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驳论文就是证明“敌论”是错误的、荒谬的,就是全文“以破为主”的议论文。
2.学习本文在批驳敌论中的写作技巧。
3.体会本文是如何有理有据,义正辞严地驳斥日本极少数右翼分子美化侵略、歪曲历史的奇谈怪论的。
4.领会本文以批驳敌论的论据为突破口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5.学习本文语言丰富、铿锵有力的表现手法。
教学建议
一、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二、思路结构
全文共七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首先明确“中日关系史上的种种纠葛,早有历史的定论”,进而揭示石原歪曲历史的奇谈怪论。这一部分作者明确指出,日军侵华的历史是不容更改的,中国政府与人民重视现在的中日友好关系,希望以史为鉴,中日关系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然而”一个转折,揭示了日本极少数右翼分子美化侵略、歪曲历史的奇谈怪论。这样就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批驳了错误论调。
第二部分(第3~5段)对石原的谎言进行揭露与批判。这一部分中第3段,作者以强有力的历史证据证明了日军侵华、南京大屠杀是无可辩驳的事实,这就从反面揭穿了石原的谎言。第4段作者又列举指挥大屠杀的主的凶谷寿夫临死前的忏梅,进一步揭露石原的良知泯灭。第5段作者更深入地剖析石原的可笑之处,石原的谎言也损污了广大日本国民正视历史的诚实的形象。自己无视历史事实,捏造谎言,却硬说别人说谎,既可笑又可恨,至此,石原有意损害中国人民和广大日本国民的感情,丧失良知而不自愧的卑鄙行为昭然若揭。
第三部分(第6一7段)强调石原的历史观并不代表广大日本国民,极少数右翼分子混淆视听的目的不能达到,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者。在这一部分中,第6段作者点明在日本,像石原一样的极力歪曲历史、美化侵略、鼓吹战争的人是极少数,广大日本国民主张日中友好,这就证明石原的观点并不能代表广大日本国民的意旨,石原等人一意孤行,是站不住脚的。这就再次批驳石原的错误观点。第7段作者补充说明,石原等设置障碍的右翼分子虽是少数,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要与之坚决斗争。作者最后义正辞严地奉劝:嘲弄历史者必将为历史所嘲弄。
三、写作特色
1.逻辑严密。有理有据
作者驳斥石原的谎言,列举确凿的历史事实、广大日本人民的态度,深刻地揭露了石原违背历史、不得人心的错误,将谎言驳得体无完肤。
2.义正辞严,慷慨激昂
作者一字一句都掷地有声,理论充足,证据充分,分析问题深入、全面,充满正气和爱国热情。
四、批驳论据的方法
批驳论据,主要是驳斥论敌所采用的事实和理由的虚假与错误,以“釜底抽薪”的方式使论敌败倒下来。批驳论据归根结底是为反驳论点,只是从论据下手而已。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论据都站不住脚了,论点自然就不能成立。如:本文第4段中用事实批驳了丧失良知的日本国会议员石原。
通过这种反驳,人们会看到“反正还有明日,急什么?”的提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这种理由既然站不住脚,而敌论当然也就不攻自破了。
批驳理论论据主要是指出这种理论的不能成立,是从道理上驳的;批驳事实论据则主要是指出这种事实的不存在或虚假,它是从实际上批驳的。
六、课外活动开展建议
为了配合学好本文,可以组织学生从图书馆、网上查阅资料,也可以组织学生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和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等有关场所去参观,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组织学生活动,总之,就是为了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学习革命英雄事迹,接受历史的沉痛教训。
第12页
15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
□冬明
自读提示课文练习
自读提示
掌握下列词语:
惨绝人寰信口雌黄别有用心
丧心病狂以德报怨兴风作浪
听之任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课文
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种种纠葛,早有历史的定论。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犯下的种种惨绝人寰的暴行,也已永远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对于那段不幸的历史,中国政府和人民为了两国间的世代友好,总是强调向前看,把它当作历史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今后中日关系永远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然而遗憾的是,在日本有那么一些人总是千方百计地歪曲历史,粉饰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华行径,煽动沙文主义(注释:〔沙文主义〕资产阶级侵略性的民族主义。它宣扬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煽动民族仇恨,主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情绪,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日本前运输大臣石原慎太郎的言论就是一个最新的例子。此人不久前对一家在美国出版的杂志公然声称: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编出来的谎言”,中国“一直要损污日本的形象”。他扬言:“人们都说日本干下大屠杀,但这不正确。”石原先生如此不顾历史事实而信口雌黄,实在令人吃惊。他的这种奇谈怪论,看来决非是对历史的无知,而是别有用心地捏造谎言。
如何对待历史事实是个严肃的问题。任何庄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都不会用墨写的谎言掩盖血写的事实。谁不知道,当年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了大半个中国,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丧心病狂地屠杀无辜,制造一个又一个万人坑、无人区,使两千万中国人惨遭伤亡南京大屠杀曾经以侵略者的惨无人道而震惊中外,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也曾对此作出庄严的宣判。据当时目击者的证词,西方记者的报道,外国教会人士的回忆,包括日本士官自供和他们当作欣赏而留下的张张惨不忍睹的照片,都证实了那场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开始了长达六周的烧杀淫掠。其屠刀所向,山河血染,日月失色。据不完全统计,在那场大屠杀中,集体射杀并毁尸灭迹的达19万人,零散屠杀并经慈善团体掩埋的达15万人,合计30万人之众。
遇难者30万!这不是中国捏造的数字,这是经过详细的调查得出的事实,包括日本许多正直的历史学家在内,都证实日军在南京进行过血腥屠杀,侵略者的罪行铁证如山,是举世公认的历史事实。遇难者30万!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数字,它是用累累白骨组成,是对侵略者无声的控诉,是人类的良知向世人敲起的警钟。人们记得,当年参与指挥大屠杀的主凶刽子手谷寿夫,在他被处死刑前尚希望以他的死,消弭些许中国人民对日寇的仇恨。许多当年犯下屠杀中国人民罪行的原侵华军人尚悔罪自责,站到赎罪的行列,而身为国会议员的石原先生却连发生过大屠杀都不肯承认,其良知何在
十分可笑的是,明明是石原自己在编造谎言,却硬把编造谎言的帽子扣到中国人民头上;明明是他自己对历史采取极不严肃的态度,不惜用谎言掩盖事实,从而也损污了广大日本国民正视历史的诚实的形象,却把污水向一贯主张中日友好、一贯把日本军国主义与日本人民分开、以德报怨、不算旧账的中国人民身上泼来,难道他不感到有愧吗
应当看到,企图为侵略战争翻案、在中日关系上设置障碍的人虽是极少数,但对他们这种混淆视听,兴风作浪的行为,不能听之任之。在这里我们奉劝石原先生,不要自作聪明,以为只要睁着眼睛说瞎话,历史就会颠倒过来。嘲弄历史者必将为历史所嘲弄。
练习
二有条件的话,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或者到网上检索,为本文补充一些驳斥日本极少数右翼分子的谎言的例子。
重点与难点:
2.领悟本文以批驳敌论论据为突破口展开论证,进行层层批驳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驳论文的语言,除与一般议论文一样具有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之外,还特别富有感情色彩,有强烈的战斗性。历史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令我们罄竹难书,当今的日本极右分子却不顾历史事实而信口雌黄,别有用心地捏造谎言的可耻行径令人发指。而无论是什么谎言,都是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新的一课,体会驳论文的语言特色及其论证手法。
二、预习课文
让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等手段理解课文,并做如下练习:
①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A.纠葛:
B.无辜:
C.赎罪:
D.混淆
②解释下列词语
A.惨绝人寰:
B.信口雌黄:
C.丧心病狂:
D.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解题思路:
①A.葛:这里组成词“纠葛”的意思为纠纷;纠缠不清的事情。B.“辜”含有“背弃”;“违背”的意思。如“辜负、辜恩背义”不要混淆。C.“赎”另外意思是用财物把抵押品(也包括人在内)换回来。如赎身。此意不要跟“抵消”混同。D.混淆的意思为:混杂;界限模糊(多用于抽象事物)“混”与“淆”两字同义,是同义词连用。
②A.注意:不要把“惨”写成“残”;和“惨无人道”都形容惨毒残酷,但在程度上“惨绝人寰”较重,一般形容景象,不形容人。B.也作“口中雌黄”和“信口开河”,都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但“信口雌黄”含有掩盖真相,抹杀事实,恶意陷害的意思,多用于批评,诬蔑。C.也用来形容丧失人性,残忍可恶到了极点。“丧”不能定成“伤”,作贬义用。D.和“前车之鉴”都有“吸取教训”的意思。但“前车之鉴”多指明过去的,别人的失败,引为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多指从自己过去的事中吸取经验教训。
三、研读课文
①若干学生依次朗读课文一遍,边读边正音、解词,解答前面的两个练习题。
②概括段落大意,分析课文结构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导修正。
第一部分:中国政府和人民把日军侵华当作历史教训,希望不再重现(第1段)
第二部分:揭露批驳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无耻谬论(第2段)
用事实揭露日军屠杀中国无辜的罪行(第3段)
用事实批驳丧失良知的国会议员石原(第4段)
揭露石原编造谎言的可耻行径(第5段)
论证石原与日本国主张中日友好的宗旨相悖(第6段)
第三部分:警告少数的石原之类“嘲弄历史者必将为历史嘲弄”。(第7段)
四、归纳小结
学生分组讨论并主动发表各自的感想和体会,感想与体会主要是依据学习课文、参观、查阅资料等活动的感受和所得。
探究活动
组织并指导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史“七七事变”(发生在北京的“芦沟桥事变”),开展资料查阅,进行文献综述。以回顾历史,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恶行径,学习中国军民抗日的英勇无畏的精神,揭露目前日本极右分子的无耻谰言,认清石原慎太郎一类人的反动本质。以史为鉴,增长中国青年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报效祖国的志气。
《》教学设计示例
【同步达纲练习】
别有用心→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信口雌黄:
②听之任之:
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十分可笑的是,明明是石原自己在编造谎言,却硬把编造谎言的帽子扣到中国人民头上;明明是他自己对历史采取极不严肃的态度,不惜用谎言掩盖事实,从而也损污了广大日本国民正视历史的诚实的形象,却把污水向一贯主张中日友好、一贯把日本军国主义与日本人民分开、以德报怨、不算旧账的中国人民身上泼来,难道他不感到有愧吗?
(1)文中加“△”的“可笑”能与课文第二段的“遗憾”互换吗?说说你的看法。
(2)把文中的反问句变成陈述句后表达效果一样吗?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起点之美》(刘心武)一文,完成1——7题。
①到现场观看赛跑,多数人总愿选择离终点最近的位置,我却偏爱在起跑线附近观看。运动员在起点上的美往往被人忽略。其实,当运动员在起点脱下外面的罩衣,露出紧凑而富有弹性的筋肉,先略事活动臂膊腿脚腰肢,再渐渐弹跳着、抖擞着,准备进入比赛,那神情,那体态,那气氛,就已非常之优雅;等到运动员们在起跑线上找准自己的道位,在裁判员一声威严而悠长的“预备——”声中,各自凝聚起他们灵魂的注意力拼搏进取,并透过他们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根筋腱显现出他们肉体所蕴藏的爆发力弹射力承受力,那他们简直就是一列力与美的活雕像。家里有了录像机后,我常把这样的场面录下来,并用慢放、定格的方法细细品味起点之美。我看清了在比赛现场往往看不清楚的运动员们的面部表情。那起点上的表情实在是人类最美好的表情之一。倘若说恋人的表情是人类延续不灭的象征,那么,起点上的表情便是人类进取突破的希望。
②人类的终极点只有一个,然而起点却有许多。运动场上的起点是明显的,生活中的起点往往较为隐蔽。一个想向文坛进军的青年在深夜灯下铺开了稿纸,用手中笔郑重地写下第一行字;一个刚到单位报到的大学毕业生,头一回走进办公室,他尽量大大方方地望着大家,大家都好奇友善地望着他;一个已经非常走红的大明星,倚在沙发上读别人新送来的剧本,刚刚开始觉得里头的那个女主角有点挖头;一个明天要应考的中学生,把捧着的课本贴在胸前,在忍痛关闭了的电视机前点着下巴背诵单词……
③“预备——”生命之神在行使裁判员的职责,向人们发出悠长的指令。
④尽管在终点处会出现绝的场面。文学青年的稿子也许会被退回;走向生活的大学生也许会碰许多钉子;大明星的下一部戏也许会砸锅;中学生第二天应考时也许会失常……谁也保不住在那等待着我们的终点上不会落伍、失败甚至被淘汰。
⑤然而,对于人生来说,终点固然诱人,起点更弥足珍贵。一时的终点上的失美,并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可怕的是寻找不到新的起跑线。失去了在“预备”声中大大振作起来的力与美。
⑤终点之美,属于优胜者;起点之美,属于每一个人。而自觉地进入起点并调动起自己的美来,也便是人生中的一种优胜。
(选自苏教版《自读课本》,有改动)
1.从第①段可以看出,运动员在起跑线上的“起点之美”主要表现在
和两个方面。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段的中心意思。不超过20个字。
3.根据文意,下面一段话应放在文中第段与段之间。凡凝神谛听他的指令并尽全力准备投人的人,都是美的。
4.第④段中加“▲”的词语“不平衡”的含义是:
。
5.本文运用的表达方式有、、描写和抒情。
6.对第⑥段中的“起点之美,属于每一个人”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的美,只表现在起点上。
b.有了起点之美,一定会有终点之美。
c.任何一个人的起点都是美的,而终点却有可能“失美”。
d.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起点,都有尽全力投入并展示自己的美的机会。
7.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本文主要观点的两项是()
a.终点之美,属于优胜者。
b.自觉地进人起点并调动起自己的美来,也是人生中的一种优胜。
c.运动员在起点上的美往往被人忽略。
d.终点固然诱人,起点更弥足珍贵。
e.谁也保不住在那等待着我们的终点上不会落伍、失败甚至被淘汰。
参考答案
l略2.略3.(1)不能互换,理由结合语境回答。(2)不一样,疑问句比陈述句的语意表达强烈。(3)略
1.力量表情(神情)2.生活中的起点有许多,而且较为隐蔽
3.③④4.起点上都尽力投入了,终点上却有人成功,有人失败。
5.记叙(叙述)、议论6.d7.bd
《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指导自读法”教学设计
襄阳区程河中学王来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近来日本首相小泉多次参拜供奉有二战时甲级战犯神位的靖国神社,在日本国内,更有一些右翼分子公然否认南京大厦屠杀。这,深深地刺激着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请看著名作家冬明的悲愤陈词---(板书课题)
二、快速自读课文。
学生快速自读,了解课文大意,并积累课文中的有关词语。
三、带着问题再读。
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谎言”和“事实”在文中的相应所指。
[明确]“谎言”是指日本有些人如石原慎太郎之流歪曲历史、捏造谎言,说南京大屠杀并不真实,只是“中国人编造出来的”,目的是“损污日本的形象”。“事实”是指日本占据南京之后针对南京平民实施的疯狂大屠杀、造成超过30万人死亡的历史事实。
四、细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
思考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驳斥敌论的
思考2:作者在摆出敌论的时候,为什么要先交代关于中日关系的历史定论呢
[明确]为了反衬一些日本人歪曲历史、捏造谎言的丑恶本质。
思考3:作者在第3段中运用历史事实驳斥敌论的时候,举出了哪些证据
[明确]国际史实--远东国际法庭曾经对此作出庄严的宣判
人证--目击者、西方记者、外国教会人士、日本士官
物证--日军当作欣赏而留下的照片
思考4:作者在驳斥敌论中提出了什么观点
[明确]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标题即己方观点)
五、研读重点段落。
研读课文四、五两段,体会驳斥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色,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思考1:从修辞的角度看,这两段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段都运用了反复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反复表示强调,突出了30万平民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历史事实和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以及一些日本人歪曲历史、向他人泼污的丑恶嘴脸;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使句式铿锵有力,既能表达出作者对敌人缺少良知的强烈不满,又发人深思。
思考2:从论证的角度看,第4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第4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拿参与指挥南京大屠杀的主凶刽子手谷寿夫临死前的悔意和其他侵华日军的自责与石原慎太郎歪曲历史、捏造谎言的行径作对比,运用反问的语气,反衬了后者对待历史、对待受害民族缺少良知的丑恶。
六、总结、扩展
2、现在,有许多正义之士对石原等右翼分子歪曲历史事实的言行给予抨击,并用行动去力讨公道,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体,你了解的有哪些?
3、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影响和平的事件时有发生,如果你是一位国家领导人,对外,你会采取什么样的立场?
七、布置作业
1.查找有关资料,为课文补充一些驳斥日本极少数右翼分子谎言的论据。
“写作训练法”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以图片“日本首相小泉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献花圈”导入,进行情感教育,明确正确历史观点。
二、明确目标。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重点:1.掌握驳论文的一般结构。2.选择适当的论据材料,并进行概括和组织。3.通过课堂练习,体会驳论文的特点和写法。
三、掌握结构。
四、组织论据。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选取论据材料。
教师出示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多媒体资料(图片、录像等),学生选择可以作为论据的材料,课堂展示观看,概括内容。
五、组织成文。
六、讲评比较。
教师选择学生习作进行讲评比较,可发动学生讨论。也可将学生习作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让学生在阅读比较中揣摩体会驳论文体的特点,切实掌握写作方法。
(一)填空题
(1)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_,但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常常是相互联系,交错使用的。
(2)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_______的、_________的、甚至______的见解和主张。
(3)常用的反驳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驳论点,可______驳,也可以______反驳。
(二)阅读下面三段文字,然后回答文后问题。
其二,如果你是国家干部或者先进的劳动者,还得考虑到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周围的人发生影响。
高尔基回忆列宁时写道:“生活俭朴,没有烟酒的嗜好,从早到晚忙于复杂而又困苦的工作,他完全不会关心自己,可是仔细地注意同志们的生活。”高尔基感到,列宁有一个生活逻辑:“人们的生活过得坏,那就是说,我的生活也应该过得坏。”
当大多数人生活水平还低的时候,你在生活上过分突出,一方面容易脱离群众,另一方面如果相互效尤,形成风气,也就会无形中浪费了本来可以节省的国家的物质财富。
(1)解释:
①嗜:
②效尤:
(2)第1段中的复句类型是复句。
(3)这3段是正面立论部分,讲的是第二方面的道理,请你用一句话把这三段的大意概括出来:。
(4)揭示这方面论点的句子在第段。
(5)作者在阐明第二方面的道理时,先运用论证,选用了为论据,然后从两方面分析说理,使论证很有说服力。
参考答案:
(一)(1)立论、驳论;(2)片面、错误、反动;(3)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过程、直接、间接。
(二)(1)①特别喜爱;②学坏样子;(2)假设复句;(3)阐述不节俭就会产生不良的群众影响;(4)第3段;(5)举例论证、列宁生活俭朴的事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驳论的方法。
2、驳论文语言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能从图书馆或网络上查阅资料,学会驳论文的写作技巧。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历史,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影片或挂图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辽阔。
二、学法引导.
比较法(让学生找材料对日本右翼分子的谬论进行驳斥,然后学习课文是怎样驳斥的。)
1.重点
驳论的方法
2.难点
背景的介绍
3.疑点
驳斥日本右翼分子的反动言论是否影响中日友好
4.解决方法
’可通过播放影片和网上查阅资料的方法去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或录像、图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观看有关能反映祖国山河壮美的影片或碟片或挂图(如毛泽东词《沁园春·雪》的教学挂图)
2.观看影片《南京大屠杀》(可只看片段)
3.查找日本侵华战争方面的背景材料,以辩论的方法介绍材料。
4.讨论分析
(2)反问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对比的文学表现手法的作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驳论文文体知识的复习。
2.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二}整体感知
怪论。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下列词语:’
惨绝人寰(huan2):‘人寰,人世。人世上没有比那更凄惨的了。形容凄惨到极点。
信口雌黄(ci2):信,任凭,听任;雌黄,即鸡冠石,黄色矿物,同作颜料。古人用黄纸写字,写错了,用雌黄涂抹后改写,后称胡乱窜改为雌黄。指不顾事实,随嘴乱发议论。
别有用心:用心,居心,打算。另有打算。多指心里打着坏主意。
丧心病狂:丧失理智,像发了病一样。形容言行荒谬或残忍到了极点。’
以德报怨:怨,仇恨。用恩惠来报答仇恨。指不记前仇,反给予恩惠。
兴风作浪:兴,作,引起。原指神话小说中娇魔鬼怪施展法术掀起风浪。后来比喻元事生非,制造事端。亦作“兴波作浪”。
听之任之:听、任、随、任、凭。之,代词,代人或事物。听凭它发展而不去过问。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师,借鉴。记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2)驳论文文体知识的复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3)创作背景简介.
2.观看“江山如此多娇”的影片(反映祖国壮丽河山的优美影片)或图片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片段)
3.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摆出的反动论点。
[明确]反动论点:日本前运输大臣石原慎太郎不久前对一家在美国出版的杂志公然声称: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编出来的谎言”,中国“一直要损污日本的形象”。他扬言:“人们都说日本干下大屠杀,但这不正确。”
4.要求学生用课前查找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实资料对反动论点进行驳斥。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曾对此作出庄严的宣判。据当时目击者的证词,西方记者的报道。外国教会人士的回忆,包括日本士官自供和他们当作欣赏而留下的张张惨不忍睹的照片,都证实了那场大屠杀。”
同时用反问的修辞方法直接指出石原无良知可言,用谎言掩盖事实,应该感到无比羞愧。
6.驳斥日本右翼分子的反动言论是否影响中日友好
(四)总结、扩晨
1.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1.2节摆敌论点,日本石原声称: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编出来的谎言”——
3.4.5节驳敌论点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是血写的事实(事实论证).石原是用谎言掩盖血写的事实
6.7节提出严肃的警告,展望中日友好的美好前景。
2.学习本文的目的:了解史实,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3.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参看日本侵华图片展。让学生写一些感受。
(五)布置作业
在“自我牺牲”这个问题上,还有不少模糊的片面的看法,试根据你对当前人们思想认识的了解,选择一个比较典型的错误观点议一议,批一批,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六)板书设计.
15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一、摆出(放论点)一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编造出来的谎言”二、驳斥(敌论点)
三、总结: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理解驳论文的基本特点及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驳论的反驳方式—驳论点。学习作者怎样抓住批驳的“突破口”直接驳论点。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悲剧中,南jing大屠杀无疑是令人发指的残暴一幕。1937年12月13日,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灾难降临的日子,侵华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开始了长达六周的烧杀淫掠。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那将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请看影片《屠城血证》的部分画面……
师:请用简洁的话概括画面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
屏幕显示学生的答案:尸体遍野,血流成河。惨不忍睹,世人共愤。
这血写的历史,早已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现在,日本右翼分子公然否认这段历史。他们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请读课文《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初读课文,掌握下列重要词语:
惨绝人寰信口雌黄别有用心丧心病狂
兴风作浪听之人之前世不忘,后事之师
2、补充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1、分组朗读课文,把握感情,读出气势。
2、读文后,给你感受最深的是那些句子?令你气愤的又是什么?
生甲:当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大半个中国,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丧心病狂地屠杀无辜,制造一个又一个万人坑、无人区,使两千万中国人惨遭伤亡,南jing大屠杀曾经以侵略者的惨无人道而震惊中外……
生乙:在那场大屠杀中,集体射杀并毁尸灭迹的达19万人,零散屠杀并经慈善团体掩埋的达15万人,合计30万人之众。遇难者30万!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数字,它是用累累白骨组成,是对侵略者无声的控诉,是人类的良知向世人敲起的警钟。……
生丙:这数字触目惊心,这是无法抵赖的铁证。气愤的是石原等人却失口否认。并把编造谎言的帽子扣到中国人民的头上。)
3、身为中国人,你对此有何看法?
(学生回答后,屏幕显示:澄清事实,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三、精读品味,理解内涵
根据驳论文的知识,师生共同设计问题,分组讨论,发挥群体力量,探究问题。培养合作意识,训练思维能力,鼓励创新,养成圈、点、勾、划的读书习惯。
将师生设计的问题及讨论结果归类显示如下:
1、原的谬论是什么?它包含哪两层意思?(请用横线在书上表示出来)
谬论:震惊世界的南jing大屠杀“是中国人编出来的谎言”,中国“一直要损污日本的形象”
石原的谬论包含的两层意思是:(1)否认大屠杀。(2)反咬一口,污蔑中国人编造谎言。
2、针对谬论,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反驳?(摆事实)
要揭穿了石原的谎言。就要证明南jing大屠杀的真实性,这是问题的关键。这要*证据。
3、作者列举了哪些事实?这些证据有何特点?(3、4自然段中找)
师:事实胜于雄辩,作者列举了这八大证据,足以表明南jing大屠杀的罪行铁证如山。事实摆在面前,石原是无法抵赖的,究竟是谁在编造谎言,已相当清楚。
生:这些证据的特点是:真实、简明。作者一口气列举了八大证据,这些证据都出自于外国人包括日本人提供的证据,这样的证据最具有说服力。作者并没有详述每项证据的具体内容,只是点到为止,这列出的项目,也就足以表明南jing大屠杀的罪行铁证如山。
1、石原等人对历史的态度是什么?他的言论能代表所有的日本国民吗?(请用书中的话回答)
生甲:石原“采取极不严肃的态度”“歪曲历史”“颠倒历史”“捏造谎言”“不顾历史事实而信口雌黄”“用谎言掩盖事实”。
1、石原的目的是什么?其险恶用心又是什么?
(歪曲历史、美化侵略)(企图为侵略战争翻案,在中日关系上设置障碍,混淆视听,兴风作浪。)
2、对这段不幸的历史,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态度是什么?
中国政府和人民为了两国间的世代友好,总是强调向前看,把它当作历史的教训,前世不忘,后世之师,希望今后中日关系永远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中国人民一贯主张中日友好、一贯把日本军国主义于日本人民分开、以德饱怨、不算旧帐。
3、列出本文的内容提纲。
师生讨论后,用投影显示:(略)
2品味语言,指导朗读。
师生共同讨论后屏幕显示:语言准确、严谨,感情色彩鲜明,运用了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和陈述、感叹、反问等多种句式,增强了语言的力度。爱憎分明,驳斥有力。
例(1):身为国会议员的石原先生却连发生过的大屠杀都不肯承认,其良心何在?
此句运用了反问的句式,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朗读时,语气加重,达到掷地有声的效果。
例(2):应当看到,企图为侵略战争翻案、在中日关系上设置障碍的人虽然是极少数,但对他们这种混淆视听,兴风作浪的行为,不能听之人之。
这个转折复句用得好:(1)言简意赅地揭露了石原的险恶用心—企图为侵略战争翻案,在中日关系上设置障碍。(2)运用了“企图”“兴风作浪”等贬义词,对石原进行了无情的驳斥,表现了作者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班齐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排比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积累资料
1、点击网上资源,补充一些驳斥日本极少数右翼分子的谎言的例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日本右翼分子的本质,不忘国耻,增强爱国主义感情。
残酷的南jing大屠杀;日军暴行图片;火烧南京;销尸灭迹;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理南jing大屠杀之经过。
2、观看影片《屠城血证》,写一篇观后感,在班上交流。
3、上网加入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五、教学后记
驳论文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借助影视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可以达到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它直观、简洁、快速、高效。化抽象为具体,以生动的画面,详实的内容,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大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教学设计示例
“指导自读法”教学设计
一、快速自读课文。
二、带着问题再读。
教师明确:“谎言”是指日本有些人如石原慎太郎之流歪曲历史、捏造谎言,说南京大屠杀并不真实,只是“中国人编造出来的”,目的是“损污日本的形象”。“事实”是指日本占据南京之后针对南京平民实施的疯狂大屠杀、造成超过30万人死亡的历史事实。
三、细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
思考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驳斥敌论的
明确:为了反衬一些日本人歪曲历史、捏造谎言的丑恶本质。
明确:国际史实——远东国际法庭曾经对此作出庄严的宣判
人证——目击者、西方记者、外国教会人士、日本士官
物证——日军当作欣赏而留下的照片
明确: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标题即己方观点)
四、研读重点段落。
明确:这两段都运用了反复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反复表示强调,突出了30万平民在南京大屠杀中
遇难的历史事实和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以及一些日本人歪曲历史、向他人泼污的丑恶嘴脸;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使句式铿锵有力,既能表达出作者对敌人缺少良知的强烈不满,又发人深思。
明确:第4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拿参与指挥南京大屠杀的主凶刽子手谷寿夫临死前的悔意和其他侵华日军的自责与石原慎太郎歪曲历史、捏造谎言的行径作对比,运用反问的语气,反衬了后者对待历史、对待受害民族缺少良知的丑恶。
五、布置作业
教案点评:
自读为主,让学生学习驳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体会驳论文的语言特色。并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了解民族历史,增强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热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阅读课文内容,把握整体结构,体味语言特点,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