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条件日益充裕的今天,大部分人很难想象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然而,饥饿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广泛存在。6.9亿人口仍然忍受着饥饿的折磨,10亿人口因营养过剩遭受肥胖等富贵病的困扰,世界粮食鸿沟长期存在。
人类何时全面告别饥饿?如何告别饥饿?
21读书
编辑丨黎雨桐;实习生思纯
解决人类粮食安全问题,需要技术,需要政策,需要投入,更需要国际合作,最终解决还需要人类文明的提升。
题记
人类种植粮食已经有1万多年了,但至今仍不能使人人都吃饱肚子。6.9亿人口仍然忍受着饥饿的折磨,10亿人口因营养过剩遭受肥胖等富贵病的困扰,世界粮食鸿沟长期存在。
展望未来,人类何时全面告别饥饿?如何告别饥饿?我们仍然看不到希望,找不到出路。人类要彻底告别饥饿至少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01
为什么吃饱比登月还难
人类首次登月距今已经有51年了,火星探测器已开启探索火星之路。人类种植粮食已经1万多年了,为什么至今没有解决人人“吃饱”的问题?吃饱真的比登月还难?
我们研究认为,解决人类粮食安全问题,需要技术,需要政策,需要投入,更需要国际合作,最终解决还需要人类文明的提升。只有拥有土地、技术、财富的国家向土地、水资源、技术、资金严重不足的国家或人群给予无私的援助与支持,才能给人类告别饥饿带来一线希望,可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仍然横行的世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人类能不能少生产一些武器,多生产一些粮食?为什么登月易、吃饱难?
“二战”后形成的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当今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威胁持续蔓延。
一直以来,饥饿和粮荒主要发生在中低收入的第三世界国家,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加剧了它们局势的动荡,战争的恶魔笼罩在这些区域上空。落后、愚昧、灾民、杀戮似乎成为这些国家的代名词,西方世界“以我为主”的强盗式干预无疑使它们的局势雪上加霜。
战争的阴霾一日不散,少造武器、多产粮的和平美好愿望就不能实现;外部势力的殖民统治一日不除,独立发展的空间就不会来临;内斗的局势一日不改,枪炮下的残垣断壁只能是占山为王者的天下;贫困的格局一日不变,武力庇护下的毒品就会鸠占鹊巢,农田里种植的将是罂粟和大麻……
02
未来新增23亿人吃什么
联合国人口司估计,2025年世界人口将增长到80亿,2043年达到90亿,2083年将达到100亿,与2019年的77亿人口相比,未来世界将新增23亿左右的人口。77亿人中6.9亿人还没有吃饱,未来新增23亿人吃什么?这是保障人类粮食安全必须回答的第一个问题。
2018年世界人均谷物产量380千克,发达国家人均谷物产量为650千克以上,发展中国家人均谷物产量的平均值仅250千克,不到发达国家的40%。世界粮食数量安全整体没有达到人均400千克的粮食安全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均粮食占有量离安全线尚有很大的差距。
由于缺乏获取粮食和营养的有效途径,全球约20亿人口经历着中度或重度的粮食安全风险,其中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
f从经历粮食风险(中度或重度)总人数的分布来看,处于饥饿状态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中等和低收入国家,其中亚洲有10.3亿人,非洲有6.75亿人,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有2.05亿人,北美洲和欧洲有8800万人,大洋洲有590万人。
g地球上的粮食产量足以维持全人类的生存,但由于粮食生产不平衡,仍有超过15亿人无法负担满足人体必需营养素的膳食,超过30亿人无法负担哪怕是最低价的健康膳食。新增的23亿人分布在世界各个区域,因此,粮食安全是影响人类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03
地球究竟能养活多少人
地球究竟能承载多少人?人口专家预测全球人口可达100亿;生态学家测算地球合理承载人口是35亿,现在地球已经超载。
我们在1993年出版的《中国农业:问题·潜力·道路·效益》一书中提出了粮食生产潜力九级订正法,计算了光照、温度、水资源、灌溉条件、土壤、肥料、技术、经济、社会九个要素的人口承载能力。结果表明,中国粮食生产拥有巨大的潜力,第一方案潜力可达30%~46%,第二方案潜力为22%~38%,粮食产量可达到6.4亿吨左右(2019年已达6.64亿吨),中国土地能够承载16亿人口,但生态压力巨大。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h人口承载力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制度如何改变,人们的消费模式和水平如何改变,一些为人类生存必需而且是不可再生也不可能替代的资源,终归是有限的,例如地球上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地球人口承载力极限在哪?
我们需要进一步摆脱生物承载力的研究模式,从一种固定不变的环境和不变的生活模式中解脱出来,充分考虑人类生态系统已有的开放性、技术、体制、文化、消费等因素的影响及其变化。因此,从动态的、变化的角度来研究人口承载力,将成为未来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共识。
i地球能养活多少人的估计数多达65个以上,但结果差异巨大,从最低的不足10亿到最高的超过1万亿。综合动态方案的研究结果,地球能容纳养活的人口数量在100亿和160亿之间。
人类不可能也不愿意通过实证去验证“地球能养活多少人”,这一问题跨越了几乎所有学科的界限,生态学、地理学、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土壤学、农学、营养学、政治学乃至军事学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都做出了贡献。大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生态学家认为土地最大承载力人口为22亿~35亿
一是采用人口增长S模型。1948年《生存之路》计算出土地和自然资源的最大承载力人口为22亿,1971年斯坦福大学《人口爆炸》计算出土地和自然资源的最大承载力人口约为35亿,1972年《增长的极限》曾经预言人类社会将在未来100年崩溃。实际情况是,世界人口的增长并没有因为以上所谓的人口承载力而停止增长并呈“S”形,而是几乎始终呈现指数型增长。
2.人口专家认为地球人口将超过100亿
在联合国人口司世界人口展望数据的9套方案中,有6套方案认为,地球人口规模会超过100亿。只有低方案(lowvariant)、惯性方案(momentum)和固定死亡率方案(constant-mortality)预计地球人口最高分别为89亿、93亿和95亿。这三种方案是相对极端的情景,发生的概率比较低。更多专家偏向中方案,即地球人口终将超过100亿。
3.农学家认为地球最多可养活1万亿人口
总之,关于“地球能养活多少人”或者“地球人口承载力极限在哪”,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结果。地球承载人口数量,一方面取决于人均资源消耗情况,另一方面取决于科技进步的速度。现在超载,将来有可能不超载,地球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数字,而通过科技进步减少资源消耗是解决超载问题的上策。
04
未来粮食增产靠哪些技术
耕地在减少,人口在增加,粮食增产只能依靠提高单产,而单产提高只能依靠技术,没有别的出路!依靠什么技术呢?目前看来,最有潜力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人造肉技术,但人们并不愿意接受这些技术。靠科学家们再发明一些新技术,还是靠消费者转变观念?这是科学问题,也是文化问题、社会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世界粮食总产达到历史最高,为33.1亿吨。自1961年以来,粮食总量增长了2.67倍,粮食单产增长1.89倍。1961—2018年,粮食单产贡献率达73%,面积贡献率仅为27%。有专家测算,粮食增产60%才能满足2050年粮食安全的需求。
未来粮食生产技术的突破口在哪里?
一是大幅度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这是最可行、可靠的技术。
全球粮食高产区与低产区的产量差距较大,推广高产区种植技术体系,有望提高低产区的粮食产量,是当前各国政府、企业、农民可选择的最可靠的技术。进行农作物超高产栽培技术及其生理、生态机理研究,在未来5~15年内,使得粮食作物单产提高15%~20%,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生态上是可承受的。
二是提高粮食单产。
提高粮食单产过去主要靠第一次绿色革命的技术——培育大量杂交品种,提高产量超过20%,但对一些自花授粉的作物,不能利用杂交的方法,只能使用转基因、基因编辑等方法。然而,由于生物安全的争论,消费者并不完全认同转基因技术。
三是发达国家恢复退耕面积,维持世界粮食安全。
按全球48亿亩耕地计算,全球复种指数每提高10~15个百分点,可以增加4亿~6亿亩播种面积。这是经济问题、生态问题,也是人类文明问题,发达国家不一定愿意做。
四是基因编辑技术将掀起新一轮育种技术革命,人造肉有望解决人类蛋白食物短缺问题。
新的技术会不断涌现,人类粮食安全问题最终只能靠技术来解决。
05
气候变暖会使粮食减产
气候始终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决定因子,全球绝大部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直接受控于气候要素和气候系统。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从280毫克/升上升到2019年的415毫克/升,k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部分地区冰川融化、干旱蔓延、作物生产力下降,而温室效应将继续造成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其中不少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全球气候变化将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而“靠天吃饭”的农业必然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粮食安全首当其冲。
温室效应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需要辩证地看。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有利于植物生长,但是不同作物对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反应不一。如果气温升高而水分减少,粮食作物将减产;如果气温升高和水分增加相匹配而且同季,粮食作物将增产;如果气温升高而水分无变化,冷凉湿润地区粮食作物将增产。气候变化对大多数非灌溉耕地的负面影响将更加严重。
粮食作物病虫害问题复杂化。随着气候变暖,区域性水热平衡和季节分配失调,各种病虫害发生概率将会激增:暖冬为越冬害虫及虫卵提供了温床,使其死亡率降低、存活数量上升,易造成常发性病虫害持续发生,次要或潜在性病虫害不断发生,一些原已控制的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再度严重回升。
粮食生产成本大幅提高。肥效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氮肥。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研究表明,在温度升高1℃的情况下,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的释放量增加约4%,释放期缩短3.6天。因此,要想保持原有的肥效,就必须加大施肥量,每次的施用量需相应增加4%左右。更多的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将增大粮食生产成本。
06
吃饱权是最基本的人权
我们研究认为:“吃饱是最基本的人权。”“民以食为天,无粮则不稳。”吃、穿、住、行、医,吃是第一位的,自古皆然。粮食作为人类第一生活必需品,在世界和国家的和平安宁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粮食权,是一个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是生命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联合国宪章》确立了维护基本人权尤其是生命权和生存权的精神。只有捍卫生存权,人类才有可能争取其他权利。
1991年,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其中第一条就明确指出:“生存权是中国人民长期争取的首要人权。”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一再强调:“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获得充足的食品是每一个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这是最基本的人权。”任何国家都要遵守和执行“尊重食物权”、“保护食物权”和“实现食物权”的义务。
07
填平粮食鸿沟要靠文明
当今世界存在粮食鸿沟。
从近60年的世界农业生产状况来看,粮食鸿沟将进一步加大,并将长期存在,主要表现为人均谷物占有量差距、谷物单产水平差距、人均肉类产量差距以及人均食物消费量差距。
虽然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进口比例有所增长,但是农产品出口的比例却不断下降。再有,科学技术创新的鸿沟明显,发达国家科技创新加快,与发展中国家技术差距加大。
填平世界粮食鸿沟,不仅需要技术、政策、投入,还需要人类文明的升华,需要土地、技术、资金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对粮食短缺、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无私、长期的支持与帮助,否则人类彻底告别饥饿将是永远的梦!地球本来会更美,人类本来会更好,只因文明迟到了一些,期待文明早日升华!
赠书福利
作者在连续30年对粮食安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疫后世界格局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判了当前世界粮食安全格局,展望了未来20年粮食安全的趋势,提出了未来20年保障粮食安全的四大战略、八项对策。
《中国粮食安全》
作者:王宏广等
现在,21君给大家谋福利啦,免费送书!
如何获得?
21君
小伙伴们,你能接受“人造肉”吗?关于粮食安全,你有怎样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