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全世界有一半以上人口食用稻米,与玉米和小麦一起,占据世界粮食作物产量的前三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统计,在三大作物中稻作收获面积与总产均占世界第二位;单产仅次于玉米,占第二位。我国是最大的水稻生产国,水稻收获面积和稻谷产量占世界首位,全国65%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稻作是亚洲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的核心特征,是中国以及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大多数国家的传统主流文化。由于地理位置和区域的环境差异,在亚洲各地孕育出丰富多彩的稻米文化风格和多样性。
距今一万年前世界发明了农业,人类走上了以饲养动物、种植植物为特征的文明社会发展之路。农业是人类社会向高级形态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农业,人类就不能摆脱穴居和从逐水草而居的游猎采集转入了定居生活,从茹毛饮血进入饭稻羹鱼时代,就不可能有剩余的产品,社会就不会向前发展,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城市革命和工业革命,现代社会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就无从谈起。正如大小麦成就了两河流域文明,大米、小米孕育了中华文明,玉米、土豆等造就了美洲文明,高粱则是非洲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世界各地的文明社会发展无一不是立足于农耕系统成立和发展基础之上,可以说农业起源是人类历史中的一次革命性事件,是世界一切文明发展和形成的出发点。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用经济支撑、伟大成就、全面发展高度概括稻作文化在良渚文明社会形成中的作用、内涵和推动力,一致认为良渚古城是长江下游稻作文明发展基础上的产物。稻作既是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是稻作文化圈交流、共享的载体,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考古学自从诞生以来就是一门实证科学,从地质学汲取营养建立地层学,受生物进化学影响建立类型学,物理学进步带来了年代学,最近现代多学科知识广泛应用正在不断赋予更多的活力,进入了新考古学时代,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也从盲人摸象跨入到数据解析的实证时代,相信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在不久将来会呈现出史前稻作农业起源及其发展的更为清晰图像,在世界农业起源研究做出中国考古的贡献。
作者长期从事长江下游地区的考古工作,本书叙述的具体内容也以该区域的材料为主,在稻作起源这个宏大问题的叙述讨论中可能会有产生一些偏颇,甚至谬误,希望后人纠偏正谬,把中国的稻作起源考古研究继续向前推进。如果本书能够给今后研究稻作农业起源的学者提供一些研究素材和启发,作者甚感欣慰。
郑云飞
2022年9月
作者简介
郑云飞,农学博士,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考古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植物考古工作,在稻作起源、稻作农耕遗迹考古、栽培作物驯化、人地关系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成果。在Science、ChineseScienceBulletin、科学通报、考古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省部级以及中外合作科研项目10余项,多次受邀出访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进行学术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