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萧何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萧何的大名想必不用小编多说了,秦末辅佐刘邦起义,史称“萧相国”。
他对刘邦来说,绝对是功高至伟且忠心耿耿的。不管是当年的楚汉相争时,镇守关中,教化百姓,勉励耕作,保障前方将士的衣食住行,还是大汉初定后制定律法,整肃秩序,恢复经济,医治战乱后的创伤,他都扮演了一个无人可以替代的角色。
在他死后,曾参接了他的班,沿袭他的制度作风,清静无为,而大汉王朝依旧运转很顺畅,因此也留下了“萧规曹随”的典故,可见萧何治理天下也是有超人的本事。历代史学家对其褒奖的笔墨,自然也从来没吝惜过。
然而,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却未必是真君子,主要就体现在他对韩信的态度上。
韩信当年就是因他举荐,才有机会被刘邦拜为大将军,统领三军,才有后来军事史上“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佳话流传。可见萧何不但有治理天下的本事,还兼有伯乐的美誉。然而还是他,却在刘邦赢得天下之后,最终将韩信给抛弃了,而且还是夷三族的那种。可以说干净利落,不留一丝后患。
当时,韩信的一名家臣得罪了他,韩信打算将他杀掉,他的弟弟上书,说韩信打算造反。此时正值刘邦远在前线讨伐叛逆,吕后便和萧何密谋,派人假意说刘邦已经平叛归来,邀请群臣都来祝贺。恩公造访,韩信自然不知是计,就一同前往,结果被吕后埋伏的武士捉拿,处死在了长乐宫。
其实,那时候的韩信,已经因为私藏楚将钟离昧,被从楚王贬为了淮阴侯,且赋闲在家,倘若他真的想反叛自立的话,未必还有如此实力。萧何更是清楚,韩信之所以步步被贬,自身不慎不假,但更重要的还是刘邦生性多疑。对于这点,他自己也是领教过的。
当年他坐镇汉中,运筹兵马粮草,好不威风,结果后来发现刘邦起了猜忌之心,又只好将子孙多人派往前线作战,说是去建功立业,实际上是送去当了人质。如此,才化解了刘邦的猜忌。
还有,刘邦率军围剿反贼英布时,萧何奉命主持政务,安民息事,且将后方治理得井井有条。结果不但没得到刘邦的褒奖,反而又遭到了他的怀疑,说他这是趁机在提高声望,收买民心,意欲不轨。最后没办法,萧何只得用胁迫百姓、损民利己的办法,自污名节,以求自保。
萧何这么做,当然无可厚非,毕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可问题是,他在对待韩信时却并没有这么做,他深知刘邦生性多疑,作为恩公,他本可以,也应该为韩信振臂一呼,可惜的是,他却选择了充当帮凶。如此一来,他的道德瑕疵便暴露无遗了。
这里我们且不说韩信到底该不该杀,但又不得不怀疑,密谋计杀韩信,是萧何的又一次自保行动。韩信死后,刘邦对萧何更加的恩宠,封邑晋爵,圣眷日隆,这也从侧旁证实了萧何借名将之血,为自己鸣锣开道的不良之心。
北宋的王安石和苏轼曾同朝为官,因为政见不同,他们曾多次互相厮杀。那时的王安石已经是丞相了,苏轼不过是开封府推事,不久后,苏轼败走杭州,被外放当了太守。后因“乌台诗案”,苏轼命悬一线,当时满朝文武唯恐沾染血腥,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话,而王安石却上书直言:“岂有圣世杀仕者乎!”从刀口上救下了苏轼。
同为丞相,萧何和王安石一比较,其品德相去甚远。
作为帝王,屠杀功臣,情有可原,那是为了自家王朝的永固长存;可是为了一己之私,杀死同僚,那就是人生的一大污点了。
既然能留名青史,则必有过人之处。(自己写的,见笑)作为一代名相,他识大体,顾大局,大公无私,为人谦逊;他拉拢了诸如韩信,张良等文谋武将,直接构建了刘邦赖以逐鹿中原的后备智囊团,以自己的谋略与胆识帮助刘邦由草包成功蜕变为一代开国英君,可谓“西汉开过第一功勋”,此乃“平天下”;建国后,制定内外法政,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此乃“封邦建国”之才。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又谙熟明哲保身之术。由于他平时为人谦虚谨慎,处事圆滑,从不邀功,始终未给刘氏王朝诛杀的借口,致使他能在诛杀功臣的血雨腥风中得以自保。想想,能够全身而退的,史上又有几人?应该是个老油条,政治家都这样,这也是本事。
祖籍南兰陵,南朝梁宗室后裔,乃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萧统之后嗣。西汉开国名相萧何,功冠群臣声施后世。萧何,江初谋略家,汉王朝开国名相。秦末,天下大乱,萧何乃一刀笔小吏,也能乘势而起,拥立沛公,反了沛县。劝刘邦避项羽锋芒,屈尊汉中王,立稳脚跟,徐图天下;他慧眼独具,月下追回韩信,使“汉兴三杰”到了刘邦一人手下,乃汉初开国两件大事,功在萧何。楚汉相争,萧何留守关中,为刘邦大军提供了充足可靠大后方,首功在萧何!汉王朝初定,治国安邦,颁法立规,更有“萧规曹随”之誉。身居相位,历时二主,善始善终;“功冠群臣,声施后世”的盛誉,太史公受之无愧!
萧何:西汉开国名相功冠群臣声施后世——西汉开国名相萧何(?~前193)汉朝初年丞相。谥号“文终侯”,汉初三杰之首。萧何辅助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政权。西汉初年政治家。沛(今江苏沛县)人。萧何不论在战争期间,还是在汉初恢复时期,都表现出了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风度和治国才能,几千年来都被人们所称颂。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佐刘邦(见汉高祖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萧何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刘邦为汉王,以萧何为丞相,萧何推荐韩信为大将军。楚汉战争时,萧何留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汉代建立后,以萧何功最高封为侯。采摭秦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被拜为相国。高祖死后,萧何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