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图书馆

6、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人口史》六卷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_2001年版。

西周人口,《周礼·秋官司寇》记载:“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及孟冬祀司之日,掀其数于王。”《帝王世纪》载西周初年人口1,3714,923,“多禹十六万一千人”。《通典》卷七《食货·户口》中少1万。现代人测为285万。

隋朝人口,由于在全国实行“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户口人口数大增。《隋书·地理志》载,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全国户口人口数分别为8907,546户,4,6019,956口。根据《隋书·地理志》各郡县统计有9070,414户,葛剑雄估计人口高峰时达5600万口。

以上三项相加,明代人口高峰期大约为1亿5千万左右,有人估计最高接近2亿。(葛剑雄主编,曹树基著《中国人口史》卷四第832页)

马尔萨斯在其《人口论》中曾经提出人口每隔若干代而倍增的规律:即在无外力影响的条件

第一,人口的变化不是平稳的,而是具有周期性大起大落的特点。大体上说,一个历时较久而又比较强大的王朝的初期,人口增长迅速,大约到中期达到高峰,而后停滞,到新旧王朝交替时期则急剧下降。

(11)元灭金、宋,人口约减少四成。

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15412776(丁口)清入关后统计丁口数

第一,游牧民族向中原内迁。东汉初,匈奴分裂,南匈奴迁到河套和陕西、山西一带;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羯、氐、羌等族大量内迁,居住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等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十六国和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渗透到黄河流域。辽宋夏金元时期,尤其是元朝时期,边疆各族大量内迁中原,甚至江南地区。

安史之乱是重要的界限。战乱前北方保持过半数的优势,战乱后南方超过50%,并始终保持了优势。汉初4700万的北方人口最高数字,一直保持到清中期,说明北方人口发展缓慢。从漕粮看,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人口59873306人,耕地366771549亩,户均34.42亩,人均6.13亩。

土地兼并与农民失地情况:

隋末战争: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文帝杨坚的次子杨广发动宫廷政变,杀死了父亲和哥哥杨勇,霸占父亲最宠爱的陈夫人。他扩建洛阳皇宫,每月役丁200万人。修运河役夫达543万余人。

明末混:从李自成起义到吴三桂灭亡,明末清初国内混战54年。明末全国人口为1亿,到清世祖时全国人口只剩下1400万人了。锐减80%多,损失人口8000多万。满族征服汉族,始终贯彻一个既定方针:屠杀。扬州城破,扬州顿成地狱,死者达80余万,清军在江阴一县,就杀了17万人,全城仅50人幸存。嘉定三屠杀了50多万人。1649年,清军占领湖南湘潭后屠城。同年平定大同的反清暴乱,大同全城军民被屠尽。1650年攻破广州时屠城,“屠戮甚惨,居民几无噍类……累骸烬成阜,行人于二三里外望如积雪”。四川人口由600多万锐减至50万,只剩下10%左右。整个中国,“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肤”。

1950年日本推行了土地改革,1953年我国台湾地区也完成了全岛的土地改革。这两个地区中,地主的土地都被分给自耕农,此后的农田买卖都有新立法的限制,农村中土地投资的大门从此被关闭,农村中富有企业精神的人士被迫转移到城市的工商业中去,这些原来的地主摇身一变而为成功的城市新兴工业的企业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约有20~30年,日本与台湾的经济增长率持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土地不但决定着人们的直接生存,也决定着人们的间接生存。国际公认的人均耕地警戒线是0.795亩。中国要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但就在这种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下,中国的粮食播种面积平均每年减少近4000万亩。到2003年已有600多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国际警戒线。《2003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仅2003年,全国

从世界范围看,国外史家估计1776年世界人口约7.5亿,到1976年约为41亿。即在200年左右增长约6倍,同200年间中国人口的增长幅度差不多。

土地生产潜力的地区差异较大,无论是哪种投入,现有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较高以及增产潜力较大者均在东部省区。

THE END
1.你会分“五谷”吗?中国粮食的千年变迁史(中国食物:粮食史话)书评中国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农耕文明大国,一直以来,“吃饱饭”就是国人一种朴素而基本的愿望和目标。为了能吃饱饭,中国人努力奋斗了数千年,自远古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对粮食作物进行驯化,发展农耕技术。在距今近一万年前,河姆渡、玉蟾岩等一些人类历史遗址里就留存了碳化的稻谷,真是让人惊叹。但在不同的时期,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411337/
2.[中国诗词大会]这三首诗堪称中国粮食的发展史[中国诗词大会]超级飞花令难度再升级,指定字+百人团随机出字 换一批央视榜单 1 新闻1+1 CR450,如何做到世界最快? 2 中华文明地标 三星堆遗址埋藏着哪些秘密? 3 见证东北生态与经济的双向奔赴 大东北 4 2024中国电影年度数据出炉 今日影评 5 阳光也会“执笔”作画 啥原理? 名师有名堂 查看更多 换https://tv.cctv.com/v/v2/VIDEiKhSMZ1w98BoY0odWGzo200207.html
3.中国革命红色根据地发展史主要脉络之研究中国革命红色根据地发展史主要脉络之研究 根据地是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生存、发展、壮大的命根子,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和抗战时期的八路军生存、发展、战胜敌人的必要条件,离开革命根据地则寸步难行。1938年5月毛主席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没有根据地,游击战争是不能够长期地生存和发展的。http://www.cnfzxww.com/h-nd-6699.html
4.世界贫困史的视野在以土地与人力畜力等为主要生产资源的社会中,农业发展导致了基于对土地和淡水的获取与控制的等级制度,而这反过来又导致了结构性贫困现象。典型证据来自阿玛蒂亚·森的大饥荒研究:饥荒不仅源于粮食的缺乏,更源于粮食分配机制上的不平等。 欧洲中世纪农业市场与城市发展史表明:随着历史发展与市场化的扩大,城乡之间的资源https://www.huxiu.com/article/2064442.html
5.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逻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进入发展进步的新纪元,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终于可以独立自主选择发展道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绘制新中国发展蓝图时提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①] https://www.jingjidaokan.com/icms/null/null/ns:LHQ6LGY6LGM6MmM5ZTg1NGM4MTYwMjg1NjAxODFhMzhjM2I0OTAwMDIscDosYTosbTo=/show.vs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