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之兵张青:新时代中国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思路研究

集中报道校(院)新闻、部门新闻和地方校(院)新闻,宣传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大教学科研成果,聚焦校(院)改革建设进程,探索打造特色鲜明的融媒体新闻内容产品。

干部培训是党校最主要的职能,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多年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坚持以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为主业主课,坚持“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即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心,开设“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四个方面的课程。“理论基础”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眼光”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科技、当代世界法制、当代世界军事、当代世界思潮、当代世界民族宗教等;“战略思维”方面课程主要包括“形势与任务报告”、领导能力和执政本领训练课程以及各种形式的研讨交流;“党性修养”方面的课程贯穿于学习始终,主要包括党史国史专题课程、党性教育、党性锻炼等。

科研工作是党的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全部工作中起着重要的基础和先导作用。科研部是具体负责贯彻落实校(院)委科研部署的职能部门。党校科研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发挥支撑教学的基础性作用,致力于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致力于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创新,致力于党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端智库。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关于党校工作的指示精神。坚持党校姓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从严治校,坚持锐意进取,深化改革,推动创新,自觉遵循干部教育培训规律、办学规律和党校(行政学院)教研人才成长规律,大力实施名师工程,通过实施学术带头人特殊支持、学术骨干系统培养和青年英才个性化成长等子工程,统分结合、分类施策、特色支持,不断改革完善创新引才用才育才机制,着力激发广大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党校(行政学院)事业新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形成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加科学高效,各类人才活力迸发的新格局。

对外交流合作服务教学科研中心工作,要致力于建成对外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充分展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形象;建成培养全球治理人才队伍的主渠道,不断提升高中级领导干部和中青年后备干部国际交往能力;建成渠道广泛、内容丰富的国际资源平台,服务党和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建成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的涉外资源库,培养一支优秀的涉外师资队伍,形成一批高端涉外交流合作项目。

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网络用户提供办公、学习、生活资源服务,包括图书文献、财务管理、生活信息服务等。

01:36

[摘要]农业生产力布局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关于农产品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基于第一产业和农业的地理分布格局演变历程,本文提出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布局存在粮食总量保持稳定,但是未来存在安全隐患;农产品生产聚集程度总体较高,但是仍有进一步提高空间;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生产成本较高,需要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农产品市场价格较高且有上涨趋势,需要稳定其价格等四个特征。指出未来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应该遵循总量安全原则、比较优势原则、规模经济原则、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原则,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生产力布局;集聚;规模;安全;效率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

农业生产力布局对农业发展效率具有重要影响,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保障农业的生产效率是保障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前提与基础。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力布局工作,始终将农业的生产力布局作为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导因素,先后围绕这一问题出台多项规划文件,如2003年出台的《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2008年出台的《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2013年出台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2016年出台的《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等。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生产力布局作为影响农业发展效率的重要因素,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作用值得研究。

一、新时代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重大意义

生产力布局作为一种区域发展战略,经常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过程中被采用,生产力布局如果与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匹配程度高,产业的发展效率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如果两者的匹配程度低,产业的发展效率就会事倍功半。[1]农业的生产力布局调整也不例外,从农业的重要性以及生产力布局的作用分析,新时代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具有如下三方面的重大意义。

(一)科学的生产力布局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农业生产成本是决定农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高度开放经济条件下,过高的农业生产成本会极大降低本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迅速失去国内的市场份额,最终对国内的粮食安全问题带来冲击。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深入,未来国内农业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值得警惕的是,我国的农业生产综合成本正在逐渐地丧失比较优势,随着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环境成本以及质量安全成本逐渐显性化并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总成本在国际比较中发生了逆转。[2]2006-2016年,我国玉米生产亩均总成本由411.8元/亩上涨至1065.6元/亩,而美国仅从537.5元/亩上升至700.9元/亩,和大田作物主要出口国相比,我国农业生产成本优势已经丧失(见表1)。

表12004-2017年三种粮食平均生产成本、净利润与利润率

年份

每亩生产成本(元)

每亩净利润(元)

每亩利润率(%)

每亩生产成本

每亩净利润

每亩利润率

2004

395.45

196.50

49.69

2011

791.16

250.76

31.70

2005

425.02

122.58

28.84

2012

936.42

168.40

17.98

2006

444.90

154.96

34.83

2013

1026.19

72.94

7.11

2007

481.06

185.18

38.49

2014

1068.57

124.78

11.68

2008

562.42

186.39

33.14

2015

1090.04

19.55

1.79

2009

600.41

192.35

32.04

2016

1093.62

-80.28

-7.34

2010

672.67

227.17

33.77

2017

1081.59

-12.53

-1.16

可以发现,我国的农业生产成本逐年提高,2004年三种粮食每亩平均生产成本仅为395.45元,2010年上涨至每亩672.67元、2017年已经上涨至1081.59元,13年间,我国三种粮食每亩平均生产成本增加了686.14元,上涨1.74倍。而生产成本节节攀升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净利润直线下滑,2004年每亩粮食生产净利润196.5元,2013年下降至72.94元、2016年已经变为负利润,每亩净利润为-80.28元,可见我国粮食生产成本上涨速度之快。更为严峻的是,目前我国粮食生产成本的过快上涨已经导致我国的粮食价格出现倒挂:加上关税后的国内粮食价格与国外粮食价格也毫无优势[3](见表2)。

表22005-2014年我国粮食价格与国际粮食价格比较(元/公斤,%)

项目

国际稻米

2.10

4.21

3.43

2.56

2.48

国内稻米

2.27

2.82

3.52

4.00

4.23

价差率

8.09

-33.01

2.62

56.25

70.56

拟征65%关税后价差

-1.20

-4.13

-2.14

-0.22

0.14

国际小麦

1.15

2.40

1.89

1.87

1.85

国内小麦

1.50

1.74

2.07

2.50

30.43

-27.50

9.52

33.69

34.05

-0.40

-2.22

-1.05

-0.59

-0.57

国际玉米

0.81

1.55

1.90

1.25

1.28

国内玉米

1.22

1.62

2.16

2.33

2.08

50.61

4.51

13.68

86.40

62.5

-0.12

-0.94

-0.98

0.27

-0.03

注:(1)价差率=[(中国市场粮食价格-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国际市场粮食价格]×100%。(2)拟征65%关税后价差=中国市场粮食价格—世界市场粮食价格×165%。(3)小麦、玉米国际价格为美国海湾离岸价格;小麦、稻米、玉米国内价格为全国平均批发价格。(4)国内外价格数据来自历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拟征65%关税后价差为本文根据价格数据测算。

由上可知,我国的粮食生产成本较高且上涨速度较快,这不仅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压力,同时在国外粮食价格保持稳定甚至出现下降的情况下,我国粮食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势必会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巨大冲击。因此,在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提高农业竞争力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经之路,而通过调整农业生产力的布局,发挥规模经济,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

(二)科学的生产力布局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生产成本与农业生产效率是农业生产过程的一体两面,生产效率会影响生产成本的变化。同时,农业生产效率还会决定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农民的收入,因此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就强调应该从供给侧着手,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可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4]

表32004-2017年每亩用工、总产出和每亩每用工产出

每亩用工数量(人)

每亩总产出(㎏)

每亩每用工产出利(kg/人)

每亩总产出(kg)

9.97

404.80

40.60

6.79

441.95

65.09

9.59

393.10

40.99

6.43

451.35

70.19

8.68

403.90

46.53

6.17

444.67

72.07

8.18

410.80

50.22

5.87

470.93

80.23

7.69

436.60

56.78

5.61

467.41

83.32

7.22

423.50

58.66

5.31

457.13

86.09

6.93

61.11

5.04

468.72

93.00

实际上,单纯从生产这一视角分析,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并不低。以2004-2017年的亩均用工数量和亩均产出进行分析(见表3),可以发现,一方面,每亩土地所需要的用工数量一直在下降,2004年每亩用工数量为9.97人,2017年已经下降至5.04人,几乎下降50%,另一方面,单位用工的亩产数量并没有随着每亩用工数量的下降而下降,相反却出现了大幅提升,比如2004年单位用工的亩产数量为40.6kg/人、2017年已经上升至93kg/人,上涨幅度超过120%。因此,从这一点分析,我国的农业生产率并不低。然而,如果将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也一并考虑,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则还需要进一步提高。2004年每亩土地现金收益为44.68元、2006年下降至42.8元,随后开始小幅度上涨至2014年的74.05元,年均仅增加3.9元,几乎停滞,更令人吃惊的是2015-2017年,每亩土地现金收益逐年下滑至58.3元。换言之,2004-2017年每亩土地现金收益仅仅增加13.62元,每年增幅不足1元。因此,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在量的提升上得到了表现,但是在质的提升上,则没有得到体现。这也要求对农业的空间布局进行调整,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

(三)科学的生产力布局有助于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民以食为天,农产品对人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目前的农业供给体系中,还存在一些制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

第二,农产品的价格问题。农产品作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其价格的稳定是国家稳定和人民幸福的前提。但是从最近几年的变化趋势分析,我国的农产品价格逐渐走高的趋势非常明显,尤其在大城市,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了普通居民的生活。[6]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7%,但是水果价格大涨超40%,猪价大涨超20%。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的农产品价格经常呈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即一种农产品价格平稳或者略微下降后,另一种农产品价格又开始暴涨。这种上涨趋势明显且波动极大的农产品价格变化特点说明了我国农产品生产体系缺乏控制价格的能力,也表明农业生产力布局程度不够,导致整个农业生产体系的最终产品价格波动性大,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向普通居民提供种类更多、质量更好、价格更便宜的农产品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我国地大物博,农产品种类多,理论上,提供更多种类、更好质量的农产品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从现实情况分析,我国很多城市农产品市场上的产品种类往往雷同,即使部分城市能够提高特色品种类型,其价格也往往较高。究其根本,缺乏足够系统的农业生产力布局顶层设计,导致农产品区位、生产、销售、运输、保存等环节的割裂是主要原因。

二、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情况

为了优化新时代农业生产力布局,笔者将对当前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展开研究,为接下来的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提供基础。

(一)第一产业和农业的经济地理格局分析

在分析具体农产品的空间布局情况之前,我们可以先对整个第一产业和农业的地理分布格局进行研究(见表4)。

表42017年各省第一产业情况及其比重

地区

合计

具体产业增加值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农业

林业

牧业

渔业

全国

64660.0

37426.5

3254.0

14404.8

7014.3

7.9

北京

122.8

59.0

28.8

29.2

3.4

0.4

天津

174.0

95.1

4.4

39.8

29.7

0.9

河北

3297.8

2014.6

114.6

878.7

122.1

9.2

山西

764.1

490.6

44.8

179.6

4.2

4.6

内蒙古

1677.7

934.9

69.7

624.4

20.7

10.2

辽宁

2000.4

918.5

66.2

534.1

383.4

8.1

吉林

1137.7

542.0

42.3

485.4

25.6

7.3

黑龙江

3036.9

2148.4

91.7

676.2

49.0

18.6

上海

115.1

5.1

20.9

22.3

江苏

4314.5

2603.6

77.0

472.5

892.0

4.7

浙江

1972.8

1072.6

165.6

572.9

3.7

安徽

2706.7

1407.0

220.6

641.1

313.6

9.6

福建

2294.4

953.3

207.7

386.8

667.3

6.9

江西

1898.5

960.5

204.3

376.2

294.3

山东

5114.7

2755.7

116.0

1041.0

920.1

6.7

河南

4310.5

2665.7

84.4

1316.0

73.1

9.3

湖北

3690.3

1962.1

117.6

785.3

664.0

9.9

湖南

3165.3

1814.5

241.2

687.2

255.5

8.8

广东

3712.7

2018.9

265.4

563.7

763.5

4.0

广西

2964.6

1747.4

258.4

553.9

318.7

15.5

海南

993.3

469.8

71.0

147.5

274.5

21.6

重庆

1300.3

873.2

62.1

267.0

73.7

6.6

四川

4365.1

2813.1

220.7

1086.6

142.0

11.5

贵州

2140.0

1306.4

156.7

531.1

38.0

15.0

云南

2388.6

1330.3

250.3

705.3

52.5

14.3

西藏

125.9

54.3

1.5

66.7

0.2

9.4

陕西

1830.6

1292.9

58.4

374.8

15.4

8.0

甘肃

896.0

642.1

14.6

201.5

青海

242.0

95.8

5.5

134.5

2.7

9.1

宁夏

266.3

174.3

65.8

7.2

新疆

1640.3

1147.3

26.8

366.7

11.0

注:2018年省级农业数据没有完全公布,故省级层面仍然用2017年数据。

从第一产业规模排序分析,2017年第一产业占各自经济比重的前五位省份分别是海南(21.6%)、黑龙江(18.6%)、广西(15.5%)、贵州(15.0%)、新疆(14.3%),其中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共有19个,低于平均水平的则有12个;从第一产业增加值绝对值分析,第一产业规模前五位的省份分别是山东省(5114.7亿元)、四川省(4365.1亿元)、江苏省(4314.5亿元)、河南省(4310.5亿元)、广东省(3712.7亿元),与比重位于前五的省份没有重合省份,说明我国的第一产业比重高的省份,其第一产业竞争力可能并不强。

从农业的规模排序分析,2017年农业占各自经济比重的前五位省份分别是黑龙江(13.2%)、海南(10.2%)、新疆(10.0%)、贵州(9.2%)、广西(9.1%),其中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共有17个,低于平均水平的则有14个;从农业增加值绝对值分析,农业规模前五位的省份分别是四川省(2813.1亿元)、山东省(2755.7亿元)、河南省(2655.7亿元)、江苏省(2603.6亿元)、黑龙江省(2148.4亿元),与比重位于前五的省份相比,仅有黑龙江省继续位于农业规模前五名。

从第一产业的地理分布情况分析,2007年第一产业规模前五的省份,其第一产业增加值之和占全国比重为36.3%,2017年这一指标已经下降至32.7%,说明整个第一产业的空间布局集中程度进一步下降。同时,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序列的方差为0.6,而2017年已经下降至0.5,也说明第一产业在空间分布上的均衡化倾向。从农业的地理分布情况分析,2007年农业规模前五的省份,其农业增加值之和为5983亿元,占当年全国农业规模的比重为37.4%,2017年农业规模前五的省份,其农业增加值之和为5983亿元,占当年全国农业规模的比重为34.7%。同时,2007年农业增加值比重序列的方差为2.4,而2017年已经上升至2.9,这说明农业在空间分布上的集中程度在提高,这与第一产业的均衡化倾向存在不同。

(二)具体农产品的生产布局情况

本文主要通过考察粮食和大豆、棉花、油料、花生等农产品来分析我国农业的生产力布局变化情况。

从粮食产量分析,2017年粮食产量前五位的省份分别是黑龙江省(7410万吨)、河南省(6524万吨)、山东省(5374万吨)、吉林省(4154万吨)、安徽省(4020万吨),前五位产量省份的粮食产量之和为27482万吨,占比41.5%,前十位产量省份的粮食产量之和为44740万吨,占比67.6%。而2007年,前五位和前十位产粮省份的产量比重分别为37.9%和64.0%,两个指标在十年间都有所提高,说明粮食生产在空间上更为集聚。

根据种类分析,2007年谷物、稻谷、小麦、玉米产量前五位省份的产量之和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为38.7%、47.8%、75.5%、52.9%,产粮前十位省份的产量之和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为65.4%、77.8%、91.5%、79.6%。2017年谷物、稻谷、小麦、玉米产量前五位省份的产量之和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为42.6%、54.1%、79.2%、55.1%,产粮前十位省份的产量之和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为68.5%、81.7%、93.9%、81.3%。可以发现,2007-2017年,谷物、稻谷、小麦、玉米产量前五位省份与前十位省份的产量之和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都有所提高,说明这四种粮食在空间结构布局上都呈现进一步集聚的特征。其中,前五省份比重提升顺序分别是稻谷(6.3%)、谷物(3.9%)、小麦(3.7%)、玉米(2.2%);前十省份的比重提升顺序分别是稻谷(3.9%)、谷物(2.9%)、小麦(2.4%)、玉米(1.7%),因此,前五省份比重提升幅度大于前十省份比重的提升幅度,说明集聚特征非常明显,同时稻谷和谷物的集聚程度比小麦和玉米更快。

从2007-2017年主要农作物生产分布情况看,2007年大豆、棉花、油料、花生、糖料、蔬菜前五位省份产量之和占全国产量比重分别为63.7%、79.3%、57.3%、74.3%、92.5%、47.9%,前十位省份产量之和占全国产量比重分别为80.3%、95.3%、78.9%、90.0%、97.1%、68.9%,2017年大豆、棉花、油料、花生、糖料、蔬菜前五位省份产量之和占全国产量比重分别为70.8%、93.9%、52.1%、67.5%、94.8%、44.1%,前十位省份产量之和占全国产量比重分别为84.2%、99.1%、74.0%、88.3%、97.9%、67.6%。

从前五省份的产量比重变化分析,2007-2017年,生产集聚程度进一步提高的农产品包括大豆、棉花、糖料三种,其集聚程度分别提高7.1%、14.6%、2.3%,生产集聚程度分散的农产品包括油料、花生、蔬菜,其集聚程度分别下降5.2%、6.8%、3.8%。从前十省份的产量比重分析,2007-2017年,生产集聚程度进一步提高的农产品包括大豆、棉花、糖料三种,其集聚程度分别提高3.9%、3.8%、0.8%,生产集聚程度分散的农产品包括油料、花生、蔬菜,其集聚程度分别下降4.9%、1.7%、1.2%。

(三)目前农业生产力布局的特征与问题

第二,农产品生产集中程度总体较高,但是仍有进一步提高空间。从集中程度分析,我国粮食生产的空间集中程度较高,2017年谷物、稻谷、小麦、玉米产量前五位省份的产量之和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为42.6%、54.1%、79.2%、55.1%,产粮前十位省份的产量之和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为68.5%、81.7%、93.9%、81.3%。然而,一方面,部分粮食的生产集中程度仍有提高的空间,比如相对于小麦和玉米超过80%的集中程度,谷物尤其是稻谷的集中程度仍有提高空间。另一方面,在主要农产品的空间分布中,油料、花生、蔬菜等产品的集中程度自2007-2017年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也意味着未来这些农产品都可以继续提升集中水平。

第三,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生产成本较高,需要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近十余年,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都有逐渐上涨的趋势,比如2004-2017年间,我国三种粮食每亩平均生产成本增加了686.14元,上涨1.74倍。快速上涨的生产成本已经开始大幅拉低农业的利润率,2016年单位土地的农业生产净利润为负值已经证明这一点。这种情况会进一步降低农业对高质量劳动力的吸引能力,这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7]

第四,农产品市场价格较高且有上涨趋势,需要稳定其价格。在成本不断上涨因素的推动下,农产品的价格也在随之甚至呈现更大幅度的上涨,这种上涨不完全是因为农业生产环节的成本上涨,在收购环节、运输环节、销售环节以及“最后一公里”环节都存在大量的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因素,这些因素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也阻碍了人民享受和消费更多种类、更高质量、更低价格的农产品,最终也导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难以被满足。

三、新时代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原则

当前我国农业的生产力布局具有很多优点,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从更高水平和更高目标的国家战略层面出发,农业生产力布局仍然具备调整的空间。这一调整需要满足如下原则。

(一)总量安全原则

产业的生产力空间布局对产业的发展效率和生产过程具有直接影响,在产业的生产力布局由不合理转向合理的过程中,产业的生产过程会暂时受到冲击。农业的生产力布局调整也不例外。考虑到粮食问题对中国的重要性,在调整农业生产力布局过程中,应该将保障粮食总量安全作为第一原则。[8]在调整方案或者规划制定之初,应该深入分析研判各地的粮食产量以及在调整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产量波动,对最终总量的变化区间与整个市场上的需求量做好量化匹配研究,提高粮食总量安全指标的下限,做好应对意外因素对粮食供给可能带来冲击的风险预案,最大可能地保障粮食供给的总量安全。

(二)比较优势原则

比较优势原则指的是产业的空间布局应该与地区的比较优势相匹配,匹配程度越高,产业发展效率就越高,反之亦然。这一原则在农业的生产力布局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是因为农业受地理、气候、自然条件等区域的“第一性”因素影响更多。[9]因此,在农业的生产力布局调整中,强调比较优势原则就要求深入考察各个地区不同的气候、水文、地理、环境等条件,深入研究不同农产品发展所需的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匹配程度。在此基础上,将符合地区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发展的效率最大化。

(三)规模经济原则

在经济生产过程中,规模经济是所有的生产者都在追求的目标。一般情况下,随着生产规模的提高,单位要素的产出就会提高,同时单位产出的平均成本也会随之降低。对农业而言,一定规模的生产规模不仅能够提高各种要素的使用效率,同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现代农业所需要的昂贵农业机械甚至其他知识产品的成本都能够迅速下降,最终会通过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来提高农业的吸引力。因此,在遵循比较优势原则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将规模经济作为培育地方优势产业的指导方针,在符合发展禀赋约束的前提下,不断做大做强做优自身优势产业,无疑会通过成本的降低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四)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原则

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不仅仅取决于生产环节的人工和土地成本上涨,整个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出现隔离甚至层层加码也是导致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的重要甚至是关键因素。[10]因此,在未来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过程中,应该从顶层设计出发,强化产业链的完整链条规划,对上下游间的产业关系和生产环节、收购环节、运输环节、销售环节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体化控制,将每个环节的成本尽可能地降低,从而最终降低整个产品的价格,让最广大的消费者能够享受最大的福利。

四、新时代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的思路建议

根据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应该遵循的原则,在未来农业生产力布局的调整过程中,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思路。

(一)更新农业发展指导思想

(二)推进农产品逐步向优势地区集中

当前,粮食、油料、棉花、糖料主要生产区域呈明显的“北增”和“集中”态势,未来这一趋势会继续保持,我国的农产品也应该有意识地向如下优势地区集中。按目前的集聚度和各地发展情况,粮食(谷物)的主要生产地以及未来的主要集聚地为东北三省、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等省;油料主要包括大豆、花生等,未来会向东北、山东、河南、内蒙等地集聚;棉花目前主要分布在新疆、河北、山东等地,今后的趋势是集中到新疆;糖料主要包括甘蔗和甜菜,甘蔗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海南,未来日益向广西和云南集中,甜菜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和新疆。

(三)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

农业的重要性不仅不会随着其占国民经济体系比重的下降而降低,相反,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比重的提高,农业的发展实力会成为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关键因素。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定需要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应该运用大农业的发展思维,强调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这种现代化发展体现于农业内部不同环节的高度整合,体现于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高度匹配发展,体现于前沿技术在农业生产体系中的运用程度。

(四)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三农”问题的解决不仅仅只需要农业的兴盛,实际上,“三农”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问题,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一招,除此之外,还存在其他很多如生态环境、农村劳动力以及非劳动力的转移、土地制度改革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对农业的发展效率产生影响。因此,应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将“三农”问题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整体问题予以解决,只有整个乡村地区的问题得到解决,农业的发展才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白暴力,董宇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布局探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2]倪洪兴.农业部国际农业监测体系会议上的报告[R].江苏南京,2016.

[3]朱晶,晋乐.农业基础设施、粮食生产成本与国际竞争力——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检验[J].农业技术经济,2017(10).

[4]倪洪兴.开放视角下的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农业经济问题,2019(2).

[5]王丰.中国特色农产品安全及其取向把握[J].改革,2011(4).

[6]张俊华,花俊国,唐华仓,吴一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农产品价格波动[J].农业技术经济,2019(5).

[7]刘余,卢华,周应恒.中国农业生产土地成本的演变趋势及影响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2).

[8]卞靖.未来15年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应对思路[J].经济纵横,2019(5).

[9]陈际瓦.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特色农业[J].求是,2010(3).

[10]魏丽莉,侯宇琦.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突破——产业链整合与产业体系优化[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责任编辑:张世贵

--------------------------------------------------

[基金项目]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19年国家高端智库重点课题“中长期农业生产布局调整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区域优势演变与高质量的产业分工体系构建研究(19CJY002)”。

[作者简介]蔡之兵,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张青,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THE END
1.展望及发展趋势分析,从2015年起连续4年产量稳定在6.5亿吨以上2014年达到6.39亿吨,2015年达到6.61亿吨,连续4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水平。2018年产量近6.58亿吨,比1996年的5.00亿吨增产30%以上,比1978年的3.00亿吨增产116%,是1949年1.10亿吨的近6倍。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粮食产量波动幅度基本稳定在合理区间,除少数年份外,一般保持在±6%的范围之内。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404/19/1252353_903859524.shtml
2.农业农村部:2025年粮食总产量跨上1.4万亿斤台阶据人民网,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将稳定在17.5亿亩以上,其中谷物面积稳定在14亿亩以上、口粮稳定在8亿亩以上。同时,确保总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跨上1.4万亿斤台阶。 《规划》明确了粮食、油料、棉花、糖料、蔬菜、水果和特色作物等7个主要https://wap.cqcb.com/shangyou_news/NewsDetail?classId=7700&newsId=4720912
3.题文2015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持续稳定在6.5亿吨以上,成功【题文】 2015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持续稳定在6.5亿吨以上,成功解决了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从中长期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一刻也不能放松。粮食生产将继续向核心产区集中。下表是水稻生育期及江南丘陵主产区典型观测站的气候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月份 4月5月|6月|7月|8月月平均气温(℃)17222629_29极端最低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questiondetail?id=1716351250272508632&fr=search
4.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一是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九连丰,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口粮自给率在100%以上,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大概48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二是粮食市场运行平稳。近年来,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3_05_11_691852.shtml
5.农业部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5能够实现自给 进口基本保持稳定 报告指出,目前稻谷是中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中国稻谷产量于2011年突破2亿吨之后,2014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20643万吨;国内稻米市场价格稳中有涨;中国稻米贸易总体为净进口。 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国稻米总产量将保持稳定,将稳定在2亿吨以上。具体而言,水稻种植面积会保持稳中略减的趋势,http://journal.crnews.net/nybgb/gg/910033_20150421093900.html
6.农业部:维持今年粮食产量5亿吨以上目标不变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量的九分之一。2009年,这个省粮食产量达到870.6亿斤,连续6年夺取丰收,粮食总产量居河南省之后列全国第二位。 去年秋季以来,黑龙江省农田基本建设得到显著加强。全省完成秋整地1.1亿多亩,新建水稻育苗大棚10.2万栋,开工建设大型灌区23处,新建、续建、改造了一批小https://m.10jqka.com.cn/20100426/c62444462.shtml
7.农村绿皮书:我国2023年粮食总产量将突破6.9亿吨2022年,我国粮油棉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肉禽蛋奶和水产品产量普遍稳定增长,农产品及食品价格总体波动幅度较小,农业农村经济有力支撑国民经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5月4日,《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2~2023)》发布,预测我国2023年粮食总产量将突破6.9亿吨。 https://news.xhby.net/index/202305/t20230504_7926457.shtml
8.涨价的粮食,会是下一个“口罩”吗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储备充足。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2015年起基本保持在年产6.6亿吨以上水平,2019年产量6.64亿吨,再创历史新高。从人均粮食占有量看,2008年我国占有量跨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此后一直维持线上,2018年人均占有量达到472公斤。除产量外,粮食储备也充足无忧,三大主粮的库存消费比均远高https://www.yicai.com/news/100747003.html
9.我国将确保水稻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我国将确保水稻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 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粮食方面,保饭碗、保口粮,首先要保大米。农业农村部负责人日前表示,将采取多种举措保障水稻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 秋粮即将全面上市,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表示,秋粮丰收在望,收购资金、流通仓储等重点环节目前已经基本就绪,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https://sannong.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QgO3VKsfKGSGTpkanuhU201021
10.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解读2020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52亿亩,比上年增加1056万亩,增长0.6%。 分季节看,夏粮、早稻、秋粮均实现增产。2020年,全国夏粮产量2857亿斤,比上年增加25亿斤,增长0.9%;早稻产量546亿斤,增加21亿斤,增长3.9%http://www.81.cn/ss_208539/9971203.html
11.我国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的五大支撑近年来,在新冠疫情、局部地缘冲突以及国际粮食价格震荡下行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粮食生产破浪前行,表现出很强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产量稳中有增、结构持续优化,有力保障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实现。 2010年、2012年、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先后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OTY2MDk1NQ==&mid=2648513301&idx=2&sn=99802a67a1f361df891cc0dad9b81a05&chksm=89d38e5cfe78472d4047d5c5f77d614205ec93f37eb2f781a88d28904af8d19257018af42dee&scene=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