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堰河:万人逛“年俗”,这里真不俗随州新闻网全省重点推送稿频道专题

堰河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幸福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3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8万元。该村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茶文旅融合发展,用文化的力量促进乡村旅游大繁荣,把山水变风景、把资源变资本、把产品变商品、把农民变股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

生态堰河,绿色明珠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要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发有为”“打造精品文旅品牌和线路,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地处鄂西北山区的堰河村,曾经是“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见水水断流,见人人犯愁”的穷山村,如今车来人往,游客络绎不绝,点名要看民俗园、品堰河香、吃百家宴、过年俗节,村民搭乘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快车过上了好日子。

1月7日,农历腊八节,堰河村举办一年一度的“打年货·游堰河”年俗文化节,今年是第十二届。记者刚走进活动现场,就被扑面而来的浓浓年味和传统文化气息所吸引,迫不及待想去一探究竟。

乡村大舞台前,远道而来的游客与村民手拉手,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欢快地跳起来,歌声响彻山谷。

“火越旺,预示着日子越过越红火,新年更美好。”襄阳游客蒋琴琴玩得很开心。

古色古香的年货大街上,人头攒动,各类土特产一应俱全,游客争相选购正宗的腊鱼腊肉、木耳香菇等产品。

“约了朋友一起来买年货,这里的年货不仅多而全,而且质量上好,我买了一大包,带回家给亲人尝个鲜。”游客高燕说。

吃百家宴是五山镇的习俗之一,宋代至今,传承千年,各家各户出几道拿手好菜摆在一起品尝,既相互切磋厨艺,又增进乡邻感情。

炭锅腊蹄、红烧肉、清蒸鱼、黄精土鸡汤……在堰河村民俗园广场,农户精心准备了800多道本地传统菜肴,供游客免费品尝。

“这道五山八大碗是用蒸笼蒸出来的,味道很独特,别处压根吃不到。”游客程朋说,他每年都来参加百家宴,菜品在不断更新,既保留了传统美味,也增加了时尚佳肴,吃出了健康、吃出了文化。

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闵洪艳告诉记者,在家门口举办年俗文化节,就好比把远方的客人请到自己家来做客,热乎劲一会儿就上来了,拉动了乡村消费,让村民不出门就能挣大钱。

“一个小时我就卖了2000多元。”村民刘艳乐呵呵地说,还有游客预订了腊蹄子、风干鸡、炭灰鸡蛋等农产品,到时一并快递送到家。

整个堰河村因为年俗文化节沸腾了,由3000名游客组成的旅游团乘坐几十辆大巴车开进村,场面壮观。

“以前真没见过一次性来几千人的团,交通、吃饭都得保障到位。”堰河村干部任雪平说,农户忙不过来,党员干部齐上阵,当起了解说员、服务生、卖货郎。

据统计,年俗文化节当日,堰河村游客接待量达上万人次,同比增长50%,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0万元,创历史新高。

闵洪艳说,振兴乡村现在靠产业,未来靠文化,只有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才能推动乡村持久振兴,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

为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堰河村专门聘请民间艺人、学者成立文化研究会,最终确定举办“打年货·游堰河”年俗文化节,而且把日子选在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更具传统文化气息。

“我们坚持年年办、年年新,一届活动都没落下,如今已经12年了,可以说火出了圈,不仅中国人知道,通过抖音等网络平台,就连海外的人都知道。”闵洪艳说,去年4月份,拉美地区的朋友来堰河村参观,观看了年俗文化节的展览和宣传片,个个赞不绝口,“这就是文化的吸引力,不分国界。”

如今,“打年货·游堰河”年俗文化之旅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优势资源“串珠成链”,建成了一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农家乐、民俗园、咖啡屋、书画室等新的经营业态越来越多,村民打开手机就能网上卖货,电商变成了农田、手机变成了农具、直播变成了农活。

村无闲户、户无闲人、人无闲事。堰河村鼓励村民各展所长,让游客充分体验乡村特色,为乡村农文旅产业发展赢得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2024年底,堰河村集体资产超过2亿元,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和村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纯收入达到320万元,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万元,实现了“一家一栋小洋楼、一家一台小轿车、一家一个致富项目、人均存款10万元”的目标。

闵洪艳表示,“打年货·游堰河”年俗文化节将持续举办下去,打造百年文化品牌,再造一个新堰河,让乡亲们的日子更旺、笑声更多、幸福更绵长。

对话>>>

创业青年李长建:“村咖”飘香发展旺

1月7日,农历腊月初八,堰河村“打年货·游堰河”年俗文化节火热开锣,“堰河味道”展厅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老板李长建全家上阵,手上忙着称重、打包,嘴里不忘招呼询价的客人:“干鱼25元一斤,风干鸡50元一只,回去一泡,直接上锅蒸,味道最鲜。线上的单子多,发货还得等一等。”

随着互联网和电商的蓬勃发展,李长建敏锐地察觉到直播带货的潜力。他利用之前积累的电商经验,将直播带货引入农产品销售。

早年,李长建在外地一家鞋厂担任高管,但长期的异乡生活让他愈发思念家乡。

2019年,听说堰河村成立了村级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村干部带头入股、村民跟股,村民变身集体经济合伙人,既有灵活经营,又有规范管理,文旅产业越发红火,李长建萌发了回乡发展的念头。

创业之路充满挑战。起初,李长健在村口门楼下搭起篷布,全靠吆喝,销售自家制作的干鱼干鸡、桑葚果脯等农产品,逐渐积累了经验,赢得了熟客。

订单越来越多,一块篷布变成了一个展厅。凭借良好的口碑,李长建创建了“堰河味道”品牌,把村里的香菇、木耳、茶叶、腊肉等30多种优质农产品统一品牌对外销售。

“堰河味道”名气越来越大,为方便城里的市民采购,2023年,李长建又在襄阳城区中心地带开起了一家分销店,实现了家乡优质农产品与城市餐桌的无缝对接。

李长建说,通过卖产品串联起城乡消费大市场,家乡的土特产直接送达市民手中,同时可以把城里的顾客吸引到堰河旅游再消费。

如今的堰河,村无闲户、户无闲人、人无闲事。村里的民宿、农家乐等生意兴隆,唯独缺少一个供游客歇脚漫谈的场所,李长建又有了新点子。

“之前我们在外面打工,休息时喝上一杯咖啡,别提多惬意了。”李长建选好位置,在堰河村开起了首家咖啡馆,并以茶叶为原料,研发了一款茶香酥糕点。这家“洋气”的咖啡馆吸引了大量游客。他们在品尝咖啡的同时,顺手买些山货带回去,留住了游客的脚步,促进了二次消费,为堰河村的乡村旅游注入了新活力。

借助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堰河味道”成功将美食、文化、旅游深度结合,李长建把家乡的农产品销到全国各地,年交易额超过300万元。

如今,像李长建这样的创业青年多了起来,堰河村80%以上外出务工的人又回来了,开启了在家门口创业致富之路。

“我们建成了民俗园二期、三期项目,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同时保留了乡风乡韵,让农村更像农村,让城里人也向往村里的生活。”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闵洪艳说。

THE END
1.乡村的雅称生活频道乡村雅称主要有桑梓、乡邨、乡里等。桑梓出自柳宗元的《闻黄鹂》:“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表示离家在外看到了家乡的飞禽,顿时勾起了自己的思乡愁绪,因此“桑梓”在后世便通常用作代指家乡,也可代表村庄;乡邨出自谢灵运的《石室山诗》:“乡村绝闻见,樵苏https://m.jiangzi.com/tuwen/jianbihua/141330.html
2.农村这种珍稀名贵的野菌,有“素中之荤”美称,至今无法人工种植农村这种珍稀名贵的野菌,有“素中之荤”美称,至今无法人工种植 03:56来自惠农网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美图 枞树菌是一种上等菇菌类,是非常珍贵的野生菌、食用菌;常见的有乌枞菌和红枞菌;其味道自然鲜美清爽、香气扑鼻,是真正难得的野菌上上品。在每年的农历九月至十月,是枞树菌产量最高的时期,且越是雨季、气候越潮湿https://k.sina.cn/article_2504250930_9543d63200100cx3b.html
3.荷花淀为作者称了一个什么样的美称一荷花淀位于中国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附近是中国北方农村的一个典型地区。小说讲述了在荷花淀地区发生的一场https://www.hongxiu.com/ask/qdyurdyvx
4.乡村振兴资讯四川是农业大省,是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和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常年生猪出栏6000万头、占全国十分之一,自古有“猪粮安天下”的美称。如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代表委员就农业科技创新、农村人才培育、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发展等发表真知灼见,为这个春天注入新的活力。杨武云: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撑腰”“https://www.sckjw.com.cn/xiangcunzhenxingzixun
5.农村一事一议会议记录(通用15篇)舒茶镇下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76村民小组, 总人口34 417人 (其中农业人口32 586人) , 镇域面积78.4 km2, 有耕地面积1 461.27 hm2 (其中水田1 314.20hm2, 旱地145.87 hm2) , 山林面积3 000.00 hm2, 素有“林山茶乡”之美称。舒茶镇是山畈相结合的乡镇, 原来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https://www.360wenmi.com/f/file3hb5434m.html
6.案例文化引领,产业带动,江苏打造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高质量样本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等6部门最新发布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到2025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https://www.cnacs.net.cn/8/202210/4144.html
7.马云说未来农村赚钱的养殖业什么养殖业最挣钱农村发展养殖业要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种养殖技术,确保产业的效益,才能达到增收的效果。螃蟹螃蟹一只深受人们的喜爱,虽然养小螃蟹已经供过于求了,但是大螃蟹养殖很少,因此很受欢迎。养驴驴的全身都是宝,像驴肉历来都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美称。而且自从农村不用牲口干活后,养驴的家庭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2548983254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