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有谁没有学习过或者使用过汉语拼音?恐怕除了那些上岁数的老人,能够给出否定答案的人是少之又少。汉语拼音是我们学习中文的必修课,那么汉语拼音究竟是什么时候,由什么人来制定的?制定过程又有着怎样的曲折?《汉语拼音方案》的诞生和扫盲又有着怎样的特殊关系?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大约80%的人是文盲,90%的女性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老百姓口里边说的是方言,笔下写的是文言。为了快速扫盲,推广普通话,国家急需出台一种简单易学的《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采用什么样的形式?
早在20世纪30年代,吴玉章、瞿秋白等人曾着手研究出用拉丁化新文字来拼写汉语的方案。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支持下,陕甘宁边区曾两次开展了用拉丁化新文字扫盲运动,然而扫盲成果却并不乐观。
这时,一位经济学家的名字,跃入时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副主任胡玉之的视野。
50岁时“跨界”从经济学家变语言学家
这位经济学家正是当时在上海复旦大学研究所上海财经学院任教,教授经济学的周有光。
1906年周有光生于江苏常州,17岁时他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主修经济学,这所教会大学始建于1879年,享有“东方哈佛”之称,是中国最早的西式院校。第一天报到时,周有光领到一张卡片,上面的一句话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这句话是用‘上海拼音’把我的名字写在上面的,今后所有问题都要按照这个拼音写,这样档案建造方便,叫字母管理法。第一天就受到教育,被字母影响了。”凭借这种字母管理法,圣约翰大学总务部只需几人就能对学校师生进行高效管理。这让周有光看到了字母顺序的科学管理,这种便捷方法让他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可以用一种字母来帮助汉字。
凭借着对欧美语言字母的浓厚兴趣和了解,1955年周有光应邀出席第一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议结束后被邀请参与制定拼音方案。从此,中国经济学界少了位金融学家,却多了一位重要的语言学家。
为什么不创造一套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字母呢?
如何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究竟采用哪一种字母?周有光和几位专家通过研究,他们共同的意见是采用拉丁字母,可是最初大家对拼音使用拉丁字母是有质疑的,为什么要采用现有的西洋拉丁字母而不去创造一套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字母呢?
在《我的人生故事》一书中周有光写道,六亿人口的大国应当有所创造,同时也应当采用国际通用的文化和科技工具,例如字母、度量衡单位、立法等。中国文化伟大的原因之一,就是能够吸收一切人类的创造。把我们都熟悉的拉丁字母演变成中国人的拼音,再通过拼音拼写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方块汉字,这有何不可呢?汉语拼音方案,采用的是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不是英文字母,26个汉语拼音字母念起来是两句七言两句六言,像一首诗词,句句押韵。拉丁字母尽管是外来的,但是它能够拼写出地道的汉语,因此是我们自己的拼音字母。
在周有光的主导下,语言学家们经过三年的潜心研究,推出了汉字注音的拉丁化方案——汉语拼音。通过这种方法,一名文盲用100个小时就可识字1500个。
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读懂中国
1958年2月11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汉语拼音方案》被正式公布成为拼写汉语普通话的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是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一项创举,汉语拼音的推广普及使无数中国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如此大规模并卓有成效的扫盲运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2001年7月13日,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用英语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时,由汉语拼音拼写的“Beijing”取代了以往国际社会常用的威妥玛式拼音“Peking”。周有光先生见证了这一改变,更见证了汉语拼音从民族形式到国际形式,从国家标准到国际标准的艰辛历程。经过多年国际推广和不断改进,《汉语拼音方案》逐渐成为国际通用的汉语拼音规范。2015年,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会议上《汉语拼音方案》获得全票通过。
2017年1月14日,周有光与世长辞享年112岁。他用毕生的精力,让汉语拼音走向了世界,让全世界的人可以通过汉语拼音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识字工具到世界文化桥梁,他和专家们让26个拼音字母与千年汉字比翼齐飞,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读懂中国。
汉语拼音已成为汉语教学重要的手段和工具,使中国语言传播和世界文化互通,天堑变通途。对于《汉语拼音方案》,周有光是这样评价的:
“拼音方案用字母表示‘音’用处很大,首先使得中国的小孩子、文盲能够利用这个工具来认字,走进中国的文化宝库;其次可以方便外国人学习中国的汉字。所以汉语拼音一方面是从没文化到有文化的‘桥梁’,另一方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这个桥梁看似是个小事情,但缺少了就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