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贮藏:臵通风干燥处。

名:紫兰、凉姜、白根、白鸡娃等

学名:Bletillastriata

科属:兰科白芨属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地下有指状分歧肥厚的白色块茎,叶片3-6,披针形或广披针形,基部鞘状抱茎。初夏开花,总状花序,有花3-8朵,花大而美丽,紫红色,其中一较大者形如唇状,倒卵长圆形,3浅裂。果实圆柱状,上面有纵棱突出。白芨原产我国,广布于苌江流域各省。喜温暖、阴湿的环境。稍耐寒,长江中下游地区能露地栽培。耐阴性强,忌强光直射,夏季高温干旱时叶片容易枯黄。宜排水良好含腐殖质多的沙壤土。

应用:白芨为地生兰的一种,紫红色的花朵井然有序,在苍翠叶片的衬托下,端庄而优雅。花还有白、蓝、黄和粉等色,可布置花坛,宜在花径、山石旁丛植或做稀疏林下的地被植物,也可盆栽室内观赏。

分株繁殖

分株方法:把母株从花盆内取出,抖掉多余的盆土,把盘结在一起的根系尽可能地分开,用锋利的小刀把它剖开成两株或两株以上,分出来的每一株都要带有相当的根系,并对其叶片进行适当地修剪,以利于成活。

装盆消毒:把分割下来的小株在百菌清1500倍液中浸泡五分钟后取出凉干,即可上盆。也可在上盆后马上用百菌清灌根。

上盆或移栽

先在盆底放入2~3公分厚的粗基质作为滤水层,再放入植株。

上盆用的基质可以选用下面的一种:草炭:珍珠岩:陶粒=2:2:1;草炭:蛭石=1:1;或者草炭:炉渣:陶粒=2:2:1;锯末:蛭石:中粗河沙=2:2:1、菜园土:炉渣=3:1;或者园土:中粗河沙:锯末(茹渣)=4:1:2;或者水稻土、塘泥、腐叶土等。

上完盆后浇一次透水,并放在遮荫环境养护。

湿度管理

喜欢略微湿润的气候环境,要求生长环境的空气相对温度在50~70%。

温度管理

喜欢温暖气候,但夏季高温、闷热(35℃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的环境不利于它的生长;对冬季温度要求很严,当环境温度在10℃以下停止生长,在霜冻出现时不能安全越冬。

当环境温度在3℃以下时,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1、用薄膜把它包起来越冬,但要每隔两天就要在中午温度较高时把薄膜揭开让它透气;

2、把它搬到有暖气的室内越冬;

光照管理

在夏季的高温时节(白天温度在35℃以上),如果它被放在直射阳光下养护,就会生长十分缓慢或进入半休眠的状态,并且叶片也会受到灼伤而慢慢地变黄、脱落。因此,在炎热的夏季要给它遮掉大约50%的阳光。

在春、秋、冬三季,由于温度不是很高,就要给予它直射阳光的照射,以利于它进行光合作用和形成花芽、开花、结实。

肥水管理

与其它草花一样,对肥水要求较多,但最怕乱施肥、施浓肥和偏施氮、磷、钾肥,要求遵循“淡肥勤施、量少次多、营养齐全”和“间干间湿,干要干透,不干不浇,浇就浇透”的两个施肥(水)原则,并且在施肥过后,晚上要保持叶片和花朵干燥:

秋季

冬季

虽然它仍在继续生长,但偏低的气温会使它的生长速度放慢,对肥水要求不多,甚至要控肥控水。肥水管理按照“花宝”——清水——清水——“花宝”——清水——清水顺序循环,间隔周期大约为4~7天,晴天或高温期间隔周期短些,阴雨天或低温期间隔周期长些或者不浇。

春季

气温回升后生长迅速恢复,并且逐步进入花芽分化期和开花期,对肥水要求很大。肥水管理按照“花宝”——清水——“花宝”——清水——的顺序循环,间隔周期大约为2~4天,晴天或高温期间隔周期短些,阴雨天或低温期间隔周期长些或者不浇。

进入结实期后,停止肥料供给。

白芨Bletillastriata(Thunb.)Reichb.f.(B.hyacinthinaR.Br.)兰科;地方名:地螺丝、刀口药、连及草。主产于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亦有分布。近年来,野生白芨受到严重的私挖滥采,其产量和品质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其价格却看涨。人工栽培白芨不仅可以获取效益回报,对野生资源也是一种有效的保护。

1、形态特征

白芨是多年生草本,高20~50cm。假鳞茎扁平,卵形,有时为不规则圆筒形,直径约1cm,有线状须根。叶3~6cm,阔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5~40cm,宽2.50~5cm,全缘,向上端渐狭窄,基部有管状鞘,环抱茎上。总状花序顶生,有花4~10朵,长4~12cm,花序轴蜿蜒状;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50~2.50cm,早落;花玫瑰紫色,直径3~4cm,萼片长圆状披针形,长约2.50cm,花瓣长圆状披针形,长约2.50cm,唇瓣倒卵形,内面有纵线5条,上部3裂,中间裂片长圆形,边缘波纹状;雄蕊与花柱合成一蕊柱,和唇瓣对生,花粉块长圆形。蒴果,圆柱状,长约3.50cm,直径约1cm,有纵棱6条;种子微小,多数。花期4~6月;果期7~9月。

2、生长习性及环境

白芨喜温暖、湿润、阴凉的气候环境,常野生于丘陵、低山溪谷边及阴蔽草丛中或林下湿地。

3、成分及用途

鲜鳞茎含水分14.60%、淀粉30.48%~61.36%,葡萄糖1.50%。富含由4份甘露糖和1份葡萄糖组成的白芨甘露聚糖。由于白芨鲜鳞茎黏性很强,在工业上可作糊料、浆丝绸、浆纱或作涂料等原料;还可酿酒,每50kg原料可出45度白酒16~17kg。在医药上白芨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功效。对咯血、吐血、便血及外伤止血、疮疡肿毒、手足跛裂等有较好疗效,广泛用于治疗肺结核及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出血等症。

4、白芨的栽培技术

4.1、选种

于春季2~4月或秋季9~10月收获时,选取当年具有老杆及嫩芽的假鳞茎作种,以无虫蛀,无采挖伤者为好。

4.2、选地及整地

选择较为阴湿,排水良好,土壤较肥沃疏松的砂壤土、夹沙土。种前深翻土地,起宽1.30m、高0.20m的畦,施足底肥,细耕后平整畦面;以便栽种。

4.3、种植方法

按株距15cm行距26~30cm开穴,穴深10cm左右,将带嫩芽的假鳞茎芽嘴向外放于穴底,每穴可按三角形排放3个。栽后施沤好的农家肥,再盖1层厩肥或草木灰后覆土与畦面平即可。

4.4、日间管理

白芨植株矮小,其栽培地易滋生杂草,在苗高3~6cm后结合中耕施肥进行除草1~3次,施肥以稀薄人粪尿和磷肥为主,中耕锄草时应浅锄表土,勿伤茎芽及根,在冬季全倒苗后应清理植地。白芨的病虫害以防为主,可选用甲基托布津防病,90%敌百虫防虫。

4.5、采收和加工

白芨以块茎(假鳞茎)入药,在10月份左右挖起块茎后除去残茎,选留种茎后,将商品用白芨置开水中煮约10min并不断搅拌至透心时取出,直接烘晒或切片烘晒至全干即可。

一、概况

为兰科白芨属植物白芨的干燥根茎。别名:连及草、甘根、白给、朱兰、紫兰。具有补肺止血、消肿生肌等功能的常用中药。主治肺结核咳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吐血、尿血、便血等症;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手足皲裂等症。白芨止血效果特好,现在用白芨做的胶膜块,用于肝脾手术贴在刀口处,代替血钳子,效果特好。具有快速凝血作用,可代血浆多用于外科手术。主产于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全国各地有栽培。

二、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株高30~60厘米。块茎肉质,白色,具2~3叉呈菱角状,有须根,常数个并生,总状花序顶生,常有花3~8朵;花淡紫红色,花瓣不整齐。蒴果圆柱形,上有6条纵棱,两端稍尖。种子细小,多数。花期4-5月,果期7~8月。白芨有两种,还有一种花黄白色,叶条状披针形,为狭叶白芨。在紫红花中,又有大种、小种之分,其中以大种块茎产量较高。

三、生长特性

四、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选择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和腐殖质壤土,温暖、稍阴湿环境,不耐寒。排水良好的山地栽种时,宜选阴坡生荒地栽植。把土翻耕20厘米以上,施厩肥和堆肥,每亩施农家肥1000千克,没有农家肥可撒施三元复合肥50公斤。再翻地使土和肥料拌均匀。栽植前浅耕一次,把土整细、耙平、作宽130--150厘米的高畦。

2.繁殖方法;白芨用种子播种较难,分块茎繁殖较易。9--11月初将白芨挖出,选大小中等,芽眼多,无病的块茎,每块带1--2个芽,沾草木灰后栽种。开沟沟距20---25厘米,深5--6厘米,按株距10---12厘米放块茎一个,芽向上,填上,压实,浇水,覆草,经常保持潮湿,3--4月出苗。亩用种苗100公斤。

白芨在田间管理除草要求很严格,种植好喷洒乙草胺封闭,白芨苗出齐后。5---6月份白芨生长的很旺盛,杂草也长的很快,进行除草。除草结合搂松畦面,除草时要浅锄,免得伤根。

(2)追肥白芨是喜肥的植物,每个月喷施一次磷酸二氢钾或稀薄的人畜粪尿,7---8月停止生长进入休眠,但是要防止杂草丛生。(3)灌溉和排水白芨喜阴,经常保持湿润,干旱时要浇水,7~9月份早晚各浇一次水。白芨又怕涝,大雨及时排水避免伤根。

4.病虫害防治

1、烂根病

南方多在春夏多雨季节发生。防治方法:注意排涝防水,深挖排水沟。

2、地老虎、金针虫

可人工捕杀和诱杀或拌毒土,用地虫绝施入床上。用50%锌硫磷乳油700倍液液浇灌床上。

五、采收加工

白芨种植2--3年后,9--10月份地上茎枯萎时,把挖块茎去掉泥土,进行加工。将块茎单个摘下,选留新秆的块茎作种用,剪掉茎秆,在清水中浸泡1小时后,洗净泥土,放沸水中煮5~10分钟,取出炕至全干。去净粗皮及须根,筛去杂质。一般亩采收鲜品800-1000公斤,可加工200--300公斤。以个大、饱满、色白、半透明、质坚实者为佳。

六、有效成分

块茎含有淀粉、葡萄糖、挥发油;根含有白芨甘露聚糖。

别名白根、地螺丝、白鸡娃、羊角七、连角芨草、紫兰等。

科属为兰科白芨属植物。

概述

白芨以块茎供药用,具有补肺止血、消肿生肌等功能的常用中药。主治肺结核咳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吐血、尿血、便血等症;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手足皲裂等症。主产于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全国各地有栽培。

形态多年生草本。株高30-60厘米。块茎肉质,白色,具2-3叉呈菱角状,有须根,常数并生,其上有多个同心环形叶痕,似“鸡眼”,又像“螺比”。叶3-6片,披针形或广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鞘状抱茎。总状花序顶生,常有花3-8朵;花淡紫红色,花瓣不整齐。蒴果圆柱形,上有6条纵棱,两端稍尖。种子细小,多数。花期4-5月,果期8-10月。

白芨有两种子,还有花黄白色,叶条状披针形,为狭叶白芨。在紫红花中,又有大种、小种之分,其中以大种块茎产量较高。习性喜温暖、阴凉和较阴湿的环境;不耐寒。对土壤要求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要求栽培在阴坡或较阴湿的地块。

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以及阴湿的地块种植。前作收获后,翻耕土壤20厘米以上,每亩施入腐熟厩肥或堆肥1500-2000公斤,翻入土中作基肥。于栽种前,再浅耕1次,然后整细耙平,作成宽1.3米的高畦栽种。

2.栽种长江以南地区多于9-10月秋栽;西北地区宜于3-4月春栽。秋栽,选当年生,具嫩芽的块茎分切成小块,每块需有芽1-2个。然后,按行距33厘米,株距23-25厘米,挖深10-13厘米的穴,搂平穴底,每穴栽入种茎3块。栽时,将芽嘴向处,呈三角形错开,平摆于穴底。栽后,覆细肥土或火土灰,浇1次稀薄人畜粪水,盖土与畦面平齐。

田间管理

一般每年除草4次。第1次于4月齐苗后;第2次在6月旺盛生长时,因此时杂草滋长快,白芨幼苗又矮小,要及时除尽杂草,避免草荒。第3次于8-9月;第4次结合收获间作物搂松畦面,铲除杂草。每次中耕宜浅,避免伤根。

2.追肥

白芨喜肥,生育期间,每半个月追施1次稀薄的人畜粪水,每亩1500-2000公斤。8-9月追以稍浓的液肥,亦可施用过磷酸钙与堆肥混合沤制后,撒施于畦面,结合第3次中耕除草,盖土压入畦内。

3.排灌水

白芨喜阴湿,栽培地要经常保持湿润,遇天旱及时浇水。7-9月早晚各浇1次水。白芨又怕涝,雨季或每次大雨后要及时疏沟排除多余的积水,避免腐根。

4.间作

白芨生长慢,栽培年限较长,可于头两年在行间间种青菜、萝卜等短期作物,以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益。

采收加工

1.采收白芨栽种后,于第4年10月当茎叶黄枯时采收。此时,地下块茎已长成8-12个,相当拥挤,过迟采收,生长不良。采挖时,先清除地上残茎枯叶,然后用二齿耙小心挖取块茎抖去泥土,运回加工。

2.加工将块茎单个摘下,不去须根,先选留具老杆的块茎作种栽。然后,剪去茎杆,放入箩筐内,臵清水中浸泡1小时后,用足踩去粗皮,洗净泥土投入沸水中煮5-10分钟,至块茎内无白心时,捞出晒干。若遇阴雨天可炕干。炕5-6小时,待表皮干硬后,再用硫黄熏蒸12小时,每100公斤鲜块茎,用硫黄0.2公斤,熏透心后取出炕至全干。硫黄熏蒸后,白芨下霉变,不虫蛀,且色泽洁白透明。然后,放入箩筐内来回撞击,去净粗皮与须根,筛去灰渣即成。

THE END
1.白芨药材种植在收获前要进行适当的管理。白芨一般在种植3-4年后才能进行第一次采收,此后每年采收一次。收获时要选择适当的时间,通常在植株枯萎之后,将地上部分割除,将根部仔细挖取,清洗晾干后即可。 白芨药材种植的技术要点相对较多,但只有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种植,才能获得高质量、高产量的白芨药材。希望以上内容对白芨的种植http://www.ma-wang.com/article/8944.html
2.白芨高产栽培技术(10)篇2、申请规模:一般中药材种植补贴都有一个规模要求,常见的为不少于100亩以上。 3、补贴标准:每个地区的补贴标准不一样,但根据往年的数据来看,一般在100-500元/亩左右。 白芨种植技术 1、土壤选择:宜排水良好含腐殖质多的沙壤土和腐殖质壤土,白芨喜温暖、稍阴湿环境,它不耐寒,若在排水良好的山地栽种时宜选阴坡生荒https://www.nygq.net/sites/post/Dwmr1GrYGB
3.白芨的栽培技术江苏省泗洪县科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白芨幼苗,是采用现代组织培养技术培育的实生脱毒幼苗,安全性好,成活率高,易栽培。 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选择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温暖、稍阴湿环境,不耐寒。排水良好的山地栽种时,宜选阴坡生荒地种植。把土翻耕20厘米以上,施厩肥和堆肥,每公顷施22500~30000千克,再翻地使土https://www.meipian.cn/rs6nars
4.白芨栽培技术要点.pptx2023白芨栽培技术要点contents目录植物学特性繁殖方法栽培技术田间管理采收与加工应用与展望植物学特性011形态特征23白芨的根茎为不规则扁圆形,有23个分枝,表面灰白色至黄白色,具细纵皱纹。根茎白芨的叶为长剑形,基部抱茎,上面绿色,https://m.renrendoc.com/paper/295289475.html
5.一种白芨的种植方法与流程由于白芨具有极高的医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白芨的人工栽培方法变相继出现,但是由于白芨的生长对土壤及肥料及其后期管理都有较高的要求,其中任何一个过程有问题都会直接导致白芨的栽培出现生病甚至是死亡情况,而且白芨的质量也会变得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白芨的种植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种植白芨时白https://www.xjishu.com/zhuanli/01/201710908098.html
6.白芨组培种植专利技术汇编公司全称 济宁市济州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让卖家联系我 *联系信息: 咨询问题: 产品价格 产品型号 是否现货 代理加盟 *图形验证: 发送询价单 询价产品: 白芨组培种植专利技术汇编 *联系信息: 产品信息 联系方式 培训机构 其他 培训教材 白芨组培种植 培训方式 线上 1:03132343.含有蒲公英、白芨提取物的化妆品http://jnxhcy.51sole.com/companyproductdetail_200186418.htm
7.山慈菇(冰球子)种植技术山慈菇为兰科植物杜娟兰,又名、冰球子、泥宾子,夏、秋二季采挖。外形与白芨类似,不过也很好区分,可以从叶子和茎上来观察。其中山慈菇独叶,白芨多叶。白芨为块茎,山慈菇为球茎。山慈菇的种植技术和管理较精细。大田种植,林下种植皆可。 二、生物学特征: http://hnpfsw.com/article-2.html
8.白芨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6篇(全文)白芨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1篇 白芨可用腐叶土、河沙、氮磷钾肥混合做基质,平时也需要给其6~8小时光照,可提高果实产量、品质,还要及时的给其浇水,半个月施一次稀薄的肥水,养殖过程中需注意,冬季要将温度维持在5℃,高温时可向土壤中灌浇敌敌畏防治病虫。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6nybsuob.html
9.白芨种植技术白芨专区白芨种植技术 一、怎样养殖白芨? 白芨的栽种与管理方法栽培技术 繁殖选用块茎繁殖。取种与种栽贮藏:在 9 -10 月获得时,选当初生具备老秆和嫩叶的块茎作种栽。中国南方宜随挖随栽;北方地区,将种栽贮藏至翌春栽种。贮藏方式:白芨块茎挖回后置摄像头自然通风干躁处晾数天。随后,将 1 份种茎与 2-3 倍的清理http://baiji.nongmiao.com/zhongzhijishu/
10.白芨的栽培技术要点及常见病害防治方法3.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白芨在田间管理除草要求很严格,第一次除草4月份,白芨苗出齐后。6月份白芨生长的很旺盛,杂草也长的很快,进行第二次除草。第三次8-9月份除草一次。第四次除草结合间种作物收获时进行,楼松畦面,每次除草都要钱锄,免得伤根。 https://www.bzx1688.com/g/571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