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条件大黄鱼培育的适宜水温为18~26℃,低于16℃或高于30℃以上时,仔鱼会发生畸形和死亡,昼夜温差应保持为1~2℃。育苗用水的盐度应控制在23~30,避免发生突变,当雨季盐度下降时应注意加盐保持盐度稳定。室内应有充足的漫射光,避免直射光,光照强度达到1000~40001x。仔、稚鱼对光照较为敏感有趋光性,用遮阳布帘调整光照强弱,避免出现局部光线的增强而集群现象。最好将光照强度控制在500~1500lx,随着稚鱼长大可逐渐降到5001x。要求溶解氧5mg/L以上,一般采取连续充气。鱼苗用水要求较严,海水须经沉淀、沙滤,250目网袋过滤入池。pH值保持在8.0左右,氨氮总量在0.3mg/L以下。
??(2)培育密度前期仔鱼,可采取高密度培育,随着仔、稚鱼的生长和个体的长大,并根据培育水环境条件的变化,可进行几次疏苗分池培育,参考培育密度为:仔鱼培育期每立方米水体放养初孵仔鱼5万尾;随着鱼苗的长大,逐渐稀疏至2万尾左右/m3。稚鱼培育期仔鱼达到稚鱼期,放养密度为2.5万尾/m3;长到稚鱼后期密度在0.8万尾/m3左右较为适宜。幼鱼培育期幼鱼早期,放养密度为0.6万尾/m3;幼鱼35~40日龄,放养密度为0.3万尾/m3。随着幼鱼的长大,逐渐稀疏至0.1~0.2万尾/m3。
??2.仔、稚、幼鱼的池塘培育
??(1)培育密度一般放养开口3天的仔鱼300~500尾/m2,随仔鱼日龄的增加放养密度随之减少。
??(2)管理仔鱼放入土池后的1~3天,池内的轮虫非常丰富,不用投喂饲料。从第4天起视池中天然饵料的情况,可投喂鱼桨或煮熟的豆浆,投入的鱼浆或豆浆主要是用于肥水。10~15天后,可
??投喂鱼浆颗粒。进入稚鱼发育阶段,在天然饵料不足的情况下,主要以投喂鱼浆为主,每公顷120kg/天,分4次投喂。随个体长大,鱼肉廉的投喂量可增加到每公顷150kg/天。随着幼鱼个体的长大,水体中幼鱼的密度越来越大,重点应做好池水的管理工作。为此可加大池水的换水量,有条件的地方每次潮水都应适量的进排水,每天换水推量应达到1/2以上。幼鱼摄食能力明显强于稚鱼,并且幼鱼已摆脱对l天然饲料生物的依赖,可以完全摄食人工投喂的饲料。因此幼鱼饲
??甜料的种类、日投喂量和投喂方式,可进行调整。饲料的主要种类有鲜为杂鱼、人工配合饲料等。每公顷每天投喂鲜杂鱼200kg左右。或软性配合饲料30~40kg。采用早、中、晚三次主餐用鲜杂鱼肉糜。上午8时、10时和下午14时、16时,用软性饲料混合投喂的方式效果更佳。
??3.鱼种的网箱培育
??成鱼养殖
??1.网箱养殖
??(1)鱼种的选择应选择体型匀称、大小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鳞片完整、无畸形、摄食旺盛的个体。同一网箱中放养的鱼种要大小一致、较为整齐。用于养成的鱼种一般50g左右较好,最小不低于25g。
??(2)鱼种放养鱼种放养鱼种入箱前要进行消毒,按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和硫酸铜各1g溶解后浸洗5分钟。若条件许可用淡水对鱼种进行消毒,也是一较为理想的方法。然后将鱼种捞出放入
??网箱。鱼种的放养应选择在小潮汛期间或上午10点以前、下午4点以后进行,避免中午高温、强光。入箱时还要注意运输时的水温、盐度与放养海区水温、盐度之间的差异,尽可能不要有大的差异;若相差较大时应予以调节后方可放养。放养密度与鱼种的放养规格关系密切。大黄鱼鱼种放养的一个特点是,其放养的密度比任何一种海水鱼类养殖的放养密度都大,这是与大黄鱼的生活习性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大黄鱼生性胆小,如果鱼种放养稀疏不敢到水面上摄食。实践证明放养密度稀的生长比正常放养密度大的生长慢。一般规格为50g的鱼种每立方米放养30尾左右为宜。
??(3)饲料大黄鱼饲料可用鲜活杂鱼、配合饵料等。二者可单独饲喂,也可混合喂养。投喂量根据水温高低、鱼的规格大小、摄食情况及天气等确定。为提高投饵效果,要注意:刚入箱时要用适当的声响,如敲动船舷、划动水面等方法,使鱼群形成条件反射,上浮摄食;投喂要掌握“四看”和“五定”原则。
??(4)日常管理做好水质监控,及时分级分网和去除网箱附着物,做好安全检查和病害预防工作,做好观察记录工作。
??2.池塘养殖
??池塘养殖大黄鱼由于放养的密度较低,鱼的活动范围大,且有较为丰富的天然饵料,因此,具有生长快、体色好、肉质嫩、饲料系数低等优点。
??(1)池塘条件
??池塘应以1公顷左右为宜,平均数水深2m以上。底质沙石质为佳。要求每个大潮讯间的15天里,有12天可以换水,否则需配备足够功率的抽水设备。池塘放养前做好严格的清塘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