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亿农村老人,如何养老

今年58岁的金枝目前在北京干家政,再过两年就可以领养老金的她还是决定先不回安徽老家。一方面,她想趁着自己还干得动,再多挣几年钱;另一方面,老家的医疗水平不高,村里也没有敬老院,只能去县城或镇上,很不方便。

在我国,像金枝这样面临养老困境的农村老人不在少数。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生活在农村的60岁及以上人口有1.2亿人。近日发布的《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3~2024)》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加速阶段,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比如农村养老的经济保障水平偏低、服务主体欠缺且服务质量不高,农村老年人健康支撑资源有限。总体来说,农村养老问题面临较大困境,亟待破局。

年龄越来越大收入越来越少

70岁的湖南邵阳人文善公一直生活在农村。妻子去世后,他一边在工地上打工,一边抚养孩子。孩子们长大后,他曾在长沙定居,但由于住不惯城里,也不愿给孩子增加负担,就一直留在农村生活。

2014年,根据当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年满60岁的文善公即使没有缴纳养老保险费,也可以领取养老金,这让他很高兴。这两年每年都能领到1400元的养老金,加上平时跟着熟人在工地打工,他每年能有两万元左右的收入。他告诉记者,像他这样一边打工一边领养老金的村民还不少。

为了从制度上解决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问题,2009年我国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014年,我国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进而建立起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文善公打工的机会越来越少,收入也越来越少。“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好,人家有活也不找我了。”他感慨道。

《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3~2024)》(以下简称《农村绿皮书》)课题组研究发现,农村老年居民主要靠劳动收入和子女的经济支持来维持生计。但是,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老年居民的劳动能力逐渐减弱,收入相应减少;另一方面,来自子女的代际经济支持有限,难以充分满足父母的养老需求。

此外,农村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水平不高。2022年,农民领取的养老金平均每月为204.7元,仅相当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的35.2%。

“硬件”供给不足“软件”供给欠缺

金枝2004年跟随丈夫到北京,从事家政服务工作,这一干就是20年。金枝不住在雇主家里,而是和丈夫租住在顺义区的一个城中村里。她一般早上5点多起床做早饭,然后乘坐公交车往雇主家里赶,一般8点前到岗,下午4点下班,然后坐公交车回家。每周工作6天,每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

过去20年间,金枝每逢春节都会回到安徽农村老家,因为老家只有85岁的母亲守着。今年春节过后,她的大哥和大嫂为了照顾母亲回到了村里。

金枝告诉记者,她不能在北京养老,因为她既没有在北京买房,也没有在北京参加社保,等以后干不动了还是要回老家。

但让金枝忧心的是,等自己回到农村老家,到哪里养老是个问题。村里没有敬老院,要想去敬老院养老,只能到县城或镇上。她也不觉得敬老院能提供理想的养老服务。他们兄妹曾经想把母亲送进敬老院,但经过考察,发现没有令人满意的。如果住在自己家里养老,到时看病都是问题,最近的医院距离村子也有几十公里路程。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正在逐渐瓦解,农村老年居民面临着生活照料方面的缺失。在传统社会结构中,子女的角色是农村老年居民生活照料的主要承担者。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的养老服务功能逐渐衰退,使农村老年居民的生活照料问题日益凸显。”《农村绿皮书》课题组认为,养老服务主体欠缺、服务质量不高,是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

根据《农村绿皮书》,公共财政在农村养老服务的投入不足,部分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善。一方面,部分农村地区的养老机构数量与设施欠缺,“硬件”供给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地区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不高、内容单一,“软件”供给欠缺,农村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普遍偏低、内容单一,难以满足老年居民多方面的养老需求。此外,农村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薄弱、养老服务人才短缺;公共文化建设较为滞后,导致农村老年居民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多方发力答好农村养老必答题

在《农村绿皮书》课题组看来,相较于城镇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更深、速度更快,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较差、医疗负担较重。此外,人口流动的加剧和社会观念的变迁使农村养老的保障模式日益多样化,农村养老服务的需求呈现差异化。从总体上来说,农村养老问题面临较大困境。

那么,应该如何提升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减轻养老压力?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表示,这和整个国家发展的大背景是结合在一起的,比如去年5月国家推出了《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其中的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同时面向城市和农村。也就是说,要加强托底能力,加大在农村养老设施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投入。此外,我国从2016年启动长护险试点,目前已经扩大到49个城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把目光聚焦于个人养老金和长期护理保险,提出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了长期护理保险,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支付能力有了很大的帮助。

为了让1.2亿农村老人更好养老,国家最新文件也做出了重要部署。近日,民政部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首次在全国层面专门对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作出总体性、系统性部署。

指导意见重点锚定了三方面。第一个关键词是“特困”,要做好农村特困人员的养老服务。对此,意见明确指出,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旗)至少有1所以失能照护为主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

第二个关键词是“网络”,要建设和完善县、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县级,就是办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乡镇(街道)环节是关键,要建设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具备协调指导、全日托养、日间照料等功能。在村级,主要是建设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养老服务设施。

第三个关键词是“质量”,要进一步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质量水平,比如提升乡村医生对主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能力,推进医养康养结合。

让农村老人能够更好养老,是做好养老工作的必答题。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持续在设施建设、服务供给、人员配置等多个方面发力,保障农村老人不出村、不离乡就能享受到养老服务。随着这次指导意见的发布,各地各部门将做更多工作,答好农村养老这道必答题。

THE END
1.农村养老金调整推动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开启新篇章育婴师最新农村养老金调整已实施,这一举措标志着农村养老保障事业迈进了新的篇章。此次调整旨在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养老保障。这一重要政策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农村老年人的关心与重视,也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本文目录导读: http://www.tjhuaxinxin.com/post/1023.html
2.农村养老养老服务农村养老一般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即“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力相适应;二https://m.64365.com/zhinan/ylfw/ncyl/baike/
3.新闻1+11.2亿农村老人,如何养老?新闻频道网络开小差了,请稍后再试 央视网消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显示,全国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为12136万人,占农村人口比重为23.81%,比城镇高出7.99个百分点。本期节目聚焦农村养老服务,连线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对相关话题进行解读。编辑:黄佐春 责任编辑:刘亮 返回央视网首页 返回新闻频道 望海热线https://news.cctv.com/2024/06/13/ARTIuPL27N7ikZlvc4QkNgoD240613.shtml
4.农村养老的案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指通过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资,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纳入参保范围,达到规定年龄时领取养老保障待遇,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基本生活为目的,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明确规定,国家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https://www.shenlanbao.com/he/40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