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季玉米丰收上市,市场供应逐渐增加,玉米市场呈现出复杂的态势。目前,不少贸易加工主体对玉米后市走向抱观望心态。一方面,玉米产量的增加使得市场供应充足,给价格带来一定的下行压力。据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预测,由于玉米种植面积增加、长势较好,今年我国玉米产量将增加,新年度我国玉米产需缺口在250万吨左右。
从进口方面来看,进入2024年,玉米进口趋势开始出现方向性变化。今年1月份至8月份,我国玉米累计进口量1255.8万吨,同比下降15.7%。特别是5月份之后,连续4个月每月进口量不到110万吨,8月份玉米进口量仅42.9万吨,同比下降63.9%。结合当前进口玉米到港船期,预计今年9月份至12月份进口量将继续保持低位,全年进口量将低于1600万吨。进口量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内产量的增加,更有利于促进供需趋于平衡,对国内新季玉米收购价格构成利好,有利于国内玉米价格稳定在合理区间。
然而,尽管市场供应增加,但玉米价格并非一路下跌。在产需紧平衡的基本面下,国家储备调控、阶段性惜售情绪以及天气变化等因素暂时减少了市场上量,对玉米价格形成一定支撑。例如,中储粮集团公司陆续公布收购库点,利于分流市场供应压力。同时,深加工企业年前仍有补库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玉米价格。但总体而言,玉米价格仍处于阶段性调整之中,市场走势尚不明朗。
二、价格下跌原因
(一)供应过剩
(二)需求不足
市场需求亮点难寻,下游养殖业、饲料加工业需求下降。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速下降,导致饲料和食品加工行业的需求减少。玉米的主要用途包括饲料、食品加工和生物燃料生产。随着环保政策的推进,生物燃料的生产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进一步削弱了玉米的需求。养殖业持续疲软,饲用消费难以显著增加,饲料销量相对低迷,饲企采购需求较前期减少,以签订合同粮为主。深加工企业普遍仍有库存,而下游产品利润不足,受原料成本高企及亏损压力不断加重影响,深加工企业开工率偏低,加工企业按需采购维持安全库存。
(三)市场预期不佳
贸易商和农户吸取去年教训积极卖粮,市场一致看空。过去一个年度玉米价格持续下跌,并且市场翘尾预期被打破,叠加期货价格持续走低,市场预期较为悲观。企业收粮、存粮意愿本就不足,价格下调更增加了存粮主体的恐慌情绪,许多贸易企业不愿存、也不敢存粮,导致农民销售粮源直接供应加工企业,甚至部分贸易主体加快手中库存抛售。
(四)其他因素
气温偏高影响存储,物流紧张等使种植户和农场积极售粮。主产区受高温潮湿天气影响,玉米储存霉变风险增加,市场对后市看涨预期不强,贸易商挺价意愿有所减弱,顺价出货现象增多。此外,物流紧张也影响了玉米的销售。种植户和农场为了避免玉米因存储不当而受损,积极售粮,进一步增加了市场供应,从而导致玉米价格下跌。
三、止跌趋稳原因
(一)供求关系变化
(二)政策性利多因素
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及国有大型粮食收储企业入市收购对玉米价格回升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年9月下旬,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2025—202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最低收购价水平改为两年一定。2025年和2026年当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9元,与2024年相比提高1分/斤,连续5年上涨。国内小麦市场价格一直保持温和上涨态势,如河南多地小麦小商贩收购价从1.05元/斤涨到了1.22元/斤,当前部分制粉企业的到厂价则突破了1.25元/斤。小麦价格上涨将在较大程度上提振玉米价格,一是将让小麦替代玉米的价格优势丧失殆尽,为玉米需求增长腾出空间。二是在玉米价格优势较为明显时,未来玉米下游产品进入面粉市场的概率提高,有利于玉米需求的增加。此外,为了稳定国内大宗粮食价格,保护农民收益,国有大型粮食收储企业等纷纷入市收购新季小麦、玉米,东北等地各类政策性玉米收购入库工作有序展开,河南也开展了贸易与临储性质的玉米收购,对玉米价格回升较为有利。
(三)基层惜售
东北主产区跌破种植成本线,基层出现惜售情绪。随着玉米价格的下跌,东北主产区已经严重跌破种植成本线,亏损幅度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惜售情绪,进而使得东北地区部分深加工企业门前的到货量明显下降。基层惜售情绪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市场供应,为玉米价格的止跌趋稳提供了支撑。
(四)贸易环节入场
部分贸易企业尝试入场少量“建仓”收购。在长期“空仓”以及现有的低价水平已经具备一定吸引力的共同作用下,部分贸易企业开始尝试入场少量“建仓”收购。这一行为不仅增加了市场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玉米市场价格提供了支撑。虽然贸易企业对目前的市场价格水平是否为“底部”尚有很大分歧,但他们的入场行为仍然对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
(五)市场购销转淡
四、市场反弹预测依据
(一)价格低于成本
当前,国内外玉米绝对价格低于成本,低于市场预期,从而给出一定反弹空间。例如,局部地区玉米价格已跌破农户种植成本,黑龙江地区部分农户反映,目前哈尔滨周边30%水分玉米价格为0.95元/斤,20%-23%水分玉米价格为1.02元/斤,上车价格2300元/吨,核算集港成本在2500元/吨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价格继续下跌的空间有限,一旦市场出现有利因素,价格很容易出现反弹。
(二)产量评估下修
新陈交替时,较多天气因素干扰几大主产区玉米长势,产量评估下修。中国农业农村部公布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报告称,2019/20年度,中国玉米产量2.65亿吨,比上月预测数下调180万吨,主要原因是台风造成东北部分地区玉米倒伏、单产小幅下降。分析机构APK-Inform周二将乌克兰2020年玉米产量预估从之前的3480万吨下修至3380万吨,因指天气条件恶劣,玉米单产预计为每公顷6.6吨,2019年单产为每公顷7.2吨。产量评估下修意味着市场供应可能会减少,从而为价格反弹提供支撑。
(三)物流问题致供应不畅
终端提价吸引供应,南北港口玉米库存去化加速。物流频繁扰动会影响玉米供应,如疫情防控造成的运输难问题,市场流通粮源少,玉米收购价格表现偏强。当物流出现问题时,市场流通难度偏大,深加工企业厂门到货量相对较低,为刺激到货深加工企业提价促收,价格持续上涨。此外,当前贸易渠道与终端企业的库存水平均处于低位,一旦市场价格出现反弹,可能会改变市场的现有预期,一些企业的囤粮意愿可能会增强,进一步刺激需求。例如,近期关于收储的传闻推动了玉米期货价格的上涨,日内增幅达近50元/吨,市场上散发出乐观的气息。这表明,市场的悲观预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充分释放,投资者对未来的价格走势持有看涨态度。同时,2024/25年度的玉米及其替代谷物的进口预期减少,加上饲料粮需求的增加,预计国内的玉米饲用需求将显著上升。这些因素集合在一起,可能会使市场供需关系更加紧张,从而有力推升玉米价格。
五、未来走势展望
(一)需求端不确定性
尽管目前有部分贸易企业开始尝试入场少量“建仓”收购,为玉米需求带来一定支撑,但需求端仍存在不确定性。生猪养殖作为玉米的主要需求方之一,目前生猪养殖仍处于去产能周期,存栏量的减少可能导致玉米饲用需求减弱。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底全国生猪存栏43422万头,同比减少1834万头,减幅4.1%。同时,玉米深加工企业的需求也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原材料成本上涨、替代消费增加、下游消费低迷,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呈下降趋势。虽然近年来国内玉米深加工产能有所扩张,但是增幅较疫情前的高峰期下降近5%。例如,2023年玉米淀粉价格逐步走高后有所回落,全年均价3314元/吨,同比下跌1.2%;玉米酒精高位回落反弹后再回落,全年均价6700元/吨,同比下跌4.1%。企业加工利润收窄,在原粮价格下跌背景下,“买涨不买跌”情况更加明显,玉米深加工企业随采随用,收粮进度缓慢,直接影响玉米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