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中储粮自2000年成立以来,坚决贯彻“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战略要求,以“确保储备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确保调得动、供得上”为根本职责,大力建设绿色储粮技术体系,不断完善政策性粮食监管体制机制,努力守住管好大国粮仓,引领国内粮食收储行业向现代化转型。
6月19日,中储粮举办以“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为主题的第四届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媒体代表、上下游企业以及社会公众走进中储粮,开放库点将达到300余家,线上线下同步进行。
今天,小新带您探秘大国粮仓,看中储粮如何从党领导粮食工作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用科技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为满足百姓“吃得好、吃得健康”贡献央企力量。
01
“食为政首”
把解决吃饭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党领导粮食工作的历史
是一部成功解决吃饭问题的伟大奋斗史
是一部粮食流通体制革故鼎新的改革史
是一部粮食储备体系功能不断完善的发展史
解决吃饭的奋斗史
革命战争时期:保障军需民食,夺取革命胜利
■1934年,建立中央粮食人民委员部。
■1939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随后各根据地逐步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建立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关系,解决“吃上饭”的问题
■1952年秋,全国土地改革基本结束,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
■1960年8月10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
■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寨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
▲1958年开垦北大荒
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启动农村改革,解决“吃得饱”的问题
■1978年,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6年,我国粮食生产首次迈上5亿吨台阶,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焦“三农”。
■2006年,取消延续2600年的农业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新形势下粮食安全战略和新粮食安全观,解决“吃得好、吃得健康”的问题
到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实现“十七连丰”,人均粮食占有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209公斤增长到474公斤,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8年聚焦“三农”
粮食流通的改革史
■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粮食自由购销
■1953年-1984年——粮食统购统销
■1985年-1995年——粮食购销“双轨制”
■1996年-2003年——探索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
■2004年至今——全面实施粮食购销市场化
▲1955年河南省粮票
▲2005年-2020年政策性粮食收购情况
粮食储备的发展史
■1954年,党中央提出“为了应付各种灾荒和各种意外,国家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粮食”。
■1955年,国家正式建立了以备荒为目的的储备粮即“甲字粮”,标志着新中国粮食储备制度开始形成。
■1962年,国家建立了以备战为目的的军用“506粮”。
■1990年,为解决粮食丰收农民卖粮难问题,决定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
■2000年,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正式组建,对中央储备粮实行垂直管理,标志着储备粮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3年,《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发布并开始实施,以保证储备粮的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
▲过去露天储粮所用的席茓囤
▲20世纪70-80年代粮食收购检斤现场
02
收粮于地做好服务调控“主力军”
自2005年起,中储粮先后承担起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收购任务,以及玉米、大豆、油菜籽以及棉花临时收储任务。截至2020年底,累计组织收购最低收购价粮和临储粮等政策性粮食10亿吨,销售约7.7亿吨,带动种粮农民增收2000亿元以上。其中,2014年至2016年连续3年收购量超过1亿吨。
同时,在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中储粮加大去库存力度,2016-2020年累计消化政策性粮棉油库存4.7亿吨,完成了“去库存”任务。在执行跨省移库集并任务中,中储粮近年来累计完成粮食移库集并近7000万吨,涵盖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调运跨度覆盖全国。
▲粮食收购“一卡通”实现全覆盖
自成立以来,中储粮承担着一系列应急保障任务。2007年面对全球粮食危机,中储粮高效执行抛售指令,有效抑制市场粮价过快上涨,使中国成为粮食危机中的“安全岛”;2010年面对粮价异常波动,中储粮承担了前所未有的粮食调控任务,直属企业总库存同比降低近30%;2008年以来,中储粮公司先后参与应对10余次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关键时刻发挥应急保供重要作用。
▲对粮食入库、保管、出库各环节加强全流程食品安全指标检测,确保食品安全指标达标。
03
藏粮于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围绕安全储粮、绿色储粮、节能降耗,以及信息化、智能化持续发力,中储粮基本形成北方以低温准低温储粮为主、南方以控温和气调储粮为主的储藏技术体系架构。其“四合一”储粮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内环流控温”、“氮气气调”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
▲科技储粮-制氮机房
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深度改造传统粮库,中储粮目前已实现所有直属库智能化管理全覆盖,实现对直属企业管理全过程实时在线监控。
基于对“互联网+”与中储粮业务融合的探索,中储粮开展了“智能化粮库”建设,粮库一共部署了432万个温度传感器和8万多个监控摄像头,建成全球粮食仓储行业最大的一张物联网。
目前,中储粮中央储备粮科技储粮覆盖率超过98%。中央储备粮宜存率从公司成立之初60%快速提高并稳定在95%以上。中央储备粮的综合储存损耗率从2%以上降至1%以内,“藏粮于技”效果显著。
▲高30余米的浅圆仓一共有10个,每个可容纳9000多吨粮食。
同时,中储粮通过新建和改造仓储基础设施,不断优化技术工艺,大幅改善和提升了仓储条件。当前全系统完好仓容近1亿吨,97%以上为高大平房仓、浅圆仓等现代化仓型,取代了苏式仓、席茓囤等落后仓型,配套应用先进储粮技术与工艺,在2003年就彻底消灭了“陈化粮”。同时,中储粮集团公司不断加大设施设备维护、保养和改造升级力度,“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60多亿元,开展了仓房防水、气密、隔热、安全生产等维修改造。
04
销粮于心让农民少排队、快售粮
2020年夏粮收购期间,“惠三农”售粮APP与中储粮“一卡通”收购系统全面对接,打通了预约、收购、结算全链条,通过封闭检验、自动定等、自动计价、系统结算等功能以及收购入库各环节信息的实时传递,让农民交上“放心粮”“明白粮”“暖心粮”。
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惠三农”售粮APP有效减少了农民售粮跨区域流动和人员聚集,为疫情防控做出了贡献。目前,“惠三农”APP注册用户达68万,今年以来预约售粮超过460万吨。
宏观调控有方
粮食储备有招
粮仓管理有力
中储粮坚持科技创新驱动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为百姓提供绿色优质放心粮源
满足百姓“吃得好、吃得健康”的美好愿望
仓廪实,天下安
守住管好大国粮仓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中央企业持续服务民本民生
用责任和实干践行使命担当
原标题:《探秘“大国粮仓”!这部解决吃饭问题的伟大奋斗史,今天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