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十分关心粮食生产和安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期间做出重要指示,“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
“保粮食能源安全”是“六保”任务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如何,面临哪些风险,应当如何应对?智库版特刊发智库报告及专家观点,以回应关切,深化思考。
疫情、洪涝影响可控,我国2020年粮食生产形势良好
当前,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仍不断蔓延,全球粮食安全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库的全球粮食供需平衡数据测算,当中国小麦、稻谷和玉米的自给率分别下降超过2.1、1.2和1.5个百分点时,我国对这三种粮食的新增进口量将分别达到非洲地区一半以上易发生重大粮食危机的低收入国家(如中非、索马里、刚果等)的粮食需求总和。中国粮食自给率的小幅下降将较大幅度改变全球粮食的安全态势。在此背景下,我国粮食特别是口粮高度自给,不仅保证了本国粮食安全,更在需求端为那些难以实现粮食自给的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空间,是中国对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贡献。
国际风险必须警惕国内短板亟待补足
同时,我国种子行业发展尚存在一些短板,如自主研发能力不强、行业集中度低等问题,可能给我国玉米生产带来隐患。根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数据,2018年我国玉米种子销售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销售额占有率仅为全国的25.6%。我国种业长期维持的这种小而散的竞争格局,不利于我国未来的玉米生产与国际竞争。
国内层面,须着眼中长期,及早防范我国粮食生产资源短缺、规模化不够、劳动力不足等风险。
我国耕地资源刚性减少,淡水资源短缺。农产品是耕地密集型和水资源密集型产品,我国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亿立方米以上,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直逼18亿亩耕地红线。
种粮成本攀升,粮农增收缓慢。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农民种粮成本增加,比较收益下降。根据《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自2016年起我国三大主粮(小麦、稻谷和玉米)亩均产值小于亩均总成本,2018年三大主粮亩均总成本较2005年提高了近1.6倍,高于亩均产值和亩均现金收益提高幅度。
农业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保障不足。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6年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年龄5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为33.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1.7个百分点。这一方面将制约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程度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将威胁未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劳动力保障。
多措并举坚决打赢粮食生产保卫战
尽可能降低洪涝灾害给粮食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严格预防可防控的风险如病虫害、旱灾,防止多重灾害叠加。采用多种财政、金融手段推动灾后补救工程。如下发自然灾害补助和救灾物资等,保障农民灾后基本生活;加大银行信贷支持力度,助力受灾农民获得金融支持,促进受灾农民推行改种补种措施等。
严守耕地红线,规范土地流转制度,促进粮食规模化生产。应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建设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推动农业体制创新,因地制宜设计土地流转制度,适度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让农民从土地流转中真正受益,保证社会稳定。
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现代化水平,加强农业领域高水平人才引进。以大型合作社或粮食生产企业为试点,拓展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场景,促进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现代化;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鼓励应届毕业生投身农业现代化生产和改革,缓解农业人口老龄化趋势。
加速培育各粮食品种龙头种子企业,提高种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一体化的龙头种子企业,提高各主粮品种种子行业集中度;改进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模式,以种业终端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保证我国主要粮食品种高度自给,调控并保证粮食价格在可控范围内,改善现有监管体系,加强对进入农业领域的外资的监控,防范种子市场特别是主粮种子市场被外资控制的风险。在保证本国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给予面临粮食危机的国家适当粮食援助,如低价出售或捐赠粮食,为缓解世界粮食危机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