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翻番,并连续多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

图为迁址重建后的江苏省新海粮食储备库鸟瞰图。(资料图片)

图为中粮国际巴西桑托斯干散货出口码头。(资料图片)

图为山西太原新城国家粮食储备库球形仓。(资料图片)

仓廪实、天下安。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不仅解决了百姓吃饱饭的问题,而且正从“吃饱”向“吃好”转变。粮食购销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仓储物流能力大幅提升,加工产业不断壮大,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流通监管水平和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

从饿肚子到“吃饱”“吃好”

今年76岁的北京市民阎先生至今还记得年轻时在山西拿着粮票排队买粮的日子。那时,粮食定量供应,每人每月只有15斤粮食,饿肚子是常有的事。1978年以后,随着生活逐渐改善,他再也不用担心吃不饱饭的问题了。到1993年,食粮供应更为丰富,国家取消粮票后,他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粮食品种了。如今,他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吃得既营养又健康。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一系列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扭转了农业生产长期停滞的局面,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增长。40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翻了一番,从1978年的3亿吨提高至2013年的6亿吨。现在全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人均占有粮食从1977年的297.7公斤上升到2017年的444公斤,增加了49%。

中国粮食研究中心主任颜波认为,40年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成功实现了由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粮食供求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成功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创造了用全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养活近20%人口的奇迹。

40年来,粮丰民富,为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快粮食产品供给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粮食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从主副分开、家庭作坊式向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转变,吉林大米、广西香米、山西小米等粮油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优质粮油供给水平大幅提升。

从统购统销到全面放开

40年来,粮食从统购统销到合同定购,从保护价收购到托市收购到价格支持政策,再到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种粮农民持续稳产稳收机制基本理顺。

在粮食行业工作了48年的河北柏乡县国家粮食储备库主任尚金锁,是粮食流通改革发展的见证者。1974年,他刚到粮库时,按照国家下达的任务征购粮食,农民每年交售“爱国粮”。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1990年,为了解决主产区农民卖粮难问题,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1993年,取消统销制度,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1998年,针对当时粮食丰收、保护价上涨的情况,实行“敞开收购、顺价销售、收购资金封闭运行”3项政策,并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2004年至2013年,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实行“四补贴一支持”的粮食支持保护政策。2014年至今,相继取消大豆、玉米临储政策,逐步下调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改革进程体现了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尚金锁说。

40年来,我国在全面放开粮食市场的同时,稳步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从指令性计划管理向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转变。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粮食管理事权的责任,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

40年来,我国已经建立健全中央、省、市(县)三级粮食储备体系。历次粮油价格大幅波动时,中央和地方都及时动用储备粮油,为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保障军需民食、平抑市场粮价、促进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

坐落于吉林省松原市的中粮松原库是北粮南运的重要出口,年中转能力超过100万吨,拥有4条铁路专用线,可实现60节火车整装整卸,同时装卸火车2列。

“及时有效保障城乡居民粮食供应,保持粮食市场总体稳定,始终是粮食流通工作的基本职责和首要任务。”颜波说。40年来,随着粮食生产进一步向核心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粮食产销格局发生了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的根本性逆转。2017年,粮食跨省流通量达3400亿斤。建设现代化粮食流通体系,实现粮食资源快速集散、高效配送、顺畅流通,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40年来,我国构建起以大连北良港、广东新沙港、上海民生港、浙江宁波舟山港等粮食物流基地为枢纽,以各级粮食中心库为节点,以遍布全国的粮库为基础的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粮食运输已经实现了铁路、公路、水路联运。东北的铁路散粮专列可实现散装、散运、散卸、散储“四散化”运输。辽宁锦州港、营口港等6大港口,与山东日照港、浙江宁波舟山港、福建漳州招商局码头、广东黄埔港等港口遥相呼应。

40年来,我国粮食仓储设施焕然一新,布局不断优化,为确保粮食储存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落后仓型已全部退出历史舞台,现代化的粮库遍布各地,高大平房仓、浅圆仓、立筒仓成为主流仓型。粮库80%以上能够满足“四散”作业需要,78%以上装备了机械通风系统,57%以上装备了计算机粮情测控系统,41%以上装备了环流熏蒸系统,仓储物流作业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绿色储藏、智能仓储、电子信息、快速检测、新能源利用和生物杀虫技术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推动我国粮食仓储向“绿色、生态、智能、高效”的生态储粮阶段转型发展。

THE END
1.展望及发展趋势分析,从2015年起连续4年产量稳定在6.5亿吨以上2014年达到6.39亿吨,2015年达到6.61亿吨,连续4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水平。2018年产量近6.58亿吨,比1996年的5.00亿吨增产30%以上,比1978年的3.00亿吨增产116%,是1949年1.10亿吨的近6倍。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粮食产量波动幅度基本稳定在合理区间,除少数年份外,一般保持在±6%的范围之内。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404/19/1252353_903859524.shtml
2.农业农村部:2025年粮食总产量跨上1.4万亿斤台阶据人民网,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将稳定在17.5亿亩以上,其中谷物面积稳定在14亿亩以上、口粮稳定在8亿亩以上。同时,确保总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跨上1.4万亿斤台阶。 《规划》明确了粮食、油料、棉花、糖料、蔬菜、水果和特色作物等7个主要https://wap.cqcb.com/shangyou_news/NewsDetail?classId=7700&newsId=4720912
3.题文2015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持续稳定在6.5亿吨以上,成功【题文】 2015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持续稳定在6.5亿吨以上,成功解决了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从中长期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一刻也不能放松。粮食生产将继续向核心产区集中。下表是水稻生育期及江南丘陵主产区典型观测站的气候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月份 4月5月|6月|7月|8月月平均气温(℃)17222629_29极端最低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questiondetail?id=1716351250272508632&fr=search
4.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一是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九连丰,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口粮自给率在100%以上,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大概48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二是粮食市场运行平稳。近年来,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3_05_11_691852.shtml
5.农业部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5能够实现自给 进口基本保持稳定 报告指出,目前稻谷是中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中国稻谷产量于2011年突破2亿吨之后,2014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20643万吨;国内稻米市场价格稳中有涨;中国稻米贸易总体为净进口。 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国稻米总产量将保持稳定,将稳定在2亿吨以上。具体而言,水稻种植面积会保持稳中略减的趋势,http://journal.crnews.net/nybgb/gg/910033_20150421093900.html
6.农业部:维持今年粮食产量5亿吨以上目标不变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量的九分之一。2009年,这个省粮食产量达到870.6亿斤,连续6年夺取丰收,粮食总产量居河南省之后列全国第二位。 去年秋季以来,黑龙江省农田基本建设得到显著加强。全省完成秋整地1.1亿多亩,新建水稻育苗大棚10.2万栋,开工建设大型灌区23处,新建、续建、改造了一批小https://m.10jqka.com.cn/20100426/c62444462.shtml
7.农村绿皮书:我国2023年粮食总产量将突破6.9亿吨2022年,我国粮油棉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肉禽蛋奶和水产品产量普遍稳定增长,农产品及食品价格总体波动幅度较小,农业农村经济有力支撑国民经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5月4日,《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2~2023)》发布,预测我国2023年粮食总产量将突破6.9亿吨。 https://news.xhby.net/index/202305/t20230504_7926457.shtml
8.涨价的粮食,会是下一个“口罩”吗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储备充足。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2015年起基本保持在年产6.6亿吨以上水平,2019年产量6.64亿吨,再创历史新高。从人均粮食占有量看,2008年我国占有量跨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此后一直维持线上,2018年人均占有量达到472公斤。除产量外,粮食储备也充足无忧,三大主粮的库存消费比均远高https://www.yicai.com/news/100747003.html
9.我国将确保水稻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我国将确保水稻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 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粮食方面,保饭碗、保口粮,首先要保大米。农业农村部负责人日前表示,将采取多种举措保障水稻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 秋粮即将全面上市,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表示,秋粮丰收在望,收购资金、流通仓储等重点环节目前已经基本就绪,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https://sannong.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QgO3VKsfKGSGTpkanuhU201021
10.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解读2020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52亿亩,比上年增加1056万亩,增长0.6%。 分季节看,夏粮、早稻、秋粮均实现增产。2020年,全国夏粮产量2857亿斤,比上年增加25亿斤,增长0.9%;早稻产量546亿斤,增加21亿斤,增长3.9%http://www.81.cn/ss_208539/9971203.html
11.我国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的五大支撑近年来,在新冠疫情、局部地缘冲突以及国际粮食价格震荡下行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粮食生产破浪前行,表现出很强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产量稳中有增、结构持续优化,有力保障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实现。 2010年、2012年、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先后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OTY2MDk1NQ==&mid=2648513301&idx=2&sn=99802a67a1f361df891cc0dad9b81a05&chksm=89d38e5cfe78472d4047d5c5f77d614205ec93f37eb2f781a88d28904af8d19257018af42dee&scene=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