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清香淡雅、软糯滑腻,它总在不动声色中,悄然储存人们对它的进食记忆。每年端午,人人都会吃上几颗。
大江南北,粽子均有其独特的做法和口味。产自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的粽子,因其选材地道、品质精良、口感可口,近年来逐渐成为“粽子界”的一支新秀,线上、线下销售忙,成为“鱼米之乡”又一张靓丽名片。
备受欢迎的涛雒粽子,它的原料从何而来
提到涛雒粽子,不得不说起它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大米。它的源头,就来自于涛雒镇的片片稻田中。
6月6日,时逢芒种,麦收在即,水稻育苗也进入黄金时段,东港区涛雒镇东石梁头村一派“农忙”的景象。
“我们这里的稻米,颗粒饱满,色泽洁白,蒸煮后香味浓郁,米质柔软,非常受欢迎。”正在干农活的黄大爷笑着告诉记者,涛雒镇的粽子之所以好吃,在于它产自本地的地道原材料。
涛雒镇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大米和糯米更是主打农产品。这里因地处沿河两岸和河流入海地区,土壤由河流冲积物和海积物形成,有机质丰富,所产稻米米质细腻、入口醇香,自古就远近闻名。因此,水稻种植一直是当地的传统农业,涛雒大米也获得了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近年来,为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涛雒镇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党支部+国企发展模式,2000亩水田通过土地流转不断更新优质稻种,且开设了集碾米、分级、色选、包装于一体的大米加工生产线,实现了从种植优质稻米到成产优质大米的产业延伸升级。
也正是基于此,涛雒人民的致富路上越走越宽,人人用涛雒米包粽子,村村开始粽子加工,多个粽子加工企业应运而生……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涛雒粽子逐步走向产业化发展之路,为人所熟知。
深化“四联共促”,鱼米之乡致富路越走越宽
当天,伴着粽香四溢,记者走进涛雒镇东川珍珠水稻专业合作社,正巧赶上大锅粽子刚出锅。最近,合作社正在加班加点忙碌着,为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备货,满足订单需求。
合作社内,工人两两对立而坐,正在熟练地包着粽子。叠、折、包、捆,简简单单几个动作,一个粽子就成型了。这里生产的粽子经过浸泡包裹后,先煮再焖,共计18个小时,煮熟的粽子晾凉装入耐蒸煮真空袋,再被送入杀菌锅进行高温杀菌处理,最后再装入包装盒内,在阴凉的环境下储存半年营养也不会流失。
“东川子村家家户户种植水稻,川子大米更是远近闻名。合作社生产的粽子采用的原材料全部为川子村民亲手种植、品质上乘的糯米。合作社的工人们也很多来自涛雒镇,包得一手好粽子。”合作社负责人马一群说,今年从3月开始,工人们就进入了忙碌状态,提前为多笔订单搞好生产,预计生产粽子礼盒2万箱。
东川珍珠水稻专业合作社忙生产的场景,仅仅是涛雒镇粽子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年,乘着东港区“四联共促”活动的东风,涛雒镇持续做大稻米农业产业集群,深耕粽子文化,探索多产融合发展模式,推动粽子生产加工实现村企联建、跨村联建,不仅延长了粽子产业链,也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品质,提高了产品附加值,现已基本建成从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到市场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体系,产需规模不断增长,销路更加开阔。
据统计,随着涛雒粽子产业乘势发展,现已直接带动600人就业增收,人均实现年增收3000元。粽子产业“四联共促”乡村振兴的最初谋划,初步实现了落地达效。
涛雒粽子销量可喜的背后,还得益于当地党委政府将地方传统特色美食培育成“大产业”的长远规划。
酒香也怕巷子深,农特产品虽“香”也需要会“吆喝”,为抢抓电商发展的风口,涛雒粽子也从“网端”走向世界。“这是我们涛雒生产的手工粽子,入口香甜软糯,回味无穷,满满的家乡情怀……”近日,主播高杰正通过直播带货,为涛雒粽子进行“代言”推荐,直播间不断更新的订单量,切实地缩短了田间到舌尖的距离。
将移动直播的营销模式应用于农特产品,让产销之间建立充分的信赖,在涛雒势必成为农特产品营销的新模式。
小粽子背后是大产业。曾经,逢端午、包粽子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习俗;而今,涛雒粽子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现代产业进发,逐渐成为带动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板块;未来,在多措并举的规划、扶持、创新赋能之下,必将迎来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