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是指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鱼、虾、蟹、贝、藻和海兽类等经济动植物的总体。又称水产资源,分为内陆水域渔业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两大类。已开发利用的渔业资源中,70%直接供应人们食用,如鲜品、冻品、罐藏以及盐渍、干制等加工品;30%加工成饲料鱼粉、工业鱼油、药用鱼肝油等综合利用产品。中国海域辽阔,海岸线长,内陆水域网络纵横,渔业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已知海、淡水鱼3000多种,常见经济种类有150多种。
一、我国渔业资源现状
1、过度捕捞使渔业资源种群再生能力下降
中国近海渔业资源在20世纪60年代末进入全面开发利用期,因海洋捕捞机动渔船的数量持续大量增加,过度捕捞并超过资源再生能力,渔业生物资源量急剧地降低,一些传统渔业种类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影响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长期以来,渔民为了多捕鱼,用拖网、小眼渔网的作业方式,一网打尽,“竭泽而渔”,使鱼虾越来越少。
2、河口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导致鱼虾产卵场和孵化场衰退或消失
中国内河大型水利工程数量多,导致河流入海径流和泥沙锐减,对河口及近海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的负面效应。致使河口三角洲侵蚀后退、土地与滨海湿地资源减少,河口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致使浮游生物组成及种群结构改变、有毒赤潮种类增加、鱼虾产卵场和孵化场衰退或消失等。
3、海平面和近海水温持续升高造成重要海洋生物资源分布范围改变
近30年来,中国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6毫米,在未来的30年中,中国沿海地区海平面的平均升高幅度约为80毫米~130毫米,同时海表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必将造成重要海洋生物资源分布范围改变,还将导致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物种组成格局发生改变。另外,海洋酸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珊瑚礁的资源分布、食物产出和旅游产业。
4、海洋生态灾害频发对渔业资源产生极为不利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近海的赤潮、绿潮、水母旺发等灾害性生态异常现象频频出现,赤潮从局部海域向全部近岸海域逐渐扩展。近年来,中国近海无经济价值的大型水母数量明显增加,对渔业资源产生不利影响。2007年以来黄海海域连续出现浒苔形成的大规模绿潮,严重影响了近海的生态环境。另外近年海上灾难性船舶事故的风险逐渐增大,海上油气开采增加了溢油灾害的风险,直接破坏了近海生态环境,从而影响了渔业资源的正常繁育。
5、海洋环境污染严重
江河携带污染物入海和陆源性入海排污已成为影响中国近岸海洋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我国超标排污的主要污染区域分布在黄海北部近岸、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海域,先污染后治理使得这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海洋污染积重难返。近年来兴起鱼虾类等投饵性种类的养殖虽然仅占渔业生产总量的10%,却造成严重的近海污染,对沿岸潮间带生态系统构产生极大影响,直接破坏了渔业生物的产卵场和栖息地,严重影响了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
6、海岸生态系统退化,导致重要渔业资源被破坏
滨海湿地、红树林、河口、海湾等重要的生态系统,被大规模围填海活动破坏,致使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大大减少。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改变了水文特征,影响了鱼类的洄游规律,直接破坏了鱼群的栖息环境、产卵场,很多鱼类生存的关键环境遭到破坏,渔业资源锐减。如福建沿海闽东、闽中渔场由于盲目围垦,白海豚、文昌鱼等渔业资源几乎灭绝。舟山群岛因大面积的围填,渔业资源急剧衰退。辽宁省庄河市蛤蜊岛连岛大堤的修建彻底破坏了海岛生态系统,淤积造成生物资源严重退化,“中华蚬库”已经彻底消失。
海岸生态系统的退化必然造成近海渔业资源食物链的缺乏并造成渔业生物的产卵场和栖息地严重退化,从而导致渔业资源的整体退化。由于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昔日“出海去撒网、归来鱼满仓”的情景已经不复存在,渔民不得不冒着风险到远海捕鱼,甚至出现了与邻国渔民相争、被邻国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严重事件,造成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是沿海地区岸线资源和生物资源持续退化。
二、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
1、渔业资源的有限性与人们需求量增加的矛盾以及渔业资源的无偿使用制度是造成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
19世纪以前,人口相对较少,生产能力有限,人们对渔业资源的需求量低,捕捞量没有超过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渔业资源的持续利用能够得到保障。,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们无限增大的捕捞能力远远超过了渔业资源的可再生能力,现在渔船的增多几乎不受限制,渔船马力加大,渔网网眼变小,拖地网式捕鱼,鱼虾子孙全部在劫难逃。酷渔滥捕、断子绝孙的捕捞方式使渔业资源被从根本上损害贻尽。如今海区的鱼群分布密度日趋降低,比上世纪50年代降低了80%。渔获物中主要经济鱼类趋于低龄早熟化及个体小型化,传统经济鱼类的产量逐年降低,我国沿岸近海的优势种类逐渐减少变成稀有种类,日益衰退趋势加快。上世纪中叶,我国海洋渔业捕捞总量在200万吨左右,捕捞对象集中在底层和近底层大型经济种类的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鲆鲽类和鳕鱼。到了70年代,捕捞量增加到300万吨,但在渔获物结构中,底层、近底层大型经济鱼类除带鱼勉强占有一席之地外,其余的几近绝迹。至80年代中期,渔产量仍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但渔获物的60%以上是小型中上层鱼类。近30年来渔业资源开发几乎是消灭特种式捕捞,由于大量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渔获物常年处于低劣化状态。
2、海洋环境污染严重加大了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
近年来,我国的水产养殖业片面追求养殖面积与产量,缺乏科学的论证和海域功能区划,形成了大面积、单品种、高密度的养殖格局,养殖区域排灌水设置不合理,造成了水域环境的严重损害。我国的水产养殖主要是靠高施肥,高投饵来获得尽可能多的鱼产品。通常有30%或更多铒料未被鱼虾摄食,残饵、残骸与鱼虾的排泄物一起沉到水底在水体中分解消耗溶氧,分解成为氨氮,加之养殖密度大,水域的自净能力差,致使大量病毒、细菌等致病微生物在水中滋生,水质严重恶化,造成近几年我国许多海域养殖业出现了“养什么、病什么、死什么”的现象,而污染的水体则通过水的流动导致邻近海区的污染和水体的富营养化,致使病原生物四处蔓延,从而导致了渔业资源的衰退。
3、水域开发利用不合理,近海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我国沿海地区有大量的沼泽地,珊瑚礁,上升流和红树林,这是最富生物多样性的海洋生态系统,它们具有防止水土流失,净化海水和预防病毒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沿海地区对海岸带,浅海和海岛资源的盲目开发利用,大量围垦、填海、筑坝、取沙、造塘、建港和进行石油开采,造成河道港湾淤塞,滩涂湿地面积锐减,并造成沿海滩涂生态环境恶化。由于人们对近海地区的破坏,许多优良的鱼类产卵场、育苗场的渔业功能丧失,渔业资源的增殖与恢复能力下降,重要渔区的渔获物种类日趋单一,渔获物逐渐朝着低龄化、小型化、低质化方向演变,多数传统优质鱼种资源大幅度下降,难以形成鱼汛。
4、渔业综合管理不到位,加速了渔业资源的退化
三、解决渔业资源衰退的对策
1、坚持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有效的渔业资源管理措施和政策,实现共享资源的产权转化
渔业资源是渔业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只重视渔获产量,而忽视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基础,就会出现渔业资源基础持久削弱的状况。我国应该坚持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有效的渔业资源管理措施和政策,通过共享资源的产权转化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应该将渔业资源作为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对渔业资源实行有偿开发利用、有偿使用制度。渔业管理部门应该代表国家对渔业资源的经营者征收资源耗竭补偿费和资源税,以体现资源的价值和实现资源所有者的经济效益,为实现渔业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资产化管理提供基础条件。而国家收取的征收资源耗竭补偿费和资源税则应该用于渔业资源人工恢复工程之中。
国家为了控制渔业共享性资源的过度利用,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和政策实现共享资源的转化,如,通过收费或征税,使渔业利用者的成本费提高,把一部分利用效率差或经济效益不好的利用者排斥出去。实行许可证制度,用行政手段控制渔业资源利用者的数量和利用方式。通过国家所有权的合理扩展过程,对渔业企业或渔业集团授予使用国家财产的准财产权即渔业权,配额给相应的渔获量,使其合理捕捞。另外,国家的配额渔获量必须是可以转让的权利,促进渔业资源利用的合理配置,为渔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创造条件。
2、加强对渔业资源的法制化管理和渔业资源的行政管理,严格控制捕捞强度
3、合理控制近海养殖密度
4、扩大渔业资源的社会再生产,用人工方法直接增加水域生物种群的数量或移入新的种群,以提高水产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扩大渔业资源的再生产,增加水域种群资源量的常用方法有:①人工放流。即将一定规格和数量的用人工繁殖培育的苗种,选择在环境条件适宜、敌害少和饵料丰富的水域放流,以补充和增加水域的自然资源量。②移植驯化。即将新的水产资源生物种群移入一定水域,使其适应新的环境自然定居繁殖,形成新的有捕捞价值的种群。③改善水域环境。包括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兴建过鱼设施,以维持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路等。
渔业资源的再生产包含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社会再生产过程,鱼类的自身繁殖就是自然再生产。而人类的养殖、增殖以及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养护、渔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属于社会再生产过程。在人类日益加大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情况下,渔业资源完全依靠自然再生是不可能的。因此,人类应通过增加社会投入,保护、促进资源的新陈代谢和再生循环,不断扩大资源的再生过程,从而使资源得以永续利用,实现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加强对海洋环境综合治理
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综合治理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的海洋环境管理问题较多,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如果不能通过综合治理予以改善,恢复海洋渔业资源就是一句空话。所谓综合治理,应该在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发展休闲渔业,减轻资源压力,增加渔业收入。目前我国的近海生态环境必须对重要经济种类的渔业资源实行长期禁捕,直至资源恢复到正常状态。国家应该采取果断措施,做好传统渔业的转型,对一些有限的宝贵资源,变商品性掠夺捕捞为高附加值的休闲娱乐性的精致化捕鱼,减轻资源压力,增加渔业收入。同时,应调整改进现行伏季休渔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按鱼种的资源管理制度,有效修复传统经济鱼类资源。
(2)加强对渔业环境资源的调查与开发科学研究工作,合理地开发湿地、浅海、滩涂和岛屿,根据水域的性能,进行功能区划,制定开发利用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规划,在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对渔业养殖布局要合理,避免局部地区养殖过于集中,养殖密度大而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的破坏。对围海造地、筑坝建港、筑堤围塘、石油开采等工程要进行严格的科学论证,严格控制。
(3)加强对海洋污染的治理及治理污染的科学技术研究,实施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对海洋污染的治理特别是对渔业水域的污染治理是非常重要的,应该采取有效的科学技术对近海水域状况,水体的自净能力,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浓度,最大允许浓度及生活和工业废水的排放标准等进行全面的研究,综合评价,加强海洋污水治理技术的研究,同时要强化内陆入海源头的排污治理,实施污染总量排放控制,保证废水的达标排放。通过海洋污染治理,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目前渔业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渔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实施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恢复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正常功能,将是我国渔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6、积极开展渔业资源的国际间和区域间的各方面合作
渔业资源的流动性和洄游性,要求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必需进行国际间和区域间的密切合作。目前国际间和区域间渔业管理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养护和管理跨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规定》等国际间或区域性法律条文的签定和正式生效。我国也先后与韩国、日本、越南签订了渔业方面的协定。各有关国家在追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通过真诚合作,可以确保一些区域性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实践中,各国之间的合作还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主要原因是各国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的价值观、资源的利用水平、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