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及农业关联产业(如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购销、加工、储运等部门)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其就业人口占全国总就业人口的24%;在全国生产资料市场的销售额中,农户购置占7%;在全国消费品市场销售额中,农户购买占16%。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由1950年的1613万人减少到1980年的542万人。在历史上,日本农业以种植稻、麦为主,尤以水稻所占比重最大。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四面环海。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公里。山地、火山地占60%以上。1985年耕地面积421万公顷,人均耕地0.04公顷:森林面积252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67%,立木总蓄积量24.84亿立方米。水产资源丰富,产量居世界首位,1983年捕捞量1197万吨。全国除西部和西南沿海属亚热带气候外,其余大部地区属温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600毫米。1986年人口121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30万人,占总人口的7.7%;农业就业人口484万人,占总人口的4.0%。1971年,政府将全国划分为三大农业地带:①大城市近郊农业带,以种植蔬菜和饲养畜禽为主;②中间农业带,以发展蔬菜、水果为主:③边远农业带,以种植水稻、麦类和饲养大家畜为主。
表1日本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变化(%)
表2日本主要农作物年平均产量变化
表3日本食用农产品自给率的变化(%)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佃耕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一半,佃农、半佃农占总农户的70%。1945年,占总农户3.3%的地主占有耕地面积的40%以上;而占总农户2/3以上的农民所有的土地不到耕地总面积的1/4。1946~1950年实行“农地改革”,政府从地主手中征购了193.3万町步(1町步约合0.992公顷)耕地,转售给475万户农民,广泛建立了自耕农制度。作为农业生产基本单位的农户,平均每户经营的耕地面积,1960年约为1公顷,1970年1.06公顷,1980年1.17公顷。经营土地1公顷以下的农户约占农户总数的70%。由于单靠农业收入难以维持家计,在中、小农户中兼业农户不断增多。1950年全国617.6万农户中,兼业农户占50%。1960~1980年,农户总数由605.7万户减至461.6万户,减少24%;总农户中兼业农户占的比重由65.7%上升至86.6%,其中以兼业收入为主的兼业农户,在总农户中的比重由32%上升为65.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农户实行全部或部分协作的农业生产组织也有所发展。1947年12月,政府在全国农村广泛建立了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农协是由政府指导、农民出资举办的经济合作组织。农协分基层、地方、中央三级。基层农协设在市町村,又分为综合农协与专业农协。前者所有农户均可参加,后者由从事专业生产(如养蚕、畜产、养鸡、园艺等)的农户分别组成。农民参加农协以户为单位。参加综合农协的农户也可以重复参加专业农协。全国农户几乎都被组织在基层农协之中。1983年3月底,全国农协总数9294个,其中综合农协4588个,专业农协4706个。农协通过遍布全国的组织机构,在购销、信用、保险等方面,同农户建立起各种形式的经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