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池塘中进行多种鱼类、多种规格的混养,可充分发池塘水体和鱼种的生产潜力,合理地利用饵料,提高产量。混养是我国池塘养鱼的重要特色。混养不是简单地把几种鱼混在一个池塘中,也不是一种鱼的密养,而是多种鱼、多规格(包括同种不同年龄)的高密度混养。
一、混养的优点
1、合理和充分利用饵料
在投草类后,草鱼将草类切割,其粪便转化成腐屑食物链,可供草食性、滤食性杂食性鱼类多次反复利用,大大提高了草类的利用率。在投喂人工精饲料时,主要为个体大的鱼类(青鱼、草鱼等)所吞食,但也有一部分细小颗粒散落而被鲤鱼、鲫鱼、鲂鱼和各种小规格鱼种所吞食,使全部精饲料得到有效的利用,不至于浪费。
2、合理利用水体
主要养殖鱼类的栖息水层是不同的。鲢鱼、鳙鱼栖息在水体上层,草鱼、团头鲂喜欢在水体中下层活动,青鱼、鲤鱼、鲫鱼、鲮鱼、罗非鱼等则栖息在水体底层。将这些鱼类混养在一起,可充分利用池塘的各个水层。同单养一种鱼类相比,增加了池塘单位面积放养量,提高了鱼产量。
3、发挥养殖鱼类之间的互利作用
混养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配养鱼本身提供一部分鱼产量,并且还在于发挥各种鱼类之间的某些互利作用,因而能使各种鱼的产量均有所增产。它们之间的互利关系详见下一节。
4、获得食用鱼和鱼种双丰收
在成鱼池混养各种规格的鱼种,既能取得成鱼高产,又能解决明年放养大规格鱼种的需要。
5、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混养,不仅提高了产量,降低了成本,而且在同一池塘中生产出各种食用鱼。特别是可以全年向市场提供活鱼,满足了消费者的不同要求,这对繁荣市场、稳定价格、提高经济效益有重大作用。
二、混养的生物学基础(以淡水主要养殖鱼类之间的关系为例)
1、青鱼、草鱼、鲤鱼、鲂鱼、鲫鱼与鲢鱼、鳙鱼之间的关系
青鱼、草鱼、鲤鱼、鲂鱼、鲫鱼食贝类、草类和底栖动物等,群众称“吃食鱼”,它们的残饵和粪便形成腐屑食物链和牧食链,因而给鲢鱼、鳙鱼提供了良好的饵料条件,故群众称鲢鱼、鳙鱼为“肥水鱼”。反过来“肥水鱼”又通过摄食腐屑和滤食浮游生物起到了防止水质过肥,给喜清新水质的“吃食鱼”,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这样既提高了饵料利用率,做到一种饲料多次反复多次利用,又发挥了它们之间的互利作用,促进了鱼类生长。渔谚中的“一草养三链",正说明这种混养的生物学意义。在不施肥和少投精饲料的情况下,“肥水鱼”和“吃食鱼”之间的比例大体为1:1。渔谚有“一层吃食鱼,一层肥水鱼”的说法,即每kg“吃食鱼”可带养1kg“肥水鱼”;而在大量投喂精饲料和施肥的情况下,该比例下降为1:0.3~0.6。这是因为鱼池大量投饵施肥后,有一部分肥料和残饵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变成塘泥,沉积在池底,退出了池塘物质循环的缘故。
2、鲢鱼、鳙鱼之间的关系
鲢鱼、鳙鱼的主要饵料只是相对地不同。特别是在施肥及投喂精饲料的池塘中,鲢鱼的抢食能力远比鳙鱼强,因而容易抑制鳙鱼生长。在不投精饲料的池塘中,浮游动物的数量远比浮游植物少得多,因此,鳙鱼不能放养太多。渔谚有“一鲢夺三鳙”之说。在长江流域鲢鱼、鳙鱼的比例为3~5:1。
珠江三角洲由于鳙鱼市场需要量大,故主养鳙鱼,1年饲养46批。可在保证鳙鱼生长的前提下,搭养鲢鱼,以充分利用池塘天然饵料。
在生产上可采取:①以小规格(13cm~17cm)的鲢鱼与大规格(0.4kg~0.5kg)的鳙鱼混养。②控制鲢鱼的放养密度和生长期密度。鲢鱼的放养量不能超过鳙鱼的放养量。如每次放0.4kg~0.5kg的鳙鱼种40尾,鲢鱼只能放13cm~17cm的鱼种20尾~30尾。当鲢鱼长到0.75kg~1.00kg时,在轮捕时必须捕出上市,然后再补放13cm~17cm的鲢鱼种,补放尾数与捕出数相等,这样对鳙鱼的影响较小。
3、青鱼、草鱼与鲤鱼、鲫鱼、鲂鱼之间的关系
青鱼、草鱼个体大,食量大,要求饵料高,而鲤鱼、鲫鱼、鲂鱼则相反。将它们混养在一起,青鱼、草鱼可为鲤、鲫、鲂鱼提供大量的适口饵料,而鲤鱼、鲫鱼、鲂鱼等则为青鱼、草鱼清除残饵,清洁食场,不使残饵腐败变质,清新水质。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饵料,而且改善了水质,有利于青鱼、草鱼的生长。主养青鱼池中,动物性饵料较多,故鲤鱼、鲫鱼可多放一些。主养草鱼的鱼池,动物性饵料少,鲤鱼、鲫鱼应少放一些,而应增加团头鲂鱼种的放养量。
三、确定主养鱼类和配养鱼类
主养鱼又称主体鱼。它们不仅在放养量(重量)上占较大的比例,而且是投饵施肥和饲养管理的主要对象。配养鱼是处于配角地位的养殖鱼类,它们可以充分利用主养鱼的残饵、粪便形成的腐屑以及水中的天然饵料很好地生长。
四、混养类型及生产模式
1、以草鱼为主养鱼的混养类型
这种混养类型,主要对草鱼(包括团头鲂)投喂草类,利用草鱼、鲂鱼的粪便肥水,产生大量腐屑和浮游生物,养殖鲢鱼、鳙鱼。由于青饲料较容易解决,成本较低,已成为我国最普遍的混养类型。
2、以鲢鱼、鳙鱼为主养鱼的混养类型
该混养类型的特点是:①鲢鱼、鳙鱼放养量占70%~80%,毛产量占50%~60%其大规格鱼种采用成鱼池套养方法解决。鲢、鳙鱼种从5月份开始轮捕后,即补放大规格鱼种,其补放鱼种数量与捕出数大致相等。②以施有机肥料为饲养的主要措施一般池塘较大(10亩~30亩),适宜于施用有机肥料肥水。③为改善水质,充分利用有机腐屑重视混养食有机腐屑的罗非鱼、银鲴等,它们比鲤鱼、鲫鱼更能充分地利用池塘施有机肥后形成的饵料资源。④实行鱼、畜、禽、农结合,开展“综合养鱼”如湖南衡阳的“鱼、猪、菜”三结合,江苏南京的“鱼、禽、菜”三结合,这就循环利用了废物,提高能源利润率,保持了生态平衡。
3、以青鱼、草鱼为主养鱼的混养类型
以青鱼、草鱼为主养鱼,是江苏无锡渔区的混养特色。该混养类型的特点是:①青鱼、草鱼的放养量相近似。②同种异龄混养。放养种类、规格多(通常在15档以上),密度高,放养量大。③以成鱼池套养培养大规格鱼种,成鱼池鱼种自给率达80%以上。④以投天然饵料和施有机肥为主,辅以精饲料或颗粒饲料。⑤自7月~9月轮捕2次~3次,6月补放鲢、鳙春花为暂养在鱼种池的鱼种。⑥实行“鱼、畜、禽、农”结合,“渔、工、商”综合经营,成为城郊“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综合性的副食品供应基地。
4、以青鱼为主养鱼的混养类型
这种混养类型主要对青鱼投喂螺、蚬类,利用青鱼的粪便和残饵饲养鲫、鲢、鳙、鲂等鱼类。放养重量较低,青鱼经济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但由于螺、蚬等天然饵料资源少,限制了该养殖类型的发展。目前已配制成青鱼颗粒饲料,饲养青鱼,生产上初见成效。
5、以鲮鱼、鳙鱼为主养鱼的混养类型
该类型是珠江三角洲普遍采用的养鱼方式。这种混养模式有以下特点:①鱼产品要求均衡上市,常年供应,特别是鳙鱼要求的食用规格和数量大,因此采用多级轮养法及时提供大规格鱼种。②鳙鱼一般每年放养4次~6次,鲢鱼第一次放养50尾~70尾,待鳙鱼收获时,满1kg的鲢鱼捕出。通常捕出数量与补放数量相同。③鲮鱼放养密度大、中、小三档规格,依次分期捕捞出塘,因鲮鱼饲料容易解决,耐肥力强,食用规格较小,其肉味鲜美,售价较廉,深受群众喜爱。④在饲养管理中,采取投饵和施有机肥料并重。⑤养鱼与蚕桑或甘蔗(或花卉)相结合,在鱼池堤埂上或附近普遍种植桑树或甘蔗(或花卉),即所谓桑基鱼塘或蔗基鱼塘(或花基鱼塘),是综合经营的一种好形式,也是珠江三角洲养鱼的重要特色。蚕粪是养鱼的优质肥料,蚕蛹是鱼的动物性饲料之一,甘蔗叶等可作为草鱼的青饲料,而塘泥则是桑树和甘蔗(或花卉)的优质肥料。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仅发展了生产,也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⑥经营管理细致,为保证产品均衡上市,各级鱼种池和成鱼池生产上环环紧扣,密切配合。
6、以鲤鱼为主养鱼的混养类型
这种混养类型的特点是:①鲤鱼放养量占总放养重量的90%左右,产量占总产75%以上。②由于北方鱼类的生长期较短,要求放养大规格鱼种。鲤鱼由1龄鱼种池供应,鲢、鳙鱼由原池套养夏花解决。③以投鲤鱼配合饲料(加工成颗粒饵料)为主,养鱼成本较高。④近年来该混养类型已搭配异育银鲫、团头鲂等鱼类,并适当增加鲢鱼、鳙的放养量,以扩大混养种类,充分利用池塘饵料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五、放养密度
在一定的范围内,只要饲料充足,水源水质条件良好,管理得当,放养密度越大,产量越高。故合理密养是池塘养鱼高产重要措施之一。只有在混养基础上,密养才能充分发挥池塘和饲料的生产潜力。决定放养密度的依据是在能养成商品规格的成鱼或能达到预期规格鱼种的前提下,可以达到最高鱼产量的放养密度,即为合理的放养密度。决定合理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鱼的种类与规格、饵料供应和管理措施等情况来考虑。
1、池塘条件
有良好水源的池塘,其放养密度可适当增加。较深的(如2.0m~2.5m)池塘放养密度可大于较浅的(如1.0m~1.5m)池塘。
2、鱼种的种类和规格
混养多种鱼类的池塘,放养量可大于单一种鱼类或混养种类少的鱼池。此外,个体较大的鱼类比个体较小的鱼类放养尾数应较少,而放养重量应较大;反之则较小。同一种类不同规格鱼种的放养密度,与上述情况相似。
3、饵、肥料供应量
如饵料、肥料充足,放养量可相应增加。
4、饲养管理措施
养鱼配套设备较好,可增加放养量。轮捕轮放次数多,放养密度可相应加大。此外,管理精细,养鱼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较高,管理认真负责的,放养密度可适当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