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制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农民种的土地是皇帝的,自然要给皇帝交税,称为田税。在周朝采用的井田制,好田是天子的,农民义务给天子种好田,差田农民自己种,收获后还要给天子进贡。那时候都不能叫农民了,只能叫奴隶。
井田制
田税在春秋时期的鲁国正式出现。到秦朝的时田税非常重。据《汉书·食货志》记载: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工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秦始皇的时候收田税在60-70%,泰半是一多半的意思。据颜师古注应为三分之二。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就光田税来说景帝时期3.33%的田税是相当低了。我们现在月薪万元的话税率是10%。如果大汉只有田税那农民估计提前几千年奔小康了。可是除了田税还有一大波的税赋和徭役在等着辛勤劳作的农民。
赋税和徭役
赋和税严格来讲是不一样的。税是禾加兑,表示田里收的粮食要上交,而且交实物,这部分收入用来维持政府的一般开销。赋是贝加武,表示要交钱用来维持国家的军费开销。但是实际上皇帝和政府拿到钱具体干什么,不得而知。所以慢慢的税和赋就混用了。
无为而治
除了田税汉朝还有很重的人头税和徭役。对于农民来说人头税和徭役才是真正的苛政猛于虎。人头税包括:算赋、口赋。算赋是成年人的人头税,15到56岁的成年人每年每人120钱。口赋是未成年人的人头税。7到14岁的未成年人每人每年20钱。汉武帝的时候开销大,口赋涨了3钱变成了一人23钱,而且岁数下降到了3岁,到东汉末年时更夸张1岁就得交口赋。如果你家有大龄剩女那就更麻烦了,大龄剩女一个人要交5份算赋。商人还有奴婢要交双份算赋。古代统治者怕老百姓一次拿不出这么多钱,还会分批要账,每个月都来要钱。
在封建时代农民除了交税,还要服徭役。汉朝是轻税重赋重徭役。年轻小伙到了二十岁就要自觉去申报登记,开始服徭役。每年一个月,是为更卒。
农民劳作
三年春,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六千人城长安,三十日罢。-《汉书·惠帝纪》
从汉书记载来看有时候也会征发妇女服徭役,服徭役年龄各时期不一样,年龄逐步增加,从十七到二十再到二十三不等。
其以五年为河平元年,卒治河者为著外徭六月。-《汉书·沟洫志》
正常情况下到这里农民负担的主要正税和徭役才算完。
农民休息
其它的负担
除了田税和人头税政府还会有其它的税,比如刍稿税,就是田里的秸秆也要收税。汉墓出土的木牍明确记载文帝景帝时期收过刍稿税,实际这项税从秦朝就有,东汉也有。
太平年月还好,如果遇到多事之秋,比如汉武帝连年对外战争,人民负担更重。汉武帝除了对商人、手工业者等征收财产税(缗钱税)、车税、船税、贳贷税(高利贷的利息税)等等税收外,对百姓还征收“马口钱”,而且不单单是马,还包括牛羊。还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官盐价格贵,古代贫民百姓对盐的消耗很大,因为不吃盐没力气干活。所以盐钱对老百姓也是一项不小的负担。除此种种还有关税、渔税、假税等等,名目繁多。
武帝连年征匈奴
古代田税是上交实物,必须由自己运到官府指定的地点。古代交通不像现在,那时候可是独轮车推,路上的损耗和费用都得农民自己承担。除了这些以外,还有贪官恶吏的盘剥、水、旱、蝗虫等天灾人祸、丧葬嫁娶、土匪偷盗等等。不过政府有时候也会发发善心,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会减免田租,但是这些对于永远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农民来说都是杯水车薪。
70-80年代交公粮场景
农民的生活状况
汉景帝时期的重臣晁错有一篇《论贵粟疏》能反应出当时的农民生活状况: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
《汉书*食货志》还记载过战国时魏国李悝算的一笔账: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籴至于甚贵者也。
年年有余
战国时期和西汉隔了很多年,这笔账仅供参考,但是也能反映出农民的生活情况。自耕农辛苦了一年最后还负债四百五十钱,换成三十税一也还负债一百五十钱。而且这里还没算丧葬、疾病等额外费用。所以农民的日子苦啊,千百年来我们的平民百姓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补丁上打着补丁的麻布衣服,他们的愿望不是锦衣玉食而是年年有余,仅仅只是希望年年都有结余不要有负债而已。一个吉祥的成语,背后隐藏着多少辛酸的故事。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