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唱享中国·江南文化|江南之“稻”,香黏万物吟四方

伴着周杰伦的稻香,让我们一起踏入麦田,聆听江南与稻米的故事。

稻米,不仅是中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谷物,更是渗透在江南人一餐一饮之间的稻文化。若要论起江南和稻的渊源,还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长江流域地带的上山文化。

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的浦江县黄宅镇境内。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为之题写九个大字:“万年上山,世界水稻源”。

据考古研究员蒋乐平描述,在这里出土了石磨盘与石磨棒相组合的石器、带有“镰刀光泽”的石片以及万年前便有人工育化迹象的稻谷。这一切证据都在暗示着: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告别了旧石器时代延续下来的穴居生活,来到了旷野上,开启了农耕和聚落定居的新时代。他们不仅利用稻米作为粮食的自然属性,而且进一步开发了水稻栽培与种植技术。甚至大胆推测,他们可能就是这个世界上最早学会耕种和收获稻米的农人。

之后,在堪称“江南文化之源”的马家浜遗址,也有出土证据表明:马家浜晚期已经形成了非常明确的以稻作为绝对主体的农业经济。

花开嘉禾,稻香万里;江南与稻,相伴不离。

探索了万年前的历史古迹,再来看看当今稻与江南人生活的化学反应。“秋茄成黑米,精凿传白案。玉粒足晨炊,红鲜任霞散”。作为粥饭的稻米,定是必不可少。但若止步于此,那就不是栽种浪漫的江南人了。

秋茄成黑米

清香甜糯的乌米饭象征着数万江南人的立夏仪式感。江南生一巧树,古称染菽,今道南烛,俗谓乌饭树。立夏前后,采摘新叶,挑拣洗净,沥水捣碎于石臼之中。析其水分,取其花青,兑之以水,再纱布滤之,所得即为南烛汁。将如玉般的糯米倒入浸泡一晚,充分吸收水分后便会微微泛青,隔天再将糯米连同汁水一起放入饭甑,蒸足四小时,只见粒粒黑中泛青、晶莹剔透。趁热加入白砂糖,均匀搅拌,便到了江南人的饭碗当中,清香扑鼻,余味无穷。当地人笑称之:江南出才子,都是因为肚子里全是“墨水”。

精凿传白案

到了江南,可不能错过这些糯叽叽的东西。江南人用糕团标记时令和节日。

在苏州的老字号“黄天源”,你可以找到全年度的糕团:正月十五的汤圆、二月初二撑腰糕、三月清明的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初五端午粽、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中元豇豆糕、八月二十四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南瓜团、十一月冬至的冬至团子、十二月糖年糕……

不仅如此,老人做寿有寿团,姑娘出嫁有蜜糕,新屋上梁有定胜糕,小孩满月有剃头团子,入学还有扁团子。生活都这么苦了,吃也要吃些甜的。江南人把最好的稻香包进糕团里,也把最好的祝福赠予所爱之人。

宋代诗人舒岳祥在《稻花桑花》中描述道:“稻花吹早香,风露千万亩。上以奉玉食,梁盛及疆酒。下以饱苍生,亿兆铺其口。”见识了下饱苍生的各色食俗,上奉玉食的黄酒却也不能少。都说水做的江南,酒做的绍兴。酒中酿有稻,还酿有江南人的浓浓眷念和缕缕情思。不过切勿贪杯,手中这杯江南醉待逢佳人再共同品尝。

不知大家对嘉兴乡间的炒米茶可有所耳闻?

每年过了立冬,将所需的新糯米于清水中浸泡,四五天后取出再用清水冲洗。将浸透了的糯米放入蒸架内蒸熟,称染米饭。取出凉净数日,把块状的捏成米粒,待晴好天气晒干为止,并封存保管,又称冻米。一次一两放在铁锅内,加入少量沙子拌炒,掌握适度慢火,待冻米发开成乳白,略带浅红色为好,当即用米筛筛净沙子,所得谓之炒米。

炒米茶则是炒米加糖和水沏的。茶叶沏的茶在乡下叫“汤”。农民觉得口渴了想喝茶,就说“吃口汤”,这大概是宋朝传下来的古语。如此一看,这个“茶”字摆在这里可能会略显尴尬。只因从前一般人家平时难得有糖进门,看得糖珍重,所以特地称作是“茶”了。

新年新岁里,客来,沏上一碗放了红糖的炒米茶,拿一个羹匙慢慢舀着吃。炒米松软不粘,略略可嚼,糖汤喝起来甜甜的,暖胃。炒米茶也就成了邻里乡间的待客之道。

餐桌之外,稻也藏于古代江南人的生活之中。或相伴生果,催熟果物;或磨成粉末,美容保养;或制成浆糊,粘贴窗纸;或用于建筑,黏合砖瓦。稻便以这样的方式飘香四方,滋养四土。

歌曲《江南》中唱道:“风到这里就是黏,黏住过客的思念。”

江南之“稻”,黏住了万年的文化历史,黏住了四时的花果草木,黏住了江南人的乡愁情思,黏住了过客的匆忙脚步,还黏住了江南生活的一点一滴。

稻之所至,香之留存。有人言,只要手捧一把糯米,江南就成了江南;有人语,中国人的浪漫不是玫瑰,而是稻米。稻文化早已深深扎根在江南,栽种于江南人的精神之中。它教之以真理,撒书墨吟诵隽永;它教之以情趣,向生活栽种浪漫;它教之以恬淡,任香气留存四方。

青春手记

中国故事,国际表达,Z世代唱享江南之青春手记,我是严懿雪,把江南故事讲给你听。

稻栽江南唤瑰玉,香黏万物吟四方。江南与稻的故事,不仅狠狠地黏住了我这个过客的胃,而且还深深地黏住了我这个异乡人的心。无论是“上以奉玉食”“下以饱苍生”的稻米风味,还是江南人向生活栽种浪漫的风雅情调,都是江南稻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说故事的人有心,听故事的人有意。一粒稻米,记载万年历史,涵盖四季风彩,包裹乡情暖意,播撒江南浪漫。静下来,让我们一起聆听,这弥散在句句吴语中的淡淡稻香。

THE END
1.《湖湘一万年》第一集:稻作之源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湖湘一万年》(第一季)依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湖南考古的重大研究成果、最新发现,以《稻作之源》《凤起沅湘》《众城之祖》《南疆古国》《青铜迷踪》等5集,进一步回答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的演进路径”,带领观众穿越万年时光,重返湖南最深处的家http://www.syxwnet.com/p/302522.html
2.从“一粒米”感受文化中国今天,稻米仍是全世界的主要食物之一。我国的稻作农业起源很早,米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塑造了今天中国人的许多生活习惯,也影响了人们的精神气质。从6月17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重点项目、大型美食文化探寻节目《中国米食大会》在央视财经频道黄金档播出,透过“一粒米”感受中国文化的厚重与绵长,为观众奉上高质量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30705/37649b2de811465caa1e78da0ebbadb9/c.html
3.科学网—食文化漫谈:米饭简史稻米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从物质到精神文化转化的现象。中国人最常见的打招呼的方式是,你吃饭了吗?这可能是稻米文化最佳代表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逐渐中国人以食米为主食的忠实程度。唐朝诗人李绅所写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今日成为最朗朗上口的唐诗。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339800.html
4.第二章:稻米文化概述第二章:稻米文化概述 本章将介绍稻米文化的起源和历史,探讨稻米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稻米文化的文化价值和意义。通过对稻米文化的概述,读者将更加全面地认识到稻米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文化意义。 稻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稻米作为中国传统农作物之一,在中国农业历史和经济发展中一直https://www.meipian.cn/4olz9ig7
5.稻作历史稻米文化世界上稻作的最北点在我国黑龙江省漠河。中国能用不足世界1/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1/5的人口,解决国人的温饱问题,水稻功不可没。全国有超过一半的农民从事水稻生产,赖以为生,水稻也为千百万稻米加工者和经营者带来生计。 稻米文明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源泉,水稻农耕文明与旱作农耕文明一起构成了中华http://www.pjrice.com/index.php?ac=article&at=list&tid=64
6.文化展厅中国首家稻米博物馆【文化展厅】中国首家稻米博物馆 2014年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建成了“中国稻米博物馆”,这是中国首家稻米博物馆,我们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展示了解稻米历史和稻米科技知识。 中国稻米博物馆位于庐江县台湾农民创业园的核心区,主要有中国稻米博物馆、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和现代农业设施观光园三个部分,其中中国稻米博物馆占地20亩,建http://www.xkwsz.com/index/newsinfo/id/703.html
7.神奇的稻米——评《作为自我的稻米》(作为自我的稻米)书评稻米的象征意义已经深深根植在日本精英与民俗的宇宙观里面了。作者采用象征主义人类学的研究路径,并结合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视角,从作为灵魂的稻米到作为神的稻米,再到作为自我的稻米,层层剥开稻米在日本文化体系中的认知实践过程。日本稻米文化与古代皇室制度有关,皇室制度也是诞生在稻作农业的基础上。早期日本的天皇担任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066497/
8.夏游庐州请您来!合肥市研学基地消费指引中国稻米博物馆 这里是目前世界第六家、大陆唯一一家稻米博物馆。博物馆免费开放。馆内全面展示稻米历史、传承稻米文化、普及稻米知识、宣传稻米科技以及触收藏与研究、合作与交流、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占地20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通过展示与稻米有关的物品、图片,融入声光电技术、充分展示稻米历史和https://m.mafengwo.cn/gonglve/ziyouxing/344472.html
9.《稻米之路》第一集文明的种子《稻米之路》第三集:稻作技术从中国长江流域开始向北传播 最终到达日本 00:05:57 《稻米之路》第三集:稻作文化与干栏式建筑 00:05:10 《稻米之路》第三集:体察入微的习惯塑造了日本人的性格 00:07:16 《稻米之路》第三集:拥有稻田的故乡才是我们心底的美丽世界 00:01:02 《稻米之路》第四集:糯米在亚洲南https://tv.cctv.cn/2019/07/06/VIDEEJCkiJfvOqKKKvujfSOy190706.shtml
10.看展中国国家地理网2021年11月2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中国考古学会、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等共同主办“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分为六个章节,分别为“那一个脚印”“那一群人”“那一粒米”“那一缕炊烟”“那一抹红”“那一个时代”,以上山文化早、中、晚三期近200件文物,利用场景复原、多媒体等手段,全面揭示以http://www.dili360.com/ch/article/p61ef6e4a8925199.htm
11.图文一分钟带你了解稻米发展史,做有文化的干饭人 在中国,人们见面打招呼是这样的 “吃了吗?吃的啥?好吃不?” 从日常的问候就可以看出 我们对于吃饭是真爱 而米饭作为餐桌上的常驻选手 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1>-远古——用野生稻谷裹腹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打猎时http://c.m.suning.com/bcdetail.htm?contentId=7959816890&type=r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