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人李振声获得“共和国勋章”

李振声之所以功成名就,是因为一颗震惊世界的种子。

因为这颗种子,2007年2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遗传学家李振声获得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24年9月13日,他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为探秘这颗神秘种子背后的故事,记者曾面对面采访过李振声。

2007年3月1日上午,在多次预约后,本报记者赶赴北京。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103室,李振声课题研究组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李振声。这是他第一次接受家乡记者的采访,在2个小时的面对面交流中,李振声给记者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普课。

采访2小时上了一堂科普课

当晚7点50分,本报的采访车奔波在了赴京的高速路上。夜凉如水,车窗外不断闪过的,正是大片的麦田和树林。同行的记者交流时说:“这一路上的麦田,连绵几百公里,播种的应该都是李院士培育的种子吧。”

李振声说:“土壤改良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我去年去陕西调研,一路上看到农民们把秸秆都烧了,火焰冲天,浓烟滚滚,这对环境的污染太大了。秸秆如果还了田,有利于土壤改良,烧掉实在太可惜了。”

在那间到处摆满了小麦标本的办公室里,他指着一棵普通的“野草”说:“这就是小麦的祖先。咱们现在吃的小麦就是用这几种‘野草’杂交而来的。9000年前,这种小麦只有一粒麦种,后来用拟斯卑尔脱山羊草杂交,就得到了二粒小麦,再用粗山羊草杂交,才得到了现在的小麦。这就是小偃6号的‘爷爷’。它也是个不错的品种,就是个子有点高,风一吹就倒。”

说起小麦,李振声就像是在说自己的孩子。本打算一个半小时的采访,竟成了2个小时的科普讲座。

一颗惊艳世界的种子诞生了

挨过饿,所以知道粮食的珍贵。每次回家都带一撮故乡的土,家里的一个花盆现在全是淄博土。他说,这是万两黄金也不能换的最深的乡情。

为什么钟情小麦育种研究?“我出身农民家庭,对农业比较熟悉。”李振声说,“1942年,山东大旱,我挨过饿,知道粮食的珍贵。这也是我最初报考当时的山东农学院的原因。”

在山东农学院,李振声师从的系主任是来自原燕京大学的沈寿铨教授。第一节课,沈寿铨上的是小麦育种课。这为李振声确定了一生的科研方向。“后来,余松烈教授又讲授了遗传课,两位老师的讲课,帮助我从理论上提高了对小麦育种的认识。那年,学校农场繁殖了当时山东推广的齐大195、扁穗小麦、鱼鳞白等几个优良品种。我将这些优良品种带回家,种植后证明,确实比当地老品种增产,乡亲们都来换种。看着这样的场景,我就暗下决心,一定搞好小麦育种。”李振声说,科学研究之路也从那时候开始了。

1951年,从山东农学院毕业后,李振声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进京5年后,他响应中央支援西北建设的号召,与课题组13位同志一起,调到陕西杨陵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

正是在这里,他提出了通过远缘杂交,将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选育持久性抗病小麦品种的设想。经过十几年的精心培育,一颗震惊世界的种子诞生了。这是我国首次系统研究小麦与野草杂交而进行优良品种培育的科学实验。

在我国小麦起源地陕西,他一待就是31年。在这里,他对小麦优良品种培育进行系统研究,并最终研究出了现在这些新品种。

4次机缘巧合成就小麦情缘

说起自己的科学研究,李振声说,4次机缘巧合,成就了自己的这段小麦情缘。

这是他与农业科学育种的首次接触。在这里,他系统接触到了小麦优良品种培育的科学指导,从此深深迷上了小麦育种研究。

第二次,是1951年从山东农学院毕业时。“我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分配到山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当个普通的科研人员,对小麦种子的品质改良问题进行研究。”他说,没想到,却被分配到了北京,进入了中国科学院。

第三次,也是让他颇为郁闷的一次偶遇。当时,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所。“本来想,在这里,我可以更好地对小麦种子进行培育。没想到,有一天,一个指令下来,我却被分配到了土壤学家冯兆林先生身边,跟随冯教授从事种植牧草改良土壤的研究,与牧草一打交道就是5年。这让我很郁闷。”李振声说,在这期间,他收集种植了800多种牧草,并对这些牧草进行了系统的科学研究。

没想到,这竟为他日后的小麦育种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次,是工作5年后他突然被调到大西北。这次调动也是他没有想到的。在大西北,他遇到了一个大问题。“当时,小麦条锈病大流行,导致小麦减产20%-30%。引起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原因是,病菌变异的速度快,育种的速度慢。用数字来说话,8年才能育成一个小麦新品种,而据全世界25个国家统计,条锈病平均5.5年就能产生一个新的病种,这成为当时一个世界性难题。”李振声说,正是这次大规模流行的农业灾害,成了他重新研究小麦品种培育的启始。

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李振声提出通过远缘杂交,将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选育持久性抗病小麦品种的设想。这个设想,得到了国内知名植物学家闻洪汉教授和植物病理学家李振歧教授的支持,新的研究从此开始。

“当时,在北京做的牧草研究工作,对我的新研究帮助很大。”李振声说,他重新对800种牧草进行分析研究,最终选出了12种优良牧草,让其与小麦进行杂交,最后,3种牧草的试验获得了成功,其中最著名的偃麦草就是那时候发现的。此后,李振声的研究一做就是20年。

31年扎根大西北培育良种麦

为了搞好调研,李振声曾专门到当地农村蹲点。在陕西省宝鸡县宁王公社联合大队,他蹲点3个月,对120户农家的小麦种植进行了技术指导。

小偃6号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诞生的,它作为陕西省小麦骨干品种长达15年以上。小偃6号的育成和大面积推广,证明远缘杂交确实是改良小麦品种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20年的育种周期,别人很难重复。于是,李振声开始另辟蹊径。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学习美国遗传学会主席E.R.Sears的经验后,他开展了染色体工程研究,运用从偃麦草中得来的蓝粒基因创造了一套蓝粒单体小麦。

蓝粒单体小麦在一个麦穗上,可以长出四种颜色的种子,深蓝、中蓝、浅蓝和白粒。不需要用显微镜,只根据种子颜色就可以知道它的染色体数目,深蓝的42条,中蓝和浅蓝的41条,白粒的40条。利用它与远缘植物杂交,可以较容易地将外源染色体转移到小麦中,为染色体工程育种开辟了一条新路。

这项成果受到Sears等国际小麦遗传育种学家的好评。在Sears等国际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的支持下,1986年,李振声作为地方组织委员会主席在西安组织了第一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学术会议。1993年,又在北京组织了第八届国际小麦遗传学会议,扩大了我国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

“陕西是我国小麦起源的地方,在那里我一待就是31年。正是在那里,我才开始小麦优良品种培育的系统研究,并最终培育出了现在这些新品种。那次让我郁闷的调动,其实成就了我的研究。”后来,每每说起那次西北调动,李振声都会由衷地感谢这次机遇。

告诉世界中国人能自己养活自己

机遇总是给予那些忘我工作的人。1984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出现徘徊。从那一年开始,整整3年,我国的粮食没有增加,而人口增加了5000多万。政府急于找到破解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李振声会同中国科学院的农业专家,通过3个月的调查,提出了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方案。“当时,我们预测,如果我国粮食在4000亿公斤的基础上要增加500亿公斤的话,黄淮海地区有250亿公斤的潜力。”李振声说,“事实证明这个预测是正确的。当我国粮食从4000亿公斤增加到4500亿公斤时,黄淮海地区的增长数是252.4亿公斤。”

1990年至1994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4年徘徊期。李振声又与同事们提出了新增粮食500亿公斤增长潜力的课题与对策,即由4500亿公斤跨越到5000亿公斤,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1995年,美国人莱斯特·布朗出版了一本名为《谁来养活中国?》的畅销书,当时,世界的目光聚集到了中国。很多人担心,这将会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个巨大难题。2005年4月22日,在多年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李振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对莱斯特·布朗那本书提出了质疑。他以日本、韩国工业化过程中粮食的生产、消费和进口需求为模板,以1950年到1990年40年间公布的有关数据和发展轨迹为依据,对中国后40年的人口、耕地、粮食生产等进行推测,大胆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一辈子惦念着中国人吃饭的事

20世纪90年代初,李振声率先提出走资源节约型高产农业道路的可持续农业发展观,确立了以“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小麦育种新方向。他培育了一批既可活化土壤,又可高效利用土壤氮磷营养的优良小麦品种。

70多年来,李振声坚持不懈地进行小麦远缘杂交遗传与育种研究,奠定了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的科学基础,同时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1991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老师很少考虑自己,一辈子都在操心国家的事,始终想着让大家都有饭吃,都有好日子过。”他的学生兼同事、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已退休研究员穆素梅在接受采访时说。

“我不太爱运动,更不追求什么养生之道,有空了就散散步。”李振声说。但他的女儿、学生和同事都说,这位不爱运动的老人,最喜欢到农村去,和农民待在一起。

李振声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是农民的儿子”。一个农民的儿子能对农业作点贡献,是他一生的愿望。

THE END
1.植物科学常用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工具2020番茄数据库r包小麦族同源基因数据库 https://wheatproteome.org/ 小麦蛋白质组数据库 http://202.194.139.32/ 小麦组学大数据可视化网站 http://wheat.pw.usda.gov 小麦族和燕麦属的分子和表型信息数据库 http://wheat.cau.edu.cn/Wheat_SnpHub_Portal/ 小麦及其祖先的基因组变异数据库 https://blog.csdn.net/qq_44520665/article/details/112599139
2.古老的小麦,叫做一粒系小麦,或者单粒来自ZOOMBOX阅图古老的小麦,叫做“一粒系小麦”,或者“单粒小麦”。一粒系小麦是现代小麦的祖先,人类早在1万年前就开始食用这种小麦了。不过那时候,它并不是什么“主食”,只是人类食物的一种。跟现代小麦相比,一粒系小麦不仅淀粉含量更低,而且其中蛋白质的结构和现代小麦非常不同。就是因为蛋白质成分上的一点点差异,两种小麦对https://weibo.com/5380825991/IuvDL7dTq
3.《中国科学报》:河南大学在探索小麦遗传改良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偃麦草是小麦近缘物种,而“节节麦是小麦的祖先物种,就像器官移植一样,小麦不‘排斥’节节麦基因组”,进行杂交育种的难度相对较小,成功的几率也更大。 另一方面,节节麦被视为难以清除的“恶草”,说明其生存能力、适应能力超强,其携带的基因很可能有某种抗逆性状。 https://nxy.henu.edu.cn/info/1055/1125.htm
4.3.小麦PPT.ppt小麦子粒品质及其调控技术 7.5 小麦栽培技术 7.6 大麦;7.1 概述;7.1.1 发展小麦生产的意义 ;小麦籽粒组成成分(%) ;小麦机械播种;小麦机械播种;小麦机械收割;7.1.2 世界小麦生产概况; ①栽培小麦的祖先 乌拉尔图小麦、野生一粒小麦、栽培一粒小麦、野生二粒小麦、栽培二粒小麦等原始种; ②小麦原产地 中亚、西亚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118/149428171.shtm
5.普通的六倍体小麦是如何形成的?说明一下是哪些物种杂交得来的普通小麦的培育很复杂的.大约在一万年前,普通小麦的祖先“一粒小麦”和山羊草的原始野生种通过属间杂交,得到杂交种(Ⅰ).某些杂交种(Ⅰ)通过染色体自然加倍,成为异源多倍体,进化成二粒小麦.二粒小麦又和另一种山羊草杂交,得到杂交种(Ⅱ).某些杂交种(Ⅱ)又通过染色体自然加倍,形成普通小麦. 所以普通小麦的染色体不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728d604e48be29435c3da06ea85e3bde.html
6.小麦复习题*11、()是小麦安全保管的三大环节。【多选题】 A晒(水分降到 12.5%以下) B防虫 C.保温 D.冻 三.判断题 *1、全世界约 1/2以上的人口以小麦为主粮。 对 错 *2、据研究,野生一粒小麦是栽培小麦的祖先。 对 错 *3、一般说来,冬小麦的生育期230天左右;春小麦的生育期100天左右。 https://www.wjx.cn/jq/65931041.aspx
7.科学网—最古老的转基因主粮——小麦通过这些深入细致的研究,木原均得出了栽培小麦的祖先是由三种野生植物构成的。一个祖先是一粒小麦(T. monococcum,AAGG),另一个是节节麦(Aegilopssquavrosa),还有一个是拟斯卑尔脱山羊草(Ae. speltoides)或其近似种(BB)。先是一粒小麦与拟斯卑个脱山羊草或其近似种杂交,形成一个杂种(AB),因是远缘杂交,所以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6948-927129.html
8.硬粒小麦—粗山羊草DH群体的创建及致死基因NetJingY176的定位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2n=42,AABBDD)是全球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它的产量直接影响了全球经济与人口的发展。作为小麦D基因组的提供者,粗山羊草在改良小麦品质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现在,人们可以利用四倍体小麦(Triticum turgidum L.,2n=28,AABB)和小麦的祖先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2n=14,DD)杂交人工模拟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1015308730.n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