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4000年前,贵州已开始种稻。在赫章县原可乐公社乌家湾子山坡新石器时代遗址里,人们发现了用于收获禾穗的双石孔刀,加工谷物的石杵和石磨盘等。中国早期的稻作民族,百越系民族在贵州深耕至今。在贵州一些少数民族心中,水稻是有灵魂的。苗族人一生最后归宿是穿着盛装返回祖先居住地,那里是鱼米之乡,洋溢让人安稳踏实的稻花香。
悠久的历史,各各不同的立体小气候,农耕文明衍生别样民风民俗。这块土地耕耘出特色稻米,长出璀璨稻作文化,润泽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
口述整理:袁小娟
访谈嘉宾:李天翼
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院长,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2年10月李天翼教授在家乡开觉苗寨过鼓藏节。
种田是我们的传承
我出生在雷山西江苗寨附近的开觉苗寨。父亲先在西江小学当老师,后来调到贵阳在贵州民族大学当老师。自古苗族人善于种田,种植水稻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我们从东方故地的水乡泽国来到西南山地,从事稻作生产的条件发生很大变化,我们也总结出许多经验。根据水田土质的肥沃情况、所处位置、产量高低将稻田划分为高坡田、黄泥田、寨脚田、冷水田、坝子田、碎石田和红土田等等。
我们小时候都要上山干活种田。那时春天耕田,夏天守田水。大部分是望天田,靠水渠引来山泉浇田。家家户户要排队,常常派孩子们去守水。我们就在田边玩。
秋天稻子快成熟的时候,我们小孩子要上山去砍柴。以前稻子是高梗,间距宽,容易倒伏。我们砍了树枝,支起稻子,防止倒伏。后来种的杂交稻比较矮,又是密植,没有这个问题。
种田,对我们来说,是从小自然而然要参与其中的事。
西江苗寨村民打谷子。
壮丽的梯田凝聚了智慧
苗族梯田的“创始人”是始祖姜央。苗族古歌这样唱道:“他来把天开,他来把地造,造山生野菜,造水生浮藻,造坡生蚱蜢,造井生刚蝌,造狗来撵山,造鸡来报晓,造牛来拉犁,造田来种稻,才生下你我,做活养老小。”
你们看到的梯田壮丽的景色凝聚了我们依山造田的智慧。造田时先看水源和流向,在水源下方开田,以便随时取水灌溉;开田时主要的山脉不能挖断,要随山顺势。如果要造田到山顶,最高处的那块田不能全部把山包挖平。我们苗族认为,山尖无论大小高低,都是山神的头,所以田开到高处,山头要保留。
李天翼担着稻田鱼走亲戚。
我们的田是稻鱼共生,主要养的是鲤鱼。鱼儿产卵繁殖的季节,大家都要上山采集“鱼卵草”,放在田里让母鱼产卵。为了确保鱼儿过冬,要用稻草在稻田水深处搭建鱼棚。
我们小时候种的是本地稻,稻子长得比较高,间距大。鱼在田里游动,既除了杂草,排放粪便又养肥了水稻。鱼儿吃下稻花,成了稻花鱼。到了收割季节,田里的鱼长得像个小板凳那么长。我们小孩子钻进去捉鱼。现在是杂交稻,密植,鱼只有巴掌大。以前上山砍柴,埋头咕咚咕咚就喝田水,从来没有拉过肚子。
我们寨子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引进了杂交稻。当时还有高杆稻红米,现在苗寨很少看到本地稻(地方稻种)。苗族常常居住在深山老林,那里冷水田和高山田比较多,种的本地稻多。本地稻都是种了几百年完全适应环境。以前我的印象中没有稻瘟病。从历史文献看,颗粒绝收都是因为天气。出现病虫害,以前用叶子烟熬水可以杀虫。
捉稻田鱼。(李玉贵图)
稻米共享
秋收时,我们要用摘禾刀,把稻谷一捆捆架在栏杆上。
我们在田里总要留下一两株成熟的稻子,让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耗子虫子们吃,一起享受丰收的喜悦。我们苗族史诗中唱道,人从枫树中生长出来。我们认为万物平等。我们依靠大地而生,稻米是大地产出的,果实也是大地产出,我们都要一起共享。
在我们的稻米世界里,没有降解这样的概念,只有循环。稻草堆,是孩子们的玩具。也是牛的食物,还可以垫猪圈,田里积肥。稻草可以做床垫。糯稻脱粒可以做扫把。糯稻草还能编草鞋。
一顿西江苗家饭包含了稻田酸汤鱼。
水碾房
以前吃饭时,掉一粒米,父母都会说,雷公在天上看。吓得我们这些小孩子赶紧从桌上捡起来吃。那时的米,口感比较好。村里都有水碾房,就在河边。我们苗寨有四五座碾米房。一天只能碾200-300斤。米粒比较碎,比机器的要香。那个米粒,比较圆,特别香。刚碾出的米有点温度,口感比较柔和。水碾的糠比较细,喂猪容易消化。
西江开觉苗寨。
建筑
我们苗族是农耕民族,对土地十分珍惜,平地都要开垦成稻田。住的吊脚楼自然建在山坡上。栏杆式吊脚楼,可以挂糯稻,吊脚楼旁边修栏杆。底层住牲畜,中间是人居住,最上面堆放粮食。以前寨子还专门修了粮仓,建在水上防火的粮仓。但是,遇到失火,我们说的是火灾星出来了,用驱赶的方法,不是灭绝。
西江苗寨在堂屋供奉神龛,在中柱的位置挂上稻穗。我们苗族过吃新节,会把稻苞以及打浆的稻谷挂在神龛。
晒谷子。
寨子里有专门的晒台,也就是晒谷场,这是稻的公共空间。
骑雪马——雷公山是我们的滑雪场
雷公山的冬天,白雪常常厚厚地覆盖了山峦。这也是孩子们的节日。我们把稻草编好,挂在有竖勾的木头上,就成了雪马。我们骑着雪马,从斜坡滑下去。雷公山都是我们的滑雪场。每个孩子都有五六个雪马,大的雪马可以两三个孩子骑。
农业社会“带头大哥”——活路头
活路头,苗语称为“嘎高”,意思是“掌管农事活动的头人”。在我的家乡西江苗寨,活路头是世袭的,“传长不传幼”。活路头是举行农事仪式的主角。西江苗寨的农事主要仪式有“起活路”、“开秧门”、“闭秧门”等。“起活路”的日子一般选择在苗年结束后,新年开始的第一个“丑日”进行。这一天,活路头要祭祀祖宗和天地神灵,祈求来年农事顺利、五谷丰登、有吃有穿。他家起头做农事后,其他人才能上山干活。之后由他领头泡种、播种和育苗。秧苗长好后举行“开秧门”仪式,活路头祭祀天神、地神、秧神,感谢上天的恩泽土地的养育。活路头先在田里插秧,其他人家才能插秧。插秧结束后,活路头还要选择一个吉日,举行“闭秧门”仪式。
“开秧门”后西江苗寨村民们开始插秧。
一生离不开稻米
对苗族来说,节日都是天上才有的。人间只有工作。从天上请下来节日,才有了苗年。
相传稻种只有天上才有。苗族流传着苗族始祖姜央派猎狗去谷子国偷取稻种的故事。猎狗被天兵发现了,打下天河中。猎狗奋力抬高尾巴托起九粒稻种游回人间。有些地方吃新节,要扔给狗一个饭团,表示谢意。
西江苗族的吃新节一般要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开秧门”的50天左右,稻谷抽穗前,逢卯日过。第二次是第一次吃新再满50天以后,稻穗发黄时,逢卯日过。吃新节那天,家家户户要到田里去请“谷神”,摘取几根稻苞回家,挂在自家神龛上,用鱼和肉等来祭祀祖先,祈求当年丰收。祭祀完毕后,才能正式开席。
对我们苗族来说,人的灵魂有三个。一个跟随回东方故地,一个到天上月亮上去,还要一个要回到鱼米之乡。
重要的仪式要用到糯,婚丧嫁娶用糯米饭,糯稻产量少,更神圣。
籼稻代表日常生活,比较世俗。
老人去世,周围寨子的亲戚每家都要带上一辆挑稻谷,还要蒸糯米饭。回礼也要包糯米饭。
接亲时,带上一篮糯米饭。生小孩,要给产妇煮鸡稀饭补充营养。新生儿出世,长辈象征性嚼饭喂给孩子,家里添劳动力了。
满月,娘家人抬上糯米饭,里面有红鸡蛋,到姑娘家吃满月酒。
西江苗寨端午节抬粽子。
记忆中的美食
我们爱喝米酒,用糯米酿的酒度数高,香。
过节少不了自酿的米酒待客。
我们用米汤做成米酸,酸甜可口,放在葫芦里,是最好的解渴饮料。现在我们在城市生活,用米汤做不成米酸汤,因为自来水放了消毒粉。米酸必须要用井水发酵出来味道才好。
端午节,我们包灰粽子,是用糯稻杆烧成灰。灰是碱性的,以前缺盐,代替食盐,配上腊肉之类的,又解腻,口感清爽得多。这几年城市也很流行灰粽了。
我们过年过节用传统糯稻打粑粑,黏性很好,拉一米长都不会断。现在买的糯稻打粑粑,才10多厘米就断了。有些粘米都比糯米香。
2022年开觉苗寨鼓藏节打粑粑。
西江苗寨做好糯米粑粑。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审:杨雪
二审:董瑶
三审:袁小娟
营业执照:520000000029527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40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