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

早在4000年前,贵州已开始种稻。在赫章县原可乐公社乌家湾子山坡新石器时代遗址里,人们发现了用于收获禾穗的双石孔刀,加工谷物的石杵和石磨盘等。中国早期的稻作民族,百越系民族在贵州深耕至今。在贵州一些少数民族心中,水稻是有灵魂的。苗族人一生最后归宿是穿着盛装返回祖先居住地,那里是鱼米之乡,洋溢让人安稳踏实的稻花香。

悠久的历史,各各不同的立体小气候,农耕文明衍生别样民风民俗。这块土地耕耘出特色稻米,长出璀璨稻作文化,润泽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

口述整理:袁小娟

访谈嘉宾:李天翼

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院长,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2年10月李天翼教授在家乡开觉苗寨过鼓藏节。

种田是我们的传承

我出生在雷山西江苗寨附近的开觉苗寨。父亲先在西江小学当老师,后来调到贵阳在贵州民族大学当老师。自古苗族人善于种田,种植水稻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我们从东方故地的水乡泽国来到西南山地,从事稻作生产的条件发生很大变化,我们也总结出许多经验。根据水田土质的肥沃情况、所处位置、产量高低将稻田划分为高坡田、黄泥田、寨脚田、冷水田、坝子田、碎石田和红土田等等。

我们小时候都要上山干活种田。那时春天耕田,夏天守田水。大部分是望天田,靠水渠引来山泉浇田。家家户户要排队,常常派孩子们去守水。我们就在田边玩。

秋天稻子快成熟的时候,我们小孩子要上山去砍柴。以前稻子是高梗,间距宽,容易倒伏。我们砍了树枝,支起稻子,防止倒伏。后来种的杂交稻比较矮,又是密植,没有这个问题。

种田,对我们来说,是从小自然而然要参与其中的事。

西江苗寨村民打谷子。

壮丽的梯田凝聚了智慧

苗族梯田的“创始人”是始祖姜央。苗族古歌这样唱道:“他来把天开,他来把地造,造山生野菜,造水生浮藻,造坡生蚱蜢,造井生刚蝌,造狗来撵山,造鸡来报晓,造牛来拉犁,造田来种稻,才生下你我,做活养老小。”

你们看到的梯田壮丽的景色凝聚了我们依山造田的智慧。造田时先看水源和流向,在水源下方开田,以便随时取水灌溉;开田时主要的山脉不能挖断,要随山顺势。如果要造田到山顶,最高处的那块田不能全部把山包挖平。我们苗族认为,山尖无论大小高低,都是山神的头,所以田开到高处,山头要保留。

李天翼担着稻田鱼走亲戚。

我们的田是稻鱼共生,主要养的是鲤鱼。鱼儿产卵繁殖的季节,大家都要上山采集“鱼卵草”,放在田里让母鱼产卵。为了确保鱼儿过冬,要用稻草在稻田水深处搭建鱼棚。

我们小时候种的是本地稻,稻子长得比较高,间距大。鱼在田里游动,既除了杂草,排放粪便又养肥了水稻。鱼儿吃下稻花,成了稻花鱼。到了收割季节,田里的鱼长得像个小板凳那么长。我们小孩子钻进去捉鱼。现在是杂交稻,密植,鱼只有巴掌大。以前上山砍柴,埋头咕咚咕咚就喝田水,从来没有拉过肚子。

我们寨子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引进了杂交稻。当时还有高杆稻红米,现在苗寨很少看到本地稻(地方稻种)。苗族常常居住在深山老林,那里冷水田和高山田比较多,种的本地稻多。本地稻都是种了几百年完全适应环境。以前我的印象中没有稻瘟病。从历史文献看,颗粒绝收都是因为天气。出现病虫害,以前用叶子烟熬水可以杀虫。

捉稻田鱼。(李玉贵图)

稻米共享

秋收时,我们要用摘禾刀,把稻谷一捆捆架在栏杆上。

我们在田里总要留下一两株成熟的稻子,让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耗子虫子们吃,一起享受丰收的喜悦。我们苗族史诗中唱道,人从枫树中生长出来。我们认为万物平等。我们依靠大地而生,稻米是大地产出的,果实也是大地产出,我们都要一起共享。

在我们的稻米世界里,没有降解这样的概念,只有循环。稻草堆,是孩子们的玩具。也是牛的食物,还可以垫猪圈,田里积肥。稻草可以做床垫。糯稻脱粒可以做扫把。糯稻草还能编草鞋。

一顿西江苗家饭包含了稻田酸汤鱼。

水碾房

以前吃饭时,掉一粒米,父母都会说,雷公在天上看。吓得我们这些小孩子赶紧从桌上捡起来吃。那时的米,口感比较好。村里都有水碾房,就在河边。我们苗寨有四五座碾米房。一天只能碾200-300斤。米粒比较碎,比机器的要香。那个米粒,比较圆,特别香。刚碾出的米有点温度,口感比较柔和。水碾的糠比较细,喂猪容易消化。

西江开觉苗寨。

建筑

我们苗族是农耕民族,对土地十分珍惜,平地都要开垦成稻田。住的吊脚楼自然建在山坡上。栏杆式吊脚楼,可以挂糯稻,吊脚楼旁边修栏杆。底层住牲畜,中间是人居住,最上面堆放粮食。以前寨子还专门修了粮仓,建在水上防火的粮仓。但是,遇到失火,我们说的是火灾星出来了,用驱赶的方法,不是灭绝。

西江苗寨在堂屋供奉神龛,在中柱的位置挂上稻穗。我们苗族过吃新节,会把稻苞以及打浆的稻谷挂在神龛。

晒谷子。

寨子里有专门的晒台,也就是晒谷场,这是稻的公共空间。

骑雪马——雷公山是我们的滑雪场

雷公山的冬天,白雪常常厚厚地覆盖了山峦。这也是孩子们的节日。我们把稻草编好,挂在有竖勾的木头上,就成了雪马。我们骑着雪马,从斜坡滑下去。雷公山都是我们的滑雪场。每个孩子都有五六个雪马,大的雪马可以两三个孩子骑。

农业社会“带头大哥”——活路头

活路头,苗语称为“嘎高”,意思是“掌管农事活动的头人”。在我的家乡西江苗寨,活路头是世袭的,“传长不传幼”。活路头是举行农事仪式的主角。西江苗寨的农事主要仪式有“起活路”、“开秧门”、“闭秧门”等。“起活路”的日子一般选择在苗年结束后,新年开始的第一个“丑日”进行。这一天,活路头要祭祀祖宗和天地神灵,祈求来年农事顺利、五谷丰登、有吃有穿。他家起头做农事后,其他人才能上山干活。之后由他领头泡种、播种和育苗。秧苗长好后举行“开秧门”仪式,活路头祭祀天神、地神、秧神,感谢上天的恩泽土地的养育。活路头先在田里插秧,其他人家才能插秧。插秧结束后,活路头还要选择一个吉日,举行“闭秧门”仪式。

“开秧门”后西江苗寨村民们开始插秧。

一生离不开稻米

对苗族来说,节日都是天上才有的。人间只有工作。从天上请下来节日,才有了苗年。

相传稻种只有天上才有。苗族流传着苗族始祖姜央派猎狗去谷子国偷取稻种的故事。猎狗被天兵发现了,打下天河中。猎狗奋力抬高尾巴托起九粒稻种游回人间。有些地方吃新节,要扔给狗一个饭团,表示谢意。

西江苗族的吃新节一般要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开秧门”的50天左右,稻谷抽穗前,逢卯日过。第二次是第一次吃新再满50天以后,稻穗发黄时,逢卯日过。吃新节那天,家家户户要到田里去请“谷神”,摘取几根稻苞回家,挂在自家神龛上,用鱼和肉等来祭祀祖先,祈求当年丰收。祭祀完毕后,才能正式开席。

对我们苗族来说,人的灵魂有三个。一个跟随回东方故地,一个到天上月亮上去,还要一个要回到鱼米之乡。

重要的仪式要用到糯,婚丧嫁娶用糯米饭,糯稻产量少,更神圣。

籼稻代表日常生活,比较世俗。

老人去世,周围寨子的亲戚每家都要带上一辆挑稻谷,还要蒸糯米饭。回礼也要包糯米饭。

接亲时,带上一篮糯米饭。生小孩,要给产妇煮鸡稀饭补充营养。新生儿出世,长辈象征性嚼饭喂给孩子,家里添劳动力了。

满月,娘家人抬上糯米饭,里面有红鸡蛋,到姑娘家吃满月酒。

西江苗寨端午节抬粽子。

记忆中的美食

我们爱喝米酒,用糯米酿的酒度数高,香。

过节少不了自酿的米酒待客。

我们用米汤做成米酸,酸甜可口,放在葫芦里,是最好的解渴饮料。现在我们在城市生活,用米汤做不成米酸汤,因为自来水放了消毒粉。米酸必须要用井水发酵出来味道才好。

端午节,我们包灰粽子,是用糯稻杆烧成灰。灰是碱性的,以前缺盐,代替食盐,配上腊肉之类的,又解腻,口感清爽得多。这几年城市也很流行灰粽了。

我们过年过节用传统糯稻打粑粑,黏性很好,拉一米长都不会断。现在买的糯稻打粑粑,才10多厘米就断了。有些粘米都比糯米香。

2022年开觉苗寨鼓藏节打粑粑。

西江苗寨做好糯米粑粑。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审:杨雪

二审:董瑶

三审:袁小娟

营业执照:520000000029527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408241

THE END
1.《湖湘一万年》第一集:稻作之源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湖湘一万年》(第一季)依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湖南考古的重大研究成果、最新发现,以《稻作之源》《凤起沅湘》《众城之祖》《南疆古国》《青铜迷踪》等5集,进一步回答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的演进路径”,带领观众穿越万年时光,重返湖南最深处的家http://www.syxwnet.com/p/302522.html
2.从“一粒米”感受文化中国今天,稻米仍是全世界的主要食物之一。我国的稻作农业起源很早,米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塑造了今天中国人的许多生活习惯,也影响了人们的精神气质。从6月17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重点项目、大型美食文化探寻节目《中国米食大会》在央视财经频道黄金档播出,透过“一粒米”感受中国文化的厚重与绵长,为观众奉上高质量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30705/37649b2de811465caa1e78da0ebbadb9/c.html
3.科学网—食文化漫谈:米饭简史稻米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从物质到精神文化转化的现象。中国人最常见的打招呼的方式是,你吃饭了吗?这可能是稻米文化最佳代表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逐渐中国人以食米为主食的忠实程度。唐朝诗人李绅所写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今日成为最朗朗上口的唐诗。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339800.html
4.第二章:稻米文化概述第二章:稻米文化概述 本章将介绍稻米文化的起源和历史,探讨稻米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稻米文化的文化价值和意义。通过对稻米文化的概述,读者将更加全面地认识到稻米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文化意义。 稻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稻米作为中国传统农作物之一,在中国农业历史和经济发展中一直https://www.meipian.cn/4olz9ig7
5.稻作历史稻米文化世界上稻作的最北点在我国黑龙江省漠河。中国能用不足世界1/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1/5的人口,解决国人的温饱问题,水稻功不可没。全国有超过一半的农民从事水稻生产,赖以为生,水稻也为千百万稻米加工者和经营者带来生计。 稻米文明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源泉,水稻农耕文明与旱作农耕文明一起构成了中华http://www.pjrice.com/index.php?ac=article&at=list&tid=64
6.文化展厅中国首家稻米博物馆【文化展厅】中国首家稻米博物馆 2014年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建成了“中国稻米博物馆”,这是中国首家稻米博物馆,我们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展示了解稻米历史和稻米科技知识。 中国稻米博物馆位于庐江县台湾农民创业园的核心区,主要有中国稻米博物馆、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和现代农业设施观光园三个部分,其中中国稻米博物馆占地20亩,建http://www.xkwsz.com/index/newsinfo/id/703.html
7.神奇的稻米——评《作为自我的稻米》(作为自我的稻米)书评稻米的象征意义已经深深根植在日本精英与民俗的宇宙观里面了。作者采用象征主义人类学的研究路径,并结合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视角,从作为灵魂的稻米到作为神的稻米,再到作为自我的稻米,层层剥开稻米在日本文化体系中的认知实践过程。日本稻米文化与古代皇室制度有关,皇室制度也是诞生在稻作农业的基础上。早期日本的天皇担任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066497/
8.夏游庐州请您来!合肥市研学基地消费指引中国稻米博物馆 这里是目前世界第六家、大陆唯一一家稻米博物馆。博物馆免费开放。馆内全面展示稻米历史、传承稻米文化、普及稻米知识、宣传稻米科技以及触收藏与研究、合作与交流、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占地20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通过展示与稻米有关的物品、图片,融入声光电技术、充分展示稻米历史和https://m.mafengwo.cn/gonglve/ziyouxing/344472.html
9.《稻米之路》第一集文明的种子《稻米之路》第三集:稻作技术从中国长江流域开始向北传播 最终到达日本 00:05:57 《稻米之路》第三集:稻作文化与干栏式建筑 00:05:10 《稻米之路》第三集:体察入微的习惯塑造了日本人的性格 00:07:16 《稻米之路》第三集:拥有稻田的故乡才是我们心底的美丽世界 00:01:02 《稻米之路》第四集:糯米在亚洲南https://tv.cctv.cn/2019/07/06/VIDEEJCkiJfvOqKKKvujfSOy190706.shtml
10.看展中国国家地理网2021年11月2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中国考古学会、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等共同主办“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分为六个章节,分别为“那一个脚印”“那一群人”“那一粒米”“那一缕炊烟”“那一抹红”“那一个时代”,以上山文化早、中、晚三期近200件文物,利用场景复原、多媒体等手段,全面揭示以http://www.dili360.com/ch/article/p61ef6e4a8925199.htm
11.图文一分钟带你了解稻米发展史,做有文化的干饭人 在中国,人们见面打招呼是这样的 “吃了吗?吃的啥?好吃不?” 从日常的问候就可以看出 我们对于吃饭是真爱 而米饭作为餐桌上的常驻选手 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1>-远古——用野生稻谷裹腹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打猎时http://c.m.suning.com/bcdetail.htm?contentId=7959816890&type=r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