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稻田渔业起源与历史分析水生探索

我国传统农业以“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北魏)”“天地人稼”和谐统一思想,创造了“基塘渔业”“稻田渔业”和“农牧结合”等多种传统生态农业模式。稻田渔业是我国先民在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下,观察自然、探索自然、道法自然、改造自然发展起来的传统特色农业方式,体现了结构合理、功能协调、价值多样、自我调节的生态农业特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资源节约、经营集约、保护环境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将我国浙江青田和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稻鱼系统”与贵州从江“稻鱼鸭系统”等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国家林业局还将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稻鱼系统”列为国家湿地公园加以保护。因此,研究稻田渔业发展史,总结传统生态农业生产经验与农业特色文化,对促进中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2400-3000年说”——池塘养鱼同时说

(二)“1700-2000年说”——稻田有鱼说

大量历史文献和现代挖掘考证都证明了距今2000年前后的东汉至三国时期为稻田渔业的起源期。根据学术界文献和考古的双重证据比较认同稻田渔业起源期的“东汉说”。其所依据文献为东汉末及曹魏时期《魏武四时食制》中“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此处“子鱼”的“黄鳞赤尾”显然为鲤鱼的外表形态。此时鲤鱼在蜀国郫县已经因稻田养殖而出名,被载入魏国饮食文化典籍。据而说明早在三国时期,稻田养鱼在整个中国已是名声大噪。出土文物把北魏农学家贾思勰《魏武四时食制》记载的稻田养鱼历史提前了200多年,即我国稻田养鱼历史在2000年以上。从考古资料得知,稻田渔业(养鱼)早在公元前100年以前就已出现在汉中盆地的勉县两季稻田中,并制成模型出现在陪葬品中。

(三)“1200年说”——稻田养鱼功能说

三、稻田渔业发源地区考证

(一)四川及陕西地区

从自然条件和技术变迁分析,四川地区可能是我国稻田渔业最早的发源地。四川和陕南地区地处长江及渭水上游,天然鱼类资源丰富,江河密布,气候温暖,雨量充足,适宜稻田中各种鱼类快速生长繁殖。

(二)浙江地区

司马迁的《史记》的货殖列传中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火耕水耨”描述了较粗放的稻作技术,而“饭稻羹鱼”是对古越族生活方式的精辟概括。春秋时期江浙一带属吴越国,古越族是以种稻及渔猎为生的民族。浙江丽水地区稻田养鱼一直存续到建国前夕,分布于7县(市)24区,101个乡,养殖面积2201.47hm2,约占浙江全省稻田养鱼面积的四分之三,以青田县为最多,养殖面积达1333.3hm2,占全省44%。证明了浙江地区为我国稻田渔业的重要发祥地。

(三)广西及湖南地区

广西全州县稻田养殖禾花鱼历史悠久,早在三国时期桂东北地区就有了稻田养鱼的记载,至今已有1700余年,到唐末五代利用稻田进行稻鱼生产已较普遍,家家户户都有稻田养殖禾花鱼的习惯。而全州禾花鱼作为贡品最早是在南宋初年,至今已有800余年。据史书记载,湖南通道县自宋朝(1072年)以来就有稻田养鱼记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入繁盛时期。通道县能够进行稻田养鱼,是由其良好地理条件所决定的,由于通道地势偏僻,出行极不方便,好多半山腰农户除了下山采购布、盐等无法自给的生活必需品外,基本不出山区。

(四)广东地区

唐昭宗年间(889-904年)时任广州司马的刘恂《岭表录异》记载,广东地区有我国最为确切的稻田养鱼记载。至明代,广东地区已开展大面积稻鱼轮作。稻田养鱼也是广东连南“八排瑶”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极具民族特色的耕作方式。广东连南“八排瑶”延续了祖先养鱼的习惯,利用当地常年经久不息的山泉水,在碎片式稻田中进行种稻养鱼。他们还在稻田里挖出一个个小型储水坑,用来蓄水,干旱时节鱼儿可以在土坑里面栖息;冬天来临山区气温骤降,瑶民又将稻草铺在水坑上面,为鱼儿保暖御寒。最初稻田里养殖的鱼类有多个品种,但因很多鱼种无法适应山区高寒天气,优胜劣汰,最后稻田鱼主要以鲤鱼和少量鲫鱼为主。

(五)贵州地区

贵州省也是我国稻田渔业发源地之一,有上千年的稻田养鱼养鸭传统。稻鱼鸭复合系统不仅为当地人们提供了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还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11年6月将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列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保护试点。从江农民稻鱼鸭系统鱼苗自繁、自养、自留种。当地侗族为古百越族中一支,曾长期居于东南沿海,因战乱辗转迁徙至湘、黔、桂边区定居。虽然远离江海,但该民族仍长期保留着“饭稻羹鱼”的生活传统,这种生产方式最早源于溪水灌溉稻田,随溪水而来的小鱼生长于稻田,侗人秋季一并收获稻谷与鲜鱼,长期传承演化成稻鱼共生系统,后来又在稻田择时放鸭,同年收获稻鱼鸭等多种农产品。

(六)云南地区

哈尼族是中国南方较早开展山地梯田稻作农业的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南部红河、玉溪、普洱和西双版纳等地。相传,其先民从遥远的“努玛阿美”(大渡河流域)向南迁徙进入哀牢山区。其后便开始在该地区开垦梯田,哈尼族还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创造了科学合理的“稻田养鱼”方法,其稻田渔业发展基本与梯田开垦同步,在哈尼族传唱下来的民歌中就已经吟唱了稻田渔业的传统习惯。哈尼族造就的绵延不绝的层层梯田和“稻鱼共生生态系统”有机融合成为历史传承,从而保留了中国传统生态农业文化的“活化石”,也成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和国家湿地公园。

(七)其他地区

平原水网地区是水域广阔、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存在着大面积稻田,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等地区,这些地区的稻田也会出产多种水产品。主要是汛期随着降雨和稻田进排水,大量原本生活于自然水体中的天然水产动物进入稻田之中,而稻田里由于大量施用有机肥和有残存的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成为水产动物较为丰富的饵料资源,并且生活环境良好,吸引大量水产动物持久生活于其中,农民在水稻收获后也可以捕捞一定数量的水产品。但这些地区大多是“无心插柳”的随意现象,并非有意为之。

四、稻田渔业品种更替考辨

(一)古代稻田渔业品种更替脉络

汉代至唐以前的早期稻田渔业主要养殖原生态鲤、鲫和地方鲤鱼品种、泥鳅和中华鳖等常见品种,唐代因养鲤受到限制而养殖草鱼等家鱼,宋代在长江流域稻田开始出现养殖河蟹,清末到民国时期开始青虾等品种养殖。建国后稻田渔业扩大品种养殖范围,包括1970-1980年代在池塘养鱼中发展起来的杂交鲤鱼、异育银鲫、地方鲫鱼品种、罗非鱼及其杂交品种和草鱼种,1990年代则是主要发展河蟹、青虾、罗氏沼虾、黄鳝、人工培育的新品种鲫鱼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名特优水产品种,新世纪初则是伴随全国范围内小龙虾餐饮业兴起的“红色风暴”和小龙虾加工产品出口狂潮,以湖北省潜江利用冬闲稻田养殖小龙虾为起点,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稻田全面兴起的小龙虾养殖热潮,至今仍高温不退。与此同时,稻田渔业养殖品种更加丰富,鲶、大口鲶、革胡子鲶、黄颡鱼、台湾泥鳅(大鳞副鳅)、斑点叉尾鮰、云斑鮰等国内外名贵鱼类和金鱼、锦鲤、彩鲫等观赏鱼类也相继进入稻田养殖品种序列,南美白对虾、澳大利亚红螯虾等引进虾类,青蛙、牛蛙、美国青蛙等两栖类,珍珠育珠蚌、菜蚌、中国圆田螺和中华圆田螺等淡水贝类也逐步成为稻田养殖品种,而达近50个品种。

(二)当代稻田渔业品种更新

建国之后,我国稻田渔业由于农田水利条件和稻田耕作方式改变,水稻种植品种的调整和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出现了起落。进入新世纪我国加入了WTO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稻田渔业已由局部地区农民的传统家庭副业,转变以消费市场为主导的商品生产和地区特色产业,稻田渔业品种也由低附加值的传统常规水产品转变为高附加值的名优特种水产品。

五、稻田渔业兴替原因探析

(一)自然规律的模仿与偶然现象的应用

为什么中西部一些地势低洼的盆地或平原地区,也是稻田养鱼发源地呢?这是由于长期在浅水沼泽地种植的水稻田间,本来就有大量野生鱼类生存繁衍,先民在收获水稻时,同时收获水产品,当然会吸引部分先民有意尝试稻田养殖水产动物。所以,在四川地区出现稻田养鱼也颇为自然:为方便农田灌溉,稻田、水塘(鱼塘)往往相连,起初偶然有鱼入稻田,常有意外收获;于是先民开始有意识自觉人工放养鱼苗而“稻田养鱼”,增加稻田收获,当地先民自觉发展稻田渔业成为必然。此外,每年暴雨洪涝季节,河湖池塘的天然鱼苗也会进入稻田,退水后部分留在了稻田,也会启发人们“稻田可以养鱼”。

(二)饮食习惯的继承

为何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的苗族、瑶族、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有着类似江湖海滨之生活方式呢?其实这些少数民族的先民原本生活于楚越之地,长期习惯于“早食鱼、晚餐肉”渔猎生活,后因躲避战乱等因素迁徙到偏远山区,但其饮食文化传统仍萦绕于心,从而创造出“种稻养鱼”生产方式,以延续“饭稻羹鱼”传统生活方式,成为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农业生产工艺与技术的创新

晚唐刘恂《岭表录异》“地理杂记”卷记载了岭南地区农民利用草鱼的食草习性,在低洼荒地中灌水放养草鱼以消除田中杂草,改造贫瘠的山坑田土地,成为广东山区稻田养鱼的起点,应属稻渔轮作的农业方式。稻田养鱼是广东连南“八排瑶”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颇具民族特色的耕作方式。据说瑶民最初是为了节省田间除草等耕作工序,而在稻田里养殖草鱼和鲤鱼除草灭虫。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稻田养鱼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广西和浙江、福建等省区的丘陵山区,且多为冬囤水田、冷浸田。利用草鱼、鲤鱼等水产品种的食草和食虫的习性清除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其排泄的粪便也给稻田带来了丰富的肥料。

(四)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鲤鱼作为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吉祥物——金鳞赤尾,鱼腹多子,繁殖力强。在长期历史传承中,赋予了鲤鱼丰富的文化内涵,爱鲤习俗几乎涵盖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历史上稻田渔业以鲤鱼为主要对象,正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在《诗经》“衡门”有“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的吟咏,把挑选鲤鱼与挑选美貌妻室并论,后世因以“鱼水之欢”祝福婚姻美满。在传统年画、窗花剪纸、建筑雕塑、织品花绣和器皿描绘中,鲤鱼形象无所不在:“鲤鱼跳龙门”“连年有余”“吉庆有余”等等,表达了人们对希求子孙绵延和丰收富裕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经济效益和利益机制的驱动

六、小结

稻田渔业是我国人民观察自然、顺应自然、师法自然、改造自然的生态“杰作”,具有生态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历史继承性、文化传承性、体验娱乐性。未来稻田渔业必将实现古代农业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发展,传统农艺方法与现代技术装备高度衔接,生态科学与经济科学、农业创新与生态修复、传统农业文化与当代生态科学的高度融合。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向生态产业的转变,达到布局区域化、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高度统一。

THE END
1.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稻之道,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水稻田考古演(原标题: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稻之道,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 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 (来源:视频综合) 2024年5月24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刊发了来自中国科学家团队的论文。 研究告诉我们,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这条证据链,在长江下游地区钱塘江流域找到了。这粒米,走过了漫长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JKQDUE8C000189FH.html
2.文化蕴涵范文12篇(全文)此外, 许多隐喻短语来源英美的文学和神话。例如:《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它非常贪婪残忍, 是吝啬鬼的代表。而诸葛亮则在中国指聪明人。如果西方人没有看过中国历史的话就不会理解什么叫“鸿门宴”。以上的几个例子都与两国的历史背景有关。如果我们想真正地掌握历史, 就必须多了解英美文化。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irvr3l62.html
3.烧塔简介烧塔历史来源烧塔塔形寓意→MAIGOO百科历史来源 元朝统治中国以后,采取种族歧视的政策,蒙古贵族没收了汉人的马匹和兵器。为了监控老百姓活动,元统治者把五户人家编成一甲,由元政府派一名蒙古贵族当甲长,甲长由五家轮流供养,甲长到每家受供养前后,都要秤体重,如果体重减轻,负责供养的那一户就要受惩处。元朝贵族在各乡村作威作福,勒索百姓财物,奸淫良家https://m.maigoo.com/citiao/1240752.html
4.简介【历史由来】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但其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鸟蛮的一部;另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 http://www.56china.com/56mz_pd/56mz_tjzuhpd/jianjie/
5.2024版七上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综合资源简介 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2024·黑龙江牡丹江·1)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 )A.人类起源 B.农耕生活 C.部落联盟 D.国家产生【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和北京http://zy.21cnjy.com/21276830
6.正宗巴马香猪图片香猪长什么样子呢历史渊源 巴马香猪来源于土猪,传说它是野猪驯化而成。 过去因交通信息闭塞及不借种的封建思想影响,民众一直采用留仔配母的闭锁繁殖方式进行高度的近亲繁殖,经过几百年的时代相袭,终于造就了巴马香猪这个基因纯合、体貌别致的优良品种。同时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使得大量的有害基因逐步淘汰,实现了其稳定的遗传性能,杜绝https://www.qtleqzhor.cn/ke-yan-jin-zhan/364991.html
7.汉服的染织工艺——丝织工艺(上)简介根据其同一地层出土稻谷的放射性碳素碳十四测定,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750±100年。钱山漾的这次发现,是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丝织品,它的出土再一次证实了我国缫丝织绸的历史悠久,同时也说明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生产丝绸的地区已经比较广阔,除了中原地区已经具备一定的蚕织技术之外,业已扩展到较远的长江流域https://m.aihanfu.com/wen/2465-5/
8.2022届高三历史备考2022大湾区高三联考历史分析暨主观题预测(1)根据材料,概括德意志帝国时期乡土运动与中国民国时期乡村运动的不同之处。(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德意志帝国时期乡土运动与中国民国时期乡村运动的历史背景。(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德两国乡村建设的历史启示。(3分) 组卷: 408次详情加入试题篮收藏评论 36. (2022https://zujuan.zxls.com/Special/SpecialTableItemView.aspx?Id=36
9.春联1基本简介 2相关风俗 3历史起源 4其他资料 1基本简介 2相关风俗 2.1贴春联 2.2摘春联 2.3烧春联 3历史起源 4其他资料 4.1传说与发展 4.2形式 4.3寓意 4.4倒福 4.5解释 4.6传说 4.7习俗 4.8春联要求 4.9正确的对法 4.10对法概要 4.11上下联字数 4.12上下联词组与词性 http://www.jxzxx.net/wap/article.asp?blogtype=st&articleid=874
10.考古学王晖教授:从大小麦在中原的种植传播看后稷弃在我国农业作者简介 王晖,男,文学学士,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专业学术带头人,历史系主任,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史专业学术带头人,陕西师范大学中华古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陕西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2004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曾获中国宝钢基金会颁发的“宝钢教育奖”;为陕西https://m.douban.com/note/77085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