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大国粮仓”:这部解决吃饭问题的伟大奋斗史仍在继续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中储粮自2000年成立以来,坚决贯彻“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战略要求,以“确保储备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确保调得动、供得上”为根本职责,大力建设绿色储粮技术体系,不断完善政策性粮食监管体制机制,努力守住管好大国粮仓,引领国内粮食收储行业向现代化转型。

6月19日,中储粮举办以“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为主题的第四届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媒体代表、上下游企业以及社会公众走进中储粮,开放库点将达到300余家,线上线下同步进行。

今天,小新带您探秘大国粮仓,看中储粮如何从党领导粮食工作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用科技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为满足百姓“吃得好、吃得健康”贡献央企力量。

01

“食为政首”

把解决吃饭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党领导粮食工作的历史

是一部成功解决吃饭问题的伟大奋斗史

是一部粮食流通体制革故鼎新的改革史

是一部粮食储备体系功能不断完善的发展史

解决吃饭的奋斗史

革命战争时期:保障军需民食,夺取革命胜利

■1934年,建立中央粮食人民委员部。

■1939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随后各根据地逐步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建立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关系,解决“吃上饭”的问题

■1952年秋,全国土地改革基本结束,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

■1960年8月10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

■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寨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

▲1958年开垦北大荒

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启动农村改革,解决“吃得饱”的问题

■1978年,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6年,我国粮食生产首次迈上5亿吨台阶,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焦“三农”。

■2006年,取消延续2600年的农业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新形势下粮食安全战略和新粮食安全观,解决“吃得好、吃得健康”的问题

到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实现“十七连丰”,人均粮食占有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209公斤增长到474公斤,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8年聚焦“三农”

粮食流通的改革史

■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粮食自由购销

■1953年-1984年——粮食统购统销

■1985年-1995年——粮食购销“双轨制”

■1996年-2003年——探索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

■2004年至今——全面实施粮食购销市场化

▲1955年河南省粮票

▲2005年-2020年政策性粮食收购情况

粮食储备的发展史

■1954年,党中央提出“为了应付各种灾荒和各种意外,国家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粮食”。

■1955年,国家正式建立了以备荒为目的的储备粮即“甲字粮”,标志着新中国粮食储备制度开始形成。

■1962年,国家建立了以备战为目的的军用“506粮”。

■1990年,为解决粮食丰收农民卖粮难问题,决定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

■2000年,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正式组建,对中央储备粮实行垂直管理,标志着储备粮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3年,《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发布并开始实施,以保证储备粮的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

▲过去露天储粮所用的席茓囤

▲20世纪70-80年代粮食收购检斤现场

02

收粮于地做好服务调控“主力军”

自2005年起,中储粮先后承担起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收购任务,以及玉米、大豆、油菜籽以及棉花临时收储任务。截至2020年底,累计组织收购最低收购价粮和临储粮等政策性粮食10亿吨,销售约7.7亿吨,带动种粮农民增收2000亿元以上。其中,2014年至2016年连续3年收购量超过1亿吨。

同时,在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中储粮加大去库存力度,2016-2020年累计消化政策性粮棉油库存4.7亿吨,完成了“去库存”任务。在执行跨省移库集并任务中,中储粮近年来累计完成粮食移库集并近7000万吨,涵盖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调运跨度覆盖全国。

▲粮食收购“一卡通”实现全覆盖

自成立以来,中储粮承担着一系列应急保障任务。2007年面对全球粮食危机,中储粮高效执行抛售指令,有效抑制市场粮价过快上涨,使中国成为粮食危机中的“安全岛”;2010年面对粮价异常波动,中储粮承担了前所未有的粮食调控任务,直属企业总库存同比降低近30%;2008年以来,中储粮公司先后参与应对10余次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关键时刻发挥应急保供重要作用。

▲对粮食入库、保管、出库各环节加强全流程食品安全指标检测,确保食品安全指标达标。

03

藏粮于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围绕安全储粮、绿色储粮、节能降耗,以及信息化、智能化持续发力,中储粮基本形成北方以低温准低温储粮为主、南方以控温和气调储粮为主的储藏技术体系架构。其“四合一”储粮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内环流控温”、“氮气气调”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

▲科技储粮-制氮机房

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深度改造传统粮库,中储粮目前已实现所有直属库智能化管理全覆盖,实现对直属企业管理全过程实时在线监控。

基于对“互联网+”与中储粮业务融合的探索,中储粮开展了“智能化粮库”建设,粮库一共部署了432万个温度传感器和8万多个监控摄像头,建成全球粮食仓储行业最大的一张物联网。

目前,中储粮中央储备粮科技储粮覆盖率超过98%。中央储备粮宜存率从公司成立之初60%快速提高并稳定在95%以上。中央储备粮的综合储存损耗率从2%以上降至1%以内,“藏粮于技”效果显著。

▲高30余米的浅圆仓一共有10个,每个可容纳9000多吨粮食。

同时,中储粮通过新建和改造仓储基础设施,不断优化技术工艺,大幅改善和提升了仓储条件。当前全系统完好仓容近1亿吨,97%以上为高大平房仓、浅圆仓等现代化仓型,取代了苏式仓、席茓囤等落后仓型,配套应用先进储粮技术与工艺,在2003年就彻底消灭了“陈化粮”。同时,中储粮集团公司不断加大设施设备维护、保养和改造升级力度,“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60多亿元,开展了仓房防水、气密、隔热、安全生产等维修改造。

04

销粮于心让农民少排队、快售粮

2020年夏粮收购期间,“惠三农”售粮APP与中储粮“一卡通”收购系统全面对接,打通了预约、收购、结算全链条,通过封闭检验、自动定等、自动计价、系统结算等功能以及收购入库各环节信息的实时传递,让农民交上“放心粮”“明白粮”“暖心粮”。

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惠三农”售粮APP有效减少了农民售粮跨区域流动和人员聚集,为疫情防控做出了贡献。目前,“惠三农”APP注册用户达68万,今年以来预约售粮超过460万吨。

宏观调控有方

粮食储备有招

粮仓管理有力

中储粮坚持科技创新驱动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为百姓提供绿色优质放心粮源

满足百姓“吃得好、吃得健康”的美好愿望

仓廪实,天下安

守住管好大国粮仓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中央企业持续服务民本民生

用责任和实干践行使命担当

原标题:《探秘“大国粮仓”!这部解决吃饭问题的伟大奋斗史,今天仍在继续!》

THE END
1.你会分“五谷”吗?中国粮食的千年变迁史(中国食物:粮食史话)书评中国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农耕文明大国,一直以来,“吃饱饭”就是国人一种朴素而基本的愿望和目标。为了能吃饱饭,中国人努力奋斗了数千年,自远古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对粮食作物进行驯化,发展农耕技术。在距今近一万年前,河姆渡、玉蟾岩等一些人类历史遗址里就留存了碳化的稻谷,真是让人惊叹。但在不同的时期,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411337/
2.[中国诗词大会]这三首诗堪称中国粮食的发展史[中国诗词大会]超级飞花令难度再升级,指定字+百人团随机出字 换一批央视榜单 1 新闻1+1 CR450,如何做到世界最快? 2 中华文明地标 三星堆遗址埋藏着哪些秘密? 3 见证东北生态与经济的双向奔赴 大东北 4 2024中国电影年度数据出炉 今日影评 5 阳光也会“执笔”作画 啥原理? 名师有名堂 查看更多 换https://tv.cctv.com/v/v2/VIDEiKhSMZ1w98BoY0odWGzo200207.html
3.中国革命红色根据地发展史主要脉络之研究中国革命红色根据地发展史主要脉络之研究 根据地是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生存、发展、壮大的命根子,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和抗战时期的八路军生存、发展、战胜敌人的必要条件,离开革命根据地则寸步难行。1938年5月毛主席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没有根据地,游击战争是不能够长期地生存和发展的。http://www.cnfzxww.com/h-nd-6699.html
4.世界贫困史的视野在以土地与人力畜力等为主要生产资源的社会中,农业发展导致了基于对土地和淡水的获取与控制的等级制度,而这反过来又导致了结构性贫困现象。典型证据来自阿玛蒂亚·森的大饥荒研究:饥荒不仅源于粮食的缺乏,更源于粮食分配机制上的不平等。 欧洲中世纪农业市场与城市发展史表明:随着历史发展与市场化的扩大,城乡之间的资源https://www.huxiu.com/article/2064442.html
5.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逻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进入发展进步的新纪元,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终于可以独立自主选择发展道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绘制新中国发展蓝图时提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①] https://www.jingjidaokan.com/icms/null/null/ns:LHQ6LGY6LGM6MmM5ZTg1NGM4MTYwMjg1NjAxODFhMzhjM2I0OTAwMDIscDosYTosbTo=/show.vs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