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虾——中国本土自然海产的大虾

对虾现用学名为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chinensis(Osbeck,1765),其同物异名为:CancerchinensisOsbeck,1765;中国对虾Penaeus(Fenneropenaeus)chinensis(Osbeck,1765);东方对虾PenaeusorientalisKishinouye,1918。中国明对虾主要分布在渤海、黄海和南海,肉质鲜嫩,是虾中珍品。

中国对虾(Fenneropencreuschinensis)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重要海水养殖虾类之一,其分布主要局限于我国大陆周围的浅海水域(刘瑞玉等,I959),主要在我国的黄渤海海域,主产区于辽宁、河北、天津、山东及江苏近海,在朝鲜半岛西海岸和部分南海岸也有批量生产(邓景耀,I99I)。近些年来,由十中国对虾放流工作的开展,在浙江省沿海也能捕获一定量的中国对虾。根据史料报道,我国珠江口和长江口以前也能捕获到中国对虾,但近年来捕获的报道很少(刘瑞玉,I990)。

1998年4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启动了中国对虾抗病品种的选育项目。以中国对虾养殖群体和从山东威海外海东经123。北纬37。附近海域捕获的中国对虾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方法开展了抗病选育工作;自2001年开始,对群体选育获得的抗病群体,通过构建家系的方法开展抗病性状的家系选育,并将抗病性强的家系选入基础群体;

以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虾养殖所需的虾苗全部捕自自然海区野生虾苗,不仅严重破坏了对虾资源而且数量不足,限制了对虾养殖的发展。为此1980年2月国家水产总局下达了“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攻关项目。。1981年四个攻关单位工厂化育苗都获得成功。

1982年该项目通过了国家水产总局的技术鉴定:“属国际先进水平”,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对虾的养殖业、捕捞业曾有一段辉煌的历史,也有惨痛的教训。在对虾人工养殖中,采用“大排、大灌、多换水”的养虾模式代价太大了,引发了1993年虾病(WSSV)大爆发,自然海区对虾也遭到了感染,种质受到影响,致使其养殖业、捕捞业年产量迄今仍难以恢复。为保护环境,为养虾业健康持续发展,应推广“封闭式内循环生物净化、零排放”养虾模式。

东方对虾又名中国对虾,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被誉为“虾中之冠”,营养价值很高,名列我国海产“八珍”之一。东方对虾不同于其他种类的虾,它生性傲娇,对生长环境极其的挑剔,因此能够生存、成长的海域有限,常见于我国渤海地区,故又名为“渤海对虾”

黄选3号

“曹妃甸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亚洲最大的中国东方对虾养殖区域。”曹妃甸区农业农村局水产办主任王印开介绍,随着养殖规模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曹妃甸在科技养殖对虾的路上越走越远。据介绍,国家级虾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唐山综合试验站于2008年落户曹妃甸以来,陆续将黄海水产研究所培育的新品种中国东方对虾“黄海1号”“黄海2号”“黄海3号”“黄海5号”引进繁育并推广。目前,全区年孵化优质中国东方对虾苗种5亿尾,实现了中国东方对虾“黄海系列”全区6.5万亩海水池塘全覆盖,亩均产量75公斤,亩效益超千元。

东方对虾的养殖成效尤为突出,通过多年创新,该区已经引进及繁育了黄海系列优良品种4个,年均孵化小苗5亿尾以上,发展虾池面积达6.5万亩,平均亩产达到160斤,总产量超过5000吨,亩均效益超过千元。据了解,曹妃甸区已经连续7年获得全国县级对虾养殖单位总产、规格、效益、出口创汇、亲虾越冬等六项第一。

中国对虾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海洋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二是人为的过度捕捞。

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王伟继研究员主编的专著《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与生态安全》一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专著是2015年我国启动的最后一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源环境科学领域重点支持项目“近海环境变化对渔业种群补充过程的影响及其资源效应(项目首席科学家:金显仕)”的研究成果之一。

该专著以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的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为主线,系统阐释了渤海增殖放流中国对虾在放流后的动态迁徙路线、数量变动规律、洄游习性变迁、渔业生物量贡献、繁殖群体补充效应以及现有增殖放流模式潜在种群生态安全评估及建议;结合资源评估及生物环境效应,该专著就中国对虾环境DNA(eDNA)技术建立及渤海中国对虾资源评估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该专著还就渤海中国对虾生态容纳量评估及渤海典型污染物对中国对虾生理影响、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概况等展开了详细介绍。

渤海油田是我国最大的海上油田,多年来持续开展渤海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生态保护。今年,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委托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组织实施渤海油田辽宁海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计划在辽宁海域放流中国对虾、海蜇、牙鲆等苗种2.45亿单位,以改善和修复渤海生态环境。

参考

增殖放流中国对虾2亿尾(图)|辽宁省_新浪财经_新浪网(sina.com.cn)

中国对虾为何叫“对虾”濒临灭绝缘何“起死回生”?(gmw.cn)

《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与生态安全》专著出版发行-黄海水产研究所(ysfri.ac.cn)

唐山曹妃甸:“对虾之乡”对虾香(baidu.com)

东方对虾,对于这个“虾中之冠”,你了解多少?_渤海地区(sohu.com)

我国对虾产业化养殖核心技术——“中国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攻关回眸

近交对中国对虾生长、养殖存...号”主要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_罗坤

THE END
1.培训视频对虾降养殖技术科技视频专题专栏泉州市科技局是泉州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为正处级。 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财政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和加强党对财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http://kj.quanzhou.gov.cn/kjfw/kjsp/202412/t20241223_3120841.htm
2.对虾的养殖技术和方法农技学堂导读:对虾营养价值丰富,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一种食物,作为一种经济价值十分高的水产品,很多养殖户都想养殖,对虾一般都是成对出售的,我国对虾的养殖一般在湛江一带,那么对虾如何养殖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对虾养殖技术和方法。 对虾营养价值丰富,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一种食物,作为一种经济价值十分高的水产品,很多养https://m.cnhnb.com/xt/article-110848.html
3.我国对虾产业化养殖核心技术——“中国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5陈武文;叶宁;高位池鱼虾分体混养与普通对虾养殖效果对比[J];当代水产;2015年06期 6对虾养殖即将走出低谷[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1998年05期 7胡睛波;邱继文;洪吉民;余德恭;双季对虾养殖技术的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2期 8叶妃轩如何搞好对虾养殖高温期的管理[J];中国水产;1988年06期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YKX201211020.htm
4.南美白对虾介绍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方法南美白对虾病害→MAIGOO百科自1988年开始,我国开展了南美白对虾的引进、适应性养殖以及大面积推广工作;首先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引进了南美白对虾的新种虾,并在1992年8月进行了适应性养殖并成功初步人工繁殖,1994年成功培育了小批量虾苗;直到1999年,广东省深圳市的国家级农业龙头公司天俊实业与美国的海洋生物技术公司开展合作,正式引进美国无https://www.maigoo.com/citiao/186967.html
5.中国对虾养殖方法专利名称:中国对虾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本发明为海洋生物养殖方法,特别涉及的是中国对虾的养殖方法。 我国对虾养殖业近十几年来从育苗、养成到饵料加工等技术发展很快,使养虾业在许多地区经济发展中成为支柱产业,并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现有中国对虾的养殖周期为一年一个周期,4至5月育苗,5至6月大田放养,7-12养成https://www.xjishu.com/zhuanli/01/95110598.html
6.黄海水产研究所2023年度科研重大进展黄海水产研究所凡纳滨对虾和中国对虾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针对中国对虾养殖业的困境,立足于中国对虾产业提升和绿色发展,聚焦中国对虾低温耐受性、WSSV抗性、存活率和收获体重等主要选育性状,基于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进行中国对虾新品种选育,于2023年成功获批国审新品种“黄海6号”(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1-008-2023),实现早放http://cafs.ac.cn/info/1024/46219.htm
7.南美白对虾集约化降养殖技术智农361南美白对虾自1998年引进养殖至今已将近二十年,养殖技术越来越成熟,产量不断攀升,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从而提高了池塘单位面积的效能,节约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提升养殖效率与水平,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过多年生产实践,我们通过优质种苗控制技术、水环境生态调控技术、病害防控技术及规范化管理;总结出一套南美白http://m.ipa361.com/index.php/Home/Baike/baikeshow/did/2101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