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的一生——准备秧田》劳动课程教案(90分钟)
指导单位:珠三角研学产业发展研究所
编辑单位:衢州莲合研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年龄段:7—9年级
负责老师:X老师
一、课前准备:(3分钟)
同学们好!我是衢州莲合研学的x老师,今天将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稻谷的一生——准备秧田,很高兴能和大家度过愉快的下午。上课之前老师先宣布课堂纪律:
1.课堂上不允许打闹、交头接耳、吃东西、喝饮料。
2.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问题,当有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要认真倾听,有不同意见或看法要先举手。
3.有任何需要,及时报告,由老师来安排处理。
接下来老师点名,点到名的小朋友要举手答“到”!
点名完毕,我们开始上课。
二、稻谷的发展(12分钟)
活动目标:
了解水稻的发展史
活动准备:
PPT、投影仪
水稻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农作物之一,
在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中,包括水稻在内的“五谷”都是神农氏发现和驯化的。
实际上,我国栽种水稻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栽稻最古老的国家。
我们今天栽种的水稻,它的始祖是野生稻。
1917年在广东博罗的罗浮山麓至石龙平原,1926年在广州东郊犀牛尾,人们都曾发现野生稻。因此有人提出,华南是我国水稻的发源地。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水稻在农业生产中就占有一定的地位。在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经有了稻字,并且还有占卜稻谷生产的记录。
而且当时人们还知道为稻田开凿沟渠,引水灌溉。
可见当时的水稻生产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考古学者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曾发现有稻谷壳和炭化了的稻谷凝块,它们可能是最早栽种的水稻遗物。
水稻的传播
全世界的水稻传播,可以分成三个系统。
大概在唐朝以前,我国长江流域栽种的水稻传到了朝鲜,以后再传到日本。日本的水稻,向西传到西伯利亚,传到俄国;向东则传到美洲。
水稻的另一产地印度,它的稻种由西传到伊朗,巴比伦,进入欧洲。
三千多年前,印度尼西亚爪哇也已开始种稻,从而形成南洋系统的稻谷。
水稻的发展
我国古代人类早在六千多年前就开始了对水稻良种的选择工作。
如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的完整谷壳,稻叶形态和颖壳分布状况等考证,系经过人工不断选择的籼亚种中晚型水稻,已经进入人工选择阶段。
另从该遗址出土的“干栏式”房屋建筑来看,当时已建筑了防潮谷物的仓库。
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更是进一步发展到穗选的选择方案。
书中记载:“取禾种择高大者,斩一节下,把悬高燥处,苗则不败”的选种保储方法。
到了十五世纪,选种更加细致,不但注意质量,还注意种子的储管方法,如明代的《便民图篡,耕获类》记载:“选好穗纯色者晒干,筛簸净,用稻草包裹,每包二斗五升,高悬屋粱,以防鼠耗。”
到了十八世纪,进入单株穗繁殖的“一穗传”选择法,如《康熙几暇格物篇》叙述从稻田中选出“高出众稻之上”的“御稻”就是这种“一穗传”的方法选育的。这种方法直到今天看来,依然很科学。
而关于水稻的品种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
早在一千八百年前的汉代《说文解字》中,已将水稻品种分为籼,粳等类型。
公元三世纪时《广志》记载有13个水稻品种,其中有七月成熟的“虎掌稻”、“紫芒稻”、“白米稻”、“蝉鸣稻”,还有大而且长,米半寸的“青芋稻”、“累子稻”、“白汉稻”等。
十六世纪,我国诞生了第一部水稻品种志《理生玉镜稻品》,记载着明代太湖地区的38个水稻品种,其中有“三月而种,六月而熟”的早稻品种“麦争场”,还记载着有抗倒抗寒的品种和一穗达300多粒的大穗型品种。
稍后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一书还记载江西地区小暑节前即成熟对的早粳早熟种“救公饥”、“喉下急”,有米质好,色纯白,谷壳薄,呈金黄色的糯稻“金包银”等。
到了公元十八世纪的清代,水稻品种有了更大的发展,并从熟期上选出早、中、晚、不同熟期类型的水稻品种达78个之多,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育种成就。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促进了选育种工作的发展,开展了全国性的水稻普查收集整理工作,在收集整理了四万多个水稻地方品种资源的同时,筛选培育了一批新品种如“南特号”等。
五十年代后期,矮化育种工作有了新进展,全国的矮秆良种破土而出,如广东省农科院培育的“珍珠矮”、“广场矮”。
进入70年代,我国“三系”水稻配套成功,在水稻育种上又一次突破,在国际上引起了较大反响且处于领先地位。
70年代后期,在育种领域新出现了一个现代化育种“遗传工程”。整个育种程序由形态育种进入到生理育种阶段,并已开始向定向育种(遗传工程)领域迈进。
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的基本思想和技术,以及首次成功的实现是由美国人HenryBeache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HenryBeache也被学术界某些人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由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
不过HenryBeache的设想和方案存在着某些缺陷,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后来日本人提出了三系选育法来培育杂交水稻,提出可以寻找合适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来作为培育杂交水稻的基础。
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日本人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另外日本人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水稻育种新方法,比如赶粉等,但是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法完成杂交水稻的产业化。
袁隆平1986年提出“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观点,经6年艰难攻关,与研究人员成功地突破了两系杂交稻关键技术并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
1997年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在国际上引起高度重视。
在他的率领下,先后于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实现了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标也于2014年10月实现历史性突破,为进一步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奠定了基础。
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三、水稻的一生(10分钟)
节气与水稻
PPT
水稻的一生和我们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密不可分。
雨水(2.18~2.20)准备秧田:二月的天气渐渐回暖,雨水给土地带来了生机。准备耕种的人们开始用各种工具将田里的泥土疏松,好让水稻的秧苗顺利扎根。
惊蛰(3.5~3.7)浸泡稻种:除了将田地准备好,播种之前,人们还需要将饱满健壮的稻种泡过温水。然后放在竹筐里让它们发芽生根。最后这些稻种会在秧田里茁壮成长。
清明(4.4~4.6)育苗期:当秧苗有了一二三四五片叶子,人们就会把秧苗拔出来移栽到水田里。
立夏(5.5~5.7)插秧:插秧就是把秧苗按照一定间距,整齐地插入水田。
小满(5.20~5.22)分蘖期、拔节期:秧苗来到水田以后会进一步长高长大。
大暑(7.22~7.24)穗期:水稻孕育出了稻穗,还会开出花朵。每一朵花授粉成功后,就可以变成一粒稻谷。
立秋(8.7~8.9)成熟期:稻穗越长越大,越长越饱满,慢慢变成了黄灿灿沉甸甸的样子。这时候,人们最重要的就是防止暴风雨把它们打落水里,和赶走贪吃的鸟儿。
秋分(9.22~9.24)收割:当水稻完全成熟,就可以用镰刀割下,然后扎成一束在木桶上甩打,从而让谷粒掉进桶里。(还有一个小秘密,收割完的水田里还可以抓鱼捡螺,是农家孩子们的游乐场哦~)
寒露(10.8~10.9)晾晒:打下来的稻谷需要晒干保存,人们会趁着晴天把它们平铺在地上,用谷耙翻动,让每一粒稻谷均匀受热。
霜降(10.23~10.24)碾米脱壳:晒完的稻谷还带着壳,去掉才能成为大米。于是人们专门创造了水碾和风谷车来碾米。
至此,一粒稻谷就走完了它完整的一生。再经过包装、运输、制作来到了我们的餐桌上,平凡且伟大。
四、准备秧田(5分钟)
如何准备秧田
1.翻耕
木犁V形铁铧的尖头能深入坚硬板结的土壤中,在牛力拉动的作用下,把深层土壤翻出,把杂草及头一年收割时留下的短茎和根埋入土内,作为天然有机肥。
2.耙田
用木犁翻土后,用像梳子似的耙来回梳理土壤。大块的田土和杂草被搅碎,经过浸泡变成泥浆。用秧绳量好位置,挖出排水沟。
3.耖田
最后把泥土表面抚得更加平整,使撒播的稻种均匀发芽生长。
五、休息:(10分钟)
六、实践准备秧田(40分钟)
在实践中学会准备秧田
水鞋、手套、草帽、秧绳、宽锄头、木犁、摊耙
同学们,每人拿一套防护工具,我们分为2组。农民伯伯往田里灌水后,一组同学用秧绳量出出水沟的位置,并用锄头挖出一条沟;另一组同学用摊耙把泥摊平。
(老师要时刻提醒注意事项)
八、结束语
今天的课程到处就结束啦!非常感谢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度过的愉快时光,期待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