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之父”发声明披露袁隆平海水稻背后真相:材料合法性来源成疑,天然杂交育种变身基因工程

1986年11月的一天,陈日胜和湛江农业专科学校的罗文列教授一起普查湛江红树林资源时,在遂溪县城月镇燕巢村海边发现一株比人还高、看似芦苇但结着穗的水稻。穗子顶上有一小撮寸把长的芒刺,把穗子里的果实剥开是红颜色的像米又像麦的颗粒。当时罗教授叮嘱他收下522粒种子进行繁育,将海水稻种子延续至今。随后陈日胜在湛江默默无闻地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培育出了适合广东广西种植的海水稻品种“海稻86”及多个衍生产品。

但陈日胜的海水稻品种研究长期得不到国家的经费支持,2013年底才由私营企业富程集团投资500万给陈日胜做海水稻研究,但这家实力有限的私营企业对研发经费却十分吝啬,连位于湛江遂溪海水稻发源地的虎头坡种植基地的工人劳务费都拖着不发。后来,富程集团资金链断裂,富程集团被托管给武汉融众集团公司,北京海水稻公司就迁到武汉,进而才有了武汉海水稻公司(武汉海稻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16年9月3日,袁隆平院士邀请陈日胜到长沙谈合作研究海水稻的事情,袁隆平称青岛愿意拿出25亿研发资金,邀请陈一起研究海水稻。2016年10月,陈日胜受邀远赴青岛参加海水稻研发中心成立仪式,但袁隆平的合作承诺最后却无疾而终。

2016年11月,拥有“海稻86”一个产品的武汉海稻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与袁隆平洽谈海水稻合作事宜。

12月10日,武汉海稻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起的“海水稻研究与应用研讨会暨武汉海水稻生物技术研究院成立大会”在华中农业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出席,海水稻研发产业链正式落户武汉,继续挖掘和利用“海稻86”抗盐碱、抗病虫害、耐瘠、耐淹等基因资源。

后来,袁隆平的海水稻选育了耐盐碱的海水稻(陈日胜未明确说明是否为其培育的品种,陈日胜称2016年12月19日袁隆平参加三亚海稻专家会时还未与武汉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将其基因鉴定并克隆出来,转移到高产的栽培稻,其后就有了青岛地方媒体到央视高调报道的袁隆平海水稻。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后期袁隆平使用转基因技术继续培育海水稻的过程陈日胜并未参与,陈日胜的海水稻为天然杂交品种。而袁隆平很早就与张启发等人合作,使用基因工程育种。

科学家对于转基因技术的担忧,绝不仅仅是所谓的转Bt基因的食品引入了Bt毒蛋白,更为重要的是转基因技术引发的未知的基因变异。水稻基因组有四五万个基因片段,而目前人类对于这些基因各自的功能了解还很有限,所谓的转基因技术只是恰巧找到了需要的基因(例如可以表达Bt毒蛋白的基因、抗草甘膦的基因,或是海水稻所需的耐盐碱的基因),而不是真正能够精准控制基因。

以下是陈日胜22日博文内容:

2013年底,由一家民营企业富程集团的老板曾总给我投资500万资金来做海水稻这个项目。因为这500万资金,我才得以开展的内陆的海水稻的实验工作,才知道海水稻在内陆是可以种植并且很好的生产结果,后期富程集团的曾总就一直为我提供研究海水稻的研究经费。曾总看到海水稻的发展潜力,在北京成立了一家海水稻公司。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富程集团的十几家企业,价值40多亿的公司面临资金链断裂,就无法继续提供资金给海水稻的研究工作。于是曾总就把整个富程集团托管给武汉的融众集团公司,把北京的海水稻公司就迁到武汉,进而才有了武汉海水稻公司。

目前武汉海稻公司一直只做一个“海稻86”及其衍生的产品,并未涉及其他品种。海稻并非是一个“海稻86”一个种子,而是一系列的种子,与哪里组合,就有哪里的种子。“海稻86”只是最适应广东广西的种植。

2016年9月3日,袁隆平院士邀请我到长沙谈合作研究海水稻的事情。袁隆平院士一辈子都在为百姓和农业服务,技术特长就是高产,而我所擅长的是抗盐碱抗病虫害的工作,恰好互补。

袁隆平介绍说青岛政府愿意拿出25亿资金成立海稻研究所来研究海稻,这是国家及政府重视利国利民的事,陈先生如果愿意参与,他就去签约成立研究院带头来做这件事情,当时,我本着利国利民造福千秋的一件好事,能为百姓做些好事,就表示愿意,也答应袁隆平院士参与这个事情。

2016年10月,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项目签约仪式在李沧区政府举行。袁隆平与李沧区政府和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国家级研发平台"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正式落户青岛。当时,我受邀以私人身份赴青岛见证了签约,但在媒体提问和拍摄环节,我避开了上台和镜头。

此后,海水稻在百度词条上被重现定义为“耐盐碱水稻的统称”,海水稻进入“百家争鸣”时代。

从那时至今,袁策公司从未与我联系谈合作条件。

以下是网友在陈日胜微博下的互动:

@晴朗的美:涉及前期投资人的海水稻就是基因工程水稻吗,还是只有袁隆平后来搞的才是

@海水稻陈日胜:前期不是

@海水稻陈日胜:我的没有用到

@中流击水三千里:就是说袁公司的海水稻技术与陈老师的没有什么关系他们只是在“海水稻”品牌名称上贪天之功

@海水稻陈日胜:没有关系

@天涯游子mm:其实我一直为您抱不平还有一个原因,中国的海水稻之所以引起轰动,还是靠您的海稻86成功造出的声势,反而袁隆平套取国家经费,成立青岛海水稻研究中心,最后成果却归一个私人公司青岛袁策所有,而他本人更是在青岛袁策有股份,更是公开为袁策站台,这种行为让我们很不齿

@天涯游子mm:唉,中央新闻都说的袁隆平是研究的海稻86,而且他的米粒和植株,都和陈日胜的现有成果一模一样,老先生好像有忌讳,不愿意承认这件事,估计袁用的是杂交过的种子,再次进行杂交,没办法追本朔源,只能认倒霉了

袁隆平的袁策生物2012年才将目光投向耐盐碱水稻,而陈日胜的研究却始于上世纪80年代,媒体却将镜头聚焦给了袁隆平。“海水稻之父”陈日胜所遭遇的状况与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真相有很大的相似性。

如今提到杂交水稻,人们必然想到袁隆平,而在袁隆平身后,是几十个科研单位,使用上千个品种,做了上万个杂交组合,跨省区乃至跨国跨洲寻找成千上万种水稻品种进行远缘杂交和样本培植的结果。这是“人海战术”,也是真正的“群众运动”。

以下杂交水稻培育过程引自《当代中国的农业》一书:

1964年,湖南省黔阳农校教师袁隆平,首先开始了利用不育系进行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他与其他科技人员一起,年复一年,先后用了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组合,进行了多方面的艰苦探索,经过六年的努力,进展都不很大。通过深入细致的总结,他发现所用材料亲缘关系太近,不育特性难以保持。于是,他决心用野生稻进行研究。

1970年,一个新的转折出现了:袁隆平带着他的助手李必湖等人,风尘仆仆地来到海南岛,寻找野生稻。他们在农村四处调查,当年10月23日,李必湖来到荔枝沟,终于在一片沼泽地里,发现了一株奇异的稻子。为应用“三系”(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配套选育杂交水稻的成功,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1971年春天,湖南杂交水稻协作组根据上级的指示,把“野败”材料分别送给10个省、市、自治区20多个单位进行研究。农林部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先后把杂交水稻列入重大科研项目;中国农林科学院召开协作会,成立协作组,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共同组织这项研究。从此,一个以“野败”为主要材料,培育“三系”的协作攻关,有计划、有领导地在中国南方10个省、市、自治区蓬勃展开。几十个科研单位,使用上千个品种,做了上万个杂交组合,与“野败”进行回交转育。

1972年,袁隆平和江西省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颜龙安等科技工作者分别育成了第一批水稻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但是仍然找不到恢复系,“三系”仍然不能配套,不能用于生产,试验遇到了困难。

就在这时,中国农林科学院又召开了全国水稻协作会议,总结经验,肯定成绩,加强组织,扩大研究材料,选用了长江流域、华南、东南亚、非洲、欧洲等地的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100多个有恢复能力的品种,1973年,广西农学院的教师张先程等和湖南省的科技人员,先后在东南亚的品种里找到一批花药发达、花粉量大、恢复率在90%以上强优势的恢复系,籼型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成功了!

在南方杂交水稻取得重大进展的时候,从1971年开始,北方稻区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杨振玉等人为主,连续进行了六年粳稻杂交优势利用的试验,于1975年选育出黎优57,一九八五年在辽宁、北京、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市示范推广10.67万公顷,比常规稻增产15—20%,显示了北方杂交粳稻的优势。

经过广大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杂交水稻得到迅速推广,从一九七六年到一九八五年,十年累计种植面积达5066.7万公顷,这在中国水稻良种推广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可悲的是,今天的媒体报道,一方面抹杀了“几十个科研单位,无数科研人员,使用上千个品种,做了上万个杂交组合”的群体功劳,单独宣传袁隆平一人;另一方面却大书特书袁隆平是在怎样困难的环境下搞杂交水稻研究,绘声绘色地编造袁隆平在文革时期的苦难遭遇,仿佛毛泽东时代是在处处阻挠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

陈日胜搞天然杂交稻育种得不到资金的窘境在今天并非个例。据媒体报道,“十二五”期间,国家对转基因品种的研发支持是300个亿,而常规育种只有1.8亿。这恐怕才是青岛和武汉纷纷涌入海水稻基因育种的根本原因。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THE END
1.水稻栽培学1随着溶田和育秧移栽方式的发展,水稻已完全被驯化。中国稻作在河谷和低洼地区的历史长于在旱地的种植历史。而在东南亚,稻作首先源自旱地,一直到近代才占领河流三角洲地带。可见水稻旱作也不是新技术。 南中国移民,还包括越南北部移民,大概在公元前2000年期间,将传统的湿地水稻种植法传入菲律宾。大致在公元前1500年,马来https://www.meipian.cn/4zqit46e
2.中国是水稻的起源地?这天,本喵正在和好奇家族的其他成员吃午饭。只见好奇汪捧着碗,盯着碗里的米饭,突然问道:“你们知道水稻起源于哪里吗?” 好奇兔抢先开口:“印度!” 好奇鳄却反驳道:“不对,不对,是东南亚!” “错!是中国!”好奇龟斩钉截铁地说,“中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水稻的起源地是中国!” http://www.ihaoqihao.com/science/wz611.html
3.水稻的起源和历史水稻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亚洲的东南部地区。水稻的起源和历史 水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农作物,它的驯化和栽培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根据考古学和遗传学的研究,水稻的起源中心被认为是亚洲的东南部地区,特别是现今的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和珠江流域地区。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古代农民通过选择和培育,逐渐发展出了https://hr.gan-ren.com/hc/rexhxrxrecxmfencnxs.htm
4.水稻的起源与驯化——来自基因组学的证据在该遗址挖掘 的 125 份土样中通过浮选得到数百粒的水稻谷粒.Zhao 等[24] 根据这些稻粒的大小,形状等表型,认定这些水稻为驯化水 稻,表明水稻驯化和稻作农业的形成开始于 8000 年前.但是,在贾湖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的其他食物来源,说明水稻 在这一时期还未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发现于 1973 年的河 姆渡遗址同样http://www.kjdb.org/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12956
5.推广前景范文12篇(全文)目前, 国内市场开发并大范围应用成功的生物农药产品, 有选择性地对农作物病虫草害产生抑制或杀灭作用, 而对人、畜及各种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有益生物比较安全, 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其有效活性成分基本存在和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 极易被日光、植物或土壤微生物分解, 对自然生态安全。而且, 其原材料主要https://www.99xueshu.com/w/ikey3n795o06.html
6.公民科学素质2、我们呼吸的氧气来源于什么? 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全部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植物利用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吸收阳光,将水分子分解成氢和氧,从而放出氧气,同时还原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 3、人为什么有男女之分? 每个人的生命都来自于一个叫做“受精卵”的细胞,这个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形成了数http://www.jzkx.org.cn/index.php?c=show&id=1144
7.科学家水稻基因研究成果发布设计水稻不再是梦对此,“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通过对大量重要进化相关基因的单倍型和泛基因组分析发现,籼稻携带的很多基因不存在于粳稻中,粳稻的很多基因也不存在于籼稻中。此外,不同地理来源的水稻农家品种群体都带有特异的基因家族。根据这些结果,该研究首次提出了籼、粳亚种的独立多起源假说,并建议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https://news.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CWm3h5241ZkLcVnPlnlM180429
8.中国农业界科学家确认中国栽培水稻起源地区——中国青年网来自中国农业领域研究的100余位专家学者9日在江西万年县发布《中国稻作起源地学术研讨会科学家建议》认为,中国栽培水稻起源于10000年前的以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及其周边地区和以南地区。 当日,“第54期中国科技论坛——中国稻作起源地学术研讨会”在此间召开,来自中国水稻科技界、农业文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gn/201611/t20161110_88327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