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分缕析明“学习”,论述逻辑要严密
——《反对党八股》和《拿来主义》联读
【主题说明】
通过联读《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进行说理结构的梳理,使学生初步掌握说理文的基本说理框架。
俗语但是……只有……因为要是……也……那又怎么办?我们反对的是……不是……固然……但……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也是……是现象——后果——原因正反对比现象策略
破
立
通过对第一条罪状的说理结构的梳理,可以看出:①局部的说理脉络是按照“表现——原因危害——对策”的顺序展开的,呈现了先破后立的说理脉络。②“破”:“长而空”和“短而空”两个并列结构,在“长而空”中又呈现了由现象——后果——原因的说理脉络。③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呈现了清晰严密的说理脉络。
推导:论述文的写作,下笔之前就要建构一个相对有逻辑性的说理结构(说理的框架)。4、仿照《反对党八股》结构分析方法,编写《拿来主义》的论证思路图,并进行解说、展示。内容逻辑(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语言支架闭关主义——既不送去,又不拿来送去主义——只是送去,而不拿来送来主义——抛来,抛给拿来主义——既要送去,也要拿来如何拿来盲目自大媚外卖国独立自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破立别的且不说……单是……但……还有总之……也可以当然……也不算……然而……虽然……但是……当然……或……或……但……要不然只想……之外……还得正是因为……而不是……所以……【任务二】再读两文,着重分析论证技巧1.结合《劝学》一文,找出《拿来主义》中的设喻,填写下表,进一步体会喻证特点及作用。设喻含义证明的道理特点及作用大宅子孱
头昏
蛋废
物鱼
翅鸦
现实意识
问题意识
读者意识
1.论述文必须借助一定的事实来论证观点,但写作中同学们常常容易混淆事实与观点,请从本单元六篇课文中选取一篇,进行事实与观点的辨析。原文示例是事实还是观点?事实观点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形象陈述“闭关主义”的事实:表现: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实质:惧怕、排外心理;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碰了一串钉子(割地赔款)最终导致送去主义。“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陈述事实中尽显暗讽态度,表达了对此做法的批判。原文示例是事实还是观点?事实观点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主要陈述国民政府在学术和文艺方面实行的“送去主义”事实:表现: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实质:媚外心理,卖国行径。后果:祸及子孙(子孙沦为乞丐)
一“捧”一“挂”一“传道”等描写性词语既写出了他们的寒伧,又极尽国人谄媚的姿态,于陈述事实中暗讽“送去主义”的错误做法。原文示例是事实还是观点?事实观点
(正反对比论证)“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贵在坚持,有恒方能有成。
(引用论证)与人同行,人犹药也,善学之可医愚。(比喻论证)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引用论证)《师说》示例:文段论点:学习要持之以恒文段论点:要虚心学习,以他人为师,提升自己。《拿来主义》示例: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举例论证)文段论点:卑躬
屈膝,卖国求荣。有人卑躬屈膝送去国粹,却换不回有益的文化交流;有人傲骨铮铮,不卑不亢,终取得文化平等交流的机会。
(举例论证)
发现:可能原文更准确,或许改文更惊艳。
结论:好的标准就是能够清晰、准确地说理。说理的方式千变万化,抓住每一种方法的特征,运用得当,就能够让我们想说的那个“理”明白、生动。【任务三】论述文的结构相对规范,常见的有并列式(《反对党八股》)、递进式(《拿来主义》)及复合式结构(引--议--联--结),请自选结构形式,完成《“劝学”新说》的写作,不少于800字。1、并列式(横式)论证结构2、对照式(横式)论证结构3、递进式(纵式)论证结构4、(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复合式结构)一、并列式结构(一)分论点并列式
引论(提出中心论点)
分论点1+论据(事例)+分析论证本论
分论点2+论据(事例)+分析论证
分论点3+论据(事例)+分析论证
结论(照应全文)1、并列分解“为什么”:这是因果关系的分解,主要是回答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
一般是在提出中心论点后,自中心论点的前面加一个“为什么”,从不同的侧面来阐释、构成分论点。如以《细节的魅力》为题写作,题目已经表明了中心论点,那么分论点可以这样设计:①细节可定胜负;
②细节可知兴衰;
③细节可见精神。2、并列分解“怎么样”:这是解决问题的分解,主要是回答方法和途径方面的问题。
如《干事业需要激情》可以提出:①高昂的激情来自崇高的理想;②高昂的激情来自强烈的责任感;③高昂的激情来自自强不息的追求。(二)分论据并列式
为了充分地摆事实、讲道理,有时候就需要把几个不同角度的论据并列起来。在确立中心论点之后,首先展开联想,寻找恰当的论据,然后再考虑如何通过对论据的分析议论去扣题点题。
并列论据1(事例)+分析论证本论并列论据2(事例)+分析论证
并列论据3(事例)+分析论证
结论(照应全文)二、对照式结构
正反对照式,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方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横比”,一种是“纵比”。通过对比,能对错误的或者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或者好的事物进行肯定。
正反对照式的结构,既可以体现在段内句与句之间,也可以体现在段与段之间。简单地说,就是“正面说了反面说”或“反面说了正面说”。其结构如下:
引论(提出中心论点)正面论点+正面论据+分析论证;本论
反面论点+反面论据+分析论证。
本论
结论(照应全文)是什么(提出问题)为什么(分析问题)
怎么办(解决问题)(三)“引——议——联——结”式(1)引——就是引述材料作话题,揭示论点或提出问题。它属于“引论”的部分。最好从提出论点的需要出发,抓住材料要旨,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引述。一般说来,材料不同,引述方式各异:文字多的叙述性材料应概述,精辟的名言警句要复述,寓意深刻内蕴丰富的文字要阐述,漫画型材料要对画面作简洁介绍和扼要阐述。①引,一般写在第一自然段,要求从材料中引出恰当的中心论点。那么从哪些材料中引出中心论点呢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句话。主要是一句名言、格言、警句、俗语,甚至谚语和哲理性的话。例如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引出论点“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一种现象。如从“逢年过节,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可引出论点“成由节俭败由奢”。
一件事情。如从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可引出论点“车祸猛于虎。生命价更高”。当然,近年的高考,几乎都是材料作文。而材料本身就写了一种现象或一件事情。尤其要认真读懂材料,深刻领悟材料。三言两语,击中要害,干脆利落,恰当而迅速地引出中心论点。②从材料中引出的中心论点,语句要通顺、凝练,绝不能是病句。
中心论点要正确、鲜明、新颖。
正确,就是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符合时代要求,符合社会普遍追求的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鲜明,就是赞扬什么,批评什么,褒什么贬什么,要旗帜鲜明,态度明确,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甚至错误。
新颖,有时代感,有独特的见解。中心论点书写时也可独立成段。
(2)议——针对材料,作出必要的分析。既要简要地分析上文引用的材料,又要由此稍作生发,拓宽思路,为下文展开议论联系实际张本。这是由“引论”到“本论”的过渡性文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要采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议论,恰当地使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家事例作论据。
论据要准确、典型、丰富。
准确,就是所举事实要真实,不杜撰,不张冠李戴,能用来充分证明其分论点或中心论点。
典型,就是有历史代表性。
丰富,就是论据要多,要有说服力,使人看后不得不服。事实论据可以是正面的,也可是反面的。要概括、压缩,不要堆砌事例,也不要大段大段地叙述某个事例。③一定要结合论点对事例作针对性分析,且注意事例间的过渡和衔接。
④除了摆事实外,还应有讲道理。可采用事理论据,如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谚语等等。⑤要依据材料或论点进行辩证分析,符合哲学观点,短短几十字,还可防止将论点极端化以后出现漏洞。如话题“偏见与关系”,如果论点是“要搞好关系,就不要有偏见”,那么是不是有了偏见就一定搞不好关系呢再如论点如果是“人必须要有自信”,那么可能有人说自负也是一种自信,所以在议论时必须指出,不能将自信和自负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