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小龙虾季已经到来,市场热度明显升温。从平台数据看,4月以来,上海地区以“小龙虾”为关键词的搜索量较年初增长近14倍,小龙虾到店堂食、线上买单的订单量增长逾40倍;外卖数据显示,最近一个月,“小龙虾”搜索量和外卖销量月环比均翻番。在叮咚买菜、盒马等生鲜电商平台,小龙虾的品类越发多样,除了鲜活小龙虾,还有热食、冷食、冷冻等不同种类,口味超过20种。
不过,小龙虾的消费高峰也伴随着消费者困惑:为什么每年都有报道说吃了小龙虾后,引发横纹肌溶解征,有人还收到病危通知?小龙虾到底能吃吗?
小龙虾会引发横纹肌溶解征?
谈到吃小龙虾的风险时,最常出现的就是“横纹肌溶解症”。这是一种因肌肉组织严重受损导致的综合征,患者会出现肌肉痛、乏力、尿色变深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急性肾损伤、心律失常甚至死亡。
梳理发现,较早将小龙虾与横纹肌溶解征关联在一起的是2010年的部分报道。当时,南京有30多名患者出现严重的横纹肌溶解征,大部分都食用了小龙虾。2020年,跳水奥运冠军吴敏霞也通过社交平台说,丈夫吃小龙虾后,出现了横纹肌溶解征,住了一周重症监护病房(ICU),她还收到了病危通知,幸好最后转危为安。
不过,也有很多消费者说,每年都吃且每次都吃很多小龙虾,一点事儿也没有。小龙虾与横纹肌溶解征有什么关系?
医学人士指出,横纹肌溶解征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物理性原因包括挤压与创伤、运动及肌肉过度活动、电击、高热等;非物理性原因包括药物、毒物、感染、电解质紊乱、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食用水产品引发严重横纹肌溶解征的发生率并不高。所以,即使在2010年有关南京出现多名横纹肌溶解征患者的官方报道中,也明确表示医生并没有找到确切证据,证明他们的疾病由小龙虾引起。
查阅医学文献也能发现,出现横纹肌溶解征与食用小龙虾之间没有等号。全球各地都出现过因为食用水产品而出现横纹肌溶解征,一般在食用24小时内发病,除此之外,没有明显的发病规律。在患者中,有的吃了小龙虾,也有的吃了海鱼、淡水鱼等其他水产品。
那么,为什么很多横纹肌溶解征患者都有食用小龙虾的经历呢?
不同专家的观点各有侧重,但比较统一的意见是食用小龙虾后出现横纹肌溶解征,应当是小龙虾在养殖、加工等过程中受到了污染,或者在加工环节中使用了不合适的化学成分,比如无法确定成分的“洗虾粉”、非法添加的调味料等,导致食用者接触了这些有害物质,从而影响健康。
小龙虾长在臭水沟里?
但也有消费者提出,小龙虾不是长在臭水沟里的吗?怎么可能避免被污染?
这也是误解。
中国营养学会科普委员葩丽泽解释,小龙虾的学名叫克氏原螯虾,拥有强大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即便在被污染的水环境中,也能生存甚至繁衍后代。但这只是说明小龙虾可以长在被污染环境中,而不代表小龙虾一定要生长在被污染的环境中。事实上,绝大多数小龙虾产品都是人工养殖的成果。
新宏业是全国最大的小龙虾产业公司之一,上市的产品中有清水虾、调味虾、小龙虾尾、小龙虾仁等,每年大约要使用5万吨小龙虾原材料,辐射带动的小龙虾养殖面积超过60万亩。养殖中,水质须符合渔业水质标准,上市的小龙虾则要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虾标准要求。
李育庆建议,消费者选购小龙虾时主要看渠道和品牌,“选择主渠道、大品牌的产品,能避免买到的小龙虾来自野生环境,减少被污染的风险。”
小龙虾真能开怀畅吃吗?
既然小龙虾不是引发横纹肌溶解征的“罪魁祸首”、正规渠道的小龙虾也不生长在污染环境,是不是意味着能开怀畅吃呢?
也不是。
虾头、虾线、虾黄都不建议食用。
小龙虾头容易富集重金属,也是微生物寄生虫的藏身住所,所以不建议吃虾头。虾线是小龙虾的消化道,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和没有来得及排出去的排泄物都聚集在虾线中。煮熟后,理论上已经灭菌,但相信大部分人不愿意吃这些“脏东西”,而且口感不佳,因此要去除虾线。而虾黄不是小龙虾籽,而是肝胰腺,也就是肝脏和胰脏。肝胆脏作为解毒器官,也容易富集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所以最好扔掉不要吃。
最后,小龙虾虽美味,但不建议过量食用。一方面,健康人群每天需要的蛋白质在100克以内,而小龙虾蛋白质含量很高,若每日食用量过大,过多的蛋白质无法被人体吸收,会给肾脏带来一定损害。所以,建议小龙虾爱好者适可而止,每天吃小龙虾不超过500克,一周不要超过两次。另一方面,部分人群慎食小龙虾,包括过敏体质人群、消化道有病症人群、痛风人群等。尤其是痛风人群要少吃小龙虾,小龙虾嘌呤含量很高,进食后容易加重痛风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