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为什么没有像小麦水稻一样成为现代人主粮?

黍为什么没有像小麦、水稻一样成为现代人主粮?

答:在现代人的餐桌上,“黍”已经十分稀罕,但在古代各类典籍甚至诗词里,“黍”却曾是标准的“熟脸”。唐人孟浩然那一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叫多少后人暖心了上千年。而在诞生于周代的《诗经》里,总共只有百次提到农业作物,“黍”竟出现了21次。在三千年前中国人的“食谱”里,标准的重量级地位。

“黍”,又称黄米,在中国本土的农作物里,它是响当当的“老资格”。比如中国境内东至黑龙江西至新疆的各类石器时代遗址里,都能发现“种黍”的遗迹。其在中国本土的栽培史,保守估计八千年以上。中国传统的农业“五谷”里,“黍”曾长期位居第一位,商周时代的餐桌甚至宴会上,“黍”更是主角,不止用来做主食,还是酿酒的主要原料。《诗经》里的名句“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足以见证其在农作物里的“一哥”地位。

也同样是在“黍”失去“一哥地位”的春秋战国年间,虽然中国农作物里的“一哥”变成了粟,但另一位农作物里的“年轻人”也正后来居上——小麦。虽然在距今3800年的新疆孔雀河古墓沟遗址里,就发现了小麦的遗迹。但中国人种小麦的历史,还是要比西亚国家短得多。小麦起初被称为“来”。直到战国年间,小麦还只是在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以及河北东南部等地,就连“种粮大户”关中平原,直到汉武帝时还“关中俗不好种麦”。

也同样得益于古代中国强大的耕作技术,“年轻”且“外来”的小麦,也不停克服着水土不服的毛病:中国北方各类先进的灌溉工程,各新型麦种不断涌现,“耧车”“铁犁”等新农具的应用,以及“区田法”等先进耕作的推广,都给小麦产量打了强心针。汉代时,中国小麦的亩产量已经突破了120市斤,是13世纪英国小麦亩产量的近三倍,更高于汉代农作物“一哥”粟。“俗不好种麦”的关中等地区,到魏晋南北朝时已大量种麦。

但“水土不服”的难题都解决了,这些难事还是事儿?也正是从唐朝年间起,中国小麦的收割技术和加工储藏技术,也是高速发展。唐代时就有了长镰刀“麦钐”,一把麦钐的收割效率“功过累倍”,宋元年间又出现了“麦绰”“麦笼”,收割效率更比唐朝以前提高了十倍。直接解决了“大规模种植”的瓶颈。“水磨”“石磨”等新型粮食加工器械的普及,叫“小麦变面粉”速度加快,“伏天曝晒”“药物防虫”等新方法,也大量应用。

如此一来,从唐朝中后期起,中国小麦的种植,那是彻底解了锁。宋代的小麦种植不但遍及北方,还在南方大规模推广。就连公认先前不适合种麦的广东,都获得了小麦丰收。湖广四川淮南等地都是大面积种麦。到了明清年间,小麦的种植更遍及了南北各省,以《天工开物》的总结说,当时老百姓的饮食已是“小麦居半”。曾经“粟”“黍”身后低调的小麦,这时已华丽转身,成为中国人的主粮。

看过这样的突破,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明清时代,会是中国人口增长的又一高峰。为什么棉花甘蔗桐树漆树茶叶桑麻等昔日昂贵的经济作物,会在明清年间大量普及种植。正是这高速增长的农业产量,给经济作物的增收提供了空间,更给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搭起了平台。那如“银泵”般一度赚世界钱的繁荣产业,背后的“无名英雄”,正是小麦等农作物。

甚至何止是明清,如果纵观从秦汉至明清的两千年历史,就知那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岁月,也同样是小麦的“逆袭一哥”史。中国历史上的多少“盛世”“中兴”,也正是小麦等农作物在助力。看懂小麦,也就看懂了中华民族开阔学习的眼界胸襟,以及孜孜进取的力量。一株小麦背后,恰是一个民族长盛不衰的动力源泉!

参考资料: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农业科技史话》、张显清《明代后期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芦宁《先秦两汉黄河流域粟与小麦地位变化研究》、夏奇梅《麦类作物的起源及在南北朝之前的栽培》、曾雄生《论小麦在古代中国的扩张》

原标题:《黍为什么没有像小麦、水稻一样成为现代人主粮?》

THE END
1.世界上吃小麦的人多,还是吃大米的人多?中国有北小麦,南大米的说法,也就是说北方的人主食以小麦为主,而南方的人喜欢吃稻米。 当然了,现在北方人吃大米的人也有很多,貌似给我们一种感受,在中国,吃大米的人比吃小麦的人多。 但真的是这样吗?全世界而言,究竟是吃小麦的人多还是吃大米的人多呢? https://www.jianshu.com/p/7c2bf97754c5
2.广东也能种冬小麦?没错!南方plus冬小麦试种成功,不仅意味着农民可以多种一造粮食作物从而有更高的收入,更是填补了清远市清城区冬种粮食作物的空白。 冬闲田变为“增收田” “今年农资价格大幅上涨,种粮成本每亩增加100多元,利润更低。”从事农资行业已经20多年的何飞明对种粮的投入和收益如数家珍。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振飞公司种植一季水稻的成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03/28/c6347824.html
3.收藏!涉及十大作物,最全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来了为落实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两增两减”促丰收行动方案》部署要求,切实做好2022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工作,我中心组织制定了2022年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https://www.nfncb.cn/index.php/zybd/16312.html
4.西安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东部这时雨水较丰,对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苗期生长有利。华南其余地区雨水大多不到30毫米,需要采取灌溉措施,减轻干旱影响。 北方地区的小麦正处在生长期,要注意防旱防湿,预防锈病、白粉病、麦蚜虫等病虫害,种植玉米的农家也开始耕地、施肥、播种,防止土蚕的侵害。 http://www.xaeduyun.cn/s4buq/acommonapp/csite/ablog/cblog/ablog/cblog.mblogBrowse.do?blogid=2c90815f7623815901764b84ce87087b
5.五问粮食安全——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一席谈四问:洪涝对南方水稻影响大吗? 双季稻包括早稻、晚稻,是重要的口粮品种,占我国稻谷面积的三分之一,意味着国人三碗饭中有一碗是双季稻。南方洪涝对双季稻影响大吗? 潘文博说,今年中央明确提出恢复双季稻生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提高籼稻最低收购价,整合40多亿元中央财政资金,加大对主产区支持。各地压实责任,精准指导https://jingji.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QOY38dUG7MlHwUzNPTcv200827
6.这是我不花钱能看的?被收小麦的大场面震撼到了!更震撼的是:北斗也我国已收获小麦2.56亿亩 夏种将进入高峰 又是一年收麦季 许昌市建安区陈曹乡 一只“机械大军” 穿行在千亩麦田间 收割小麦、收集秸杆 不同农机配合默契、高效作业 打捆的麦秸杆循环利用 变废为宝 一派丰收景象 “95后”女农机手肖玉雪 有自己的麦田记忆 https://web.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498366
7.我国有块区域,分不清是南方,还是北方?而从作物上讲,江淮地区,既可以种植北方的小麦,也可以种植南方的水稻。 而且,无论是小麦,还是水稻,它们在江淮地区,生长得都非常不错。 除了水稻小麦这样的作物外,许多具有地域特征的果树,在江淮地区,也可以很好地成长、结果。 比方说:橘子、核桃、苹果等具有地域特征的果树,在江淮一带,都可以种植。 https://www.yoojia.com/ask/19-11495713920310898841.html
8.水田种小麦?少年们惨兮兮开沟背后的原理!衅普之稻麦轮作1. 水稻到底咋长的? 首先,让我们达成共识:长江中下游冬天不能水稻,气候原因种不了~所以反复利用田地的方法就是轮作可以在南方冬天生长的作物,比如小麦。 在稻麦轮作之外,南方还有其他增大土地利用率的种植方法,比如一年种植多季水稻,但只要是种植水稻,必须避开冬天。除此之外,水稻是一种很弹性的作物,通俗讲就是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8757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