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绿美广东的生态建设将深入推进,核心在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样板。精准施策,广东在植绿护绿、减污节能方面持续用力,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提供了有效通道。数据显示,广东的国土面积只占全国1.9%,却拥有全国6.5%的水资源,排名全国第五。
如何统筹好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治理,实现人水和谐的目标,广东早已展开了有效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广东省生态环境部门深入实施"碧水攻坚行动",强化对重点国考断面的监测和处置,开展“保优增优”行动,以确保水质的稳定提升。
截至2023年底,10个重点国考断面水体中的劣V类比例下降了36.2%,县级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与此同时,广东还在近岸海域水质的治理上积极推进,实施珠江口攻坚行动,采用陆海统筹的方式,源头治理,以改善水质,提升生态环境。
海湾保护与治理的示范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还制定了"广东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指南",开展综合治理和评选活动,力求打造出具有全国示范价值的美丽海湾"广东样板"。通过开展入海排污口的整治,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的高效监管,近年来广东的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23年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92.3%,成为监测以来的最佳数据。
从南粤大地看,河源万绿湖、东莞华阳湖、广州流溪河等星罗棋布的湖泊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绿水”画卷。广东正在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为该省的高质量发展赋予绿色底色,呈现出一种持续向上的生态建设新局面。
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借助绿水资源,广东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间寻找到了平衡。正如徐晓霞所言,生态环境保护并非不利于经济发展,相反,它能够转化为财富,形成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新局面。
以渔业为例,作为广东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渔业的发展尤为关键。在这个过程中,广州番禺的表现可圈可点,该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咸淡水交汇,使得渔业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年来,番禺积极推进名优渔业的发展,以科技支撑平台为依托,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建设绿色渔港的过程中,番禺区投入约18.6亿元,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拆除了影响水质的棚房,并铺设了污水管网,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在高水平保护与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推进中,番禺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渔区的GDP增长了15.7%。
为进一步推动渔业的绿色发展,2024年,广东将举办广州名优渔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推动生态优先和健康养殖。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对番禺的经验给予充分肯定,并希望这一模式能够推广和复制,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深化。
未来可期的绿水蓝天
广东省的绿色发展战略不仅仅是个人或单一行业的独立行动,而是整合了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推进。通过"百千万工程"等重要抓手,广东致力于推进现代化建设,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这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绿水将继续赋能黄土地,推动广东的高质量发展,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追求。由此,广东的经验不仅为中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智慧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