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的问题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农业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1.1重化肥,轻有机肥

1.2营养元素配方不均衡

施用有机肥是我国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优良传统,数千年来得以保持土壤地力进行持续生产。但是仅依靠农业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迅速和大幅度地提高作物产量并非易事。20世纪60年代初期,人们已意识到不能仅仅依靠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我国一直很重视氮、磷肥的进日和生产。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氮肥生产、进日和消费国;磷肥的消费、生产居世界第二、三位。在化肥方面的投资使我国在基本食物方面可以自给自足,而且已成为某些粮食的重要出日国。

2施肥技术和观念问题

二、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985年,在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不仅全面铺开,其效应也已开始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现在,中国农业的发展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的进口在全部进口总额中只占很小比重,这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如果说,务农的低收入为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制造了巨大障碍,城市工业化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则使传统农业维持的低水平均衡获得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受工业化产品市场容量的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城市的发展遇到瓶颈,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进一步表明依靠城市工业化来完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民以食为天,廉价的劳动力大军盘踞在农村,也就为传统农业的延续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尽管中国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所增加,但中国农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并没有显示出来,更没有显示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强大竞争力。

三、规模化与精细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方面,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工业化市场容量的限制;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又必须以大批农业劳动力的退出为前提,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资本对劳动的有效替代。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开辟一个新的就业领域作为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吸收器。新的就业领域只能来自农业内部,但它绝不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现代农业,在严格的意义上,按照刘易斯模式实现的现代农业应称为大田农业。新的就业领域是特种农业,也称精细农业、都市农业,它在日本、东亚四小龙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特种农业生产满足人们特殊需要的农产品,大田农业生产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的农产品。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产品而言,特种农产品异质性高、产品差别化程度大,大田农产品同质性高、几乎完全可替代;就要素投入而言,特种农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大田农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尽管二者所需要的技术含量都很高。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两个方向,每个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时,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自主决定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在本国农业部门中的比重。

中国在过去三十年中,发展农业不能说不尽力,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始终缓慢,每一次重大的农业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的革新,都带来了农产品产量的较大提高,但中国农业始终没能摆脱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一次全新的“革命”。中国发展农业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发展大田农业,提高农产品产量,通过机械化解决劳动效率问题;另一方面发展特种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的品种,解决劳动力过剩问题。可以说,没有机械化,就不可能实现大田农业的现代化;同样,没有差别化,也就没有特种农业的现代化。中国农业过去最大的失误是,在强调产量的同时没有将过剩劳动力从大田农业中分离出来。实现大田农业和特种农业的齐头并进,追求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精细化,将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为了全面评价我国传统农业,还有必要从文化的视角对它作进一步的考察。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水者,把传统农业作为它的土壤或基础,作了多方面的探讨。在农史界,从文化角度审视农业史的,已故石声汉先生是第一人。他的许多论断,至今仍是人们进一步研究的基础。近年来,注意研究农业文化史的人多了起来。王利华《农业文化—农史研究的新视角》一文概述了农业文化的内容和范围,农业文化史研究的层次和功能,并能中国农业文化作了宏观的评估。邹德秀的《中国农业文化》,对中国农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各方面的特点和影响,作了相当全面的论述,是第一部系统阐述我国农业文化史和农业文化理论的专着。[32d]李根蟠《中国农业史上的“多元交汇”》一文,也是从文化史的角度立论的。[29f]至于稻作文化.茶文化.烟文化等的专门研究,就不一一列举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这几乎是众口一词的,这自然是对的。但从文化的基础看,西欧中世纪文化难道就不是农业文化吗?在欧洲语言中“文化”(Culture)一词,原来就是指“耕耘”.“栽培”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反映了不同时代而不是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区别。因此,笼统说农业文化,并不能确切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问题应归结为:1.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观察中国传统农业,它究竟有什么特点;2.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传统农业究竟给予中国传统文化什么影响,由此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哪些特性。

关于第二个问题,则或褒或贬,见仁见智。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强调其保守落后一面的不乏其人。如姜义华等认为,乍一看五光十色.气象万千的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旧式农业文化.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生产文化.自然经济型文化。中国传统的整合意识,本质上乃是极端的分散的个别主义与高度集中的权威主义的结合。它植根于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代表的自然经济的单一性,植根于这种经济结构的运动所固有的喜一(单一化)不喜多(多样化.多元化),喜静不喜动,喜定不喜变.喜稳不喜乱等秉性。所谓‘天人合一’,所谓‘大一统’,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如此等等,都只不过是这严峻的社会实际的美学再现。[37]陈学凯认为中国农业文化是以农耕的自然经济为基础,以氏族家庭为细胞的农业家族文化,其内在特征是永恒不变的基调——奉天法古:统一的天道.人伦.宇宙.社会模式论——一体主义精神,理论背离现实的传统观念意识——重体轻用[36]。至于视传统文化为封闭.停滞.愚昧.落后的代名词,视传统农业为祸根者,就不必说了。有些人没有也不愿意对传统农业作深入研究,而侈谈农业文化,仅仅根据某些先验的概念加以推导,不能不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冯天瑜的立论比较持中。他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可以归结到“耕作居于支配地位,社会分工不发达,生产过程周而复始,处于相对停滞状态的农业文明礼貌范畴”。这种农业文明的特性,被概括为:“求实精神;循环论.恒久意识.变易观;中庸之道和注重自然节奏;尚农.重农;集权主义与民本主义相反相成;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16]。

最近季羡林先生再三论及东方文化体系(包括中国.印度.伊斯兰三大文化)和西方文化体系(欧美文化)的区别。他在钱穆天人合一论基础上写了《“天人合一”新解》,认为东西两大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在于思维模式。与西方重分析的思维模式不同,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承认整体观念和普遍联系,视人与自然万物为一整体。[45]这也就是李约瑟说的“有机统一的自然观”。[67]刘志一则称之为唯物辨证的宏观观控的有机统一观。[22]但他们所举的例证中很少涉及农业。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这种思维模式正是根源于传统农业,并在传统学中获得其典型的表现,“三才”理论就是这种思维模式的结晶。

六.“有机农业”.“石油农业”与“持续农业”

在分别介绍了对中国传统农业认识与评价的讨论的各个方面以后,现在再回到传统农业与我国农业现代化关系的问题上来。

上文谈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传统农业和小农经济曾被一些人大张挞伐,也正是在这时候,西方的现代化农业也正在受到批评。

在生态农业热中,有的同志认为中国古代农业的精华正是生态思想,尤其是天.地.人合一的思想。有人从思想上和技术模式上探索我国生态农业的历史渊源。[53]俞荣梁对《补农书》和《农桑经》进行了会析,认为明清时代已存在以多种经营构成生物间良性循环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特色的“生态农业”雏形,在经过三四百年考验后,今天仍具有不可低估的生命力,为中国未来农业提供了颇堪称道的模式。他把生态农业视为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的结合,认为一方面要总结发扬我国传统农业的优点,同时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装备农业,建立兼有古今农业特点的“生态型农业”。[47]孙声如总结了我国传统农业间套混作的经验,指出它不但是传统农业种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当代立体农业的核心和基石。而立体农业则可能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精华的结合部和生长点。[24]

关于这个问题,梁树春的意见也有一定代表性。他认为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物质能量的“低消耗.低投入,低产出的半封闭式的循环,虽然构造一个比较合理的内部循环机制,但这种优点是以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重外部不经济性为代价的。石油农业则是“高投入.高产出的开放式循环”,从总体上克服了传统农业的缺点.把农业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级。它虽然在一些产业中带来能耗过高和环境食品污染问题,但这只是暂时现象,正在改进之中,石油农业不会走进死胡同,它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有机农业不能大规模取代常规农业。他虽然主张以生态农业为未来农业的模式,但这种生态农业是经过重新定义的,是以石油农业为基础,吸收传统农业优点,在现代生态经济理论指导下的新模式。[51ab]

在西方,摒弃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等的“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实验,由于产量的大幅度下降,一直推广不开。近年来,一种农业发展道路的新思路——持续农业(Sustainableagriculture)正在迅速兴起。1989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第25届大会通过了有关持续性农业发展活动的第3/89号决议。1991年4月,粮农组织又在荷兰召开国际会议,初步提出持续性农业发展的合作计划。对“持续农业”也有各种理解,而且整个理论和实践均在发展中,但其基本思路是明确的,即,既注意产品的效率的提高,又注意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不同于只强调资源与环境的“生态农业”。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出现,表明“石油农业”出现的种种问题,不能靠取消现代科技成果,放弃满足全球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倒退到传统农业来解决。在我国,对“持续农业”研究的热潮正在兴起,“持续农业”的提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鉴于历史经验,对外来思潮应有分析,要根据我国国情决定取舍,从而确定我们的方针。有人认为,根据我国特点,似用“集约持续农业”或“精(精致)久(持久)农业”的提法更好些。[20cd]

引用文献

1.马克垚: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比较研究北大学报91.2

2.马孝劬:发扬我国农牧结合.用养结合的优良传统中国农史83.1

3.千里:过密型增长理论——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一把钥匙,中国经济史研究93.1

4.王毓瑚:中国农业发展中的水和历史上的农田水利问题。北京农大科研资料80.6

5.王星光.陈文华:试论我国传统农业的生命力农业考古85.2

6.王利华:农业文化——农史研究的新视野中国农史89.1

7.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a.中国农学史上册科学出版社59

b.中国农学史下册科学出版社84

c.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简史江苏科技出版社85

8.方原:a.论我国传统农业经验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农业考古83.2

b.走强化和发展精耕细作传统的路农史研究83.1

c.从农业的发展史中学到的农业考古83.1

9.邓宏海:我国农业持续发展需要努力运用生态学和建立生态农业农业考古88.1

10.石声汉:a.中国农业遗产要略农业出版社81

b.中国古代农书评介农业出版社80

11.宁可:a.西汉农业生产漫谈光明日报79.4.10

b.有关汉代农业生产的几个数字北京师范学院80.3

12.田人隆整理:关于东方****主义座谈纪要载当化西方史学思想的困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1

13.史志宏:a.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与农业发展古今农业92.3

b.清代前期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中国经济史研究93.1

14.卢锋:a.若干朝代农业生产效率蠡测人民大学学报89.1

b.近代农业的困境及其根源中国农史89.3

15.古非:农耕与游牧——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中文化二元对峙矛盾的格局固原师专学报90.1

16.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第三章第三节上海人民出版社90

17.许苏民: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福建论坛86.2

18.汤晓芳:我国古代农业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形成与交流宁夏社会科学89.6

19.刘瑞龙:a.正确对待中国的农业遗产中国农史81.1

b.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人民日报83.5.13

20.刘巽浩:a.以无机促有机,无机与有机结合——兼论有机农业农业现代化研究83.1

b.对生态与“生态农业”问题的看法农业考古88.1

c.中国农业现代化与精久农业农业现代化研究90.1

d.持续农业种种谈世界农业92.3

21.刘建中: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力的综合考察历史教学92.1

22.刘志一:科学技术史新论辽宁教育出版社88

23.刘国培: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和传统文化昆明师专学报87.1.2

24.孙声如:我国传统农业的间套混种与当代立体农业的新发展古今农业90.7

25.吴承明:a.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88.2

b.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89.2

26.吴承明.侯方:评外国学者对旧中国经济不发达原因的分析经济学动态81.9

27.吴慧:a.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85

b.清前期粮食的亩产量.人均占有量和劳动生产率中国经济史研究93.1

28.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历史研究84.1

29.李根蟠:a.试论中国古代农业史的分期和特点载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诸问题

福建人民出版社90

b.略论春秋以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东岳论丛80.4

c.我国古代的农牧关系平准学刊第一辑商业出版社85

d.试论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历史与现状载现化农业论丛农业出版社81

e.中国农业史上的“多元交汇”——关于中国传统农业特点的再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93.1

f.中国古代农业天津教育出版社91

30.李伯重:a.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中国农史84.1

b.“桑稻争田”与江南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中国农史85.1

31.李凤岐.邹德秀:从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看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

农史研究83.1农业出版社出版

32.邹德秀:a.中国的传统农业技术对新农业改革的启示农业考古85.1

b.中国近代农业科学落后的原因大自然探索83.2

c.中国古代农业与中国社会发展农业考古89.2

d.中国农业文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92

33.杨直民.董恺忱:集约农业发展过程和趋势的初步探讨学习与探索80.1

34.陈平:a.单一小农经济结构是我国两千年来动乱.贫穷.闭关自守的病根

学习与探索79.4

b.社会传统与经济结构的关系学习与探索82.1

C.中国单一小农经济结构分析学习与探索83.1

35.陈江:清代经济增长轨迹试析思想战线91.6

36.陈学凯:论中国特征的农业家族文化及其矛盾湘潭大学学报88.1

37.姜义华等:《港台及海外学者论传统文化》前言重庆出版社88

38.佟屏亚:a.在现代农业中发扬传统技术农业考古85.1

b.试论“生态农业”思潮及其影响中国农古88.4

c.我国吨粮田的实践与思考农业考古90.2

39.张企曾:农史研究与农业现代化农业考古83.1

40.张立文:传统学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89

41.张沁文.王文德:生态农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农业考古86.2

42.范楚王:a.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特点古今农业88.1

b.中国古代农学对天时.地利.人力关系的论述

自然科学史研究集刊第三卷第三期84

43.孟庆琳.王朗玲:论水利农业与中国封建制度学习与探索91.6

44.郑炎成:论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及其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跃迁农业考古89.1.2

45.季羡林:a.“天人合一”新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创刊号93

b.神州文化集成丛书序新华出版社

46.郝盛琦等:树立社会主义大农业经营思想,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经济研究80.3

47.俞荣梁:a.建立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补农书》的启示农业考古85.1

b.生态农业的雏形——读《农桑经校注》琐记农业考古86.1

48.席海鹰:论精耕细作和封建地主制经济中国农史84.1

49.梁家勉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史稿农业出版社89

50.梁家勉:a.从“三才”观到制天命而用之的人治观农业考古89.2

b.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学术研究

51.梁树春:a.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模式的思考农业现代化研究87.2

b.对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再认识农业现代化研究88.3

52.唐启宇:中国农史稿农业出版社86

53.唐德高:a.我国生态农业的历史渊源农业现代化研究87.5

b.我国古代生态学思想和理论农业考古90.2

54.郭文韬等:a.略论无机农业和有机农业,兼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中国农史83.2

b.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86

55.钱穆:农业与中国文化载于《港台及海外学者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集中

重庆出版社88

56.游修龄:a.清代农业的成就和问题农业考古90.1

b.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历史启示——中国与日本的比较古今农业93.1

57.章有义:近代东北地区农田单位面积产量下降的一个实证中国经济史研究90.3

58.曹隆恭:试论我国农业的历史特点农史研究第二辑农业出版社83

59.董恺忱:a.世界农业发展述略——兼论东西方农业的特点世界农业80.3.4

b.从世界看我国的传统农业的历史成就农业考古83.2

c.传统农业.精耕细作和集约农法词义辨析平淮学刊第二辑,商业出版社90

60.董恺忱.杨直民:试论我国传统农法的形成和发展农史研究第四辑,农业出版社84

61.程洪:美国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趋势与特点历史研究88.4

62.薛国中:16-18世纪的中国农业革命武汉大学学报90.2

63.薛涌:中国文化纵横谈——林维明教授采访记社会科学86.8

64.许倬云:中华农业史导言台湾商务书店79

65.天野元之助:中国农业史概论载中华农业史台湾商务书店79*

66.任觉民.孔一士:谈现化农业的困扰及出路,兼论中国农业前途的抉择香港(抖擞)80.5

67.李约瑟:历史与对人的估评——中国人的世界科学技术观,载李约瑟文集

辽宁科技出版社86

68.熊代幸雄(董恺忱译):论中国旱地农法中精耕细作的基础中国农史81.8

69.饭沼二郎(董恺忱译):古代旱农在世界农业史上的地位平淮学刊第五辑上册,

光明日报出版社89

70.WenDazhongandDavldPimenbel(1986)“SeventeenthCentrryOrganicAgricltureinChina:1.CroppingSystensinJiaxingRegion”HumamEcology.14:2:15-28

转引自张瑞德: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危机——近人研究成果的评述,(打印稿)

71.帕金斯(伍丹戈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84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一指导方针,把破除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我理解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是现代化两个主要标志,城市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因此,当前城乡二元结构调整的主要对象是“三农”问题,即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破解“三农”难题的主要途径是减少农民、改造农业和缩小农村。

减少农民。关键是解放农民,变农民为居民、市民。如果说家庭承包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乡镇企业解决了收入问题,那么城市化将解决农民的“身份”问题。一要减少传统意识的农民,增加具有现代商品意识且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的农民。二要减少农民绝对数量。既然没有那么多的要素、没有那么多资源让有能力的农民留在农村,还不如让他离开农村去“闯荡江湖”,去城市工作乃至安家落户。三要加快农民居民、市民化。降低进城门槛,引导产业进城集聚,广开就业门路;把大量“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变为“离土又离乡”的现代产业工人,使“进厂不进城”的农民工成为“进厂又进城”的现代文明居民、市民。

改造农业。改造农业要跳出“农业”抓“农业”,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对接。农业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发展过程,也是农业的工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改造的过程。一是农业工业化的过程,它要求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装备设施来改造传统农业,并以具有现代素质的人员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来经营和管理农业。引入产业融合概念,抓住优势产业,延伸和衍生农业产业链,形成区域特色。加快农业的股份合作公司制改造,打破“农业龙头企业”的界定框框。二是农业市场化的过程,包括农产品商品化和农业生产要素的商品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传统工业的市场化改造经验运用到农业上来,运用“折旧”、“技改”等工业管理理念,创建有效的农业产业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农业信息化的过程,要加快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不断拓展信息服务新领域,大力发展网络服务、信息内容服务以及各种应用服务。农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而且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引导下作科学决策,并改造传统农业。

1.1传统农业规模化生产刚刚起步,小而散的分散经营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程度还相对偏低,小而散的分散经营是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根据多年来的推广实践分析,一些规模化生产者和经营组织,具有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新模式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强等特点,农业科技成果在他们之间往往容易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而一些小而散的农业生产者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贡献率并不在乎,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不强。因此,小而散的分散经营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1.2农业生产者接受能力和有效需求不足,没能真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接受主体目前,从事传统农业的生产者以“3860”部队为主,由于年龄老化和文化程度不高的影响,加上几十年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习惯性经验,对新生事物往往有一种不信任感和排斥感,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和有效需求不足,没能真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接受主体

1.3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相对不足,加剧了科技供需之间的矛盾政府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相对偏少;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也只是个小头,而民间资本则由于没有很好的回报机制,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更是微乎其微。这种状况必然会使科技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无法有效形成投入产出增值再投入的有效机制。

2对策建议

2.1建立有效保障机制,加强农业实用技术的研发,解决“转什么”的问题当前面临的许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是科研人员无力解决、科研单位无法解决、基层农技推广层面也难以解决的,而政府有着无法替代的资源动员能力。政府要在宏观调控、完善制度、提供服务等方面建立有效保障机制,以多种方式示范、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要注意协调政府各部门、各计划之间的关系。鼓励科研院校强化农业实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使科研成果更贴近于农业实际生产。

2.2落实《农技推广法》,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解决“谁来转”的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农技推广法》,从人力、物力上真正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改变当前农技推广队伍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待遇,达到留得住人,用得着人,并制定有效机制,推进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链。

2.3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加大投入,积极探索新的推广模式,解决“怎么转”的问题

(1)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在农民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尤其是传统农业,培育新一代有知识的农业生产大户和经营主体,使农业生产向种养大户和能手集中。

(2)针对当前传统农业的分散生产现状,要采用参与式推广、农民田间学校等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业生产者和经营主体的素质,增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受体的接受能力。

关键词: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职业农民;农业发展方式;粮食主产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正确看待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科技化。农村人口的流动、国家农业政策的变更等加快了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善。但是,单纯农业生产力的提升、生产方式的改进不能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是农业生产具有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

应该看到,在较短的历史时期中,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并没有明显的跳跃、提升痕迹。因此,农业发展方式转型不能简单地从今天跳跃到明天,历史的、社会的发展方式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的特点。新时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虽然已经基本满足了国内粮食安全、国家储备的基本需要,但是国内农业需求向多样化、农村城镇化方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农业生产的长期课题。因此,当前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重点应该是现代农业的建立。

三、农村土地流转情况

为便于样本的收集与整理,本次调查以河南省、安徽省为主,以周口市、驻马店市、阜阳市、亳州市的农户为对象,根据样本选择的要求,确定了323户农户为调查对象,以下数据均来自这些农户。

农村土地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土地经营权流转状况是农村市场经济活跃的重要标志,是非农行业向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下页表1是黄淮地区2007―2012年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到:

1.农村土地流转比例低

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表现在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少,真正被流转的土地少,这表明,土地作为农业市场经济资源的灵活性没有发挥出来。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必须让土地的经济特性发挥出来,特别是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作为国内主要的粮食主产区、供给区,黄淮地区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悠久的农耕历史和适宜的气候资源,造就了这里丰富的粮食、油料、棉花产区。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业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农业本身延伸出了粮食安全、农业观赏等更多种类,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农业土地供给与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农业土地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不平衡,地区与特定用途的土地权属、地价、地租等矛盾越来越大。

2.企业机构参与土地流转比例低

可以看到,农村土地流转到非农企业的比例不到5%,流转对象以本自然村农民为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目标,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志,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发展设施完备,现代科技充分应用到农业中去,农产品、农业服务规范是现代农业的表现。

单个家庭、农户是国内农业生产的单元,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农户”等没有根本改变土地经营承包权,非农资金没有进入农业市场,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缺乏成熟的市场机制,行政干预经营权转让成分较多,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灵活的土地流转机制、以市场为主的产品供给体系没有形成,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很难实现。

3.二次流转中纠纷较多

在农户农地承包权流转过程中,首次因承包权流转而出现的纠纷并不多,不到9%,这主要是流转双方主要是本乡本土、亲戚、熟人,双方的矛盾、纠纷并不多。但是,连续二次以上的比例较高,一直维持在35%以上。在流转过程中,因承包费用问题、流转对象为单个农户、农民劳动力就业的不稳定等原因,造成同一块土地,在本村(集体)多次流转,影响了部分土地的高效利用。

四、农村劳动力就业及职业农民情况

农村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它是农业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农业生产技术投入使用和生产的关键因素,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无论是以家庭经营为主,还是以农业企业经营为主,都离不开农村劳动力的直接参与。表2是黄淮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情况,它反映出以下问题:

1.农业行业就业劳动力比例持续减少,非农行业就业比例逐步增加

2.农民在农业行业内部就业比例变化不大

农业内部就业比例来看,家庭种植、养殖就业比例最高,2007年以来,一直保持在60%以上,农业企业就业比例不高于15%,农业合作社就业比例保持在22%左右,这反映出,农业劳动力集中在生产环节,黄淮地区农业生产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没有达到现代农业生产中,农业劳动力在产前、产中、产后分布合理。

3.农业行业农民整体素质有待加强

从上页表2中可以看到,农业行业就业农民高中以上比例低于非农行业就业比例,2007―2012年,每年相差10个百分点。这反映出,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农民离开农村、农业,向非农行业转移,职业农民越来越少,农业、农村的发展难度越来越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农民,他们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技术农民”,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作用巨大。

可以看到,随着农村、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成熟,更多的职业农民参与到现代农业的建设中,以现代农业技术为支撑,以市场经济为依托,摆脱传统家庭经营模式,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各个环节,由职业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转变为现代社会的农业员工,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黄淮地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的特点

本文仅从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及职业农民方面,对黄淮地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方式进行探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环境不充分

改革开放后,黄淮地区农业经历了跨越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有了长足的进步,农业科技对农业的支持持续增加,农民技术水平逐年提高,农业产量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巨大,农民收入有了加大提升。

但是,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相比,黄淮地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方式还处于较低阶段,作为农村、农业市场经济标志的土地资源还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土地经济资源稀缺性的本质没有出现,社会资本进入农业行业的机制体制不成熟,严重制约了农村、农业市场经济调节功能,仅靠农业行业内部的资源调节、技术支撑还远远达不到农业生产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农业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等环节还处于萌芽阶段。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没有农民的劳动,就没有农业的存在与发展,也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劳动力与先进技术的结合,使农业劳动力的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正是农业劳动力素质与质量的不断提高,才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了可能。因此,农村劳动力没有剩余,只不过是农业发展方式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农业产前、产后的功能没有产生,部分农民从农业、农村转移出去,促进了社会非农行业的发展,却削弱了农业发展的基础,客观上妨碍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

2.非农行业的资金、技术投入有利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型

黄淮地区为国内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还是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发展,粮食安全放到了首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工业反哺农业、非农行业的资金技术投入农业行业变得非常迫切,特别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使农业生产越来越“工业化”,农业本身没有更多资金、技术投入,非农行业向农业部门的投资显得尤为重要。

3.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离不开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离不开先进的农业科技支持,黄淮地区农村科技体系有待加强,通过壮大农村科技服务队伍,培训更多的职业农民,让更多的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农民经营农业,使农业先进技术更多的服务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和现代农业形成。

关键词:现代循环农业经济;农业发展困境;有效出路;对策;建议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开发和化石资源投入的增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品,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或消失的问题、土壤板结造成的自然肥力退化问题、地下水资源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

我国农业在世界上创造了用7%的土地养活22%的人口的奇迹,但同时,农业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消耗源,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巨大资源的浪费源,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一位副司长说:“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大量消耗物质资源,增长方式相当粗放。据调查,目前我国化肥年施用量占世界总量的30%,农药单位面积使用量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化肥、农药的利用率仅为30%和40%,比发达国家低一半。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大大低于国外先进水平,单位面积用种量大大高于国外水平。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

节能减排、降低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农业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认为,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是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的唯一出路。

一、传统农业和石油农业的弊端

迄今为止,世界农业已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三种发展形态,目前正在向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形态发展。目前我国农业是一种介于传统农业与石油农业之间,并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形态。

传统农业本身也是一种循环农业,也是最早的一种循环经济形态,它以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为基础,利用动植物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自然循环来保持产业内的生态平衡,很少从外部投入物质和能量。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循环农业经济因为效率低下,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越来越不相适应。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十分有限,如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高质量农产品需求,始终是我国农业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显然,低效率的传统农业是很难承担起这一重任的,因此,传统的循环农业经济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随着现代化学工业和机械技术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逐步用石油农业取代了传统农业,并在农业效率提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以大量的石油资源和化学物品的投入为主要特征的石油农业,在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如农业污染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现;资源数量有限与质量下降,导致供需矛盾突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等原因造成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质量退化,又反过来更加剧了这种供需矛盾等等。显然,这也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此,无论是纯粹的传统农业,还是现代石油农业,都不是理想的农业形态,均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是我国面临的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二、现代循环农业经济

(一)现代循环农业经济的概念

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有别于传统循环农业经济,是一种将传统农业中的循环经济特点和现代农业中高效率的特点有机融合在一起,既体现循环经济以资源减量化、循环利用为特点,以尽可能少的外界资源投入,实现既定的产出目标,同时,又体现现代农业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和以现代管理理念管理农业、实现高效农业的特点。

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既可解决现代石油农业中化学物质高投入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同时,又克服了传统农业中的低效率缺陷,是一种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经济。

(二)现代循环农业经济的特点

现代循环农业经济与传统循环农业经济相比,至少应该具备以下的一个特点:

1、现代循环农业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将现代最新的良种技术、生产技术、机械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运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是一种用现代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

2、现代循环农业经济以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产业化为特点,克服了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点的传统农业小农经济的缺点。

4、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是一种高效率的循环经济,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既定的产出目标,因而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的农业;并且,通过产业间或产业内部的资源循环利用,以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将环境污染减少到尽可能低的程度。

5、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经济,其为子孙后代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使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6、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最终目标是实现整个社会物质资源的循环。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跨越了产前的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和能源生产部门、产中的各种服务和生产部门、产后的加工、销售环节、最终到消费者,在消费环节实现其价值,同时也将在此领域产生各类废弃物和有机垃圾。

因此,现代循环农业经济绝对不仅仅是某个产业内、某个环节的循环,而是涉及到整个社会各环节、各部门、各产业、各个群体的一种社会大循环。农业服务的是整个社会,社会从农业内部不断索取的物质,最终将尽可能的返还到农业系统中,以实现真正的循环。

我国在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方面已经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产生了一批循环农业经济的典范。

例如湛江农垦将甘蔗做成六大产业,过去亏本的甘蔗种植行业,如今已经形成了糖、碎粒板、发电、酒精、有机肥、造纸等六大产业,该产业链主链条分别是甘蔗制糖蔗渣造纸、碎粒板或燃烧发电;制糖产生的废糖蜜酒精;滤泥有机肥甘蔗生产。这一产业链是纵向闭合的,由甘蔗发展出糖、纸、酒精等主要产品的生产,最后废物利用产生的有机生物肥又回到了蔗田,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与此类似的还有菠萝、剑麻等产业。如剑麻循环经济产业链主链条是剑麻叶片纤维剑麻制品(地毯、麻绳、抛光布等),此外将麻渣用来提炼剑麻皂素,残余物做有机肥回田,从而实现循环利用。菠萝循环经济产业链主链条是菠萝加工成菠萝罐头或菠萝浓缩汁,菠萝皮可用于制作有机生物肥回田。

湛江农垦的有机肥的生产是通过引进国内外最先进的生物菌技术,通过工厂化生产,将以上各个农业产业的废弃物、以及畜牧业产生的畜粪肥等收集在一起进行发酵,年产五万吨的有机肥,对提高农作物单产和品质均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增强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经济,使得湛江农垦5年扭亏,增盈过亿,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率,而用有机肥生产的其它有机或绿色农产品用于出口,市场前景可观。

可见,现代循环农业不仅仅是某个产业内部的循环,而且是各个产业间的大循环。然而,我国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是解决我国农业发展困境的有效出路

1、现代循环农业经济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现代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发展生态经济,使人类农业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供需矛盾,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确保子孙后代的生存生活资源得以延续。农业是一个多副产品的行业,现代循环农业经济将原有的副产品进行有效开发,使农业产出价值得到极大提升,也大大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

2、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可以减少各种农业污染。现代循环农业经济实施“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模式,因此没有或很少有废弃物,不仅可以减少农业污染,还可以实现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向生态型转化,促进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新型农业的发展,实现现代农业功能的转型。

3、实施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可以尽可能减少外界的资源投入,特别是减少化学物品的投入,促进我国农业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建立,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无公害的新工艺、新技术,生产出符合人们需要的绿色食品,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4、现代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产业之间、区域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现代农业循环经济通过产业间的循环,延伸农业产业链,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并增加农业附加值。

三、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经济的对策建议

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可持续农业就是要使资源得以持续利用,农业得到持续发展。以循环经济来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种种矛盾和困境是使农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特别是海南,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作为全国生态省建设的试点,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更是一条必由之路。

(一)建立国家现代循环农业经济试点省

国家现代循环农业经济试点省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探索有效的循环农业经济模式,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其他省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示范点,促进我国现代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因为我国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民所处的环境信息比较闭塞,加之农民的文化素质有限,对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还很模糊,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因此,需要政府制定有效的措施加以示范引导。

(二)建立政策和体制保障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和政策。

2、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护生态平衡。

(三)转变人们的经济增长观念,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1、大力宣传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理念,转变人们的经济增长观念,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绿色GDP政绩考核制度等,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建立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体系

1、继续完善并推广实施沼气工程,保障农业的物质循环。

2、开发生物肥料及有机农药等,尽可能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物品的投入,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

3、发展节能型的现代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现代节水技术、节能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

参考文献:

(一)农业经济政策研究仍占主导地位

在目前和以后可预料的时期里,我国小规模农户经营模式变化不大,然而农业经济的外部环境却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例如上述的市场供需变化、加入WTO、知识经济等,这些情况表明我国农业经济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我国农业经济的应用和政策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力。随着农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也发生了改变。

(二)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1.随着传统农业部门的逐渐缩小和农业涉及问题的逐渐增多,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促进性发展的新阶段。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开始渗透到农产品产前和产后等各个环节。尤其是诸如农产品流通、农产品深加工、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产后环节,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3.现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逐渐明显,农业也不例外。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各国对于农产品的国际化自由贸易都持谨慎的态度。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大国,在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很缺乏,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4.传统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而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知识资本不仅不会在使用中减少,而且会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知识资本遵循的是递增规律,这无疑会对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提出挑战。因此,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概念和方法将会被更多地引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当中,并会对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递减规律造成严重的冲击。

二、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建设的发展建议

(一)突出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特色

当今的农业经济正面临着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双重挑战,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难题,三农的问题互相交错并且非常复杂,除此之外,还需要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来研究农村工业化、农业集约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只有通过认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才能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才能够正确地处理农业生产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相互作用关系,才能够正确地建立合作经营、股份制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农户经营的多元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和经营模式,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二)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团队的建设并提高其科研水平

深化教学改革要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整个学科的队伍水平,拥有一支强大而有质的学术团队和人才队伍。因为建设和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是需要学术团队的支撑。目前这样一个知识结构的学术团队首先有一个知识相互借鉴、中西融合、前后贯通的问题,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分层次地对这个学术团队进行培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农业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向上发展。

(三)培育农业经济管理的学科融合的新增长点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传统农业信息系统

Abstract:Generallyspeaking,ourcountryfarmlaborefficiencylevelisstillsomewhatlow,theagriculturalpopulationstillheldthegreatproportioninourcountry,comparedthedisparitywiththedevelopedcountry3%aboutprimaryindustrypopulationratiotobeverystillbig.ButafterjoiningWTO,ourcountryagriculturewillfacethebiggerinternationalmarketcompetition,howtoraiseourcountryagriculturemodernizationlevel,strengthensintheinternationalmarketcompetitivepower,issuspendsinfrontofustheimportantquestion.

keyword:Agriculturalinformationizationagriculturemodernizationtraditionalfarminginformationsystem

前言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就必须用市场手段去做,用市场方法做市场的事,不宜用行政方式做市场的事,政府最好是去为农业信息产业业搭台,唱戏还应让企业去唱,政府不宜包办。但在发展农业信息产业过程中,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只有真正按市场方式运作,才能真正发展农业信息产业。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

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四、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首先要分清两种农业。他介绍,世界上大范围有两种农业,很难简单做类比。第一种是古老的、以亚洲、中东为代表的传统国家农业,发源早,基本特点是人口大量繁衍,人多地少,规模都不大。第二类是新大陆国家农业,主要是欧洲人逐步移民占领土著居民发展起来的,有几百年历史,特点是人少地多,规模大。现在有一种时髦是很多人从南北美洲引进现代农业的概念,认为那才是现代农业,要搞就要搞成那样。可是实际上在中国东北、新疆等个别地方有可能实现,绝大地方相当长时期内不可能实现,要以其为目标,这步路要走错,损失和代价不知道有多大,所以这两种农业区别要认清。

其次是要分清两种农村,这是由两种农业所决定的。传统农业国家,农村以村庄为单位进行自治治理,土地在村庄周围,村庄里的人世代相聚,社会结构非常紧密而传统,在相当长时期保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的稳定。这个社会结构会随着社会进步慢慢瓦解,人会走掉,村庄会变成空心村、慢慢消亡。在新大陆国家,1户农户种几万亩地,农庄相隔几十里路,社区中心在镇上,农场离得很远,谁种都无所谓。要认识到在传统农业国家的农区,村庄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两种农村结构性差别大,所以改革要考虑对农村社会结构的影响。

THE END
1.农业科技报02987036601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仍存在农业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乡村产业链条短且收益较低等问题。对此,要统筹考虑农产品产量、绿色发展和农民收益,更加注重能力提升、强基固本,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http://site.nkxww.nkb.com.cn/nykjb/20241224/html/content_20241224002001.htm
2.农业农村部:要以大面积提升单产为关键举措,完成好明年粮食生产会议强调,要以大面积提升单产为关键举措,完成好明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坚持产量产能一起抓、生产生态一起抓、增产增收一起抓,多措并举稳定种植面积,集中资源力量推进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坚定不移走农业绿色发展之路,合理调整优化农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1MzQ4ODYzNA==&mid=2247508685&idx=3&sn=eaac98c0b5c5e44aaada3cb240051f98&chksm=fa4134949e70a933c0fba106c1a1f302db16e53b5418fb9c29ba54d26712ae348cbfab9c4136&scene=27
3.中国农产品流通行业运营模式及前景发展规划分析报告20242.1 中国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分析 2.1.1 中国农业生产与经营情况分析 1、农业种植规模分析 (1)粮食种植面积 (2)水产养殖面积 (3)大牲畜存栏量 2、农业生产规模分析 3、农业经营情况分析 2.1.2 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分析 1、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 (1)探索阶段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834280002&efid=EPIHWETIl1ftekG1bY3hPw
4.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情况调研报告范文(通用9篇)发展趋势看,由于人口众多,即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非农就业达到90%,仍将有4 亿多人居住在农村、1.5亿左右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因此传统家庭承包经营主体还将长期存在,伴随着他们的生产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不强、收入偏低等问题也将长期存在。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2ud9p414.html
5.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若干重大问题8篇(全文)2. 粮食生产不断跃上新台阶, 农产品供应日益丰富, 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 3.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小城镇蓬勃发展, 农村市场兴旺繁荣,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 亿万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 切实巩固https://www.99xueshu.com/w/fileal4yt13p.html
6.12综述——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3纵观全球,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食物保供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大食物观的新部署,是对以往大食物观阐述内容的进一步拓展,是在新发展阶段下,对食物稳产保供要求的进一步深化。 (一)大食物观,立足点是粮食安全 中国语境下“粮食”的内涵在拓展,早在1990年《摆脱贫困》一书就提及“现在讲https://www.fjlib.net/zt/fjstsgjcxx/zbzl/lhtk/2023_03/202211/t20221123_470840.htm
7.2024年粮食加工业的发展趋势五、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新趋势 第三节 2024年中国粮食产业链透析 一、中国粮食产业链存在四大缺陷 二、改善中国粮食产业链的主要环节 三、中国出现市场化粮食生产新机制 四、优化中国区域资源与效率整合配置 第四节 2024年中国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中国种植结构调整衍生的问题 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三、消https://www.cir.cn/7/21/LiangShiJiaGongYeDeFaZhanQuSh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