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政府科技类专项补贴资金”挪作它用,构成“挪用资金罪”吗?

很多国家重点扶持的高科技企业,会享受“政府专项补贴资金”,一旦该资金被“改变用途挪做它用”,是否构成“挪用资金罪”呢?

答案是:不构成。将政府科技类专项补贴资金改变用途挪做它用,仅仅是民事违约行为,不构成刑事犯罪。

本文将通过对法理、法律规定及类案判决的研究,进行论证说明。

一、“挪用资金罪”规范的重点是“挪”而非“用”。用途的变更,与“挪用资金罪”的构成,并无直接关系。

《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挪用资金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有第一款行为,在提起公诉前将挪用的资金退还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可知,从刑法条文看,挪用资金罪在客观方面须同时满足以下两点:

(1)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

(2)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进行非法活动的。

第(2)点,本文搁置分析。

而第(1)点中的两种情形,无论是“归个人使用”,还是“借贷给他人”,均不是对用途的规制,而是对“资金管理权”的规制。即:主要规制的是将该资金脱离“资金管理方”控制时,所用的手段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而与是否变更了资金用途无关。

假设,政府给予某企业一笔科技改造专项基金,要求“专款专用”,但被张三以“虚假、秘密做账”的方式转走,构成“挪用资金罪”无疑;但是,如果李四以同样的方式转走了一笔企业自有资金,那么,张三和李四在是否构成“挪用资金罪”上,有区别吗?

显然没有区别。

再假设,某银行既有自有资金,也有储户存储的资金,客户存储的资金被银行员工私自挪用并炒股,与银行自有资金被银行员工私自挪用并炒股,在构成“挪用资金罪”犯罪上,有区别吗?也没有。

二、对于“专款专用”的特定用途类资金的“变更用途之挪作它用”,刑法仅有“第二百七十三条之‘挪用特定款物罪’”予以规范;如非“特定款物”,则既不构成“挪用特定款物罪”,更不构成“挪用资金罪”。

“挪用资金罪”保护的是“资金所在单位”对资金的支配权;如果对“用途”“挪作它用”,不属于该条保护的范畴。

即:单纯改变“专款专用”资金用途的行为,根本不在“挪用资金罪”的规制范畴之内。《刑法》唯一对“变更资金用途之挪用”的法条,是第二百七十三条“挪用特定款物罪”。

第二百七十三条【挪用特定款物罪】“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而科技类财政补贴,一般是通过与被补贴公司签订民事合同的方式来进行的,——甚至有很多补贴款是通过城投公司与被补贴公司签订的合同,——显然,科技类补贴款,并非“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类资金,故,即便改变用途挪作它用,在没有刑法依据的情况下,也仅仅属于违约行为,不构成犯罪。

“举重以明轻”是《刑法》解释的原则之一。《刑法》中仅规定了“将救灾等公益性质的钱款挪作它用”时,才构成犯罪;——即:如果将其他性质的资金(比如“科技类专款专用”资金)“改变用途”,则根本不构成犯罪!因为“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在没有明确刑法规定的情况下,不应指控为犯罪。

三、根据类案判决,“科技类专款专用”资金改变用途“挪作它用”,仅属于违约行为。这与“从银行贷款后,改变双方约定的贷款用途”,是同样的性质,仅仅是违约行为,后果仅是可能导致“提前收贷”而已。

1、从法律概念分析,此类补贴,均系政府为了促进科技发展、招商引资而签订的民事合同;如果挪用,仅属于违约而已。

比如,在商业银行对外贷款中,贷款合同中均会约定“用途”;如“挪作它用”,仅导致“合同违约”,银行可能会提前收贷而已。

就算是“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如果借款人将款项“挪作它用”,也不构成犯罪,而仅是违约。

2、目前司法实践中,将“财政补贴等专款专用资金”“挪作它用”,本律师查询到的几百份判决中,类似争议均是以民事违约来处理。

本律师以多种关键词检索,共检索到几百份类似裁判文书。本律师逐一查阅后,未发现“仅因改变补贴资金用途而被判挪用资金罪”的情形。

比如,国家开发银行的贴息贷款,与政府的科技类专项补贴,在性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律师遂以“国家开发银行挪用资金罪用途”在威科先行法律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共31份裁判文书,其中14份民事判决,17份刑事判决,其中,争议焦点涉及“变更资金用途”的,均为民事判决书;其“争议焦点”大多为:“某公司未按用途使用资金,国开行是否有权主张违约金和罚息”,——从来没有因为“变更资金用途挪作它用”而被指控为刑事犯罪的案例!

经过类案检索,如下两份判决书,非常有典型意义。

(1)类案判决一: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的(2019)皖民初8号《民事判决书》认定,三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以下简称“三安光电”)挪用了2.4亿多元淮南市人民政府的“专项财政补贴”,结果仅仅是淮南市人民政府拒绝支付后续补贴而已;淮南市人民政府认为三安光电又“挪用专项财政补贴5亿元”,也仅仅是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双倍赔偿而已。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认定:

①已改变用途“挪作它用的”,法律后果仅是“予以返还”;

②淮南市人民政府起诉要求法院确认“三安光电改变使用用途的5亿元,应根据合同双倍返还”,经审理,法院认定“无证据证明挪作它用”。

“三安光电未按协议约定履行义务:1.将设备补贴款5亿元挪作它用,违反了法律规定和协议约定,按照协议约定应当双倍返还。”

“1、关于5亿元生产设备补贴款。淮南市政府以日芯光伏将5亿元生产设备补贴款挪作它用为由,请求其按合同约定双倍返还10亿元,但并未提供日芯光伏挪用生产设备补贴款的充分证据,本院不予支持;”

即:“专项财政补贴”挪作它用,是在民事诉讼中来处理的。

该案中,天池公司未按约定用途使用借款。法院在《判决书》中评判道:“一、天池公司是否未按约定用途使用借款,国家开发银行是否有权就此主张罚息和违约金。”即:这是民事争议而非刑事犯罪。

结论:将政府科技类专项补贴资金改变用途挪做它用,仅仅是民事违约行为,不构成刑事犯罪。是否构成“挪用资金罪”,仅须根据“挪用资金罪”的犯罪构成,即是否符合“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及相应金额、期限的规定。不能将“挪用资金罪”文义中的“挪用”与通常语境中的“挪用”相混淆,从而扩大化适用刑法。

THE END
1.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加强管理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 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加强管理 新华社北京4月15日电(记者申铖)记者15日从财政部了解到,为规范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预算管理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有关规定,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重新制定了《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办法所称补助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6394823655207233&wfr=spider&for=pc
2.政府补贴专项资金应如何入账?2、用这笔支出时(如购买材料、购置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以上就是小编针对【政府补贴专项资金应如何入账】这个问题进行的解答,希望对您帮助,如果想了解学习更多会计实操、税收实务问题,可以关注“中国会计网”公众号,进入会计实务交流群,免费答疑。http://www.canet.com.cn/shiwu/821731.html
3.事关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管理!云南公开征求意见第十六条奖励资金全部用于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各州(市)财政部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当结合实际制定奖励资金具体实施方案,建立以奖代补机制,细化评价标准,重点对进展快、示范效应好的保障性住房项目予以奖励,并兼顾其他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 第十七条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NzcwNDc4Mw==&mid=2247714395&idx=7&sn=9606390932941fc8b97119c540bf9b09&chksm=fb6d8b61bb9e325a5faa5928125e9957d2074eb0bfc7e39333a57e46e3b7ace97e22e34dd83d&scene=27
4.政府获得的上级专项补贴资金可否作为资本金入股项目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政府补助是无偿的。具体情况,要看政府资金的使用目的。如果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4201067/answer/2398780617
5.煤改电政府补贴去哪里领取发电企业售电市场政策一、2017年“电代煤”专项资金补贴办法 1.补贴资金发放范围 市区、乡镇政府所在地建成区以外的农村新增“电代煤”用户,市区、镇区达不到集中供暖条件,新增安装使用电能取暖设备取代燃煤的居民用户。 2.补贴资金发放标准 (1)一次性设备购置补贴:符合补贴资金发放范围的农村新增“电代煤”用户,原则上按照用户采购设备http://www.sgcio.com/eduinfo/hd/111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