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走进我市各地的养殖场里,一头头猪仔膘肥体壮;标准鸡舍内,健壮的肉鸡正有节奏地啄食……这是我市推动畜牧产业发展升级的真实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振兴摆在治蜀兴川的突出位置,更好扛起粮食、生猪、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责任。牢记殷殷嘱托,我市多措并举促进生猪、家禽产能稳定恢复,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现代畜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狠抓项目建设
现代化养猪强优势
近日,在旌阳区双东镇的四川旌牧农业有限公司生猪育肥项目三期建设现场,项目基建主体已建成,料塔、自动料线、环控系统等各种设备和配件基本安装完成,生活区、生猪养殖区、粪污处理区等功能区正在进行最后的完善,工人们正在对养殖区的地面进行初步清洗消毒。
“三期已进入到最后的调试消杀环节,预计将在9月底投入使用,整个项目年产能达到3万头。”四川旌牧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贺定芳介绍,在稳定生猪产能的同时,旌牧农业因地制宜,通过先进粪污环保处理设备,对养殖粪污集中收集、干湿分离、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通过“公司+农户”和复耕复垦的方式,配套土地1000余亩,在养殖区周边种植小麦、玉米、青花椒等,实现有机肥返田利用,形成“畜-沼-粮”“畜-沼-果”等种养结合循环模式。
与此同时,在黄许镇泰康村,德阳双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在抓紧施工建设,三级防疫的生猪养殖场初现雏形,一大片白色的生产厂房尤为壮观,厂房内的料塔、风机、自动料线及配套设施等已安装完成。
据德阳双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赖太华介绍,生猪养殖场目前建设进度已超过80%,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建成投产,满负荷生产后存栏能繁母猪将达4000头、年提供10万头仔猪。建成投产后,将严格按照三级防疫实行全封闭管理,打造集种猪繁育、生猪生产销售、养殖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大型标准化养殖基地。
肉鸡住上恒温“楼房”
智能化“走”出致富路
记者走进旌阳区新中镇马鞍山村,偌大的养鸡场里就几个人在忙活。进入鸡舍,一排排多层鸡笼映入眼帘,与印象中的传统养鸡场场景大相径庭,肉鸡在干净舒适的阁楼里“闲庭信步”。
养鸡场负责人李方凯熟练地打开了墙上控制器的几个按钮,随着机器的运转,新鲜的鸡饲料沿着管道进入食槽管中。不到一刻钟,数万只肉鸡的喂料工作就轻松完成。
“与传统养鸡场不同的是,鸡舍已全部实现自动上料、上水、换气、照明、清粪一体的全自动化作业,工人只需要定时查看鸡舍和设备运行情况即可。”李方凯介绍道,“现在我们都引进‘楼房’养鸡、现代化喂养设备,通过智能恒温系统,鸡舍的温度也可以恒定保持在最适宜的温度。”
“现在的‘楼房’养鸡升级改造是5月份完成的,一年可以新增8万只肉鸡。”李方凯说,“预计今年收入比去年翻一番,采用‘公司+农户’也让我们降低了不少风险,保障了收益。”
“今年我们公司的肉鸡产量较去年同期增加幅度较大。”德阳广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总经理练文清介绍道,“主要原因是今年以来,公司对农户养鸡圈舍等硬件投入提供了约40%的补贴,并对圈舍升级换代,特别今年引入楼房养殖后,圈舍的智能化程度提升,提高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另外,‘公司+农户’的这种模式,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小,公司承担亏损风险,养殖户的利润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多措并举
稳定畜禽生产能力
据悉,目前全市分级建立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18个、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75个,确定了660个生猪规模场保有数量。在全省率先建立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保费全额财政统筹机制。
我市同遂宁联合成功申报了全省第二个生猪产业集群,省级财政补助资金总计12600万元,其中德阳补助省级财政资金5250万元,撬动20074万元社会资金支持生猪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生猪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现代化养殖基地提升工程、屠宰加工及冷链物流建设、数字畜牧业建设工程、绿色发展保障工程等五个方面。今年,将全面启动中江仓山温氏、四川金梓源等5个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建设,绵竹市祈祥家庭农场、中江县绿环养殖有限公司等36个现代化养殖基地建设,数字化畜牧业体系、能繁母猪动态监测体系等4个数字化畜牧业建设。
此外,积极争取30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支持我市黑猪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黑猪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智能化升级、绿色化发展、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德阳黑猪”与“连山回锅肉”。预计新增30万头优质生猪产能,据行业统计,预计全年生猪出栏300万头,同比增长6.6%。(记者刘倩)
主办单位:德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运行维护单位:德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