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中文互联网很有意思,如今在对美国的看法上形成了互相对峙的局面。
一派认为,当前美国的全方面衰败已经不可避免,到处充满资本的腐朽和落后,它所尝试的一切努力只是在拖延夕阳黄昏的来临,是临死前的挣扎,这铁定是要完的节奏。
另一派认为,从美国独立建国那一天开始算起,到1894年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前后只用了118年,并且在头号强国的冠军位置坐了127年,中间经历过无数风浪越大鱼越贵的时期,熬走了无数敌人,现在更是开启加息镰刀收割全球财富,这是铁定要完的节奏吗?
而中间派认为,大家说得很对,虽然,但是,总结……由于中间派的观点普遍中庸,信服度不高,资料不扎实,因此这类缓和言论也无法成为主流。
普罗大众有喜怒哀怨,人性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更何况是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无论抓住它的优点或者缺点去讲,都能用两三千字,得出一个泾渭分明的结论和观点,从而迎合读者的喜好,这是爽文式写法。
但我想写点不一样的。
由于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本质改变,大家更愿意看精彩的新媒体短文,因此目前互联网领域缺少一篇能完整讲述美国简史的长文,这是非常可惜的。
壹
美国的前身是英属北美殖民地,一共有13个沿海州,呈长条状分布,并且都集中在阿巴拉契亚山东部,这里我用红线简单标记出来:
北美殖民地的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分工合作井然有序。
最北部地区重工业发达,因此造船业和冶铁业比较兴旺;中部地区被称为谷仓,负责生产销往欧洲的粮食和玉米;南部是经典的种植园经济,有一大群黑人奴隶埋首干活,种烟草和棉花。
一般来说,这种长条形状的经济体,在通讯手段不发达的年代里,区域之间的经济和文化都很难达成一致,矛盾和冲突会逐渐酝酿,就像北边重工业和南部种植园,它们互相都看对方不顺眼。
但无论是北部工业资本家,南部奴隶主,土地投机者,还是殖民地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外来移民群体,他们至少有一点是能达成共识的,那就是渴望向西扩展。
只要翻过了阿巴拉契亚山,就有更广阔的交易空间和丰富原料,东中部市场也可以互补,最起码人口拥挤的问题也能得到缓解。
不过英国很快颁布了《1763年皇家公告》,禁止殖民地开发阿巴拉契亚山以西的土地,大家只能在划定的13个殖民州活动。
原因不难理解,让殖民地往西部发展不符合大英帝国的利益。
这是海洋殖民时代的经典玩法,欧洲列强完全依赖于海洋贸易,而且这种玩法也高效便捷,只需要在一些关键的航海节点修建根据地和堡垒要塞,就足以垄断和保护一整条贸易航线了。
我们看回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地图就知道了,全部沿海:
英国不愿意冒险闯进北美内陆,因为有许多顾虑。
这个时期没有蒸汽火车、铁路、电报等先进玩意,依赖的是马车帆船,翻山越岭、搭桥过河是相当困难。
另外开凿运河也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没有足够利益驱动的前提下,英国资本家会更偏向于保守,选择稳妥的三角海洋贸易,毕竟谁不想躺赚呢。
另一个原因是,英国确实没有在美洲内陆挖掘出特别有价值的矿藏资源,就只有一些原生态的毛皮、木材和棉花。
而且哪怕是这点微薄生意,也已经被法国、西班牙、墨西哥和印第安人瓜分了,英国不愿意为了三瓜两枣而得罪第三方势力。
最关键的一点是,如果北美殖民地贸然深入内陆,有了自己的陆地纵深后,将很容易脱离英国的掌控范围,因此伦敦老爷才要严格限制殖民地的西扩,将百姓限制在沿海殖民区,老老实实地生产烟草、糖和造船木材,提供各种原料和工业品。
北美殖民地存在的意义,就是给英国本土资产阶级吸血,是海外市场倾销地,而不是让殖民地的百姓也能赚钱过上好日子,这个不重要。
换言之,北美殖民地发展得越好,英国老爷就越不满,越要严格立法约束。
于是议会又通过了许多法律,比如禁止北美殖民地发行货币,禁止进口其他国家的朗姆酒,还提高了葡萄酒关税,加大对走私的打击,并规定法律文件、契约文件等都要支付印花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