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西有不少村因“瓦房”而得名,今天就给大家介绍这个坐落于花溪彝族苗族乡的北面的村庄——瓦房村。它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如同那袅袅升起的炊烟,悠悠地诉说着过往的岁月,尤其是那“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腊肉,更是成为了瓦房村独特的记忆符号。
瓦房村,顾名思义,是因村上几栋瓦房而得名。这些瓦房,历经风雨沧桑,见证了瓦房村的兴衰变迁。时光回溯,瓦房村曾名为青山大队,因境内有一座青龙山而得名。1954年,青山农业合作社成立;1984年,随着行政区划调整,瓦房村正式得名,并与新杉村合并,成为了一个新的整体。
花溪乡瓦房村群众在收白菜
走进瓦房村,你会发现它是一个被山水环抱的村落,山峦起伏,坝子相间,河谷深邃,地形散而不乱。平均海拔在1200米~1450米之间,斗篷山更是花溪乡境内的最高点,海拔1680米。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3.7~14.2摄氏度之间,年均降雨量约为1050毫米。这样的气候条件,为瓦房村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从建国初期至1979年,玉米是瓦房村的主要粮食作物,占据全村粮食种植面积的九成以上。到了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酒用高粱、羊肚菌等经济作物逐渐在村里实施种植,供应着市场的需求。如今,瓦房村的种植业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高粱、大豆、土豆、红薯等农作物多元发展。
除了种植业,瓦房村的养殖业也颇具特色。以牛、猪、家禽为主的养殖业,在瓦房村有着悠久的历史。过去,村民们主要是自己养殖猪为主,主要是自食,少许售卖。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瓦房村的养殖业逐渐发展出了规模。如今,村里的养殖户们已经形成了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养殖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冯廷秀养殖场、贵州黔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钟扬养殖场等,都是瓦房村养殖业的佼佼者,其中:冯廷秀养殖场养牛17头、贵州黔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养猪100头、钟扬养殖场养猪100头、黄安奎养殖场养猪5头,牛13头。此外,2019年后,村里还有特色养殖肉兔,年出栏量达10000只以上,经济价值可观。
花溪乡瓦房村肉兔养殖
瓦房村,不仅自然风光秀丽,更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村落。这里,居住着彝族、苗族、汉族、仡佬族等多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村人口的82%。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让瓦房村充满了别样的风情。彝族火把节,是瓦房村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瓦房村的彝族同胞们都会欢聚一堂,点燃熊熊的火把,唱歌、跳舞、吃长桌宴,共同庆祝这个盛大的节日。火把节的起源与人们对火的崇拜有关,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而到了夜晚,男女老少数百人围成几个大圆圈,圆圈中央篝火熊熊燃烧,大家随着乌蒙欢歌《阿西里西》等彝族歌曲手拉手地跳舞,彻夜不息。这份热情与欢乐,仿佛能够驱散一切疲惫与忧愁。
除了火把节,瓦房村还有着丰富的民俗趣事。婚俗、语言、歇后语等,都是瓦房村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民俗文化,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生活,也成为了瓦房村独特的文化符号。如:歇后语“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一脚踢翻煤油炉——散伙(火)”“打破砂锅——问道底”等都是群众耳熟能详,流传至今。
腊肉
在瓦房村,有一种美食让人难以忘怀,那就是腊肉。腊肉,是瓦房村的传统美食之一,也是村民们用传统方式喂养的猪肉经过腌制、烟熏等工序制作而成的。先用香料和盐腌制1-2天,然后将腌制好的肉挂在架子上,用柏枝(生)烟熏,之后再用青杠木小火慢慢烟熏,期间可以加辣椒秆熏制,可预防生虫。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后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每当一家煮肉时,那浓郁的香气便会飘散在整个村落,引得百家垂涎欲滴。这就是“一家煮肉百家香”的由来。
除了腊肉,瓦房村还有着许多令人垂涎的美食。如凉粉、牛肉粉、羊肉粉、黄粑、麻辣脆、烙锅、麻糖等。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村民们的味蕾需求,也成为了瓦房村对外展示的一张名片。
在瓦房村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瓦房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是贵州黔西花溪瓦房村人,2002年毕业于贵州省黔西县师范学校(现已转制为毕节市第二实验高中)普通师范专业,获中专文凭;随即任教于原毕业学校黔西县花溪乡花溪小学初中部(后独立为花溪中学),主授语文、历史两科。而后以自学参加成人高考,2004年入贵州教育学院(现贵州师范学院),2008年获成人高等教育历史学学士学位(历史与社会专业,由贵州师范大学代授)。旋赴香港中文大学,先后修得历史文学硕士(授课型)、历史哲学硕士及历史哲学博士学位(皆研究型),2014年博士毕业,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等。他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著有《最后的天子门生——晚清进士馆及其进士群体研究》等学术专著,为中国的教育史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花溪乡瓦房村群众在种菜
如今,瓦房村在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引下,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林业等产业蓬勃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幸福感与获得感不断增强。
未来,瓦房村将继续秉持着“团结、奋进、创新、发展”的精神理念,努力打造成为一个美丽宜居、和谐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