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稻产量简史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5.02.03

2014年10月10日,经农业部组织专家验收,湖南省溆浦县第四期“超级杂交稻示范片”亩产超过1000公斤,创造了1026.70公斤的新纪录。

毫无悬念的是,这个记录仍然是由举世闻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所带团队创造出来的。

从1964年起,袁隆平就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到了1975年,他研究出来的新品种就已经在全国推广,并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成果:此后十年内中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超亿吨,每年增产的大米可以多养活6000万人。

就在上个世纪,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提出过一个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他的意思是说,凭着当时的粮食产量,完全无法养活基数庞大并且还在继续增多的中国人口。但是他没有考虑到农业科技的飞跃发展——仅仅依靠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我国每年增产的大米已经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21世纪到来了,中国不但没有变成缺粮大国,还成了举足轻重的粮食援助国。

截止今天,普通水稻每亩产量已经超过400公斤,而超级杂交稻的亩产则超过1000公斤,这组数据放到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记得在我小时候,大约三十年前,我们家种着十五亩地,其中四亩是水田,每年两熟,种一季稻子,再种一季小麦。我爸我妈辛勤劳作,是全村公认的种田能手,稻子亩产最高才200公斤,小麦亩产最高才300公斤。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家的小麦亩产增加了将近一倍,普通年景也能收获500多公斤,而稻子产量则增加到原来的三倍多,亩产能达到700公斤。

再往前追溯,在我出生之前,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传说中的“大锅饭”时期,粮食产量简直惨不忍睹。我听村里的老年人讲过,政府推广旱稻,要求“密植”,让老百姓把50公斤稻谷全撒进一亩地里,不育苗不插秧,就像种谷子一样撒播,结果长出来的禾苗瘦小枯干,比狗尾巴草都矮。亩产是多少呢?只有50公斤!播种50公斤,收获50公斤,力气白白浪费,肥料白白浪费,到头来什么都没有。六十年代为什么会闹大饥荒?产量太低嘛!产量为什么低呢?一是因为大锅饭制度严重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二就是因为政府官员太蠢,外行指挥内行,逼着老百姓瞎种。

根据最新考古成果,亩产50公斤应该是原始社会的水准。2012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金华市浦江县一万年前的“上山文化遗址”进行了探测,根据出土的生产工具和稻田遗迹来估算稻谷产量,结论是每亩稻田一年可以收获55公斤稻谷。一万年前亩产就已经达到55公斤,“大锅饭”时期的亩产居然只有50公斤,这已经不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了,而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万年前”。

当然,仅凭考古发现来推测原始社会的稻谷产量,其推测结果并不一定准确。现在我们可以看看历史上有文字可查的亩产数据。

《管子·轻重甲》记载了春秋时代的稻谷产量:“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锺。”一户人家一年耕种100亩地,总守成不超过20锺。春秋战国的亩很小,三亩半相当于现在一亩,管子说的百亩实际上只有30亩。“锺”是容量单位,可容130公升,能装稻谷80公斤,20锺即1600公斤。30亩耕地总共产出1600公斤,平均亩产53公斤。这个产量很可能代表了春秋时期的最高水平。

《汉书·食货志》引用战国李悝的原话:“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亩)岁收一石半。”五六个劳动力耕种100亩地,平均亩产1.5石。“石”也是容量单位,战国一石约容20公升,装稻12公斤,1.5石即18公斤。前面说过,战国亩小,三亩半才等于一市亩,一亩能产18公斤,三亩半能产多少?63公斤。所以把李悝的话翻译成现在的说法,即是五六个劳动力耕种30亩地,平均亩产可以达到63公斤。

嵇康《养生论》记载了魏晋时期的产量:“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一亩地如果能收10斛粮,那就属于高产了。魏晋的亩比春秋战国时期要大,大约一亩半等于现在一市亩。当时一亩收10斛,等于一市亩收15斛。当时15斛是多少呢?折合现在150公升,能装稻90公斤。也就是说,魏晋时期的高产田可以做到亩产90公斤。

最近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闵宗殿先生发表论文《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推算出了唐、宋、明、清四个朝代太湖流域的平均亩产:

唐朝亩产138公斤;

宋朝亩产225公斤;

明朝亩产333公斤;

清朝亩产278公斤。

清朝的亩产怎么会比明朝还要低呢?主要是引用的文献还不够全面。事实上清朝出现过稻谷产量的飞跃,康熙五十四年,曹雪芹家的亲戚、苏州织造李煦在苏州试种双季稻,前后种了六年,平均亩产810斤,其中最丰收的年份竟然达到了915斤的亩产。清朝的亩已经跟今天差不多,清朝的斤略大于现在的市斤,如果折合成公斤,亩产915斤相当于亩产470公斤,这个产量绝对是古代中国的最高纪录。

从春秋战国的亩产几十公斤,到唐朝的亩产上百公斤,再到明清两朝的亩产几百公斤,直到今天的超级杂交稻亩产上千公斤,说明稻子的产量越来越高,也说明中国人民对稻子的驯化工作越做越好。

稻子原本是野生的,正是有了人类长达一万多年的不断驯化,它才从不适合栽种的野生稻演变成适合栽种的人工稻,再从产量很低的普通稻演变成产量很高的杂交稻。

野生稻的驯化是从哪里开始起步的呢?

1926年,苏联科学家瓦维洛夫提出了八大起源说,他认为中国、印度、马来、中亚、地中海、埃塞俄比亚、中美洲和南美洲这八个地方都是稻谷驯化的发源地。

2003年,民族自信心爆棚的韩国人类学家声称稻谷的最初驯化是在韩国,并宣布他们在韩国找到了一万五千年以前的稻谷种植遗迹。

2011年,纽约大学、普渡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联合研究成果证明了一个更受国际学界认可的观点:野生稻谷驯化的起点位于中国,华南地区才是人工种植稻子的发源地。

从野生稻到人工稻,具体过程无从查考,但是一定充满了艰辛,因为野生稻跟人工稻的区别实在太大了。原始野生稻就像一大丛杂草,有一年生的,也有多年生的,不管一年生还是多年生,它们的种子都非常细小,产量极低,一旦成熟了以后,很快就会从植株上自动脱落,还没等你来得及收割,它已经掉到泥土里去了。

野生稻一经驯化,很快就受到了热烈欢迎。关于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考古表明,在河南洛阳、陕西华县、山东栖霞、山西晋城等地,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种植水稻。《战国策·周策》也记载:“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民皆种麦。”战国时代的周朝已经变成一个小国,主要位于现在河南洛阳。洛阳的东部该种稻子了,西部农民却拦住黄河水不放,东部老百姓没法灌溉稻田,只好改种小麦。现在河南洛阳并是水稻产区,陕西和山西也不是水稻产区,为什么早在原始社会和战国时期却能大面积种植水稻呢?这是因为当时整个北方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正适合种植水稻。

可是当时的种植技术非常落后。

商朝和周朝都种稻,当时没有旱稻,只有水稻。种植水稻需要整齐的沟渠,需要平整、松软、肥沃并且湿润的地块,而商周时代缺乏铁器,挖沟修渠和平土翻地的人力成本太高。为此商周人民发明了“蹄耕”:将捕获的麋鹿圈在田里,经过麋鹿的践踏,田地变得平整,同时枯枝和鹿粪都被踩进土里,田地也变得肥沃,然后引水入田,撒播稻种。据后人考证,麋鹿的麋字之所以带一“米”字底,极有可能跟上述种植方式有关。

先民种稻,刚开始都是撒播,大概要等到汉朝才出现育苗和插秧的种植技术。四川新津县出土过一块陶制的水田模型(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模型上有个农夫正坐在秧马上插秧,反映的正是东汉人民种植水稻的场景。

THE END
1.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稻之道,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等3项考古最新进展。 皇朝墩遗址发现了9000年前的水稻田,是迄今世界发现年代最早的水稻田。 这一年的这些新发现,让我们重新认识熟悉的稻米。 一粒稻,从长江边,走到我们的碗里,用了10万年。 https://www.ishaanxi.com/c/2025/0101/3328996.shtml
2.湖湘一万年丨全国每9碗米饭就有1碗来自湖南文体动态一系列湖湘稻作考古成果以清晰的证据链和时间表,基本解密了长江中游地区人类驯化水稻的历史进程。从万年以前到今天,从玉蟾岩的先民到安江农校的袁隆平院士,这片浸透古稻醇香的原野,还在创造着奇迹。目前,湖南的水稻种植面积常年位居全国第一,全国每9碗米饭就有1碗来自湖南。 https://www.hunantoday.cn/news/xhn/202501/21590132.html
3.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中国科学院大学 雁栖三层南区流通阅览书库 在架上 S511-092/3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四层中文自科图书区 在架上 66.14042/456.11浏览量 问图书管理员 馆际互借 点赞 收藏 访问借阅管理系统 分享 相关推荐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 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 ISBN:7109019977 出版社:农业出版社 出版年:1991 杂交水稻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d290296b020e5f622e0113542b46d280
4.《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最新章节袁隆平著版权信息免费 上篇 国内杂交水稻发展 免费 第1章 三系法杂交水稻的发展 免费 第1节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端 免费 第2节 三系配套的基本原理 免费 第3节 籼稻三系不育系的选育 免费 第4节 籼稻三系恢复系的创制 免费 第5节 杂交粳稻育种 免费 第6节 三系法杂交水稻繁殖制种与栽培技术 免费 第2章 两系法杂交水https://m.zhangyue.com/chapter/12538436
5.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名称: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 作者:袁隆平主编;刘佳音等副主编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 价格:CNY128.00 内容介绍: 本书汇聚了袁隆平院士毕生研究心血,展示了中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呕心沥血60余年的科研成果,是我国杂交水稻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逐步实现国际化合作的科研总结。书中还有大量珍贵照片和https://www.hzlib.net/bookWK/5469.htm
6.《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确保正版》简介书评当当书海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确保正版】》。最新《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确保正版】》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确保正版】》,就上当当书海图书专营店。http://product.dangdang.com/11707955438.html
7.袁隆平全集(第5卷学术著作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精)三、北方稻区粳型杂交组合的选育 四、长江流域中、晚粳杂交组合的选育 第六节 三系法杂交水稻繁殖制种与栽培技术 一、三系法杂交水稻繁殖与制种 二、三系法杂交水稻栽培技术 …… 下篇 国外杂交水稻发展 展开▼内容简介 《袁隆平全集(第五卷)》收入了袁隆平院士的学术著作《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全书http://yuntaigo.com/book.action?recordid=bm9ma25mbWM5Nzg3NTcxMDI2MjAy
8.《中国共产党简史》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主要包括: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必须利用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服务;要以“农、轻、重”为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综合平衡是整个经济工作的根本问题,国民经济应当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这些认识是纠“左”取得初步成效的重要原因,也是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但是,纠“左”是在https://info.hncst.edu.cn/2021_05/31_10/content-25500.html
9.中药学发展简史体会:通过本草史课的学习,使我了解了我国药学的发展历程,认识到了我国的药学渊源的历史,对我以后学习中药方面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学习了本草史课,让我对我国灿烂的中国药学文化有了很深厚的了解,让我不禁生出自豪之情。 篇3:分子标记发展简史 1 分子标记的来源及定义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vmioz1n7.html
10.社会主义发展简史14篇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篇2 近日,在区党委、校党支部号召下,我开始认真系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通过研读;四史;深入了解我党走过的峥嵘岁月,体会我党在革命和奋斗中的艰难历程,从而坚定教育初心理想信念,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实践创新,脚踏实地尝试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https://gxxing.cn/shiyongwen/278884/
11.历史学:自然科学发展简史测试题(考试必看)考试题库题库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历史学:自然科学发展简史》题库,分栏、分答案解析排版、小字体方便打印背记!经广大会员朋友实战检验,此173、单项选择题 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的是()。 A、陈景润 B、吴文俊 C、袁隆平 D、郭沫若 点击查看答案 174、单项选择题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被称为是20http://www.91exam.org/exam/87-3536/3536460.html
12.中国共产党简史期末答案考试题库2024春其中,最主要的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内容已经隐藏,点击付费后查看 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内容已经隐藏,点击付费后查看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是五四运动。() 内容已经隐藏,点击付费后查看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https://www.wkebb.com/c/408ea3deb64a70b88d66039daf6b29dc.html
13.中国种业十大家族中信系专题资讯2023年4月1日开幕的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中国种业龙头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隆平高科”,000998)总裁马德华表示,隆平高科的策略是建两座“大楼”和建“别墅”共同开展。 这里的两座“大楼”即隆平高科的杂交水稻和玉米,“别墅”则是包括蔬菜、食葵、谷子等小作物。“我们的基础盘很好,水稻https://www.chinaseed114.com/news/27/news_130131.html
14.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详细] 中国共产党党旗 中国共产党党徽 · 组织架构 · 党员人数 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产党员人数达7799.5万名。中国https://www.chinanews.com/gn/z/jiandang90/index.shtml
15.科学网—食文化漫谈:米饭简史2.3水稻人工育种技术 人工水稻也有悠久的历史,我国现代水稻育种起始于赵连芳。1959年,黄耀祥培育了中国第一个矮秆良种广场矮。1973年,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院士成功用科学方法生产出世界上首例杂交水稻,因此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认为野稻并不一定全为自化授粉,他在海南岛寻找到一种野稻,称为“野稗”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339800.html
16.四川三农新闻网开工现场据悉,邛崃市是首批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年均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约2.8万亩,大田水稻种植面积约28.2万亩,2023年承担了成都市80%的“三杂”种子良种繁育任务。为打通水稻制种从亲本育秧到收获烘干的全生产周期服务链条,充分发挥邛崃作为制种大县的功能,邛崃市农业农村局与成都种业集团联合打造了邛崃市现代http://www.sc3n.com/index.php/index/news/topics/id?page=227
17.《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自测题.docxA.林彪(正确答案)B.王洪文C.陈伯达38.1972年,()开创的杂交水稻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牵头列为全国农林重大科研协作项目。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优良品种育成,1976年在全国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产量,被联合国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A.屠呦呦(正确答案)B.钱学森C.袁隆平39.()年10月25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39516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