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精选5篇)

这时,我才发现,我把本来只是“为人之术”的儒家手法看成了“处世之道”。而别人却把“处世之道”当成“为人之术”。“术”只能是“术”,如果你把“术”的东西当成了原则与道的话,那么就很难成功,甚至处处碰壁了。

所以我不得不静下来思索一下。想一想,什么地方出错了。突然总算想明白了,原来自己没有理解圣人的真谛。做事太认真,有超过一般人的才能在圣人眼里算不得“君子”。本来自己一心追求做个“君子”,也一直朝着“君子”方向努力,所以在咨询中不懂的一定要搞懂,一定要让客户满意。一不小心,多年的认真与才能的提升反而却成了为圣人眼中的“小人”。一向以为“小人”是出尔反尔,阿谀奉承之流。现在才发现,自己变成了自己最为讨厌的“小人”了。为什么呢?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还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原来,圣人心中的“君子”本应是“庸才”呀。

我一向认为,学习有三个层次,最低层是学技能,其次学知识,最高层是学理念。所以,善于学习者学习共性,不善于学习者学习个性。学习传统文化也一样,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算是学习行为规则,比如要求对父母要教悌,对公司要忠诚,对朋友要真诚等。其次是学习知识,也就是应该多看看四书五经之类的。最高层次算是学习传统的精华,学习其“道”。仅以“为人之术”来替代“处世之道”是远远不能成功的,也就是说,企业管理中,表面对国学的推崇将无助于最根本的管理理念的得升。

一、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注重材料与教材的衔接

二、情境材料要符合客观实际,有可信度

情境材料源于生活、反映现实。在情境材料的选择上要根据试题立意的要求选择、编辑情境材料。同时情境材料要真实、可信,对材料的选取就不能够凭空捏造,要有实际的依据,要能经得起推敲。

例题1.材料: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文化。悄然兴起的“国学热”可谓“文化寻根”现象的折射。

目前,许多中小学校正大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四川成都市教育局颁布了《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实施纲要》,深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学校将诵读《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读本》列为小学生的所学科目。但是《读本》中已删减部分涉及封建等级制度、君臣之礼等。比如“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君则敬,臣则忠”等内容。

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角度,说明成都市教育局这一举措的合理性。

答案:①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这一举措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有利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成都市教育局出台的措施,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与时代内容的结合,实现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成都市教育局出台的措施,有利于通过教育,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长远发展。

三、注意材料的导向作用,体现情感

例2:作为全国旅游城市的四川泸州,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雕塑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些优秀雕塑展示着泸州人文历史、诗酒文化、江河特色,标识了泸州的文化内涵,描绘着泸州的历史与未来,凝聚着泸州人民的精神。这说明城市雕塑()

①是人们精神活动及产品的物质载体②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作用

③对提高人们文化修养起潜移默化的作用④体现文化的区域性

A.①②③B.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④

这是根据泸州本地实际命制的一道原创试题,答案是C。通过对本土材料的挖掘,拉近了试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贴近学生生活。同时又能够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四、立足实际,提高试题的有效性

中国油画是基于中国绘画思想基础及体系中发展而成的意象绘画艺术,是对意象油画精髓的发展和。从宏观层面来说,中国油画本质上就是意象油画民族化的体现。因中国绘画注重写意,固在民族化过程中不仅要侧重于意象油画绘画技巧的表达,还应对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及精神进行吸取,实现油画的民族化发展,方能真正促进油画民族化的可持续发展。

油画民族化发展简述

油画进入中国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从最早帝王画像到早期油画艺术家的探寻,油画民族化经历了从模仿到学习再到民族化创作的萌芽。经过诸多艺术家和早期学者的探索,油画民族化本身表现出的本土意识雏形已经显现。著名油画家董希文认为:“油画中国风从绘画风格方面来讲,应是油画家的最高目标。要使中国油画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决不仅仅是把油画画得跟西洋画一样。我们有我们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需要去继承和发展,且中国画家应有中国画家的气质,以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想法和表现法。”从老一辈艺术家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领域的长者们早已认识到油画民族化的重要性。

油画民族化现状

油画民族化发展过程中,经由了许多大师之手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后,虽然沉淀了属于中国油画自己的神韵和工笔,但是站在民族化发展的角度,依然存在以下两种误区:部分人认为中国油画本是意象优化的发展品,因此在借鉴模仿的过程中,只需要掌握好意象油画的基本绘画技巧,中国油画必将成为最终趋势在相当长的过程中,由艺术领域形成独特的艺术性格,最终达到民族化的目的。趋势和方向虽确定,但是在绘画实践中依然存在比较被动的地方,部分画者在绘画过程中纯粹模仿意象油画技巧,忽略油画承载的民族气魄和文化精神;还有部分人认为油画中国化、写意油画是嫁接后的风格,生产不出“中国版”油画。然而在笔者看来,两种看法其实都有欠妥的地方。在中国传统绘画写意性观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中国写意油画,是中国意象美学观在现代油画中的体现,它既站在传统文化的高起点上,有着广泛的民族基础,又具有一定的世界性,是中国油画昭著于世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把中国写意油画进一步构建好。

油画民族化策略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已经对意象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及油画民族化的基本进程有了了解,基于当前油画民族化的现状来看,建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对意象油画中值得学习的地方进行吸取和加强,对过于极端的人文精神进行摈弃,融入中国独有的民族魅力,使中国油画变成特殊的艺术标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1.对意象油画合理扬弃

意象油画在几百年的发展演变中,其极具特色的表现性对视觉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尤其是作品本身承载的人文精神和独特审美,是意象油画独特魅力和艺术生命力所在。因此,就中国写意油画的民族化发展来说,不能完全从对意象油画中优秀成分的学习中脱离开。在具体研究和掌握意象油画创作方法与规律的基础上,应从外在形式及艺术精神两个方面对其精髓进行真切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写意油画中自如地驾驭油画创作语言,将带有民族特色的人文精神融入到作品中去,使中国油画最终为本民族及世界认同。正如吴冠中所指出的“学习和借鉴意象长处则应别具慧眼”,那样亦步亦趋地仿效或“翻版”意象油画,既无必要也无出路,因为好的油画作品既有它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又有在此基础上创造而体现出的独特审美趣味。

2.民族审美的创新和拓展

在民族化写意油画中对传统元素的正确态度是:不能只是效仿、利用,或是仅用油画材质“表层化”的表现传统文化元素,油画民族化应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审美心理和地域特征对外来油画艺术内核的转换。从中国特殊艺术思维和表现方式出发,取得与中国艺术精神的正面链接,经过一个当代视角的过滤、改造、转移和超越,从而发现并获取新的创造元素或“基因”,才能使它们重新“复活”在当代艺术的躯体上,并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中国油画艺术中加以延伸和发展,实现中国油画对民族文化艺术审美的拓展与超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意象油画在中国的发展由来已久,但是油画民族化进程依旧境地尴尬。针对当前面临的情况,建议可以从意象油画的合理扬弃以及对本民族审美的创新拓展入手,对优秀部分进行吸取和学习,对不好的部分进行舍弃,真正实现油画的民族化。

关键词:政治课堂情境创设教学实践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由传统的学习基本知识上升到注重学习的过程与能力,更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教学实践的需要适时创设各种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激活政治课堂,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所谓情境创设是指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水平,创设一种环境、场合或气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兴趣,积极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巧妙的情境创设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达到三维目标。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创设情境的一些做法。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力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可见,教师的首要任务就在于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特别是上课伊始就调动学生兴趣,这对学生整节课都保持高度的学习兴趣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在一节课的开始就要利用各种生动、轻松的教学情境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以“生活”为情境

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这里的生活主要指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到课堂的,因此从他们的生活中取材用于情境创设,更易于激发其学习兴趣。如我在“体味文化”一课的导入中,就用多媒体展示我们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关图片,并要求学生说说我们本地的一些婚丧嫁娶的习俗、饮食文化、地方方言等,使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发言,并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究什么是文化,文化有什么作用等问题,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故事”为情境

高中生都喜欢看故事、听故事、讲故事,因此用故事创设情境十分容易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如在“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中,我用《赌饼破家》的小故事导入:从前有一对夫妇,家里有3个饼。夫妇俩一起分着吃,最后还剩下一个。他俩相约,从现在起,如果谁先开口说话,就不能吃这个饼了。为了那个饼,两人谁也不愿先开口说话。晚上,一个盗贼溜进屋里,偷了他们家的财物。直到盗贼把东西全部偷光,夫妇俩因为有约在先,眼睁睁看着财物丢光,谁也不开口讲话。盗贼看到没人说话,便当着丈夫的面侮辱他的妻子,可丈夫瞪着两眼还是不肯讲话。妻子急了,高声叫喊,并恼怒地对丈夫说:“你怎么这样啊!为了一个饼,看着我被欺负也不叫。”丈夫高兴地跳了起来,拍着手笑道:“啊,蠢货!你最先开口讲话,这个饼归我了。”学生听后哈哈大笑,我适时问道:“这对夫妻为什么破家了他们犯了什么错误”学生热烈讨论,然后回答他们没有分清主次,很自然就导入到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学生对这节课产生浓厚兴趣,这种兴趣一直延续到上课结束。

二、情境穿插,引导探究

我认为不仅导入要创设情境,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重点、难点适时穿插教学情境,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常用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设置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及深刻性,增强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针对消费观的一些误区,我设置了几个问题:有人认为贷款消费违背了适度消费原则,你如何评析这一观点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鼓励贷款消费矛盾吗你们在生活中是如何践行绿色消费原则的在问题提出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接着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评议,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学生总结。这样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达成预期的目标。

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根据学习需要,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难度适宜,达到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效果。

(二)创设模拟情境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穿插角色扮演、辩论等模拟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把思考发现的权利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悟、探究和充满激情地创造。如在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时,针对对待传统文化正确态度这一重点,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正方观点是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是传统文化是包袱。正反方分别列举了大量实例证明自己观点并反驳对方的观点,有的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其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语句,我不禁感叹学生思维的活跃和创新能力。在思维火花的不断碰撞中大家意识到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对传统文化应辩证分析。如果这一内容由教师讲解将十分枯燥和苍白无力,但通过辩论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两种矛盾的观点中越辩越明,水到渠成地形成正确认识,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情境收尾,升华主题

一节课怎样收尾才能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才能余味无穷,是值得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此时创设适当的情境,可以使结尾再次进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下面以音乐情境为例谈谈。

音乐是一剂调节课堂气氛的良药,它可以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用它结尾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时,在结尾处我没有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而是播放一曲王力宏的《龙的传人》:“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许多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旋律唱起这首歌,个个精神焕发,课堂这时达到一个,不用过多的言语表述,学生在豪迈乐曲的感染中,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很好地达到三维目标的统一,主题得到升华。

总之,各种形式的情境创设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具有独特的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学习需要为基础,贴近学生实际,围绕教学重难点,创设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以期激活政治课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泰国华校基础教育特色启示

一、泰国华校基础教育特色

笔者在泰国龙仔厝府公立致中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支教,根据自己在一线教学工作中的切身体会,以及对邻近华校的调查了解,以国内的基础教育为参照背景,总结得出泰国华校基础教育几方面的鲜明特色。具体如下:

(一)在开放、多元的文化氛围中体现民族传统文化

泰国华校的文化态度是宽容开放的,文化现象是多元杂陈的。传统的和现代的,中国的和西方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这些各不相同的文化可以多元共存,相安无事。

泰国文化历史悠久、独具风格。民族传统文化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根基。泰国华校以一种开放态度接受外来文化,同时,以独特的方式延续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佛教是他们的精神信仰,是泰国人的日常修炼,学校每天早晨课前举行晨会,全校学生聚集在一起唱“颂圣歌”,再奏响国歌,升起国旗。接着是诵经拜佛,然后席地而坐接受训导。以“国家—宗教—国王”三位一体的核心价值观就在日常规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遇传统的节日、传统的乐曲、传统的舞蹈、传统的习俗,就本色生香地呈现于校园。遇到佛节,学生或者整队去寺庙参加活动,或虔诚诵经祈祷。其他的大型活动多请僧人来诵经祈福,师生则按规矩布施,以示敬佛礼佛之意。民族传统文化在泰国华校就这样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氛围,包围浸润熏陶着学生,让学生感觉到传统文化就在身边,在自己的生活里。

除此而外,泰国母语教材里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比比皆是。比如传统歌舞的唱词、舞蹈表演,皇室成员的故事、皇家用语,与佛教寺庙有关的内容,等等。华校还通过课程设置和考试来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初三开始每周都有宗教课,而且小学、中学毕业都要考试佛理,并由学校出具成绩等级证书。泰国华校把发挥和利用了泰国传统艺术绘画的练习——作品(用非常形象直观的图文并茂的方式体现学生的学习所得)发展成一种普遍的深受学生喜爱的训练形式。

泰国社会在向现代转型的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多地得益于学校有特色的文化教育。

(二)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双重功能和实用特点

为改变基础教育职能单一的缺陷不足,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泰国基础教育通过课程改革逐渐呈现出整体的多元化、多渠道特点,即其基础教育承担着双重职能:既为学生提供谋生就业的知识技能,又为需要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理论思维和创造能力。其基础教育虽说历经多次改革,但双重职能始终是其不变的显著特色。

泰国华校的核心课程设置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提升综合国力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泰语、数学、科学和社会、宗教、文化学等;第二类是增强个人适应性和创造力的课程,包括卫生和体育学、艺术学、职业和技术学、外语等。基础教育课程如此设置,明确体现了其基础教育双重功能的特点。

首先,注重实用是泰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泰国教育就逐渐在各方面体现基础教育的实用理念。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需求,其基础教育一直肩负着教育的双重功能。

其次,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设置了丰富且实用的劳动(职业)教育课程,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学持续到高中毕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使学生具有把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能力。这门课程的内容丰富而广泛,包括农业、畜牧业、园艺、工业技术、商业、旅游业、家政、手工制作、仪表仪态等。这一课程的设置使泰国的基础教育具有明显的注重实用、实践和生活经验的特点,切实加强了基础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再次,泰国教育的实用理念还体现在:强调知识源于观察、实践和实验,而不是书本。

不同阶段和不同学科的学习都强调动手实践和实验。书本上的知识往往被要求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注重实用的理念不仅使泰国教育成为实实在在的“生活教育”、“生存教育”,而且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正确态度和良好习惯也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和培养。不仅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而且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三)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泰国基础教育对学习方式的改革要求远离从前教师讲、学生学的模式,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讲究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具体表现为:

1.强调在过程和活动中学习

2.积极倡导合作学习

为了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与他人和谐相处、探究和创新的能力素养,泰国华校教育最常采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训练方式就是分小组学习。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际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泰国母语教材几乎每课后面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分小组完成,这类练习占90%以上。或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概括,或把某种知识运用于实践。分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或进行口头汇报,或进行实际演练,或提交书面报告,或用展板的方式体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和成绩评定。其中大部分合作学习需要学生集体探究解决新问题。

这种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分色运动会”体现得最为突出。这种运动会是按全校师生人数的多少分成不同颜色的方队,不同方队都由年龄不同的学生组成,这有利于开展合作探究学习。高年级的学生指导和帮助低年级,每个方队如何在文娱表演、拉拉队助阵甚至旗手形象设计方面压倒对手取胜,这就需要合作探究能力的有效发挥。它使参赛的学生以团队为核心,不分年龄和学段,兼顾整体,以大带小,出奇制胜。

二、启示

中泰两国的基础教育在某些方面形成了互补之势。泰国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教学有待加强,学科发展的规范完备细致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其基础教育的显著特色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熏陶

我们在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训是深刻和令人警醒的,所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语文课程改革要求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了解并能正确理解当今世界文化。课程改革后,学校教育在引导学生了解当今世界文化方面,没有形成资源整合和通力合作,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仅仅是学科意义上的、书面意义上的,与社会生活实际脱节。这方面泰国华校的做法值得借鉴意义。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彰显民族传统文化,从社会环境和校园文化两方面入手,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民族传统文化成为实际生活的一部分。

(二)密切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

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要加强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贴近、反映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并应用于社会生活。在这方面,泰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功能的双重性给我们以较好的启示。应该大力倡导知识源于环境,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和实际,推行切实可行的“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对于教育受众为独生子女群体的基础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学会生活”是一个正常的人、健全的人最基础的第一步,是适应社会、适应人生、适应未来的前提,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有其他发展的可能,“学会学习”也才有真正的价值。否则,只能把下一代培养成“读得圣贤书,生活是”的一代。

(三)注重学习中的实践操作过程

我国新课程标准强调“过程和方法”,以反拨注重结果的灌输式教育。但学校对“学习过程”的注重,只体现为对“书面”学习过程的注重,而对“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操作过程有所忽略。特别是对理科内容的学习,这方面甚可担忧。对实验器材的性能和实验操作过程,学生也有较普遍的机械记忆现象。

(四)加强能力训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我国基础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但是我们的练习又设计得五花八门,面对重中之重心有余而力不足,训练上面面俱到,实际没有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合作探究创造条件,留下空间。

学科自身特性与其综合性之间存在有待调和的矛盾。在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方面,虽然我们不能太过注重基础,大幅度降低要求,但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增强课程训练的综合实践性,以切实提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训练。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方式集中训练,而不是全面铺开。课程设置上体现难度,但是在训练设计当中完全可以有意识地体现。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考试已经开始,所以对所学文科或者理科知识进行综合性实践应用应该而且可行。

参考文献:

[1]吴建平.泰国汉语教育与汉语推广现状、问题及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2012(02).

THE END
1.辛苦却无用的节俭行为,看完网友的分享,发现这是大家的通病!运费在我们上一辈的人眼中,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他们艰苦生活的见证。它们每天除了挣钱之后,还要想方设法地去省钱,只有攒到了足够的钱, 以后的生活过的才能更加的踏实。这到这里,我都觉得没有任何的问题。因为谁都想成为有钱人,谁都想肆无忌惮地享受生活。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L2C81L80553TK9X.html
2.节俭与不节俭辩论会,反方发言词(共8篇).docx节俭与不节俭辩论会,反方发言词(共8篇) “弘扬节俭抵制浪费”主题班会主持词孙世宇邹存磊孙世宇:爸爸告诉我:一度电能让25瓦的灯泡连续亮40小时妈妈说, 一度电家用冰箱运行一天一度电普通电扇运行15小时我从网上搜查到一度电电视机连续播放10小时爷爷教我计算了电动自行车跑80公里我也知道一度电能将8公斤的水烧开一https://www.taodocs.com/p-207924352.html
3.2023年中考三轮专题复习之情境试题13辩论词全国通用含答案.pdf组织了一场辩论赛,请你选择一方观点并阐述理由。(150字左右) 3.(2023·湖南娄底统考一模)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回答问题。· 你所在班级正在开展超越自己和超越他人哪个更重要“”为题的辩论赛,请你作为 反方代表进行发言。 正方:超越自己更重要。因为我们成长的目标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而要成为更 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307/6050233055010055.shtm
4.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研究12篇(全文)(一)辩论赛。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 (二)专题讨论。活动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https://www.99xueshu.com/w/ikeybdxp4t92.html
5.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生命与降常识教案1、搜集勤俭节约的美德故事; 2、教师准备相应的录相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话“勤俭节约” 1、师:同学们,你搜集了哪些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故事?从他们身上你明白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故事,谈感受体会。 教师可以补充“阅读与拓展”中《一双灰布鞋》的故事。 https://www.360doc.cn/article/1087103397_1087103397.html
6.“廉洁文化进校园”主题班会教案先由双方辩手阐述各方观点,再进行自由辩论。同学们辩论得很踊跃,大家各抒己见,例如,正方认为:中学生是生理和心理渐趋成熟的阶段,这个时候对其进行廉洁文化教育,就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效应,从而将防腐倡廉的因子根植在我们的意识中;反方认为:现在全社会都已经形成了反腐倡廉的良好氛围,其有益有效的正面效应,理https://www.360wenmi.com/f/filevesvh5v7.html
7.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科学教案教案精选“对方辩友还不赞同我方的观点吗?”学生运用着这些刚刚学会的术语,觉得自己很像电视上参加“大学生辩论赛”的大哥哥、大姐姐,脸上都洋溢着得意的神色。最后,正方的主辩人讲道:“遇到紧急情况,邻居要比远方的亲戚来得及时。有时候,宝贵的时间能够挽回损失,挽回生命。”反方的主辩人也讲道:“在大事面前,人们首选的https://www.ahteacher.com/jiaoanjx/kexue/2013-10-07/26534.html
8.穿补躲子上学遭批,如此勤俭是否必要?红辣椒评论作者互动平台——时评聊吧论坛设置“时论锋会”辩论帖,红辣椒评论作者及广大网民纷纷发表观点。感谢各位作者及广大网友的支持与热情参与。经红辣椒评论编辑整理,主要观点如下: 正方:有必要,勤俭节约应该从小教育。 李兆清:如今,人们的生活富起来了,可勤俭节约的好品德却越来越远了,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现象https://hlj.rednet.cn/m/c/2014/12/31/35634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