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涛雒味道丨东港区涛雒镇:小粽子描绘产业发展大文章政教

粽子清香淡雅、软糯滑腻,它总在不动声色中,悄然储存人们对它的进食记忆。每年端午,人人都会吃上几颗。

大江南北,粽子均有其独特的做法和口味。产自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的粽子,因其选材地道、品质精良、口感可口,近年来逐渐成为“粽子界”的一支新秀,线上、线下销售忙,成为“鱼米之乡”又一张靓丽名片。

备受欢迎的涛雒粽子,它的原料从何而来

提到涛雒粽子,不得不说起它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大米。它的源头,就来自于涛雒镇的片片稻田中。

6月6日,时逢芒种,麦收在即,水稻育苗也进入黄金时段,东港区涛雒镇东石梁头村一派“农忙”的景象。

“我们这里的稻米,颗粒饱满,色泽洁白,蒸煮后香味浓郁,米质柔软,非常受欢迎。”正在干农活的黄大爷笑着告诉记者,涛雒镇的粽子之所以好吃,在于它产自本地的地道原材料。

涛雒镇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大米和糯米更是主打农产品。这里因地处沿河两岸和河流入海地区,土壤由河流冲积物和海积物形成,有机质丰富,所产稻米米质细腻、入口醇香,自古就远近闻名。因此,水稻种植一直是当地的传统农业,涛雒大米也获得了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近年来,为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涛雒镇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党支部+国企发展模式,2000亩水田通过土地流转不断更新优质稻种,且开设了集碾米、分级、色选、包装于一体的大米加工生产线,实现了从种植优质稻米到成产优质大米的产业延伸升级。

也正是基于此,涛雒人民的致富路上越走越宽,人人用涛雒米包粽子,村村开始粽子加工,多个粽子加工企业应运而生……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涛雒粽子逐步走向产业化发展之路,为人所熟知。

深化“四联共促”,鱼米之乡致富路越走越宽

当天,伴着粽香四溢,记者走进涛雒镇东川珍珠水稻专业合作社,正巧赶上大锅粽子刚出锅。最近,合作社正在加班加点忙碌着,为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备货,满足订单需求。

合作社内,工人两两对立而坐,正在熟练地包着粽子。叠、折、包、捆,简简单单几个动作,一个粽子就成型了。这里生产的粽子经过浸泡包裹后,先煮再焖,共计18个小时,煮熟的粽子晾凉装入耐蒸煮真空袋,再被送入杀菌锅进行高温杀菌处理,最后再装入包装盒内,在阴凉的环境下储存半年营养也不会流失。

“东川子村家家户户种植水稻,川子大米更是远近闻名。合作社生产的粽子采用的原材料全部为川子村民亲手种植、品质上乘的糯米。合作社的工人们也很多来自涛雒镇,包得一手好粽子。”合作社负责人马一群说,今年从3月开始,工人们就进入了忙碌状态,提前为多笔订单搞好生产,预计生产粽子礼盒2万箱。

东川珍珠水稻专业合作社忙生产的场景,仅仅是涛雒镇粽子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年,乘着东港区“四联共促”活动的东风,涛雒镇持续做大稻米农业产业集群,深耕粽子文化,探索多产融合发展模式,推动粽子生产加工实现村企联建、跨村联建,不仅延长了粽子产业链,也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品质,提高了产品附加值,现已基本建成从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到市场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体系,产需规模不断增长,销路更加开阔。

据统计,随着涛雒粽子产业乘势发展,现已直接带动600人就业增收,人均实现年增收3000元。粽子产业“四联共促”乡村振兴的最初谋划,初步实现了落地达效。

涛雒粽子销量可喜的背后,还得益于当地党委政府将地方传统特色美食培育成“大产业”的长远规划。

酒香也怕巷子深,农特产品虽“香”也需要会“吆喝”,为抢抓电商发展的风口,涛雒粽子也从“网端”走向世界。“这是我们涛雒生产的手工粽子,入口香甜软糯,回味无穷,满满的家乡情怀……”近日,主播高杰正通过直播带货,为涛雒粽子进行“代言”推荐,直播间不断更新的订单量,切实地缩短了田间到舌尖的距离。

将移动直播的营销模式应用于农特产品,让产销之间建立充分的信赖,在涛雒势必成为农特产品营销的新模式。

小粽子背后是大产业。曾经,逢端午、包粽子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习俗;而今,涛雒粽子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现代产业进发,逐渐成为带动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板块;未来,在多措并举的规划、扶持、创新赋能之下,必将迎来更多可能。

THE END
1.每日热点1010《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其中有三个专项行动方案,包括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妇幼健康促进行动和中小学生健康促进行动,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做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作出了部署。同时,从2021年起,在重大公共卫生项目里设置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试点项目,组织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的社会动员、科普宣传、筛查评估等https://sccdc.cn/Article/View?id=32203
2.搭错车的经典句子(59篇)世界从何而来?人死后还有灵魂吗? 15. 良好的健康状况和高度的身体训练,是有效的脑力劳动的重要条件。 16. 无论这山水有多么的遥远,都不能阻断我以你的思念,请你记住,我的心总是在你的身边,为你祝愿,直到永远! 17. 太阳再大也不过是暖人不暖心. 18. 致敬新时代的劳动者,需要锐意进取,争做奋斗者、奋进者https://fanwen.chazidian.com/fanwen1370007/
3.第7课《实践出真知》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语: 0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02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目录第7课 实践出真知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一部分阅读与思考 20世纪60年代,为了提高水稻产量,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袁隆平开始了杂交水稻研究。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育种优势。袁隆平和https://www.zxxk.com/soft/44956293.html
4.科技馆个人工作总结8篇(全文)12.( )正在进行环球飞行的阳光动力2号飞机,它的动力是从何而来: A. 核电池B. 太阳能C. 风能 13.( )下列煤炭中,哪一种的成煤时间最久: A. 褐煤B. 烟煤C. 无烟煤 14.( )绿化造林已成为城市降低和消除噪音的一大措施,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f8ys28tc.html
5.齐鲁早报丨第三届青未了散文奖颁奖典礼今天举行;大风降温降雨天气齐上线香米的香气究竟从何而来? 经过大量研究,科学家将控制米香的基因位点定位在水稻8号染色体的第7外显子。除了基因的作用,香米香气的产生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稻谷在加工过程中,也会由于加工精度的影响,造成稻米中香味物质的损失。在加工阶段,对糙米皮层的碾磨度越高,稻米香味物质的损失就会增加,香味也会减少。因此,适https://www.qlwb.com.cn/detail/22501914.html
6.煮饭时“香喷喷”的味道从何而来?这些因素会影响“饭香”的形成大米,这颗微小而又珍贵的谷物,是人类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左右,当时的中国南方地区,人们开始种植水稻,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的稻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交流,水稻种植技术逐渐传播到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来源之一。 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41562.html
7.“壮族老家,养生上林”这句话从何而来,你知道吗?“壮族老家,养生上林”这句宣传语大家都耳熟能详如雷贯耳了,“壮族老家”绝对无可非议,那么“养生上林”从何而来,你知道吗? 上林县历史悠长。追溯至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桂林郡,上林县境为桂林郡地。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上林县,县治设上林洞口的上洞(“上”系壮语“洞”的近音,“林”系壮语“https://www.meipian.cn/sgtt6bc
8.兴趣从何而来?兴趣的来源与培养策略为了提高自己的行动力,可以增强自制力,也可以养成良好习惯,还可以培养自己对要做的事情的兴趣,使自己喜欢上原本枯燥无味的工作。哪一种方法最好呢?显然是最后一种。 可是怎样才能培养兴趣?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重要问题:兴趣是从哪里来的?从上大学开始,我就一直思考这个问题,经常想:为什么我对有些事情https://blog.csdn.net/b5w2p0/article/details/12998671
9.大班美术教案《插花》及教学反思湖州是太湖边上有名的“鱼米之乡”,让幼儿能够了解家乡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渔民伯伯是如何捕鱼的?新鲜的鱼儿是从何而来的?而且,平时在学校期间,我发现幼儿也很喜欢饲养一些小鱼等水生动物,我根据幼儿的兴趣,设计了这个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横线、竖线交叉形成的效果,能大胆编制自己喜欢的网,注意线与线https://www.360wenmi.com/f/file83zs2tuj.html
10.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的适宜条件是什么?①越冬菌源②气温25-30"C,r>80%适温高湿③台风暴雨易发病④酸性土易发病⑤水多,N肥多,有利发病。https://www.shuashuati.com/ti/0955d6c6d290444f981f06632c6e6e8c.html
11.武汉转基因水稻调查:随机买5袋米3袋含转基因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转基因作物在没有获得商业化种植许可之前是不允许被商业化种植的。那么市场上被检测出的含有BT63转基因的大米来自哪里,在哪里种植,种子从何而来呢?记者在武汉展开了调查。 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是著名的种子一条街,这里集中了大大小小数十家种子销售门市部。2014年4月,正是稻子播种的https://www.guancha.cn/Science/2014_07_28_250746.shtml