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20年,我国绵羊存栏量从1.13亿只增加到1.73亿只,增长了53.43%,年平均增长率为1.44%;我国羊毛产量整体呈增长态势,1990—2020年期间增长了39.33%,年平均增长率为1.11%。
从羊毛产量结构来看,中国由主要生产细羊毛和粗羊毛转变为细羊毛、半细羊毛和粗羊毛较均匀生产。1990年,中国细羊毛、半细羊毛、粗羊毛产量分别为11.95万t、4.42万t和7.58万t,占羊毛产量的比重依次为9.89%、18.48%和31.64%,此时中国羊毛生产以粗羊毛和细羊毛为主,二者产量占羊毛产量的比重合计达到1.53%。此后,虽然细羊毛、半细羊毛和粗羊毛的产量均有所增加,但羊毛生产的内部结构有所调整。2020年中国细羊毛、半细羊毛、粗羊毛产量占羊毛产量的比重依次为31.81%、35.02%和33.17%。
1.2山羊存栏量、羊绒产量
1985—2020年,我国山羊存栏量呈增长态势,由1985年的0.62亿只增长到2020年的1.33亿只,增长了1.16倍,年均增长率为2.23%。分阶段来看,1985—1995年,我国山羊存栏量快速增长,1995年达到1.50亿只,较1985年增长了1.42倍,年均增长率达到9.24%;1995—2008年山羊存栏量呈小幅上升态势,2008年达到1.51亿只,较1995年增长了0.67%,年均增长率为0.06%;2008—2013年山羊存栏量小幅下降,2013年降至1.37亿只,较2008年下降了9.27%,年均降幅为1.95%;2013—2020年,山羊存栏量小幅上涨后逐渐趋于稳定,其中,2015年山羊存栏量为1.45亿只,较2013年增长了5.83%,随后5年山羊存栏量趋于稳定,维持在1.30亿~1.40亿只规模。
总体来看,我国羊绒产量呈快速增长态势,由1985年的2988.80t大幅升至2020年的15243.64t,增长了4.10倍,年均增长率达到4.77%。具体来看,2016年以前,我国羊绒产量快速增长,2016年以后呈波动下降态势。其中,1999年,我国羊绒产量首次突破10000t,此后逐年增加,到2010年已超过1.78万t。随后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国际需求不旺,国内亦受肉羊冲击等因素影响,养殖户积极性受损,羊绒产量在2010—2011年出现小幅下降,2011年羊绒产量为17125.88t,较2010年减少了4.05%。随后受羊绒制品出口回暖、羊绒价格上涨等利好因素影响,2011—2016年羊绒产量波动上涨,至2016年羊绒产量达到18844.21t,达到历史最高值,较2011年增长了10.03%。近年来我国羊绒产量波动下降,2020年羊绒产量仅为15243.64t,较2016年下降了19.11%。
2022年我国绒毛用羊产业发展特点
2.1细羊毛、羊绒产量有所增加,半细羊毛产量小幅下降
根据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团队在内蒙古、新疆、四川和陕西等绒毛主产区的调研数据,2022年细羊毛、羊绒产量增加,半细羊毛产量小幅下降。其中,细毛羊调研地区(内蒙古乌审旗、新疆温宿县和拜城县)细羊毛产量合计为8765.00t,比2021年的7954.00t增长了10.20%;半细毛羊调研地区(四川布拖县、昭觉县和美姑县)半细羊毛产量合计为1349.35t,比2021年的1364.21t小幅下降1.09%;绒山羊调研地区(新疆温宿县、陕西横山区和榆阳区)羊绒产量合计为1889.00t,比2021年的1817.00t增长了3.96%。
2.2羊毛、毛条进口量同比减少,出口量同比增加
羊绒进口量同比增加,出口量同比减少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我国羊毛、毛条进口量累计为23.99万t,比上年同期减少1.88%;羊毛、毛条出口量累计为4.31万t,比上年同期增加7.48%;羊绒进口量累计为7522.61t,比上年同期增加89.58%;原绒累计出口量为6.41t,比上年同期减少78.48%。2022年,受全球新冠疫情频发、俄乌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持续疲软,国内外市场对羊毛及其制品的需求低迷,国内毛纺企业羊毛原料采购量明显减少,导致羊毛、毛条进口量减少。从羊绒进口情况看,2022年中国和蒙古国加强了疫情管控,双方在遵守建立集装箱交换点、非接触式运输等“临时令”的基础上开放边境,羊绒进口贸易恢复正常,甚至在2021年因为封关积压的原绒也在本年度顺利进口,造成2022年1—10月羊绒进口量的同比增加。
2.3细羊毛和羊绒的收购价格下降,半细羊毛价格稳中有升
2022年,乌审旗、温宿县和拜城县细羊毛平均价格分别为25.00、16.00、18.00元/kg,较2021年分别下降了7.41%、25.58%、21.74%。拜城种羊场的羊毛最高卖到32元/kg;巩乃斯种羊场的羊毛最高卖到32.8元/kg。
2022年,昭觉县半细羊毛平均价格为12.00元/kg,较2021年上涨20.00%;布拖县和美姑县半细羊毛平均价格为20.00元/kg和9.50元/kg,与2021年持平。
2022年,温宿县、横山区和榆阳区的羊绒价格分别为360.00、290.00、290.00元/kg,较2021年分别下降2.78%、6.90%、10.34%。
2.4绒毛用羊养殖成本居高不下,绒毛产值占比依然较低
2022年度绒毛用羊养殖成本尤其是饲草料成本依然居高不下,养殖总收益仍以出栏羊收益为主,绒毛产值占比较少。根据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团队调研数据,2022年细毛羊、半细毛羊和绒山羊平均每只养殖成本分别为703.44、1163.74、1098.93元,养殖成本构成项目中,饲草料费用及死亡损失分摊占比较高。2022年调研地区细毛羊、半细毛羊和绒山羊的养殖总收益分别为每只1106.38、1975.22、1695.72元,纯收益分别为每只402.94、811.48、596.79元。细羊毛、半细羊毛和羊绒产值分别为每只88.62、12.40、363.00元,在各自总收益中所占比重较低,分别为8.01%、0.63%和21.41%。
绒毛用羊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3.1遗传育种与繁殖领域
3.1.1育种技术研发进展
中国农业大学制备的转TLR4基因绵羊,抗病性提高了20%,进一步在疫区测试,TLR4转基因羊布氏杆菌自然相对感染率降低了37.8%,可有效预防布氏杆菌。创制了MSTN基因编辑羊,后腿肉比例比野生型绵羊高21.2%,臀中肌占胴体比例比野生型高26.3%,呈现出明显的“双肌”表型;背膘厚比野生型降低49.5%,明显降低了脂肪沉积;骨重降低了28.5%,肉骨比相对于野生型绵羊提高16.5%。石河子大学运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哈萨克羊MSTN基因,获得具有双肌表型的哈萨克羊。利用CRISPR/Cas9系统编辑中国美利奴细毛羊和杜泊羊的FGF5基因,这些基因编辑羊的毛从自然长度和拉伸长度均显著长于野生型对照。
3.1.2繁殖生物技术研发进展
国内在羊体外胚胎生产技术应用上进展迅速,对体外胚胎生产技术开展了技术优化与应用,羊体外胚胎囊胚率可达到近70%,移植受胎率也达到70%。OPU-IVF技术已成为绵羊胚胎重要生产方式。体外胚胎生产技术由于采卵次数多、种羊利用率高,在良种扩繁和新品种培育中具有巨大应用前景。
利用MOET技术进行品种扩散,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周期。JIVET技术可将羊的繁殖效率较常规胚胎移植提高约20倍,较自然繁殖提高约60倍,使世代间隔缩短到正常的1/4~1/3。这些技术能扩繁优良种畜,减少生产成本,提高双胎率和生产效率。
近年来,单细胞多组学联合分析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清华大学等开发出适用于单个卵母细胞且不需要任何纯化标签的转录-翻译双组学测序技术(T&T-seq),可同时检测单个卵母细胞样本中的总mRNA及正在翻译的mRNA,首次揭示人卵转录-翻译双组学图谱,鉴定出OOSP2分泌蛋白对卵子的体外成熟具有促进作用。山东大学等开发出可以进行翻译组与转录组联合测序的新技术——Ribo-RNA-lite(简称R2-lite),发现母源因子TPRXL1/2/L是人胚胎基因组激活的关键调控因子。这些进展对研究绵羊等家畜胚胎发生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思路。
3.2营养与饲料领域
3.2.1营养需要量研究进展
2021年12月15日,农业农村部第504号公告批准发布《NY/T4048-2021绒山羊营养需要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自2022年6月1日起实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研究了饲粮不同能量水平(9.55、10.02、10.50、11.07MJ/kg)对陕北白绒山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表明白绒山羊饲料的最适能量水平为10.02MJ/kg;研究了饲粮不同能量水平(9.28、9.77、10.27、10.77MJ/kg)对陕北白绒山羊公羔(25~35kg)生长发育的影响,表明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提高,陕北白绒山羊公羔体重、体尺及体尺指数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饲粮能量水平9.77MJ/kg对陕北白绒山羊公羔的生长发育效果较好。
同时,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等研究报道了云南半细毛羊泌乳第20、50天和80天维持净蛋白质需要量(1.916、2.101、2.147g/kgw0.75·d)、维持蛋白质需要量(4.508、4.841、4.814g/kgw0.75·d)及泌乳蛋白需要量(114.03、112.49、130.83g/kg羊奶);泌乳前期(1~30d)、中期(31~60d)和后期(61~90d)云南半细毛羊的维持代谢能需要量为0.872、0.733、0.856MJ/kgw0.75·d;研究报道了生长期云南半细毛羊维持蛋白质需要量为14.72g/kgW0.75·d,日增重100g需要的蛋白质为1.33g/kgW0.75·d,且日粮蛋白质水平对生长期云南半细毛羊的干物质采食量、平均日增重、耗料增重比、可消化氮、沉积氮、氮的沉积率和氮的消化率影响显著。
此外,兰州大学等以祁连山放牧地的高山美利奴育成公羊为研究对象,探究放牧地牧草营养物质的供给规律和高山美利奴羊营养的盈缺,结果显示,盛草期牧草GI值、牧草生产力显著高于返青期;体重为70kg的高山美利奴育成公羊在返青期和盛草期牧场日增重达到100g时,代谢能和粗蛋白摄入量均不足,需补饲一定量的能量和蛋白饲料。
3.2.2营养与饲料调控技术研发进展
新型饲料如微生物发酵饲料是由微生物代谢作用产生的一种饲料,具有营养丰富,价格低廉,能够降低原料中抗营养因子含量,改善适口性,产生有益代谢物,提高畜禽免疫力、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等特点及功效。内蒙古农业大学以富含益生菌的微生物发酵饲料饲喂断奶羔羊,发现微生物发酵饲料能够提高羊只的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同时提高了羔羊的生长性能。一些非常规饲料的应用逐渐兴起,如酿酒厂和生物燃料生产、油籽加工、水果和蔬菜加工、糖生产、根茎和块茎加工、药草和香料加工等生产过程产生的副产品,通过发酵或微生物发酵等手段,转化为反刍动物可饲用的新型饲粮,减少生产副产物对环境的污染和治理压力。将柠条、沙柳制成颗粒饲料替代玉米秸秆颗粒料饲喂小尾寒羊,结果显示,沙柳颗粒饲料在小尾寒羊日粮中应用具有可行性,有利于小尾寒羊的肝脏健康,柠条和沙柳等非常规饲料饲喂小尾寒羊具有很高的开发潜力。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绵羊的全混合日粮中青贮银合欢与棕榈粕的添加水平为2:1时,可以显著改善绵羊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提高氮沉积,进而促进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
3.2.3内蒙古绒山羊羊绒矿物质成分和指纹特征分析研究进展
以内蒙古优势特色动物纤维羊绒(罕山白绒山羊绒、阿拉善白绒山羊绒、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绒和敏盖绒山羊绒)为研究对象,利用ICP-MS测定21种矿物质元素含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对品种、地区进行化学计量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各羊绒样品按品种各自聚类且品种聚类与旗县聚类趋势一致,同一品种羊绒旗县聚类特征明显,利用矿物质建立不同品种羊绒的化学计量学判别模型可行。
3.2.4瘤胃和肠道微生物调控研发进展
3.3疾病防控领域
针对羊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羊痘、羊布氏杆菌等病进行强制免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布鲁氏菌基因缺失标记活疫苗产品在国内首发上市。羊的肺腺瘤病、羊的传染性胸膜肺炎、溶血曼氏杆菌、放线菌肿、副结核等疫病的诊断、检测、有效疫苗防治已取得进展。常见细菌性疾病防治中开展兽药减量化,积极寻找无抗替代品,以及低残留药物和微量法驱杀内外寄生虫,对酸中毒、食毛症等营养代谢类疾病的防治研究和临床实践也取得进展。
3.4生产与环境控制领域
3.4.1羊养殖智能化管理系统研发进展
信息化智慧化系统为种业发展赋能,我国在物联网系统、智慧化控制等方面成为研究热点,为实现羊舍内环境全方位的监测和控制以及羊只成长状况的监测和控制。我国学者研发了绒毛用羊智慧养殖物联网管理系统整体框架,创建“吉羊”智慧养殖管理系统。对羊数智化养殖物联网管理系统种羊管理模块进行了完善,建立通过耳号识别作为主词条的调用系统,构建词条调用体系,建立网络化种羊系谱档案系统和种羊调配系统。针对绒毛羊体系羊品种多、繁育方式各具特色的特点,系统开放了养殖各环节逻辑自定义模式,最大限度满足个性化需求。对盘羊系统视频数据和抓拍资料回看问题进一步优化,采取更新脚本链入web端或更换具有储存功能的鱼眼摄像头等方法,增加历史资料回看功能,实现盘羊系统功能的逐步优化,开展的羊智能盘点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采用的卷积算法羊识别率达到97%以上。
3.4.2饲养管理与圈舍环境研发进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羊养殖环境控制必然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在智能环境控制系统中,我国羊养殖环境参数主要考虑温度、湿度、有害气体、光照以及噪音等。羊舍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应根据被控养殖特点和所要达到的控制精度,选择恰当的控制算法,通过合理的控制技术,达到环境自动控制的要求。采用模糊控制算法开发温度控制系统,以达到羊舍环境中参数变量的优化控制,实现环境控制的自动化、智能化。
3.4.3羊养殖粪污处理与利用研究进展
目前,我国羊养殖场普遍采用原位垫料养殖方式,实际是一种基于羊粪尿排放控制与污染物处理的原位堆肥方式,但原位垫料发酵床出料往往不能满足农田施用要求,同时存在发酵进程迟缓、物料腐熟度较低、过程污染气体排放严重等问题。异位堆肥技术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我国学者研究了羊粪原位-异位耦合发酵技术,结果表明,耦合处理技术无害化程度高,GI值提高96.52%~110.2%,同时减排NH335.4%~47.7%,秸秆可作为最佳垫料选择类型。此外,我国学者基于羊粪堆肥研发了羊粪功能肥,发现施用羊粪有机无机复配肥种植娃娃菜和小油菜,可促进植物鲜重提高10~16倍,增加植物叶绿素、可溶性糖和维生素含量,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
3.5绒毛品质控制与加工领域
新疆畜牧科学院在绒毛品质控制领域新开发了3种“易”检验技术,研制了质量追溯系统1套,开展了绒毛公共品牌发展战略研究,提出相应绒毛品质控制体系和创新的检测方法,提高了绒毛检测效率和准确度,其在生产性能测定、遗传评估、毛绒公平贸易等方面大幅提升了效率,对缩短育种周期、深度开展种质资源挖掘等方面都有重大作用。
2022年我国绒毛用羊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4.1绒毛生产积极性不足,羊毛、羊绒均出现粗化趋势
2022年,受新冠疫情持续反复、地区局部冲突不断等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全球经济活动普遍放缓、绒毛制品消费市场低迷,细羊毛、羊绒价格总体呈现下滑趋势。同期活羊及羊肉价格持续上涨,羊肉较羊毛、羊绒的比价优势愈加凸显。养殖户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更加重视绒毛用羊的肉用性能开发,羊毛、羊绒质量存在下滑风险。部分地区的细毛羊养殖户使用肉羊对细毛羊进行经济杂交改良,半细毛羊养殖户将半细毛羊与当地土种绵羊杂交,绒山羊养殖户则是选择产肉性能好但细度较粗的辽宁绒山羊与当地绒山羊杂交,多地羊毛、羊绒都已经出现了粗化趋势,绒毛产业发展形势严峻。
4.2养殖户年龄老化、受教育程度偏低,产业发展缺乏后备力量
养殖户年龄普遍偏大且受教育程度偏低。各调研地区从事绒毛用羊养殖的农牧户平均年龄为48.48岁,多数在40~59岁。87.92%的养殖户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仅有6.59%的养殖户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半细毛羊和绒山羊养殖户均有一定比例的养殖户从未受过教育。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造成养殖户采纳先进技术、提升养殖管理水平的意愿不足,制约了绒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经商,较少从事绒毛用羊养殖活动,产业发展后备力量匮乏、产业发展后继乏力的问题凸显。
4.3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缓慢,产业化程度低
各调研地区的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较为缓慢,示范带动作用有限。从合作社情况看,各调研地区合作社数量较少,且普遍运作不规范,甚至还存在一定数量的空壳社。从家庭农场情况看,个别调研地区开始利用国家项目资金推行家庭农场建设,但是从事绒毛用羊养殖的家庭农场数量较少,示范效应尚未显现。从龙头企业情况看,各调研地区均为绒毛主产区,但普遍缺乏羊毛、羊绒原料及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无法与绒毛产业链的生产、仓储、加工、物流、产销等环节形成有效对接。
4.4绒毛产品品牌意识淡薄,缺乏品牌效应
2023年绒毛用羊产业发展趋势
5.1细羊毛、羊绒产量将小幅增加,半细羊毛产量维稳
部分主产区政府将细毛羊养殖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产业抓手,借助产业振兴等项目资金加大了对细毛羊养殖的扶持,会在一定范围刺激细毛羊养殖规模扩大。同时,毛肉比价劣势驱动养殖户注重肉用改良或转产,给细羊毛生产带来一定的风险。预计2023年细毛羊存栏量和细羊毛产量将小幅增长。半细毛羊主产区居民在肉制品偏好上更倾向于消费绿色健康且口感较好的半细毛羊肉,半细毛羊出栏价格较高,市场偏好和需求提升刺激养殖规模增加。同时,地方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对半细毛羊产业也有了一定扶持。但传统半细羊毛制品消费持续低迷,养殖户半细羊毛生产积极性下降。预计2023年半细毛羊存栏量将继续增加,半细羊毛产量整体维稳。
近2年来羊肉和羊绒价格处于高位,稳定了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并且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地方政府重视并扶持羊产业壮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养殖积极性和规模提升。但由于地方政府严格落实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绒山羊养殖规模提升空间受到一定限制。预期2023绒山羊存栏量和羊绒产量均继续增加,但幅度较小。
5.2绒毛价格存在继续下滑风险
细羊毛的价格存在下滑风险。从需求来看,受全球新冠疫情持续反复、俄乌冲突溢出效应、国际毛纺产业调整等影响,毛纺加工企业面临终端消费市场需求低迷、国际订单向外转移困难,对羊毛原料采购需求减少。从供给来看,澳大利亚羊毛产量预测委员会对2022/2023年度羊毛产量的最新预测为34.0万t,较2021/2022年度增长了5%。原毛需求下降而供应量保持增长,使得原毛供应相对过剩,预计2023年细羊毛价格将呈一定幅度的下降。半细羊毛的价格将低位小幅下降。从需求来看,受全球经济增长持续疲软带来终端消费市场需求低迷和国际纺织产业布局调整带来国际订单向外转移的影响,预计毛纺企业订单将减少,对半细羊毛需求减少。从供给来看,主产区对半细羊毛传统自用需求减少,流向市场半细羊毛增加。预计2023年半细羊毛价格将低位小幅下降。
羊绒的价格将小幅下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2年10月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继续下滑至2.7%,国外主要羊绒制品消费市场将继续处于经济增长停滞状态,中国经济增速也继续放缓,造成国内外对羊绒制品消费需求疲软。国内羊绒原料供应稳中有增,会抑制加工企业的投资和生产,预计羊绒价格将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
5.3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党的20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农业农村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工作方案(2018—2025年)》实施下,未来绒毛用羊主产区在绒毛用羊标准化、适度规模化发展方面将继续获得资金扶持和引导,将继续撬动规模化经营主体增加生产性投入,其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国家和地方政府注重在繁育改良、饲喂饲养、疾病防疫和产品质量等方面出台标准,通过制度约束指导提升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的规范化程度,以确保绒毛用羊供给质量和产品质量。上述措施有利于绒毛用羊产业从传统放牧饲养模式向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模式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5.4绒毛用羊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将有所提高
目前部分绒毛用羊主产区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组织模式,不同养殖主体以合同契约的形式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并与农牧户在服务项目与合作内容上权责分明,部分合作组织还实施了较为灵活的奖励或分红制度,激发了农牧户生产积极性,为提高绒毛用羊组织化程度带来了发展契机。农业农村部也继续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与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有助于推动不同类型养殖主体以合作社为纽带建立产业联合组织,提升协作深度和广度。
5.5绒毛用羊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将稳步提升
绒毛用羊主产区政府重视创新绒毛产业基层技术服务组织运行模式,逐步完善基层畜牧技术服务和推广体系。部分主产区出台了农牧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实施意见,开始加强在畜牧兽医领域创新社会化服务组织运行模式。一些主产区致力于培育畜牧科技服务组织或企业,在良种繁育、饲料营养、疫病监测诊断治疗、机械化生产、产品储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向养殖户提供社会化服务。
5.6绒毛用羊产业将更加注重品种保护与改良
优质良种是发展现代化绒毛用羊产业的根基。主产区地方政府意识到市场对优质绒毛原料和羊肉的需求增长,借助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在保护已有优良特色绒毛用羊品种核心种群的基础上,侧重超细型、高繁型、体格大型、快长型等品系的细分选育和提升绒毛用羊品种的经济效益。同时加强原种场、种羊场等良种培育主体与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以及农牧户等扩繁主体之间的横向合作,推动绒毛用羊扩繁基地建设,将良种培育主体的技术和管理优势与扩繁主体的规模优势有机结合,增强绒毛用羊良种的供应能力。
5.7绒毛用羊产业将更加注重饲草料供应体系建设
饲草料成本上涨及供应紧缺已经成为制约绒毛用羊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主产区政府以粮改饲试点、草牧业试验试点、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秸秆养畜等项目扶持为抓手,积极开展人工饲草种植,提高饲草供应能力,利用农机购置补贴完善饲草料加工设施的配备,提高饲草料转化利用率。同时,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要加快建设现代饲草产业,促进草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强调各地要统筹用好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和基本建设投资,加大对饲草产业发展的扶持,推进规划的落地实施。预期在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下,2023年绒毛用羊主产区将更加注重饲草料供应体系建设。
2023年我国绒毛用羊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6.1加大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的力度,提升绒毛用羊养殖效益
首先,加大对种羊场等基层保种繁育单位的资金投入,加强对优良品种的保护、生产性能的改善和供种能力的提升,侧重高繁型、体格大型、毛(绒)肉兼用型、超细毛(绒)型等优良品系的选育,提升养殖效益进而稳定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其次,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引导原种场、种羊场等良种培育主体与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家庭牧场以及农牧户等扩繁主体之间的横向合作,防止因为养殖数量的缩减导致珍稀地方品种资源的流失;第三,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通过种公羊补贴、能繁母羊、后备母羊补贴等措施,逐步完善良种繁育政策扶持体系,确保农牧户绒毛用羊养殖的良种化率和养殖规模。
6.2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支撑,提高养殖技术水平
首先,各地应根据当地养殖户需求,科学制定培训计划,改进培训方法,逐步实现绒毛用羊养殖的精细化管理;其次,加强基层畜牧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升基层畜牧技术人员在畜牧技术推广、动物防疫、动物卫生监督、兽药饲料监管等方面的技术支撑水平;第三,培育畜牧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或者市场化运作,满足养殖户技术服务需求。
6.3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
6.4健全饲草料生产供应体系,奠定产业发展基础
首先,继续严格执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等草原生态保护措施,加强可利用草场资源的管护,恢复天然草原植被,提高草原生产力和载畜量;其次,优化绒毛主产区“粮、经、饲”三元结构,依托中央和地方各类项目资金扩大苜蓿、饲料玉米、青贮玉米等人工饲草种植面积,配套节水灌溉设施,提高饲草供应能力;第三,完善饲草料加工利用设施,推行青贮制作、饲草料加工调制、草料配合饲喂等技术,提高秸秆转化利用率,推进饲草料专业化生产和商品化交易流通,增强饲草料生产供应保障能力。
6.5拓宽绒毛销售渠道,逐步建立“优毛(绒)优价”机制
鼓励对机械剪毛(绒)、分级整理技术掌握纯熟、管理规范的种羊场、国有牧场、大型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与农牧户建立合作关系,在羊毛、羊绒的生产、回收方面提供技术服务和统一管理,实行工牧直交和净毛(绒)计价,推动产销对接;鼓励有实力、信誉较好的加工企业在绒毛主产区设立固定收购点或者建设扶贫加工车间等开展羊毛、羊绒收购;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具有区域辐射性的绒毛交易市场,在羊毛、羊绒收获季节可以快速、大批量集散绒毛产品,减少绒毛流通的中间环节,解决农牧户销路狭窄、销售困难、销售压价等问题,也为加工企业到主产区收购半细羊毛产品提供便利;建立市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并加强对绒毛销售环节的监管,对销售过程中收购商贩刻意压级压价、提供虚假信息等问题进行严厉处罚,营造良好的销售环境,规范市场流通秩序。
6.6提高生产流通主体的商品经营意识,塑造优质绒毛品牌
加快推动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经纪人等生产经营流通主体的培育,提高各类主体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及其规模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培养其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实现“小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统筹不同生产经营主体的综合利益和品牌价值观念,依托区域资源禀赋,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绒毛产业品牌,加强绒毛产品品牌营销,提升品牌知名度。
6.7加大绒毛产业扶持力度,完善绒毛产业政策支持体系
作者简介:郑文新(1972-),男,研究员,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