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农耕生活(精选14篇)

1课时问题预设:1.概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说说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3.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学习目标

1.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2.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3.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

【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知识结构:1、河姆渡原始居民:长江流域,已使用磨制石器,住干栏式房屋,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2、半坡原始居民:黄河流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住半地穴式房屋,,饲养家畜,制造彩陶,会纺线织布制衣。3、大汶口原始居民:黄河流域,使用石镰,石锄,制造黑陶、白陶,私有制和贫富分化出现展示内容:阅读教材第7~9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氏族名称

半坡原始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年代

地理位置

房屋类型

主要农作物

家畜种类

生产工具

烧制陶器

巩固达标:1.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是()

a.半坡遗址b.河姆渡遗址

c.大汶口遗址d.周口店遗址

2.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基础。最能体现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a.种植粟b.种植水稻

c.加工玉器d.烧制彩陶

3.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场景是()

a.种植水稻b.猪狗等家畜

c.半地穴式房屋d.石斧等农具

4.很多同学平常爱吃米饭,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下列先民最早可以品尝香喷喷的米饭的是()

a.北京人b.半坡人

c.山顶洞人d.河姆渡人

5.假如你去西安古城旅游,离你最近的原始居民遗址是()

a.半坡遗址b.北京人遗址

c.大汶口遗址d.河姆渡遗址

6.“民以食为天。”我国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a.水稻和玉米b.水稻和小麦

c.粟和小麦d.水稻和粟

7.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不同的根本因素是()

a.饮食习惯b.劳动工具c.自然条件d.劳动技术

8.如果时空倒转,阿q来到某原始居民的住处,当地居民以粟款待他。说明款待阿q的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b.北京人

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

9.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中,位于黄河流域的是()

a.红山文化遗址、半坡遗址b.大汶口遗址、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红山文化遗址d.大汶口遗址、河姆渡遗址

10.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经济活动的相同特点是()

a.以原始手工业为主b.以饲养家禽、家畜为主

c.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多种经济生活d.以采集、狩猎为主

11.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

①会种植粮食②会饲养家禽③会制造陶器④会建造房屋

⑤用针缝制衣服⑥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⑥d.①②④

第2课

在学习了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对远古人类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要从距今的年代、生产生活状况等方面来学习。因而本课决定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既积极学习现在要学的知识,又联系过去学过的知识,通过对比比较,自己学会归纳总结采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

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证明。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请大家阅读教材第8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落实目标)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正文并“动脑筋”:

1、学生观看第7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怎样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

2、学生先看第11页的“自由阅读卡”,再观看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1,看图分析”,讨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蒸食物)

3、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学生讨论)开始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一起总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

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4、指导学生观看教材第8页遗址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遗址?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江河之旁?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红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辽河、黄河、长江,农耕对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5、过渡:黄河旁的遗址是半坡原始居民遗留下来的。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自学后讨论:(自由发挥)

1、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那些相似之处?不同之处?

结论:

①相同的地方: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由此人们也转向定居生活;都会搭建房屋;会制造陶器。在打猎过程中由于使用了弓箭,猎物明显比以前增多了,人们就把自己吃不完或者是受伤的动物圈养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因此都产生了原始的家畜饲养业。

②不同的地方:

a、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

b、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

c、南方人会挖井,这就可以使他们不一定非要住在靠近河边的地方,生产、生活范围也就不断扩大了。

2、引导生看图进一步讨论分析、比较: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时期的居民,他们的房屋建造式样会不同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

由于他们所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而决定的。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那里地势低洼,建干栏式房屋可通风防潮,还可以防止野兽的侵袭。降水较多,防止水淹。下面还可以饲养牲畜。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半坡原始居民在黄河流域,地处北方,天气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防寒保暖。

大屏幕出示材料,结合材料想一想,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材料: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讨论后得出结论:改善了生存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扩大了活动的空间。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3、为什么河姆渡居民种植的是水稻而半坡居民种植的是粟?

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

4、引导学生理解《白虎通》引文的含义得出: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农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对两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响,说明了人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指导阅读第9—10页有关的“阅读文字”,组织学生活动。

第10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出当时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第一,人们想让死去的亲人继续享受生前的生活,便把死者的私有财产作为随葬品。

第二,农耕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财富增多。(社会生产力进步了)

第三,死者在氏族里的地位不同,有了贵贱之分;权力不同,所占有的财富也有了多寡之别,贫富分化随之出现。

三、巩固小结

指导学生填《我国原始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表》

(工具、作物)原始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原始居民约七千年浙江余姚

(长江流域)磨制石器、骨耜、

种植水稻住房下面

饲养牲畜盖屋挖井、

制陶、玉、

乐器

半坡

原始居民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

(黄河中游)磨制石器、木制

耒耜、石刀、

种粟和蔬菜可能养猪制造彩陶、

纺织、制衣

大汶口

原始居民约四五千年山东泰安

(黄河下游)磨制石镰、石锄制黑陶、白陶

四、板书设计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生产: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生活:住干栏式房屋,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乐器、玉器。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生产: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生活:住半地穴式房子,会制造彩陶,还会纺线、织布制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主要的历史信息,加以初步分析。

3.教育目标: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

教学思路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

复习与提问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

4.农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指导阅读复习提问:

1.导入:我国现在生产的农作物由那些?(水稻、小麦)那么远古人类是靠什么手段来获取事物

2.讲:古老的神话,神农氏,教人耕种。从此有了农耕。(书7页提示)

3.介绍、分析、提问三阅读课问提示

思考比较;

回答老师的提问

讨论:远古时人类采集食物会遇到什么困难?

1快速阅读思考

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性遗址有那些?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4.农耕作物粟

5.原始手工业陶器纺轮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2.地点:山东

3.生产工具:石镰石锄

4.原始手工业:

黑陶白陶

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课时小结:

同学们了解了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农耕生活。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带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有带动了原始饲养业、制陶和纺织的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种,原始的艺术也开始萌芽了。个典型代表:

a.河姆渡居民

b.半坡居民

4.讲:私有财产的出现必然会造成贫富分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5.强调: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课时小结:

自由发言,说出本课的知识要点。2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的异同?

3.拓展想象

生活在原始农耕时代的男人、女人和老人会有时么劳动分工?

4.思考:贫富分化出现在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引发这种变化?

原始的居民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6.完成目标

板书设计

2原始的农耕生活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思路设计

本课重点是我国的农作物粟和水稻,及南北方的差异,运用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的方法,学生好奇,观察细致。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对“课标”要求的基本分析:

识记层次要求,识记对象为“特征”。所选两个遗址分别反映了长江(东南)和黄河流域(西北)原始农耕文化的状况——集中和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原始农耕(以农为主的原始社会经济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基本情况。——农业(粮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江、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

一个“等”字同样是留有余地,教材在原始农耕时代遗址图上还出现了红山文化(东北)和大汶口遗址(东),可说明两重点遗址是典型代表。大汶口还以楷体小字方式进行介绍,可与典型的原始社会形态作比较。

3.教材内容分析: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反映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其生产内容和生活方式均与长江流域(浙江地区)的气候、自然状况有关。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与河姆渡应是一种并列关系(相差千年左右、基本处于同一历史发展阶段)。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但教材介绍的范围更为宽泛(“……居民的生活”)。

大汶口原始居民:小字不做硬性要求,可与典型的原始社会特点做比较。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是学习重点,中心是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4.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在学习“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时(重点),建议先让学生分别归纳各自的农耕成就和特征(可通过列表形式——教参p20。河姆渡突出水稻的种植——可利用自由阅读卡材料。半坡突出粟、蔬菜的种植,箭头(弓箭)的出现、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以及纺轮),然后再让学生寻找和提炼他们的共同特征(教参p18)。在分析的过程中,注意引用《白虎通》的引文,突出“因天之时,分天之利”——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要顺应自然,要注意科学合理、协调兼顾。(两地住房形式的差异对比。河姆渡的水井有环保的特色)。

三个世界之最(两个为大字)注意不要与河姆渡和半坡直接联系。在具体讲述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讲大汶口的内容首先回忆一下北京人的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对比大汶口中晚期的情形,了解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此时已成为社会现实。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强化利用文物分析探究历史的意识。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培养自己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我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三.学习方法.

阅读法:仔细、认真阅读全文。

比较法:比较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异同。

心灵感知法:通过想象,感受在洞穴和丛林中生活的人们,来到了平坦的原野之后所面临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体会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生产和生活的不同。

四.导学问题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的国家。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流域,已经是使用的石器,在世界上最早种植了,住着的房子,能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原始。

3、生活在流域省西安附近的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的石器,用石刀收割庄稼。他们在世界上最早种植了,住着的房子,用箭头、渔钩打猎捕食。事实证明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国家。他们能够烧制,会纺线、、。

(二)结合刚才的自主学习,同学们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氏族名称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三)想象一下: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四).假设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秋天庄稼收获后能够互访,你能否利用本课所学知识和下面的出土文物图片(在河姆渡和半坡遗址出土),为他们分别设计一份接待对方一天的日程表,包括一份含两餐的食谱和一天的活动。

猪纹陶器(盛物)陶釜(炊煮)

陶制酒器

五.课堂小结。

(一)本课知识梳理

(二)学有所思

学习了本课,我的收获是

学习了本课,我的不足是

学习了本课,我还有以下问题

六.当堂检测。

(一)、选择填充题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山顶洞人的生活()

a.使用磨制石器b.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

c.会人工取火d.死后要埋葬

2.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是()

a.中国b.印度c.埃及d.古巴比伦

3.右图是哪类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

a.北京人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

4.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最可能吃的主食()

a.面食b.小米粥c.米饭d.玉米

5.代表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的早期人类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原始居民d.河姆渡原始居民

6.半坡原始居民制造的陶器为()

a.黑陶b.白陶c.红陶d.彩陶

7.以下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有()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半坡原始居民④河姆渡原始居民⑤大汶口原始居民

a.①②③b.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④

8.生活在距今约六、七千多年前的原始居民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饲养猪、狗等家禽b.人死后有玉器等陪葬物

c.用火把肉烧成熟食食用d.使用磨制石器

9.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不同的根本因素是()

10.小红家有仿制的鱼纹彩色陶盆,如果是真品最早可能出现于()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

11.半坡遗址考古中,出土了大量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钓,由此可以判断半坡居民()

a.主要食物是鱼和其他猎物

b.经济生活中渔猎占有一定的比重

c.主要的休闲方式是打猎和捕鱼

d.主要的生产活动是打猎和捕鱼

12.如果拍摄一部反映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的影片,可以出现的情节包括:

①用石磨盘、石磨棒加工谷物②给地里的白菜浇水③收割成熟的水稻④孩子们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嬉戏⑤用玉米做饲料喂养家猪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⑤d.①②④

(二)、读图题

1.下图中的两种房屋,是我国远古时代,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居民曾经居住过的。

图一图二

仔细观察观察上面两幅房屋图,然后回答:

(1)你知道图一和图二中所画的房屋样式分别是什么吗?

(2)请你分析一下:上图中哪一种房屋适合北方人居住哪一种房屋适合南方人居住结合我国南北方的自然条件,简单分析一下这两种房屋各自的优点。

2.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工具简陋,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农业对自然界的依赖程度较高,但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开始了原始农耕生产活动。在当时没有历法的情况下,他们靠什么来安排农时呢?

各位专家领导: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处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702019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在此期间,一方面,我国远古居民活动足迹不断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另一方面,人们在生活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原始农业逐步发展,并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采集和渔猎生活,过度到比较稳定的农耕生活,从而奠定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基础。我国地域广阔,存在着多处经济文化区域,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两个最主要的区域,半坡反映了黄河流域的状况,河姆渡又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代表,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的历史事实。同时对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作用。

2.教材的内容要素分析: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第一目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第二目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第三目是大汶口原始居民。

3.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通过收集资料、观察图片、情景模拟、体验交流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4.课题的教学目标要求: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5.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是:大汶口文化

依据: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考虑到这些概念和结论初一学生难于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6.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选择:

结合实际情况,本课教学中我准备采用讲述法、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使深长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主要采取“分组学导”的教学模式,即学生进行恰当的分组(一个班级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6—7人),然后先学后导,从学生预习课文开始,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进行信息加工,归纳整理,之后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故事法、谐音法、编歌诀法、归纳总结法、知识结构法、比较法、互议法、直观法等)。在探究中形成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多向交流,教师在双基落实和反馈的过程中加以点拨和适时鼓励,形成以学生为主的“自学——反馈——点拨——识记”的四环节的模式。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创新探索的广阔空间,在保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统优势的前提下,积极打造“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真正促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遵循“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主要采用创设历史情景、合作探究、开放式教学和激励教学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联系实际等学习形式,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激励性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使课堂更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本节课的图片等资料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要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提高授课效率,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就是要采用多媒体演示的直观教学来创设历史情景,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并积极地进行讨论。师生平等的交流,就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还较多地运用比较法等

《历史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初步了解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现实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7.练习内容安排: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第页练一练:

目的:巩固基础知识

第页活动与探究:

目的:培养深长辨证地评价历史事件,并联系现实,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

第页动脑筋: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在老师启发帮助下课堂口头完成

目的:这道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由学生口头回答。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2.讲新课

3.课堂小结

4.板书设计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重点)

3.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难点)

[自学导航]

在后期,出现了_____和,原因是:_____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a.大豆和小麦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d.水稻、粟

3.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a.饲养猪狗家畜b.种植粟等农作物

c.住干栏式房屋d.住半地穴式房屋

4.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a.元谋人遗址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c.河姆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

5.下列哪一地区原始居民的房屋,对后世的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影响最大()

a.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

c.陕西临潼姜寨原始居民d.河南新政裴李岗原始居民

6.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优劣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d.学会建造房屋技

7.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不同b.使用的工具不同

c.生活习惯不同d.思想意识不同

二、材料分析题

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

“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

(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4)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2、培养观图、找信息、做结论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②、两个原始农耕典型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

2、难点:家畜饲养、手工制陶和纺织业。

三、学习过程:

1、请快速阅读教材,自主完成下面的几个问题:

③、半坡原始居民比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食物种类了。

④、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种植的农作物和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友情提示: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的关系,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

四、讨论: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2、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五、合作研究:

分析干栏式和半地穴式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六、自主整理,回味消化,全班交流,共同提升:

七、自主检测我最棒:

1、成下列表格:

河姆渡人

半坡人

大汶口人

2、今天这篇课文,你能说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

2、能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学习导航】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7-9页有关半坡聚落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8-9页“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一目的内容,找出其中包含的内容要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3、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经济有更大发展,农具有、等。原始手工业比以前有更大进步,陶器有了、。由于的发展,和出现了。

【共同探究】(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大胆发言)

1、课本第8页动脑筋,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2、课本第10页动脑筋,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3、阅读课本第11页自由阅读卡,想一想下面这幅图里的陶器,是河姆渡居民时期的生活用具,你能说出他有何用途吗?

4、下图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绘动物图案,它们是什么动物?你能说出这些动物和当时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

5、搜宝大行动:从课文中你能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6、当我们看到鸟巢、水立方等北京奥运场馆时,无不为其精巧的设计而叹服,而几千年前原始人类的房屋同样充满智慧。看图: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有何不同之处?为什么不同?

【归纳整理】填表: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比较简表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1.下列远古人类中,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

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a.山顶洞人时期b.半坡氏族时期c.河姆渡时期d.大汶口时期

3.我国最早能喝上小米饭的居民是()a.山顶洞人b.半坡氏族c.大汶口居民d.北京人

4.下列关于氏族聚落时代生产生活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已经懂得了饲养家禽家畜b开始从穴居走向定居生活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d.半坡居民能建造干栏式房

5.我们说大汶口原始居民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主要判断依据是()

a.墓葬中是否有玉器b.随葬品中是否有陶器c.随葬品中是否有磨制石器等生产工具d.随葬品的多少

课堂反思:(写下你在这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课标要求】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知识目标: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

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情感目标: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

【学习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1.自己概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学以致用

材料一: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一处古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用水牛骨骼做的农具……。

材料二:195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一处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磨制石器的农具、粟粒、白菜种子……。

①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各是什么遗址?

②结合材料说说这两处遗址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探究思考

归纳一下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3.各抒己见

①观察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和半坡遗址的半地穴式房屋的复原模型图,看一看它们在房屋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议一议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

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

②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工具简陋,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农业对自然界的依赖程度较高,但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开始了原始农耕生产活动。在当时没有历法的情况下,他们靠什么来安排农时呢?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第一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古代居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各小组讨论一下。河姆渡原始居民到底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四、知识整合:

五、巩固练习

1.元谋人和河姆渡遗址都分布在()

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辽河流域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是()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

a.玉米b.水稻c.小麦d.粟

3.下列说法最能体现原始农耕生活特点的一项是()

a.种植粮食b.饲养家禽c.制造陶器d.定居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农业出现后,远古人类开始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下图是下列哪一个远古人类的房屋样式?()

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d、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5.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场景是()

a.种植水稻b.猪、狗等家畜c.半地穴式房屋d.石斧等农具

6.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

7.北京XX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是5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福娃,其中福娃贝贝的头部文饰,借鉴了中国古代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看到这个可爱的福娃,我们应该感谢制造这种彩陶的()

a.北京人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

六、中考链接

1.(XX年山东聊城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

2.(XX年盐城市)水稻是盐城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下列最早大量种植这种作物的原始农耕居民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

3.(XX年滨州市).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的出现b.火的使用c.建造房屋d.使用陶器

4.(XX年衡阳市)某历史纪录片《半坡原始居民》,介绍了半坡人生活的历史信息。其中介绍错误的是()

a.生活在长江流域b.住着半地穴式房屋

c.种植粮食作物粟d.使用磨制石器生产

5.(XX年苏州市)XX年11月,被确认为我国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地区之一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又有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在下列远古人类中,也已经种植水稻的是()

a.元谋人b.山顶洞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6.(XX年福建莆田市)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

7.(XX年菏泽市)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最能体现该地区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应该是()

a.种植粟b.种植水稻c.人工取火d.住干栏式房子

8.(XX年连云港市).较早种植水稻并居住于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的是()

9.(XX年广东省)下列最能够体现河姆渡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a.粟的种植b.水稻的种植c.玉米的种植d.小麦的种植

参考答案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②从生产和生活方面进行比较。

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

①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成因:干栏式房屋,由于浙江地区地势低洼,夏季潮湿温热。架空结构既可通风降温,又可防潮,还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底下还可饲养家畜家禽。半地穴式房屋,黄河流域,地处北方,风大,夏季炎热少雨,冬季寒冷干燥,此种结构既可防寒又可保暖,具有冬暖夏凉的功效。

②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情况来安排农事。

三、拓展延伸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1.b2..b3.d4.c5.c6.c7.c

1.d2.c3.a4.a5.d6.d7.a8.d9.b

基础知识

识记水平

了解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当时经济的发展水平、这种经济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

掌握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重要特点

能力

训练

过程

方法

判断推理原始农业产生的原因、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联想归纳以农耕生产为基点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

思考比较干栏式住房与半地穴房屋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看图分析陶器的用途、图案及其所反映的历史本质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民族情感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

思想意识我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指导阅读第7页《白虎通》语句,解释之)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佐证。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1、《原始的农耕生活》讲到了三种代表。其中,原始居民的遗迹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原始居民的遗迹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很早种植的国家。(半坡、河姆渡、蔬菜)2、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年代分别是、、。其中,半坡原始居民是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约七千年、约五六千年、约四五千年、黄河)3、指导学生填《我国原始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表》

原始居民

活动区域

原始农耕

(工具、作物)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河姆渡原始居民约七千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磨制石器、骨耜、种植水稻

住房下面

饲养牲畜盖屋挖井、制陶、玉、乐器半坡原始居民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黄河中游)磨制石器、木制耒耜、石刀、种粟和蔬菜

可能养猪制彩陶、纺织、制衣大汶口原始居民约四五千年山东泰安(黄河下游)磨制石镰、石锄

制黑陶、白陶4、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提醒预习第3课《华夏之祖》

活动目的:

1.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产生的原因。

2.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3.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山顶洞人与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并由此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向前发展进步的。

4.通过学生课前的准备,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手工制作能力、小组合作、协调能力。

5.通过各学科链接,有效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活动准备:

学生:①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②学生分组合作表演小品

③学生动手制作电子文稿

活动步骤:

1.学生通过观看表演得出“山顶洞人时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结论。

2.学生表演: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是怎样走向农耕生活的?得出结论。

3.学生通过电子文稿展示、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状况。

4.教师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得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这一结论。

5.课外延伸。

活动过程:

镜头二一年后,他们再次经过此地,发现地上长出了几颗植物,并且上面挂着果实。他们又进行采摘,一位妇女若有所思,并随手种下几颗。

镜头三再一年后,这位妇女又来到此地,她发现自己有意种下的种子真的长出来,并且又结了果子。这位妇女非常高兴。

镜头四女子在播种,男子在打猎捕鱼。

教师:引导提问:这一段表演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自由发挥)

(大意如下):说明了农耕生活的产生过程。原始的农业是从采集中形成的。妇女们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发现植物的果实掉在地上可以发芽、生长、结果。如此反复地进行观察和试验,就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人工栽培,早期的农业劳动也就因此而产生了。

教师:原始农耕生活产生了,下面我们来了解其中最典型的两个代表。

甲组展示的画面有:典型的江南风光,河姆渡人的房屋,房屋的样式是杆栏式结构。房屋的底层拴着一些猪、牛等动物。在屋旁有一口水井。一群女子在稻田间劳动。男子在打猎,手中的工具是弓箭。

乙组展示的画面有:半坡的房屋,样式为半地穴式。山坡上种有粟。一些人在制作陶器、纺线、织布。男子拿着弓箭在打猎。

教师:引导提问:这两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①相同的地方: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由此人们也转向定居生活;会搭建房屋;会制造陶器。仍然有一部分人在打猎。在打猎过程中由于使用了弓箭,猎物明显比以前增多了,人们就把自己吃不完或者是受伤的动物圈养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因此都产生了原始的家畜饲养业。

a、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杆栏式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

b、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它们分别由河姆渡和半坡人种植。

③认识:(大意)

人类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开始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且也发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人们的生活是与环境相互依存的,不同的自然条件会让人们产生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教师引导提问: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了定居生活,进行农业生产,这种农耕定居生活较之以前的原始渔猎生活,有没有进步性?如果有,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由此你能产生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讨论、发言。(自由发挥)

生产力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人类社会也总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

4.课外延伸:

背景资料:

半坡遗址概况

半坡遗址因发现于距陕西西安市以东6公里的半坡村而得名。1953年开始发掘,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典型代表。共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发掘。考古人员在发掘过程中,共发现房屋遗迹40多处。出土的文物近万件,主要为农业、渔猎、手工业工具。

陶器是半坡居民主要的生活用具,种类繁多,构思精巧。其中有一种汲水器──小口尖底陶瓶,距今约60XX年,它不仅设计美观,而且注重实用,其腹旁两耳带孔,可以系绳,入水时瓶口自然朝下,汲满水后又自动立直,充分利用了重力学原理,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半坡陶器基本为红色,上面大多绘有各种图案,主要有动物、人形和几何花纹等;有的刻有符号,据估计,这些符号可能是中国早期文字的起源。

河姆渡遗址概况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处原始村落遗址,因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而得名。1982年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叠压着4个文化层。在1973和1977年两次的发掘过程中,共整理出3000平方米。出土了骨、石、陶等生产、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6000多件。在距今70XX年左右的第四文化堆积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稻谷、稻粒、谷壳。稻秆和稻叶层层叠叠,多厚达20~50厘米。据推测,稻谷堆积层的总重量当有120吨。刚出土时的稻谷色泽金黄,芒刺清晰可见,颗粒饱满。经检测,考古学家们认定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稻。

在遗址发现了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建筑方法是以木柱为基础,上面架上横梁,铺上楼板,在楼板上立柱、架墙、盖顶。木结构之间采用垂直相交的榫卯及绑扎等方法连接。据推测,这种房屋应该是上面住人,下面用于通风、饲养家畜、堆放杂物。河姆渡的这种木质杆栏式房屋建筑,是与当地的气候条件相适应的,这里地势低洼,潮湿温热,而杆栏式建筑具有良好的通风、防潮性能,是当时人们的理想居处。

由于河姆渡的海拔低,地下水位高。尤其是叠压在底下的第三、四层,长期浸泡在由大量腐殖形成的含有微酸性水分的水中,隔绝了空气,起到了良好的防腐作用,使大片木构建筑遗址和动植物遗址得以保存,为我们对原始社会农业、建筑、艺术、纺织以及对古地理、古气候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甑”(一种像蒸锅的器皿),这表明人们已经懂得利用蒸汽来蒸熟食物,这不能不说是对人类文明的又一大贡献。

1、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知识梳理】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河姆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流域的省市,距今约年,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的房子。

半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流域的省市附近的半坡村,距今约年,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世界上昨早种植),居住的房子,能制造色彩鲜丽的。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是()

a.北京周口店遗址b.河姆渡遗址c.半坡遗址d.大汶口遗址

2、能最早种植粟、制造彩陶、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的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3、假如你是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下列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b.c.d.

4、下列有关半坡农耕遗址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b.能用麻纺线织布

c.种植的主要作物是粟d.内部有贵贱贫富之分

5、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二、非选择题

1、列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三项世界性的贡献。

a.b.

2、观察下面原始农耕时代的房屋样式,你能说出它们各是哪一原始农耕遗址的什么样式的房屋?

【拓展视野】

1.(08盐城卷)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此地半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

作物是()

a.水稻b.玉米c.粟d.占城稻

2.(08福建福州卷)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c.半坡原始居民d.河姆渡原始居民

一:长江、浙江、余姚、七千、水稻、干栏式

二:黄河、陕西、西安、五六千、粟、半地穴式、彩陶

选择题:b.d.d.d.d.

非选择题:1、河姆渡人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半坡人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

2、a: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b:半坡遗址的半地穴式房屋;

THE END
1.公民科学素质15、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吗? 人类进化是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认为人类起源于类人猿,从灵长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现时生物学及考古学界一般认为,人类起源于类人猿,经历了猿人类、原始人类、智人类、现代类四个阶段。 http://www.jzkx.org.cn/index.php?c=show&id=1144
2.休闲以下哪一个是太阳系最大最重的行星,被称为“行星之王”解析:冷水焯水法通常被认为更适合异味多、血污重、化冻的肉类,如猪蹄、羊肉等。将肉类放入冷水中加热至沸腾,随着水温升高,肉类中的血污和异味会逐渐排出,同时蛋白质也会逐渐凝固,避免了肉质干柴。 更新于2024.12.12 冬季泡温泉时,以下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https://blog.csdn.net/qq_41539778/article/details/135125608
3.七年级上册生物试卷(精选8篇)15.玉米、水稻和小麦的茎不能增粗的原因是茎里没有: A.韧皮部 B.木质部 C.形成层 D.髓 16.葱的叶是绿色的,而地下部分则是白色的,这主要是因为: A.叶内无叶绿体 B.叶绿体的形成需要光 C.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D.地下部分不进行光合作用 17.下列各项生命活动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https://www.360wenmi.com/f/file9exdx0v2.html
4.历史与社会七上总结6篇(全文)12、湄南河平原水稻耕作的良好自然条件包括( ) ①土壤深厚、肥沃 ②高温多雨 ③水网密布 ④人口众多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3、我国能够大量引进国外优良的动植物品种,并能找到适合的生长地区,是因为( ) A、国土广大 B、平原面积辽阔 C、地形复杂多样 D、气候复杂多样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e646il62.html
5.西安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农事活动】春季是种植小麦和水稻等田间农作物的最佳生长时季节,要想要小麦和水稻有好的收成,立春期间就要好好的管理保护,保暖施肥防害等措施一定要做到位。 【立春风俗】 1.打春:民间扎春牛,用鞭打之,谓之打春。 2.春社:民间游行舞龙,糊春牛,祭祀社神,并占新春气候,占风向,望云气,占岁成。 http://www.xaeduyun.cn/s4buq/acommonapp/csite/ablog/cblog/ablog/cblog.mblogBrowse.do?blogid=2c90815f7623815901764b84ce87087b
6.云南省小麦与水稻交替种植模式对提高农民收入有何影响在中国西南边疆的云南省,农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小麦和水稻作为两大主要作物,在这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近年来,小麦与水稻交替种植模式成为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它如何影响咖啡种植业,以及咖啡行业对农民收入产生什么样的积极作用,这里将详细探讨。 https://www.mqmlobocll.cn/ka-fei-li-shi/823523.html
7.国家农机补贴产品自走式新型小麦水稻玉米喷雾打药机喷药机自走式新型小麦水稻玉米喷雾打药机是一款轮距可调乘座式四轮高效植保机械,自走式喷药机具有喷幅宽、容量大、作业效***等特点。新型打药机采用四轮驱动和四轮转向新型结构,喷杆喷雾机转弯半径小,通过能力强。展开 价格 订货量 ¥4.75万 1 - 1套 ¥4.7万 https://www.china.cn/zhibaojixie/4305701676.html
8.到太空“种”粮——中国青年网实际上,太空不但生长出了长势良好的水稻,还给人类带来了不少惊喜。 郑慧琼介绍,在过去60多年中,科学家对于在空间种植和栽培植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各种空间飞行器中进行了20多种植物、50多项空间培养实验。 公开资料显示,1979年,礼炮号6号空间站就已经开始培养洋葱和兰花的球茎,并开展拟南芥、豌豆、小麦的生长发育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tech.youth.cn/wzlb/202209/t20220905_13975827.htm
9.小麦和水稻哪个营养价值高专家文章小麦和水稻不存在哪个营养价值更高的说法,小麦和水稻通常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小麦、水稻中含有身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如维生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适量吃能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营养物质。小麦有改善体虚、盗汗等不适症状的作用;水稻有促进消化、提高代谢的作用。小麦、水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持身体各机https://www.bohe.cn/article/view/0oph5o2rk3uu8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